📖 ZKIZ Archives


【旅遊籽】鶴咀燈塔 海岸第一盞燈

1 : GS(14)@2016-11-26 14:02:23

鶴咀燈塔:鶴咀燈塔附近範圍被列為鶴咀海岸保護區,旨在保育香港海洋資源及進行研究,遊人即使參觀也要保護當地生態及帶走垃圾。



【旅遊籽:假日散心】屹立在海角的一座座白色巨塔,總帶着一點浪漫。談香港的燈塔,要追溯至清朝無分邊界的年代,英籍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在中國沿海大量修建燈塔,為各類商船引航,隨着機器自動化,香港的燈塔早已人去留空,現存在鶴咀、青洲、橫瀾島、燈籠洲的五個燈塔,已被列為法定古蹟,但只有鎮守港島東南面的鶴咀燈塔,仍可讓遊人走近,在明燈下聽海風擦身而過。

英國製造商 花崗岩打造

香港海岸第一盞明燈,1875年便在鶴咀出現。鶴咀燈塔由英國製造商建造,圓柱形塔身由花崗岩打造,樓高9.7米,備有拱門、嵌入式螺旋樓梯,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根據1874年的香港財政預算,單是塔身預算造價,當年便花一萬五千元,而按同年的《香港憲報》預算,華籍消防員年薪只有$18,「燈塔一般會用石頭、磚、鐵製造,而塔頂的玻璃圍幕、塔蓋也有不同設計,金屬製塔蓋一般以傘形、圓拱形及圓錐形為主,方便散熱。鶴咀燈塔原本的塔頂,便是呈梯形的變化型玻璃門窗格、圓拱形屋蓋。」城市大學景祥祜教授,早前聯同建築與土木工程學系及傳播與媒體學系的學生,在香港及台灣實地考察,比較及重塑鶴咀燈塔的昔日外貌,「從前的燈器是手動式石油氣燈,加上梯形彎弧玻璃透鏡,將光線折射到最中間,便可以發出強光,照到23海里以外。燈塔因為透鏡大小不同,燈光射程的距離也不同。」精湛的燈器技術,令每一個燈塔皆有獨特的光度及轉速,方便船家在漆黑的茫茫大海辨認位置直到1893年,鶴咀燈塔被橫瀾燈塔取代,原用的塔頂及燈器於1905年被轉移至青洲燈塔,剩下塔身的鶴咀燈塔,直至1975年才復燈,換上自動化LED白燈。



東莒燈塔:於台灣的東莒燈塔外有一道30米矮牆,避免強風吹熄塔前的煤油燈。

鶴咀燈塔是香港第一座燈塔,塔身上的「158」號碼卻無從稽考。

青洲有兩個燈塔,而其中1904年動工的青洲新塔,塔頂的訊號燈來自鶴咀燈塔,1970年起改為全自動射燈。


寶島姊妹塔 活化成景點

不完美的鶴咀燈塔,卻有一個姊妹在台灣,保留昔日風采,「東莒燈塔的外形、結構與鶴咀燈塔非常相似,可以說是姊妹塔,兩者都是由相同英國製造商及年份打造,花崗岩白色牆身、螺旋樓梯,塔頂設計也是一樣,而東莒燈塔整座建築仍然保持完好,百年燈器仍然運作。」景教授說,塔內文物保存良好,全靠一張護身符,「1947年白先勇的爸爸白崇禧將軍,當時任國防部長,知道燈塔對海上交通非常重要,他發了一個軍令狀,禁止軍隊隨便打擾燈塔的作業。」許多逃過炮火的台灣燈塔,因而保留大量文物及資料,「守燈員會記錄船名,1892年10月10日英國蒸汽船(Bokhara)在東莒燈塔附近遇到颱風下沉,就是透過記錄估計出事水域,二百多人只有十多人生還,遇難者包括香港木球代表隊。」燈塔見證航海歷史,對研究經濟有重要啟示,經濟學家Ronald H.Coase便是憑研究燈塔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台灣的燈塔得到政府及當地居民大力活化,近年更發展成當地旅遊景點,反觀香港的燈塔,雖已列為法定古蹟,卻不對外開放,建築系學生陳樂陶補充,「我們希望參考台灣文化局,如何妥善管理東莒燈塔,再提供建議活化鶴咀燈塔,例如增加公共交通設備、洗手間、駐場導遊等。」鶴咀於1996年劃定為海岸保護區,要活化燈塔,除了考慮人文歷史,還要顧及生態環境,否則只會成為翻版「利東街」。



1947年,白崇禧將軍發佈保護燈塔的軍令狀。

香港郵政於2010年發行香港燈塔的特別郵票,描繪本港現存鶴咀、青洲、橫瀾島及燈籠洲的五座戰前燈塔。

東莒燈塔旁的白色軍營,今天成為展覽館,展示大量燈塔的古老石油氣燈及設備。



如何前往鶴咀?

交通︰周日及假期於筲箕灣地鐵站轉乘9號巴士,在鶴咀道巴士站下車。路線︰鶴咀道巴士站->鶴咀村->燈塔



記者:王佩兒攝影:伍慶泉、徐振國、林栢鈞、楊錦文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26/198455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