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正常人的經濟學

1 : GS(14)@2017-10-15 18:28:34

Thaler榮獲本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去年出版的《Misbehaving》正好總結他數十年研究生涯。短短數天,大概讀者都知道他提倡「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滙流。但四、五十年前,這類研究屬離經叛道。經濟學假設人理性、自利,故會在預算限制之下作出最有利自已的選擇。理性人加上不同假設,就成為大學一年級課本。但是,正常人資訊處理能力有限、情緒會波動、有自律問題、經常後悔、容易從眾,且早已忘掉機會成本。現實中大多數都是正常人,沒多少理性人。
Friedman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指出,假設正常人「有如」理性人並無問題,只要有關理論能作出能被事實推翻的推測。後來新制度學派、資訊經濟學放寛了「理性」的程度,但仍未正視理性人不存在這事實。在交易費用存在或資訊不對稱的世界,理性人仍擁有超凡資訊處理能力、沒有情緒、絕對自律、絕不後悔、特立獨行、明白機會成本。交易費用、資訊不對稱是環境因素,但有些不理性行為在現實中不斷出現,例如重視歷史成本、禀賦效應、後悔等。
Thaler過去數十年的研究直接挑戰理性人假設,探討理性人與正常人的差距所帶來的結果。很久以前在研究院,就留意到Thaler在JEP(一美帝學報)的專欄,寫經濟學解釋不了的經濟現象,讀來津津有味,就像今天讀《Misbehaving》般痛快。也許我跟他處境相似,讀書時代不是「明星學生」,成續不好只會怪自己、只會偷偷質疑權威。後來我讀科學哲學作為反抗,他就寫成「異常現象」清單,成為後來JEP專欄的素材。《Misbehaving》是Thaler的學術自傳,他把以往的研究再書寫一次,務求一般讀者也能明白。我懷疑多數讀者不會因為理性人假設而感到煩惱,書中「看似無關因素」之意義亦非正常人能參透,但Thaler妙筆生花,能令讀者對這行內人題目着緊起來。
Thaler在博士論文研究時獨立發現了禀賦效應,但他的論文導師、勞動力經濟學巨擘Rosen叫他「不要浪費時間」。他的芝大同事、92年諾獎得主Becker曾說「他搞的不是經濟學,留在商學院就好」。據說,若在辦公室遇上90諾貝爾獎得主Miller,對方不會與他有眼神接觸。但換一個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還開創了新門派:Thaler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祖師之一,我認為他的貢獻並不下於Kahneman(02年諾貝爾獎得主)及英年早逝的Tversky。他的研究結果早就廣泛應用到投資、提高儲蓄率、減低欠稅、甚至令廁所更清潔等範疇。就算沒獲頒諾獎,世人早已肯定他的貢獻。每個時代都有當時需要解決的獨特問題。無論是甚麼「學」,有助理解、解決問題者,皆為好「學」。加入不理性元素能否改進經濟理論?我不知道。也許就如Feyeraband所言,甚麼也要試試看。羊獅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5/201835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