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ES直擊》周永明、林百里、施崇棠不敢缺席的盛會 新科技大亂戰台廠能殺出血路?

2011-1-17  TWM




這是科技產業的年度盛會,全球科技大老、研發主管,就連科技線記者都得大老遠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朝聖,這是在一年之初即可勘察全年科技趨勢的聖地,更是科技大廠展技攻防的灘頭堡,因為二○一一年的科技戰役才正要開始!

撰文.黃秋昇、賴筱凡

寒冷的一月天,美國拉斯維加斯每年的這時候總是特別熱鬧,街上人群熙來攘往,從世界各國蜂擁而至的參觀人潮擠爆所有飯店旅館,他們有的是科技大廠的老闆, 有的是科技廠研發主管,更多是產業分析師與媒體記者,他們行色匆匆在會場穿梭,就為在一年之初到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從中抓住二○一一年的科技趨勢。

一月五日晚上,CES年度重頭戲正要開場,台下坐滿如和碩執行長程建中等台灣各科技廠主管,就連去年缺席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低調現身,就為了一聽微軟執行長鮑默爾(Steve Ballmer)怎麼談二○一一年。

其實每年CES宛如一場科技產業的盛大饗宴,諸多台灣科技廠主管,即使沒在鮑默爾的演講中出現,也會看到他們穿梭場內,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宏達電執行長周 永明更親自登台主持自家的新產品發表會;而緯創總經理黃柏漙、仁寶副總級高層除了觀察最新趨勢,也趁機與客戶培養關係。

不管去年誰拿的筆電訂單較多,還是iPad如何痛踩小筆電(Netbook),新的一年來臨,一切都將回到起跑點,更重要的是,誰能在新一波科技浪潮中攻下灘頭堡?就在CES見端倪。

熱點一:平板大軍對峙

摩托羅拉化身iPad殺手CES會場的這頭,摩托羅拉(Motorola)正在發表最新的平板電腦Xoom,另一頭,施崇棠也正揭示華碩參展重點產品 Eee Pad。其實一一年以平板電腦為參展重點的廠商不只他們,包括宏碁、三星、聯想、東芝(Toshiba)與黑莓機品牌RIM,都爭相推出平板電腦。

過去一年,蘋果iPad近三個季度以來,以一四○○萬台的銷量橫掃全球,市場上一時半刻還未見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但今年可不一樣了,光是CES展現身的 平板電腦就不計其數,儼然如百花齊放,從三星Galaxy Tab、宏碁iconia Tab、華碩Eee Pad、摩托羅拉Xoom到RIM的PlayBook,CES展出的各家平板電腦讓人目不暇給。

其中,在眾平板電腦中脫穎而出的,莫過於摩托羅拉的Xoom。當其他大廠還在等待Google垂愛之際,摩托羅拉領先業界,推出搭載Google專為平板量身打造的新作業平台Android 3.0的平板電腦,更被美國媒體封為「iPad殺手」。

會場裡代表摩托羅拉的大大「M」字,被紅色圓底襯托得亮眼,展示人員則忙著跟大家示範Xoom的使用方式。Xoom的出現,象徵著摩托羅拉成功擠下宏達電,在平板電腦領域率先奪得新作業平台Android 3.0的發球權,更意謂著摩托羅拉與Google關係之緊密。

其實,早在去年iPad全球熱賣時,為了爭奪Google的關愛,摩托羅拉與宏達電可說是卯足了勁。宏達電為了在關鍵零組件上卡位,還登門找上iPad供 應商正達,希望在觸控面板上率先占居要塞位置,只是最後仍舊不敵摩托羅拉與Google的深厚情誼,只能將Android 3.0的平板電腦首發一役拱手讓人。

根據市調機構IDC預估,今年平板電腦全球銷量將高達四二○○萬台,儘管蘋果在iPad獨占鰲頭下,已打下平板電腦市場半壁江山,隨後又將以二代iPad 迎戰平板大軍,但在百家爭鳴下,好戲才正要上場。像是今年CES展就以採用超微處理器搭配Google Android作業系統的解決方案為主流。

相較之下,過去馳騁PC產業二十餘載的英特爾與微軟,其平板電腦的氣勢明顯削弱許多,尤其每年都以PC為CES開場演說重點的鮑默爾,今年卻改以體感遊戲 機Kinect熱銷成績作賣點,顯然高下立見。其實鮑默爾在去年CES中,就曾高調展出多款搭載Windows 7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經過一年驗證,大家已經意識到Windows 7在平板上並不是好的選擇。」業內人士透露。

只不過,眾家PC廠為了給英特爾與微軟面子,都還是設計了相關的平板電腦,例如三星就開發出名為「7 Series」的平板電腦,內建滑蓋式鍵盤,宏碁也推出附有外接式鍵盤的Windows 7平板裝置。然而,這樣的產品比起只有觸控介面的平板電腦,更容易侵蝕到小筆電的市場,完全沒有創造出新的需求,讓不少看展的人搖頭。

不管怎樣,可以確定的是,在去年iPad獨領風騷一整年後,今年第二季,將有不計其數的廠商投入平板電腦市場,大則像宏碁、三星,小到不知名的廠商都摩拳 擦掌、躍躍欲試,「往好處想,當然是大家可以一起把市場做大。」業界人士不諱言的說。但所有人都投入的結果,就是價格必定會大幅下滑,尤其在各家產品差異 不大情況下,「血腥」的價格戰將在所難免,也讓今年的平板電腦大戰更有看頭!

熱點二:體感遊戲當道

微軟、索尼戰火再起

「八百萬台」,這驚人數字從鮑默爾口中緩緩說出,這是微軟最新體感遊戲機Kinect的銷售數字。短短六十天,Kinect感測器已經賣出八百萬台,為了衝高歐美聖誕購物旺季業績,微軟甚至對亞洲地區祭出「限量」策略,全力猛攻歐美地區,讓不少台灣消費者只能乾瞪眼。

「縱身一躍,右手一個猛力揮擊,只見螢幕上的排球筆直飛去。」這可是一位玩家排了近半小時才有的試玩機會,豈能輕易放過。即使微軟已經準備了四個Kinect的試玩攤位,但搶著體驗的人潮,仍舊在微軟攤位前拉得老遠。

八百萬這個數字,遠遠超出微軟的預估。去年九月,微軟遊戲工作室副總裁史賓瑟(Phil Spencer)參加東京電玩展時,曾私下透露微軟對Kinect初期的銷售預估,若短短一季能賣出三百萬台,就已令人驚訝。如今微軟不僅成功達標,而且 還遠遠超出預期,再次令市場見識到微軟遊戲機的魅力。

微軟Kinect讓體感遊戲再進化,光靠攝影鏡頭捕捉玩家動作,不需要任何控制器,透過3D深度感應器,就能讓玩家融入遊戲,徹底打破傳統遊戲機的限制。 在Kinect上市初期,微軟在亞洲地區採用限量策略,讓想買Kinect的消費者,是求「機」若渴。且為了讓Kinect在歐美地區供貨順暢,「微軟甚 至下令,要台灣供應鏈在農曆年間減少休假時間。」業內人士說。

微軟之所以如此大動作,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索尼(Sony)不願讓Kinect獨領風騷,趕緊推出同樣標榜體感遊戲的PS3 Move,而十六年沒參加CES展的任天堂,今年破天荒重返CES展場,未演先轟動,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在任天堂攤位前,美國媒體記者急切地把玩著任天堂 的最新撒手? ||3DS,因為這可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掌上型遊戲機,打從第一代DS開賣以來,光是美國銷量就高達四七○○萬台,這次3DS捲土重回CES,強調裸 視3D效果,也強化了體感功能,也難怪美國媒體會如此興奮。

還記得去年用炫麗奪目的閃亮設計出3D展場的三星嗎?三星今年再出招,主攻智慧電視。其實打從蘋果的Apple TV銷量突破一百萬台後,智慧電視、數位家庭就成了科技產業的新火線話題。

「我們今年智慧電視的出貨量要達到一千萬台,比去年增加一倍。」繼去年站穩3D電視市場龍頭後,三星顯示器部門總裁尹富根(Boo-Keun Yoon)再出招,在專題演說開宗明義就表態,今年三星將積極與內容業者結盟,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內容選擇,還提供超過三百個應用程式供用戶下載,因為三 星不只要坐穩全球第一大3D電視廠,更要強摘智慧電視王冠。

熱點三:電視變聰明

Google緩步,雅虎殺出至於搶在去年就先行與Google合作的索尼,則仍在CES展出已發表的Google TV,但也不是每家電視廠都買Google的帳,像樂金電子(LG)就直率地說,樂金推出的智慧電視將採用自行開發的平台,不會採用Google平台。

同樣企圖挑戰Google的,還有雅虎。在網路市場節節敗退的雅虎,這次找上超微與三星,共同合作開發雅虎連網電視(Yahoo! Connected TV),成功在CES中製造話題,尤其雅虎連網電視去年就推出軟體開發平台,預計今年還會有更多相關的應用程式出現,也將拉攏更多電視大廠參戰,決不讓 Google TV專美於前。

只不過,眼尖的業內人士發現,「這次CES的智慧電視,多數都是日、韓廠自己生產,台廠要分到好處,不容易!」但也不全然沒有例外,像是友訊,就靠著全球 第一台以雅虎連網電視為平台的媒體播放器,在CES展中引起注意,因為一般消費者只要買一個播放器,就可以將家裡的電視轉變成智慧電視,完全不用重新添購 新電視,成為另一種選擇。

不管是平板電腦、體感遊戲,還是智慧電視,今年CES展所反映的,就是科技將更貼近人性。

平板電腦解決傳統筆電,電池續航力不足,傳統PC無法隨時隨地上網的麻煩,也改善智慧型手機螢幕太小,不易閱讀的缺點。智慧電視比傳統電視能更貼近人類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性;體感遊戲機讓使用者融入情境,與畫面中的角色進行互動,玩遊戲更有趣。

然而CES受到矚目的產品,未必在現實世界裡就會大賣,去年大放異彩的3D電視就是一例。

但不論如何,能在CES引爆話題的產品,勢必將成為今年科技圈熱烈討論的趨勢產品,就端看各家大廠要如何在新的一年打這一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9

新科網通股王 小車庫創業翻滾記

2011-9-19  TCW




台灣上市公司,出現第一位中國老 闆,而且還一躍成為網通類股王。

八月三十一日,科納光通訊在台灣掛牌,不僅是今年台股中,海外第一上市承銷價格最高的公司,董事長袁海驥在 中國杭州出生、浙江大學物理碩士的背景,更是台灣第一上市公司之中的首例。

科納去年每股盈餘六元,今年光是上半年,就已經幾乎追平去年一整 年的數字,全年獲利上看一個股本。近日股價守在一百四十元,穩居台股網通類股股王。

中國出身,為什麼卻到台灣來掛牌?袁海驥說:「因為台灣 是我的天使(Angel;也是新創公司對投資者的暱稱)!」

從中國拿著獎學金到美國攻讀,一路拿下美國肯特大學博士的袁海驥,是標準的優秀 中國留美學生。他更自詡,「我從來就沒找過工作,都是工作來找我。」

天資聰穎的他,更在三十六歲時就當上飛利浦TFT-LCD(液晶顯示) 部門總經理,是這家百年老店最年輕的高階主管。

他,中年創業一起步就遇上產業泡沫

兩年後,他卻選擇辭去眾人稱羨的職位,回到 自家小小的車庫,投入十多萬美元的積蓄,成立了光通訊元件公司科納,只為了實現求學時期,對自己許下「四十歲以前一定要創業」的承諾。

只 是,這個承諾,卻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挑戰。產品原型才剛做好,網路泡沫就來了,光通訊產業跟著急凍。約莫同時,鴻海也以「鳳凰計畫」為名發展光通訊,最後無 疾而終,國內外多家通訊廠,也相繼選擇退場或合併。

靠著過去的聲譽,袁海驥好不容易拿到兩家台灣創投:宏gay下的智融創投與 VenGlobal的六百萬美元資金。

他心知,這條創業之路不好走,因此規定公司一年只能花一百萬美元,不能再多了!果不然,科納創立後五 年,一直無法擺脫接近「零營收」的苦日子。

但袁海驥堅定的相信:「光通訊一定會起來,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台灣的兩家創投,也對他不離不 棄,替他連結人脈,讓他感念至今,這是他選擇來台上市,成為第一個台股中國老闆的最重要原因。

他,突圍求生不做主流產品,著手未來

為 求突圍,他決定「跳tone」:不做時下主流產品,一口氣就跳到三、五年後,客戶可能會用到的產品:也就是現在讓科納大紅大紫的波長選擇開關(WSS Roadm)。

想像藉由光傳遞的訊號,是一輛輛在高速公路上疾駛的車,波長選擇開關就如同智慧型閘道,負責在最短的時間裡,導引不同的車輛 走上應走的路,藉此加速傳輸效率,還能協助降低局端設備的支出。

在中國,因為人工便宜,還能靠人騎著電動車,四處到基地站裡切換波長;在歐 美,這可是驚人的成本。

沒想到這一賭,竟然賭對了!

二○○五年光通訊年會(OFC)上,科納終於遇上第一個貴人——美國重量 級電信運營商威瑞森(Verizon)。威瑞森對科納產品很有興趣,又擔心它從未與大公司合作過,深怕科納無法如期交貨,但其他供應商根本做不出來,這才 讓威瑞森大膽啟用科納。袁海驥與創業夥伴也很爭氣,公司規模小歸小,產能擴張起來卻也快如閃電,總是準時交貨。短短兩年,每股盈餘就衝高到九.二九元。

二 ○○七年的光通訊年會,當時還只是華為協理的蔡常天走到科納參展的攤位上,對產品驚豔不已。跟袁海驥深談後,接著通過嚴格又冗長的產品審查過程後,科納終 於躋身華為的供應商。二○○八年為了就近服務中國客戶,科納也在蘇州建廠,用行動允諾合作的決心。

他,苦盡甘來和大廠合作布局中國寬頻

這 幾年,隨著華為對歐美通訊局端設備出貨量的急速增加,科納的營運績效也跟著猛烈拉升,目前已經是華為在光通訊設備裡,第二大的供應商。而華為對科納的營收 貢獻度,很快的也超越了威瑞森,目前占比超過五成。當年慧眼識英雄的蔡常天,在華為的職級則是三級跳,當上了傳輸產品部門總裁。

華為在全球 各地的通訊設備市場都大有斬獲,唯獨在歐美市場,因為中國背景,經常被以國防安全為由多所限制。袁海驥也幫著蔡常天牽線,介紹給威瑞森等美國客戶,看看能 否擦出合作的火花。

華為之後,科納接連切入中興通訊、烽火的供應鏈,包辦中國前三大通訊設備廠的訂單,搭上未來中國寬頻網路布建的商機,營 運跟著快速起飛。

從連續五年虧損,到今年全年賺一個股本,袁海驥說:「我這人,做事特固執,想做,一定要做到好!」現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 腦當道,接下來連電視都要上網,大頻寬的光纖通訊設備早已擺脫十年前網路泡沫的陰霾。袁海驥當年的堅持,也終於得到命運之神的微笑眷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49

新科危局調查:昔日「VCD英雄」遭遇生存危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8/wNNDE5XzM4OTEwNA.html

今年4月,一位自稱在新科工作的網友在其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公司要破產了》的文章,稱新科公司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即將面臨破產。很難說這是網絡上最早的一篇有關新科破產的文字,但是近幾個月來,新科所在的常州市武進區,乃至常州,類似的消息時隱時現。

上週日,快報記者在常州就「中小企業困境」進行採訪時,武進的一位政府官員稱,今年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連曾經輝煌一時的新科集團,也快破產了。」這位政府官員表示,新科已經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雖 然近些年,新科名聲不是太響亮,但是「申請破產」,還是讓人感到震驚,因為新科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它是常州乃至江蘇具有全國影響的重點科技企業(全國電 子百強,Shinco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新科「涉嫌」破產,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為了瞭解新科近年來的經營狀況,以及它目前的真實處境,快報記者近日 前往常州,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新科集團公司在正面回應快報記者時稱,新科不是破產,也不是重組,只是企業「轉型升級」。武進的政府官員 也對破產傳聞進行了澄清,但是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常州市和武進區政府早在今年6月份就成立了新科問題協調小組,新科的空調公司已經被「託管」,一廠將在明年 初關閉,其他一些廠區的員工在等著被「裁員談話」。銀行方面也證實,新科資金出了問題。一切跡象表明,新科正在進行著一次非同尋常的「瘦身運動」。

新科遭遇生存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

知名企業新科即將「破產」

網 上關於新科破產的傳言,據信最早來自一位在新科工作多年的網友。今年4月19日,他寫了一篇名為《公司要破產了》的博文。「這幾天我們公司正在經歷歷史性 的一個時刻,有幸能陪著新科走到最後。我們公司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形勢一直不好。都是大家顯而易見的。」博文中寫到。

這位網友還稱,新科的攤子太大,很多相關單位都會受牽連。很多供應商、很多貨款、銀行貸款都是問題。

「現 在公司就這麼耗著,巴不得我們自己走人,走一個,他可以少負擔一個。但是既然耗到現在了,還不如跟著耗到最後呢。現在辭職是最不划算的。這幾天公司裡都在 議論這個事情,誰也不想幹活了。昨天大家都在大包小包收拾東西了,能帶回去的東西都先帶回去,不然以後別哪一天封廠了,什麼也帶不出去……這個月工資提前 半個月就發了,很是反常。上週六來上班,下午就讓我們休息了,已經看到有供應商前來成品庫拖機器了。也不知道是自己廠人來拖走的,還是干嗎。外面市場的退 機已經不接受了,有消息說財務都已經在整理東西準備撤離了。看來這次的謠言不是假的了。」

「終於走到最後了。」這位「新科員工」很是悲觀。

除 了網絡傳言,近幾個月來,在新科所在的常州市武進區,乃至常州,類似的消息時隱時現。上週日,快報記者在常州就「中小企業困境」進行採訪時,武進的一位政 府官員稱,今年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連曾經輝煌一時的新科集團,也快破產了。」這位政府官員表示,新科已經因資不抵債,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新科一廠辦公室小趙:

年初就聽說公司不行了

一提起新科,人們就會想起新科VCD在央視做的廣告。上個世紀90年代新科風頭強勁,它與愛多、步步高、金正等品牌壟斷了國內的VCD市場。

在江蘇,因為是地產品牌,新科更是家喻戶曉,是很多人家購買VCD的首選。

雖然近些年,新科名聲不是太響亮,但是「申請破產」,還是讓人感到震驚,因為新科不是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它是常州乃至江蘇具有全國影響的重點科技企業(全國電子百強,Shinco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

據瞭解,江蘇新科電子集團產品鏈包括液晶電視、EVD、家用DVD、移動DVD、CMMB移動電視、中國藍光高清視盤機、車載多媒體系統與GPS導航器,以及空調、滾筒洗衣機等。

新 科電子集團下屬公司有十來家,主要包括江蘇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科汽車電子公司、新科空調器製造有限公司、新科精密注塑有限公司、新科軟件有限公 司、新科農場等。另外,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有生產一廠、二廠、三廠、五廠。新科電子集團位於常州市的廠部主要分佈在該市的武進區洛陽鎮、湖塘 鎮以及新北區。在洛陽鎮,有新科空調、金屬製品公司以及新科數字技術公司下屬的二廠等。位於湖塘的是新科數字公司下面的生產一廠,主要生產液晶電視。而新 科的總部則位於常州市的新北區。

12月15日上午十點多鐘,記者來到新科位於武進區湖塘古方路的工廠內。這裡是新科的「一廠」。廠門口雖 然有保安在值班,但是人員進進出出,並沒有什麼人在管。偌大的企業,工人非常少。大部分車間都是大門緊閉,聽不到任何機器操作的聲音。整個廠區非常安靜, 反倒宿舍區不少工人來來往往,有人在搬家、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聊天。

剛進宿舍區,宿舍的工作人員以為快報記者是來找工作的,馬上表示,這裡正在裁員,沒有任何崗位可以提供。

在 一樓的一個宿舍內,一名女職工正在洗衣服。當記者表明身份後,她沒有顯出太多驚訝,只是詢問,她如果被裁員的話,公司該如何對她進行賠償。這名姓趙的女職 工稱,她已經在此工作了十年,剛進來時,是在車間裡干,如今已經調往辦公室工作。而她一開始在新科工作的時候,工資一千多塊錢左右,如今幹了十年,工資基 本上沒有很大調整。

「其實公司對員工還是不錯的,要求也不是太嚴,做事比較輕鬆,就是工資拿得低一點。」小趙侃侃而談。

十點多鐘,其實還是上班時間,但因為不忙,而且沒有什麼人管,所以小趙從辦公室溜回宿舍洗會衣服。

「年 初的時候我們就聽說公司不行了,但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也不知道。現在還沒人跟我們談。剛聽說的時候,還是有點傷感的,但也正常,公司走到這一步,管理不 好,產品銷路不好,而且現在整個經濟也不景氣。」小趙邊洗衣服邊分析原因,時不時地詢問記者,「如果找我談的話,我該怎麼談,他們該怎麼補償我?他們一開 始沒給我交保險,是不是也要賠償我?」在她看來,如何獲得補償,是她最關心的問題。

新科一廠倉庫主管小徐:

原本想在新科幹到退休的

離工廠的宿舍區不遠,就是一廠的成品倉庫。倉庫的門開著。快報記者看到,倉庫裡面堆放著裝好箱的液晶電視。在門邊用玻璃隔開的辦公室內坐著兩位工作人員,看上很冷清,其中一位年紀大的在打著電腦遊戲。

兩 位工作人員一位是負責出口發貨的副主管小徐,新科對於他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小徐今年快40歲了,他在新科已經工作17年了。17年前,他高中畢業後 進入到洛陽鎮上這家最紅火的企業。工作幾年後,他成了家。「那個時候,這家廠好得不得了,我丈母娘說我『這小孩家庭條件不行,工作還行的』,這個廠在我們 洛陽鎮是這個啊。」回憶起當時丈母娘的那番話,小徐開心地笑了,不自覺地豎起了大拇指。

小徐說2000年以前,新科給員工發的工資和外面比算是比較高的,但近幾年,外面的工資都有大幅提高,但廠裡基本上沒怎麼動。他雖然在工廠裡幹了十多年,而且是個小領導,但依舊只拿兩千多塊錢。10年來,和工資一樣,小徐的職位也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公司不管是破產、重組還是什麼,我們作為工人都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現在正一個個叫過去談,要解除合同。如果不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本來想在新科幹到退休的,我差不多快40歲了,還得到外面去找工作。」小徐感到很心酸。

小徐說這番話的時候,倉庫內只有他和倉庫員老沈兩個人,對於記者詢問為何沒有工人裝卸貨物的時候,兩人顯得非常不屑。「沒貨出,要工人過來幹嗎啊?現在難得出一次貨,不像往年那麼忙了,輝煌的時候,外面拉貨的車,都是提著錢排隊來拉貨的。」兩人說。

「我在這幹了14年了,以前工資一千多,現在工資還是一千多點。現在我老婆賺的都比我多,說出去都被人笑話的。」老沈抱怨。

對 於這家已經服務了十幾年的企業,兩位老員工都非常有感情,但談到解除合同,兩個人有些抱怨起來。「現在談賠償,都是一個兩個談的,我覺得應該按規定來,貼 個對照表來,這樣對大家都公平。我們現在就等著解決,他按照規定來賠償我們,我們馬上拍拍屁股就走;如果要搬到洛陽鎮,要留用我們,我們還要看看崗位怎麼 樣待遇怎麼樣?」對於這一點,兩個人意見一致。

「等到12月16號,我就發完最後一批貨了,這是最後一批了。老沈是負責內銷的,他這邊的貨還有兩三萬台,很多是退回來的,唉!」小徐嘆著氣。

在 新科廠內採訪時,記者遇到了之前在廠裡搞技術開發的張女士。張女士已經決定從廠裡離職,15日當天上午她到廠裡來還是為了談離職補償的事情。張女士 1988年進入新科,至今23年,她和老公兩個都在新科。如今離職時,廠裡答應為當初她買房的事情進行結算,「當時房子才10來萬,首付是廠裡付的,但是 剛才在算裝修款的時候,他們扣得也太多了。職工安置的事情,他們也說了,一年補償一個月,按照勞動法來。」

不少新科的員工告訴記者,位於湖塘古方路的一廠已經賣掉,馬上要搬掉了。

湖塘廠區廠長:

企業是重組不是破產

和 車間裡幾乎沒有工人不同,廠房的辦公樓內,還有不少員工在,一打聽,原來不少員工正趕來簽字談離職。在廠長室,快報記者找到了一位姓馬的廠長。對於新科目 前的狀況,馬廠長不願意多談。「我們會搬到另外一個廠,品牌走到這步,也是很正常的。」而對新科破產的傳言,馬廠長表示了否認,但記者詢問是否重組時,他 簡單回了一聲「嗯」。

「不是破產,政府現在不允許破產的。」馬廠長說。關於員工安置,馬廠長表示,到時候員工工齡全部買斷,會按照勞動法辦。「員工不用擔心,這麼大的公司,不可能做違法的事情。」

洛陽鎮廠區:

8月份開始就已經放假

洛 陽鎮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在當地人眼裡,洛陽鎮出名靠的就是「新科」。新科是洛陽鎮的名片。15日,記者來到新科起家所在地的洛陽鎮。在洛陽鎮區,有 一條「新科路」幾乎橫貫了整個洛陽鎮區。新科空調、新科電子集團二廠、新科金屬製品廠等隸屬於新科集團的幾個廠房就分佈在新科路沿線。

在 新科金屬製品廠,記者看到廠區空無一人,只有門衛室裡有三個男人在做看門保衛工作,其中一人是廠裡的財務人員。他們告訴記者,差不多從8月份開始,廠裡就 放假了。雖然「放假」,每個員工還能領到差不多每月幾百塊錢的基本工資,另外五險一金也都交。因此,員工們情緒都算穩定。

新科電子集團公司二廠位於金屬製品廠斜對面。和門衛聊了幾句,他們就放記者進了廠內。在廠內的幾個車間,記者看到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忙著生產。幾位女工告訴記者聽說了要「清算」的事情,但具體怎麼回事並不清楚,「反正廠裡領導到時候會找我們談的。」

在 該廠廠辦,一位40多歲的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廠長正在隔壁和廠裡一位員工談「清算、簽字」的事情。她告訴記者,二廠600多個員工,差不多有500多人 都是洛陽鎮上的「本地人」。她說,她從1983年高中畢業考試進廠,在車間做了幾年,後來就一直在廠辦做到現在,工資只有1000多塊,「廠裡最紅火的時 候,工資有1000多,很不錯的了,現在1000多就很低了。」

「我們也聽說是重組,但是具體怎麼弄也不清楚,」她告訴記者,

他們二廠主要生產DVD,位於武進湖塘的一廠賣掉了,有用的設備搬過來,液晶電視的生產線也搬過來,目前電視的生產線有的已經開工了。記者問「這邊廠比那邊小,能容得下嗎?」她回答「聽說那邊的工人基本都清退,這邊的暫時不動,但是有的還是要清退的」。

在二廠隔壁就是新科空調。這個廠的管理要嚴格得多。記者費盡口舌,廠門口的門衛均表示要記者自行聯繫好才能進去,否則不能進廠。看上去,空調廠運作比較正常。

常州市民:90年代

差不多家家都有新科VCD

只 要一提起新科,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新科VCD、DVD。正是憑藉影碟機,新科打開了屬於自己的電子市場,讓新科二字進入了大眾視線。上個世紀90年代初, 擁有一台新科VCD是許多家庭值得炫耀的事。今年45歲的朱先生是一名企業員工,家住常州新北區。他向記者介紹道:「95年結婚的時候,家裡買了一台最新 型的新科VCD,我那時一個月工資也就500元,而這個VCD就花掉我3個月的工資。而且同事一聽說我家裡買了新科VCD,都嚷著要來我家看碟。」

朱先生笑著說,「那時候其他牌子的VCD只能裝一張影碟,新科一下就可以裝3張,太牛了。」

到 了90年代末,擁有新科VCD的家庭更多了,記者身邊就有很多同事家都買過,「我是98年買的,當時好像還挺貴,花了2000來塊錢。我看很多朋友家都已 經有了,所以也買了一台,週末在家看看碟挺好的。」一位同事告訴記者。這位同事說,新科VCD風靡了整個90年代,那個時間差不多常州人家家都有一台新科 VCD,而且還有外地人經常委託常州的朋友幫著購買。

商場:

新科產品已斷貨好幾個月

隨 著科技和網絡的發展,VCD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DVD,而如今DVD的需求也每況愈下。記者在常州市區廣化橋下的蘇寧賣場看到,DVD影碟機的貨架 上只有萬利達、飛利浦、先鋒幾個品牌的產品。記者沒看到新科DVD。售貨員沈小姐告訴記者,DVD機生意很不好做,「現在年輕人都在網上看電影、電視劇, 或是去電影院,願意掏錢買碟的人越來越少了。」

當記者表示想買新科DVD時,沈小姐說:「新科DVD今年5月份就斷貨了,我們這兒國產品牌只有萬利達。新科的VCD是相當好的,但DVD沒做過人家,質量一般。以前國產四大品牌新科、步步高、金正、萬利達,現在只剩萬利達還在做DVD了。」

在常州市中心的五星電器,記者終於找到了新科DVD的身影,但是賣DVD的梁小姐告訴記者,現在只剩下貨架上一年前的幾個樣品機,「好像聽說新科最近沒有生產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幾個月前就沒貨了。」

同樣,記者在這兩家商場瞭解到,新科空調也早斷了貨。雖然商場裡還保留著新科空調的銷售區,但掛出來的只是空殼而已。蘇寧電器一位男售貨員告訴記者,新科廠家在重組中,已經暫停生產,空調8月份就斷貨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恢復生產。

當記者詢問新科空調賣得怎麼樣時,他說:「一般般吧,壓縮機材質挺好。」

銀行工作人員:

新科的資金出了問題

快 報記者就新科目前遇到的問題,採訪了一位在常州某銀行工作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這位人士用一句話評價了「新科事件」,「新科的問題牽扯面比較廣,是涉 及到常州整個金融穩定的大事項。」他向記者解釋,新科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無法償還到期的銀行貸款,資金上的困境讓它面臨破產的窘境。「任何一家企業都經不起 銀行集中收貸,十幾家銀行一起去收貸,企業明天就會倒閉。」不過,據他介紹,常州和武進兩級政府已經出面成立了擔保公司幫助協調新科目前遇到的資金問題, 辦法是計劃把新科在新北區和湖塘兩地廠房所在土地抵押給銀行,以此抵消銀行到期的貸款。

這位人士認為,新科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 機導致新科訂單減少,新科很多部件由日本進口,日本地震給新科帶來的影響也很大。「企業發展都是呈波浪式前進的,新科剛好處於波底,又時逢經濟危機,再加 上國內通貨膨脹、宏觀調控,資金愈發緊張,資金鏈一斷,整個經營業態就垮掉了。」

快報記者也從一位接近新科高層的知情人處獲悉,新科的過度擴張直接導致欠銀行的錢差不多有幾十個億,如果破產,銀行一分錢也收不回。因為政府在新科佔有部分股份,銀行就通過政府讓新科還錢,這也就有了新科重組這一說法。

不過,這位知情人告訴快報記者,用新科廠房賣掉後所得的錢款償還銀行貸款,也只是杯水車薪。

新科:

不是破產,是轉型升級

採訪期間,快報記者始終未能打通新科掌門人秦志尚的電話。但是快報記者給公司另一負責人發消息,表示瞭解到目前公司正在裁員、一些廠區停產的情況,希望公司能予以正面回應後,江蘇新科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中心副總經理單應峰表示同意和快報記者見面。

據單應峰介紹,新科集團一共有10多家下屬公司,其中最主要的是數字技術股份公司、新科空調、模具注塑、金屬製品、汽車電子、軟件以及一個農場等。數字技術公司下面又有一廠、二廠、三廠、五廠。

單應峰說,目前關於新科的傳言確實比較多,但是,「新科目前既不是破產,也不是重組,而是企業轉型升級。」

據 單應峰介紹,此次新科轉型主要涉及到的是數字公司和空調廠。從今年5月份開始,新科開始了此次轉型升級。目前,位於湖塘的一廠,佔地面積是220畝,已經 賣掉,地皮拍賣價格是7.5億元。到明年1月份,一廠就要正式關閉。一廠最高峰是員工2200人、生產線16條,目前有600多人、兩條生產線在運作,並 正在進行對部分員工的裁員工作。二廠則裁員很少一部分。不過五廠要關閉。

對於裁員員工如何安置?單應峰說,公司肯定會嚴格按照勞動法來操作,「一年補償一個月」,該給的補償肯定都會補給員工。當然,目前的裁員並不等於有些員工就會離職,而是一些人會被企業返聘回來。

在 接受記者採訪時,單應峰一再強調,新科目前在做的只是轉型升級,而非重組,更不是破產。新科為什麼要轉型升級?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前大的宏觀環境、經濟 形勢不好,加上銀根收緊,DVD、家電等市場國際訂單萎縮。因此新科目前必須裁員,「養不起這麼多人了!」其次,不可否認,新科自身管理、經營方面也存在 一些問題。

據單應峰介紹,新科集團高峰期有1萬多員工,今年5月轉型前,集團公司有員工5500人,目前則有4800人,但是應該還有一部分要辭退。

政府:

新科並非破產而是重組

據瞭解,為瞭解決新科的問題,常州市早在6月份就成立了新科問題協調領導小組。這個由常州市一位分管工業經濟工作的副市長掛帥任組長,武進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為組員的小組,主要目的是為挽救新科進行全方位的協調。

12月15日,新科問題協調領導小組的一位成員接受了快報記者的採訪,這位領導透露,新科並非破產,而是重組。

「重 組就是找一個新的合作夥伴,原來100%的股份,現在保留一點,讓出一點。一直都是說尋找合作夥伴,只是股權轉讓。重組後名字肯定還是『新科』,如果不用 新科的名字,誰來啊?人家看中的,就是『新科』這個品牌。」他表示,新科重組就是找個新的合作夥伴,目的是將新科發揚光大。

這位人士介 紹,新科屬於民營的股份制企業,目前政府在新科佔股約為百分之一二十。他稱,曾經新科是集體企業,後經過幾次改制,成為目前的這個股份制模式。據瞭解,目 前重組這塊,主要是常州市、武進區在定大的方針政策,而作為新科起家之地的洛陽鎮,當地鎮政府則主要在對債權人以及勞資關係等進行維護穩定。

對 於員工安置這一塊,這位人士表示,目前,新科會按照有關規定買斷工齡。他說,這麼多年來,新科對職工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工資、保險金、補償等都全部到位。 「現在員工可能會徬徨,他們不知道現在什麼情況,他們著急不是老闆不給錢,而是自己的出路會怎麼樣?廠是不是會繼續開下去?是不是還能在廠裡上班。」

「現 在公司不需要這麼多人,一些廠可能會搬到洛陽鎮來,但具體怎麼操作,要看重組的方案。目前已經談了很多單位,但還在談,空調廠也還在和對方談條件,對方已 經託管但還沒有簽約。人家主要看中新科的牌子,在這種大形勢下,都想物美價廉一點,但作為市政府、區政府來講,還是會保證新科的資產得到一個合理的轉讓 價。」他表示,據透露,來洽談的其中不乏國內一些知名的企業。

這位人士稱,這一次重組,對象是針對全球、全國找合作夥伴。「他們感興趣, 還是看重無形資產,一些相關企業,如果借助這個品牌,如果運作好了的話,通過重組,能夠少努力五年、十年,特別是和行業相關的,新科這塊市場化運作很快, 市場的網絡、市場的知名度,都是一些無形資產,輝煌的時候,新科就像大樹一樣,現在支架還在。」

另經快報記者核實,目前常州當地法院尚未接到關於新科破產的任何申請材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19

軟實力稱霸 新科技4騎士誕生

2012-4-23  TCW




美股創新高,台股就一定跟進?今 年三月,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創二○○○年底來新高,但台灣電子股指數卻一路走低,較去年高點還有逾一成跌幅,離金融海嘯前高點跌幅則近二成 五!

台美股市不合拍PC概念股式微,台股卻沒轉型

過去,台灣電子股與美股高度連動,為掌握「美股概念股」動向,當時法 人、散戶甚至熬夜看美股盤。但這項規則卻在最近幾年被打破,財經媒體網站CNN Money一月份指出,過去帶領美國科技股四騎士是: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和思科(Cisco),他們在 九○年代「喊水會結凍」,隨個人電腦成長,英特爾負責處理器、微軟主導作業系統、戴爾生產個人電腦、思科則負責網路通訊,而這四騎士主導過去二十年台灣電 子五哥與相關族群的輝煌年代。

但如今驅動科技成長的主力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是手機、平板電腦、雲端運算,「新科技四騎士」誕生:蘋果 (Apple)、Google、亞馬遜(Amazon)及IBM(股價漲幅見下圖),這四者強項集中在雲端運算和行動通訊。來看一個關鍵數據,從○八年到 今年三月底,蘋果市值成長二一九%,但微軟、惠普、戴爾等股價漲幅卻仍是負的。

新四大騎士裡,沒有一家靠硬體生產,全靠軟體實力稱霸一 方。例如蘋果帝國主要靠App store的軟體來構建;Google則壟斷網路搜尋的最大獲利;亞馬遜的網路零售業務每年成長至少三成,將實體零售巨人沃爾瑪逼到連續九季單店營收衰 退;而IBM的雲端服務則是無人能及。

也許有人質疑,蘋果、Google過高股價,造成那斯達克指數失真,應以道瓊工業指數來看看美國景 氣才準?但其實,道瓊工業指數今年四月創下○七年底以來新高,對應當時,台股指數現在應有九千五百點水準。也就是說,以大盤全體個股來看,台股仍遠遠落後 迭創新高的美股。

台股不只落後美股,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股市,今年股價指數都創新高,連飽受歐債衝擊的德、英 股市都遠優於台股,少數比台股弱的僅法、義、西班牙、希臘等歐債國!

台股為什麼獨弱?台陸連動增強出口高度仰賴中國,跟著漲不動

根 據摩根士丹利統計,台灣GDP約六成二靠出口,出口的兩大動力則在中國、美國,但既然美國景氣不差、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景氣熱絡,中國經濟趨緩對台股的衝擊 相對變大,證諸去年大陸A股也創下十年新低,對台股的孱弱走勢相仿。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二○一○年曾報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占台灣GDP比重達一四.三%,居世界第一,甚至比第二名的南韓還多出三.九個百分點。相較 之下,歐盟對中國出口金額僅占其GDP一%,美國對中國出口更僅占其GDP○.五%,換言之,就算中國市場出現大變動,歐美經濟所受傷害也相對較低,這就 是為何去年底中國經濟降溫、總理溫家寶甚至下調經濟成長率之際,美股仍持續創新高的原因。

與台股相同命運的還有香港股市,雖然港股國際化 程度極高,但因掛牌公司多半以中國內陸市場為腹地,因此也受中國經濟好壞衝擊,港股目前也仍回不去二○○八年七月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高點,表現跟台股幾乎如 出一轍!

再來看看台灣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雖然南韓也大量出口至中國市場,其出口占南韓GDP比率僅較台灣少四個百分點,但同時,南韓企 業並未放棄中國以外市場,譬如其全力搶進美國訂單,包括三星拿到蘋果手機晶片訂單、現代汽車在美國市占率提高等,因此南韓KOSPI指數跟美國景氣連動也 不小,也早在去年,跟隨美股腳步創下歷史新高。

若台灣轉型速度不夠快,繼續戀棧台股的獲利空間有多大?

【延伸閱讀】科技4 騎士漲幅新組合是舊成員3倍 ——近3年股價漲幅比較

OLD-平均漲幅85.9%思科 37.7%戴爾 90.7%微軟 91.8%英特爾 123.5%

NEW-平均漲幅251.8%Google 92.6%IBM 123.1%亞馬遜 194.3%蘋果 597.3%

註: 計算時間為2009/3/6(美股落底起漲)至2012/4/12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7

新科諾獎得主席勒:美股價高,擔心可能下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87

10月14日本週一,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與另兩位經濟學家Eugene Fama和Lars Hansen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天稍早,在耶魯大學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席勒曾明確提到對美股有所擔心:

股市定價太高了。我擔心可能下調。

與盈利相比,美股目前是這五年多里價格最高的,這會讓它們面對損失不堪一擊。

以下圖表展示的是1900年以來美股的週期性調整後市盈率(CAPE),由席勒提供數據,從1881年開始統計。

同樣內容的圖,換個小清新版:

擔心歸擔心,從上圖還是可以發現,今年9月的市盈率還是比危機前的巔峰期——2007年5月的27.5倍低。

而市盈率的最高紀錄是1999年12月的44.2倍。

所以,席勒在提到最近的CAPE時也說:

我認為不應該把它看作警報。

可能應該在多樣化的投資組合裡投資些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53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連中文書寫格式也要鑽研 席勒 把理性研究當成信仰的經濟大師

2013-10-21  TWM  
 

 

台北時間十月十四日晚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法馬(Eugene Fama)、韓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獲獎;其中,以創立「凱斯席勒房價指數(Case Shiller Home Price Index )而聞名於金融市場的席勒,大概是有史以來國內投資人最熟悉的經濟學獎得主了。

席勒獲獎的原因,如同另二位得主,「三人都為現今世人對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基礎。」瑞典皇家學院如此評論;的確,自從一九八○年代末期投入房價指數的研究後,席勒幾乎都把心力放在資產價格。他的聲名大噪就是來自於兩度成功預言資產價格泡沫危機,一是二○○○年網通泡沫,其次則是○五年預測美國房地產恐將泡沫化,並且引發金融風暴。

一句台北房價問題

認真研究

《今周刊》曾經兩度派出採訪團隊前往美國採訪大師,也曾於去年十一月底邀請席勒來台演說。在報導中,我們形容他是「非理性市場中,最理性的聲音」,原因無他,席勒每一次的預言,都是經過極度理性而周延的研究調查;在我們幾次貼身專訪的過程中,關於大師不時展現的研究態度,記者至今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室裡,當席勒聊到美國房價波動時,記者隨口問了一句:「有研究過台北市的房價嗎?那裡房價高得嚇人,但台灣人的薪水已經十幾年沒有調漲了。」席勒先是停頓數秒,陷入短暫的沉思,正當記者準備把話題拉回美國房市時,他開口了:「這個現象很有趣,你給我一點時間吧!」接下來,大約有整整一個小時,席勒不斷在電腦上尋找關於「台北房價」的資料,從鍵入「Taiwan population(台灣人口數)」開始搜尋,過程中還不時反過來「採訪」身邊這位來自台北的記者,「你知道租金報酬率大概是多少嗎?」「通膨率大概多高呢?」「最近幾年經濟成長率如何?」謹慎的席勒沒有立刻給出答案,但意外的是,當隔日我們再度碰面時,他主動提到了台北房價話題,並且有些缺乏自信地提出他「初步研究」之後的建議:「我知道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原本房價也很高,但後來政府積極開發周邊衛星城市才有效壓抑,你或許可以這樣建議政府吧!」第一次,我們親眼見證了這位大師「遇到問題絕不善罷干休」的研究態度;至於第二次,他的研究主題更是詭異。

「你們中文字,如果寫成橫排,到底是由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呢?」這是席勒去年來台,從機場到飯店車程中對我們提出的疑問;當時,他不斷觀察著路旁招牌的字樣,「我依稀記得,許久以前大家是從右寫到左的,但聽說現在的寫法完全不同了。」這個問題成為三十分鐘車程的話題主軸,自此之後,他在台北期間再無提起,直到活動結束,席勒回到美國之後,當天坐在車內的工作人員都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主旨是這麼寫的:感謝各位的款待,以及回答中文書寫問題。

信裡寫道:「我找到一些古老建築的照片,確定中文橫排書寫在許久以前的確是從右到左的。」他附上了一張網路照片,是清朝紫禁城宮殿上的扁額,從右到左,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字。

天知道,因為一個小小的好奇心,他為這個與經濟無關的文化問題花了多少時間研究。

率先唱衰美國房市

無畏抨擊

極度理性而嚴謹的研究態度,讓席勒總能看見別人沒有發現、甚至不願承認的風險,但這卻也是他認為研究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來源。「老實說,要說出不好聽的預測,並且接受外界的批評,每次都是很大的難關。」他甚至對記者說:「其實有時候也會有些後悔,我好像總是把話說得太快了。」他記得,當○五年推出新版︽非理性繁榮︾唱衰美國房地產與經濟時,「剛開始,根本沒人要看。」當時多數人都認定房市的榮景還會持續好多年,「而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這讓我一度有點擔心,只能安慰自己:聰明人也有出錯的時候吧!」談挫折,席勒繼續翻出回憶,「早在一九八○年初期,我就寫了一篇論文,說當時的市場有過多的流動性,必須小心。」這是席勒第一次被外界當成箭靶,「當時接到一大堆負面批評,除了華爾街人士之外,還有很多經濟學家。」那一次,席勒則是這樣對自己說:「我也可能是錯的,但那又如何?我又不是總統……。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結論經過很多研究。」對於得獎,席勒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置信!」這大概是我們聽過從他口中說出最具情緒的字眼了。這位把理性研究當信仰的學者,大概只會興奮一下,接下來,他恐怕又會鑽進某個莫名其妙的小問題,翻天覆地的尋找正確解答。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大事紀:

1991 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6憑藉《宏觀市場》一書,獲第一屆薩繆森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5成2005 預言房市泡沫形成。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

撰文‧楊紹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6

【新科技】這家想延長人類壽命的創業公司為何值得關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13.html

在當時的聲明中,谷歌並沒有具體闡述這個新公司將會做什麼產品、具體投資金額以及利文森未來的具體工作,僅僅是對外公佈了有關利文森的任命決定以及將會保留其Genentech董事長、蘋果董事職位的消息。而據利文森本人透露,自己是在拒絕了多家公司CEO的職位邀約後決定加盟Calico的。

在一次鮮有的採訪中,利文森向《紐約時報》記者透露稱:「這個計劃太瘋狂了,以至於令我對其感到無比興奮。」

最新進展

自此之後,外界就很少聽到有關Calico的消息。但有消息指出,利文森目前已經成功說服業內部分已經功成身退、甚至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專家加盟了Calico。其中,羅氏首席醫療官哈爾-巴倫(Hal Barron)將加盟Calico負責研發工作、Genentech高級腫瘤學家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現年55歲的赫爾布羅姆生物學老化研究中心生物化學家辛西婭-凱尼恩(Cynthia Kenyon)和現年71歲的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教授大衛-博特斯坦(David Botstein)這些聲名顯赫的人物都已經加入了Calico。

雖然旨在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公司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這一目標卻並非無的放矢,因為以上這些知名學者此前均已為人類抗衰老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在最新一期刊發的《時代》雜誌中,佩奇對外談論到了有關Calico在人類抗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方式。雖然他沒有就此展開具體闡述,但佩奇強調稱Calico的研究重點是那些對人體衰老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佩奇表示,Calico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幫助人類更好的防治疾病,並希望通過這一方法對公眾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外界對於Calico的信息知之甚少,但自從有記者發佈了關於Calico的首則報導後,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都希望得到亞瑟-利文森的聯繫方式。對於一家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據多名消息靈通人士透露,Calico方面的大規模招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利文森甚至已經在幾週前同現任或者已經離職的Genentech員工發送了一封介紹Calico公司的郵件,並在郵件中暗示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主動聯繫Calico」。

有分析指出,Calico所僱傭的首批員工中可能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於Genentech,因為包括利文森、科恩和巴倫都曾經在該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需要指出的是,利文森曾經為Genentech工作了超過20年時間,直到Genentech在2009年被羅氏收購後才宣佈離職,而他的出走也被業內廣泛認作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前景幾何

平心而論,Calico並不是第一個致力於延緩人類衰老步伐的科研公司,此前曾經有不少財力豐厚的初創企業也試圖解決這一困擾人類多年的難題,只是無一獲得了成功。

事實上,現在仍然運營的大多數同人類抗衰老研究有關的機構大都是非營利性質的,他們缺乏行之有效的產品和商業計劃,總部位於馬塞諸薩州劍橋的生物製藥公司Sirtris Pharmaceuticals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隨後被英國最大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目前,科研人員和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對於Calico的研究側重仍持有不同看法。初創企業Integrated Plasmodics臨床研究總監阿隆-羅伊(Aaron Rowe)認為,Calico將會專注於有助於人類組織再生方面的課題,該公司希望能夠借此延長人類壽命上限,並使老年人感覺更加健康。

曼哈頓政策研究所(The 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彼得-休伯(Peter Huber)認為,Calico會專注於可以影響人體自我修復機制的基因工程學領域。位於舊金山的生物學領域早期投資人卡米爾-山姆爾斯(Camille Samuels)則相信,Calico的研發團隊將專注於人體的整體老化機制研究,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器官的研究。

不過,雖然生物領域學者對於Calico研究的側重方向和看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相信「Calico有望帶領我們在人類抗老化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果我們希望直接對抗人體老化這一課題的話,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因為政府不太可能支持這類工作,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也不可能為此類製劑頒發證書。但是,由谷歌強大資源所支持的公司卻有可能帶領人類觸及前人未曾觸及的這塊處女地。」休伯最後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61

新科技:高速交易之微波交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236

投資者為提升交易速度,持續投入資金以開發相關前沿技術。市場對專門開發高速交易的第三方公司的需求也在增加。盡管高頻交易遭到了諸多批評,人們仍致力於追求提高交易速度。12月初,美國交易技術公司Perseus Telecom宣布,公司已建立微波網絡,可以將倫敦主要金融市場數據中心連接起來。微波技術的倡導者稱,微波技術交易比標準交易速度快1/3。對速度需求很高的公司可以在不同金融市場之間進行交易,如Liffe衍生品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Bats Chi-X歐洲股票交易所,ICAP電子外匯交易平臺,倫敦金屬交易所等。 Perseus Telecom公司創始人Jock Percy表示,微波平臺是高速交易的公平競爭平臺。很多公司希望提高交易速度,但沒有做好支付1000萬 ~ 2000萬美元的準備。 業內人士認為,開發前沿技術以提升交易速度,在金融業變得越來越普遍。 近日,金融市場咨詢公司Aite Group發布了一份報告,認為當前市場只有5家機構需要毫秒必爭;其它公司對交易速度的需求尚達不到如此苛刻,他們主要依賴標準工具。過去基礎設施是少數公司的競爭優勢,現在它變得更為商品化,很多投資者需要高速連接以及災難後恢複。 交易公司對基礎設施要求加大,與投資者和監管機構更高的要求也有關系。美國交易技術提供商Options IT高級副總裁Ken Barnes指出,基金管理人在募集資金的說明書中需披露技術服務提供商,更好的提供商表明基金災難後恢複數據速度更快,日常維護能力更強。監管機構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IFI)的新指引,也促使業內對金融服務公司的要求更高。12月早些時候,監管機構提出新指引,促使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更好地評價第三方技術服務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53

李嘉誠壓寶的新科技 讓把妹變容易

2014-06-02  TCW
 
 

 

被翻譯為大數據、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的?Big Data」,向來被視為下一波重要科技趨勢,過去幾年以大企業應用較為積極。不過亞洲首富李嘉誠名下的基金會,近來一連串的投資活動,代表大數據的發展又進階到另一階段;以市井小民為主的終端消費應用,正躍上主流。

今年五月十九到二十三日,李嘉誠基金會由董事周凱旋親自領軍,帶著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所入股的七家新創公司,在中國北京、廣州、蘇州等七個城市巡迴舉辦發表會,邀來國務院、當地副省長級貴賓現身助陣,幫助這些來自加拿大、美國、以色列、西班牙的創業家打開中國市場。

七家公司中,除了《商業週刊》曾報導的人造雞蛋製造商漢普頓克里克食品(Hampton Creek Foods)外,還包括環保包材、水處理、產量倍增種子、高效能LED等領域的新創業者。引人注目的是,有兩家公司所推出的社交網站個人徵信、癌症篩檢應用,正好都屬於大數據領域。

新創公司嶄露頭角轉向消費端,大企業搶購併

過去,一談到大數據,大家馬上聯想到的就是Google、臉書(Facebook)、IBM等積極佈局相關商機的大企業,一些小型新創事業也大多著墨在發展更先進運算科技、更能跨平台的技術為主。但是今年大數據儼然推進到新境界,比的不再是硬邦邦的技術,做生意的對象也不再是大型企業,而是真正面對消費者的應用服務。

美國創投業者特克(Matt Turck)連續三年發佈「大數據產業地圖」資訊圖表分析。他發現,整個大數據產業中,雖然仍以基礎架構、運算分析、跨平台業者為大宗,但他的地圖顯示,推出消費端應用的新創公司比例逐漸攀升,已經從第一年約佔地圖面積七分之一,進步到今年佔了將近四分之一。

特克觀察,這批新創公司推出應用於市場行銷、客戶管理、惡意造假行為偵測等服務,並開始擴散到生技、保健、教育等更廣泛的領域,發展益趨蓬勃。而令人振奮的是,「這還僅僅是個開端而已!」他說。

這個趨勢,李嘉誠也看到了。

由李嘉誠基金會入股的維港投資,過去創投成功案例相當驚人,曾精準的看上Skype、臉書、Spotify音樂服務、Siri語音人工智慧等赫赫有名的公司,並因此賺得盆滿缽盈。

近年成果還包括投資了被雅虎購併的新聞摘要公司Summly,獲臉書購併的上網流量監控軟體Onavo,以及被Google購併的地圖導航商Waze、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這麼厲害的成績,也難怪吸引︽富比世︾雜誌(Forbes)今年三月專文報導。

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創辦人泰崔克(Josh Tetrick)以自家獲維港入股的經驗分析,維港偏好想法大膽創新、能找出真正問題、並可運用科技為世界帶來大規模改變的新創公司。維港投資這回新壓寶的大數據服務應用新創公司Traity與米迪歐癌症篩檢公司(Medial Cancer Screening),也不例外。

Traity的股東陣容赫赫有名,除了維港以外,矽谷著名的天使投資公司500 Startups也是有力的後援。能吸引大咖入股,Traity想處理的不是什麼更艱深的運算分析技術或是更省成本的方案,而是透過顛覆性的創意,解決臉書、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尚無法處理的網路個人徵信問題。

Traity創辦人是西班牙籍的卡塔赫納(Juan Cartagena),他接受《商業週刊》專訪談創業緣起,甜蜜的笑說,其實是因為在網路上認識女友時,自己是經過女友徹底的網路人肉搜索後,才獲認可進一步交往。

創新運用一:揪出假帳號,交友不怕被騙

於是十八個月前,他與兩位好友創辦了Traity。擁有數學、資訊工程背景的研發團隊,以大數據技術開發出自家演算法,應用在研究社交網路上的人類行為。他們發現,透過大量的資料比對並建立模型,能判斷出帳號資料真假,篩檢出假帳號與背後可能有鬼的造假資料。

想要獲得Traity背書的網友,只需要授權Traity抓取個人臉書、推特、領英(LinkedIn)上的基本資料,或者是eBay拍賣、Uber計程車、Airbnb住宿分享網站上的交易評價,就能獲得Traity給予公正第三方的背書,之後不論是交女友、求職、與陌生網友共乘汽車、網路小額信用貸款,都將更方便、也更容易取得信任與優惠。

這套系統也能用於個人性向評估。透過維港投資的牽線,Traity與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廣東汕頭大學合作,招攬超過千名大學生加入實驗計畫,透過簡單的誰最有團隊精神、最有領導力、最有分析力等簡易問卷,用大數據交叉比對運算,為每名學生提供個人能力分佈表。如此一來,Traity的大數據技術除了能瞄準消費者市場,也能通吃企業職場應用。

創新運用二:花小錢輕鬆完成癌症篩檢

另一家維港看上的大數據公司,則是來自以色列的米迪歐。

一般談起癌症篩檢,大部分人馬上會聯想到的就是昂貴的正子掃瞄或是痛苦的內視鏡檢查,但米迪歐只需要最普通、最基本款型的驗血數據,搭配受測者性別、年齡、是否抽菸等基本資料,透過數百萬筆資料庫所建立的大數據模型,經過比對並監測歷年連續數據變化,就能篩檢出客戶罹患大腸癌、胃癌等癌症的風險。

米迪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蓋瓦(Ori Geva)指出,他們曾與以色列第二大健保公司Maccabi,進行一項大腸癌篩檢計畫,結果顯示,有了這套系統,在不須將所有客戶送去做大腸鏡檢驗的情況下,保險公司能精準篩選出需要進一步體檢的樣本,估計至少能節省一○%以上的醫療費用。

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獲得歐盟上市許可,以小成本解決令人頭大的癌症篩檢問題,正中維港的投資口味。事實上,整個大數據產業正由早期實驗性、技術性濃厚的氛圍,慢慢步向成熟與擴張,企業購併、籌資活動頻頻就是證明。

今年一月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億元)的大手筆,購併可收集大數據資料的溫控器製造商Nest,推特則在四月一口氣購併了三家與大數據相關的公司:社交網路與電視分析商Mesagraph、SecondSync,及社交網路數據提供商Gnip。

過去一年內,在大數據產業中數一數二的反恐數據利器Palantir、技術平台業者Cloudera、資料庫公司MongoDB等企業,都再度籌得上億美元資金。台灣最成功的案例,是推出陌生來電識別whoscall服務的Gogolook。

「大數據的消費端應用,肯定會越來越多,」Traity創辦人卡塔赫納說。大數據應用面的創新正引領新一波創業,不需要龐大開發團隊,也不需要大資本,比的是遠見與創意,誰能跳脫出框框找到突破性的應用,就能勝出!

【延伸閱讀】服務對象,正從大企業變消費者──大數據新創公司現況●被亞洲首富看上1.公司:Traity經營項目:網路個人徵信服務成績單:維港投資入股2.公司:Medial C.S.經營項目:智慧型癌症篩檢成績單:維港投資入股

●獲知名企業購併1.公司:台灣Gogolook經營項目:來電辨識與號碼管理成績單:韓國Naver(Line母公司)購併2.公司:Mesagraph經營項目:社交網路與電視內容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3.公司:SecondSync經營項目:社交網路與電視內容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4.公司:Gnip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5.公司:Topsy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分析成績單:蘋果購併6.公司:Cue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搜尋成績單:蘋果購併7.公司:Nest經營項目:智慧型數位溫控器成績單:Google購併8.公司:Inkiru經營項目:大數據客戶資料分析成績單:沃爾瑪購併

●募資上億美元1.公司:Cloudera經營項目:資料分析技術平台成績單:累計募資10億2.公司:Palantir經營項目:大數據軍事資料、分析平台成績單:累計募資9億3.公司:MongoDB經營項目:大數據資料庫成績單:累計募資2.3億

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94

新科技人才正夯 薪水翻倍起跳!

2015-09-28  TWM

8月14日,宏達電宣布裁員, 當天就有新公司到現場拉布條搶人,這是新舊科技人才交替的場景, 硬體製造人才釋出,網路應用人才卻搶不到人。 企業紛紛搶進物聯網,即使是傳統產業也跟進, 新科技人才不再是科技業專屬。 這意味,在各行各業的你,也有機會成為職場熱門人才。

八月中旬,科技業陸續傳來裁員的壞消息!宏達電宣布裁員二千三百人,連中國的聯想集團也宣布要裁員三千兩百人,而韓國三星電子總部也預計裁員一成。似乎,就業冰河已經蔓延到過去一片榮景的全球科技業,令人惴惴不安。

然而,同樣也在八月,國內知名人力網站一○四人力銀行發布報告,透露晦暗的就業市場仍有一線曙光。這份報告用「新科技人才逆襲!」直接破題,指明市場上有一個未被填滿的人力缺口,反而成為職場當紅炸子雞。

報告來自一○四的人力資料庫與訪談上千家企業人資主管所得,提供以下三點觀察:全世界職場,正被他們改變……新科技人才供不應求 企業願意出高薪留人一、新科技人才職缺成長快速,兩年成長六七%,高於台灣整體就業職缺成長率的四五%。

一○四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進一步說明,若特別抽出新科技人才中與物聯網相關的職缺,這兩年職缺成長率更達到三二七%,成長最驚人。

二、招募新科技人才企業,七八%招募不順利。

但是新科技人才雖然熱門,卻有三四%的企業表示招募非常不順利,另有三七%的企業表示不太順利,顯示市場呈現不對等的供需失衡。「市場上沒有跨界整合的人才」、「新創公司知名度低」、「公司薪酬偏低,無法吸引人才」是招募不順的三大主因。

三、企業平均願意加薪一三%反挖角。

好不容易找到的人才萬一被挖角,企業願意加碼多少薪水反挖角?一○四調查結果是一三%。

新科技人才職缺明顯成長、企業一才難求、進而願意加薪保住人才(雖然一三%反挖角加薪多半不能成功),在如今青年失業率突破一三%,苦勞低薪的時代,他們待價而沽的優勢的確令人羨慕。

什麼是「新」科技人才,相對於過去,又有什麼差別?

八月十四日宏達電宣布裁員,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投資的新創事業iCHEF(開發銷售點終端系統App),立馬就到宏達電門口拉布條做快閃面試。這個場景正是新舊人才交替最好的說明:手機市場下滑,大批硬體製造人才釋出,但網路應用相關人才卻找不到人。

九月初,之初創投(AppWorks)與九十七家公司聯合徵才,職缺數有六二○個,比去年暴增五倍。AppWorks創始人林之晨說:「所有產業都在轉 型,零售業要做電子商務、銀行業要做Bank 3.0、媒體要做新媒體……,與網路相關的人才根本不夠用,人力結構嚴重失衡。」即使台灣網路產業走了十五年,但到現在才正要進入爆發期。

林之晨觀察,這三年,資工系畢業的新鮮人起薪從二.八萬至三.二萬元,一下子跳升到四.五萬至五萬元。他大膽預估,像台大資工系等一流大學畢業的新鮮人,三年內就會看到起薪突破十萬元的水準。

其實林之晨的預言頗得業內贊同,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說,未來五年電商人數缺二十萬名;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學合作研究中心智慧維護系統中心主任李傑認為,台灣至少缺一.五萬名大數據人才。

他們,掌握物聯網、大數據未來……懂產業知識、又能分析龐雜資料的人超熱門一○四人力銀行研發處協理李魁林分析,推起這股新科技人才浪潮的動力,就是來自 這兩年喊得響徹雲霄的物聯網與大數據。現在的穿戴式裝置能蒐集到過去無法想像的資訊,加上儲存與分析資料的技術日新月異,「現在企業取得各式各樣資訊的成 本變得很低,數據一旦多樣又能分析,就有商業應用的價值。」李魁林說。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公開說,未來企業機會在DT(Data Technology),誰能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梳理出脈絡,看出未來的趨勢,誰就是贏家。

簡單說,新科技人才主要就是軟體人才,更細一層看,這波新需求的核心,就是環繞著前端資料蒐集的端點(各式各樣的裝置服務)、雲端架構、能分析龐雜資料的大數據人才。

以一○四人力銀行來說,多年來他們專注在推薦工作給求職者,李魁林說:「我的部門目標,就是要幫求職者找到他們自己都沒想到的工作。」。每一個上網站求職 的人,瀏覽的路徑都會被儲存記錄,「我們要從他們搜尋的方式、路徑,去推敲他們心中想找的工作,然後從資料庫中媒合適合的工作機會。」李魁林舉例,大家都 知道,Netflix(提供網際網路隨選串流媒體播放、光碟線上出租)推薦功能很強,「能不能將Netflix的推薦演算法,套用在工作推薦上?」概念不 難,就難在如何把Netflix推薦影片的演算參數轉換,這需要產業知識,才能置換成求職情境。

「一個懂產業知識又能看懂演算邏輯的人,就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新科技人才。」李魁林說。

新人才很夯,但大家更關心新科技人才會紅多久?會不會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展而淘汰?

從這波傳統的銀行業、零售業,甚至服務業都跳下來搶人的趨勢,與過去純粹技術進展不同,這波已擴散到市場應用面。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斬釘截 鐵地說:「這是paradigm shif(典範轉移)。」林之晨認為:「產業結構與人力結構大調整。」從硬體人才轉到軟體人才,「連傳統行銷、業務等職位也要增添數位能力,成為i人 才。」林之晨說。

他們,是企業轉型的關鍵……非科技業專屬 傳統產業更要靠新科技突圍國內知名的雄獅旅遊公司在二○一三年成立新部門「商業智慧部」,數位科技部副總經理王淑央解釋:「這個部門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從 舊資料看到新商機。」比如說,他們追蹤台灣入出境管理資料,如果出入日本人數增加,回過頭來審視日本路線的產品銷售是否同步增加,再進一步解析產品數量、 競爭力夠不夠?

目前這個部門人數為十五人,多來自商管與資訊背景的人。「商業背景主要與企畫人員對接,提供他們具有意義的數字觀察;資訊背景的人主要就是整理資料。」王 淑央說,旅遊產品也算是遠期商品,國際匯率變動是他們營運最大的風險,萬一台幣貶,產品就可能賠錢,所以正積極透過各式各樣的資料庫,模擬出最佳的定價區 間。

李魁林認為,台灣產業已經走到被迫轉型的路口,無論科技或傳產都要增進附加價值。物聯網與大數據提供一個機會,讓企業有新工具可以突破。換言之,這波新科技人才已是企業創新轉型的關鍵。

新科技人才全球都搶著要,李魁林就有親身經驗。「我的團隊就有資料科學家被中國挖走。」這位台大資工所博士的同事曾在趨勢科技待過一年,在一○四時,薪水超過十萬元,一年後,中國微軟研究院就用高出一倍的薪資把人挖走了。

他們,「錢」途無可限量……國際高薪挖角成常態 薪資成長名列前茅協助中興保全集團找人才的復興航空資訊長劉乃文說,暑假期間打電話給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前同事,問問看有沒有異動的打算。

沒想到對方回答,因為接受亞馬遜(Amazon)資料分析的職位,全家即將搬到加拿大。「全家都搬去,薪水一定是好的。」劉乃文說,台灣要找的一流新科技人才其實是與美國、中國競爭,薪水一定水漲船高。

根據美國專業科技人

其中,薪水最高就屬大數據人才,能夠做資料分析應用的人年薪約有十一.九萬至十六.八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六○萬至五百萬元)。而根據麥肯錫報告,美國大數據人才,到二○一八年還會有二十萬人的缺口。

「我們也要到全球去找人,」阿里巴巴集團數據委員會會長車品覺說。這位旗下管理超過三百人,單單數據分析就有一百多人的大數據專家,在資料愛好者年會上分 享找人祕訣。他從阿里巴巴表現優異的員工資料分析,發現學校與華裔是重要因素,「我上LinkedIn找他人脈圈裡的朋友,同是這些學校畢業、姓氏明顯是 華人,加上他很久不更新LinkedIn上的資料,因為優秀的人才不需要更新呢!」他笑著說。

台灣過去學校沒有訓練,即使近兩年開始有學校設立學分學程,但人力還來不及投入市場。「要立刻找到合用的人幾乎不可能。」李魁林說。而一流人才被國際挖走,台灣企業也紛紛調薪或廣開大門因應。換言之,在這人才轉型空窗期,抓緊機會,你也有可能晉升新科技人才。

「只要在學校曾經修過影像處理相關課程,不管是什麼學歷,只要能回答出很基本的概念,我們就會用。」立達軟體科技負責人李明達強調。這家台灣新創公司鎖定工業機器人,模擬人的眼睛,主要應用在晶圓檢測,挑出有瑕疵的產品。

你,也能搭上這波轉型列車!

人才難找,企業開大門 只要沾上邊就有機會雖說是工業機器人,但就是將晶圓拍照再送到電腦去運算比對,挑出有問題的產品,我們的機器人檢視準確度比人類肉眼要好上二十倍,如果半導體公司要提高良率,就會需要我們的產品。」李明達說。

目前製造業力推的無人化工廠、工業四.○,就需要各式各樣的工業機器人,李明達說:「影像處理當然是最重要的一環。」過去學校課程少有影像處理,有也只是選修,市場人才很缺乏。「現在哪可能挑學歷?只要你過去與影像沾上邊,進來我們會教你。」他說。

中興保全與立達科技有同樣求才煩惱。這三年,中興保全積極從保全跨入家庭照護,更進一步想透過物聯網技術整合智慧家庭服務,但在資料處理人才上卻遲遲無法到位。

「這三年,我們的位置從來沒有補滿,永遠就是缺二十多個人。」負責中興保全大數據處理的博訊科技董事長陳英俊很苦惱,「聯絡十個人,兩個說來面談,然後一 個沒來,另一個進來後,三個月又跑掉了。」為了增加求才競爭力,中興保全特別調高新鮮人的薪資。「只要你不排斥寫程式,沒經驗也沒關係,我們會給機會,起 薪就是四萬元。」陳英俊說他們的薪資一調再調,條件則是越放越寬。

你,該如何晉升新人才?

學會看資料說話 行銷人也可跨進科技領域既然機會之門敞開,我們該如何抓住熱潮,晉升新科技人才?如果想搭上這波人才列車,職位的工作者可以這樣規畫:IC設計師(從單一 功能→單一晶片多功能):李魁林說,這是台灣原本就有的優勢人才,只不過因應各式各樣的穿戴式裝置,產品體積縮小,過去一個晶片一個功能的設計,必須變成 單一晶片多功能。

「市場需求大於學校供給的量,未來在新科技領域中一樣很熱門。」行銷業務或產品經理(增加數位能力轉變成i人才):一個商業背景的人很難直接跳去寫程式,但是培養對資料的敏感度,則是跨入新科技人必要的途徑。

第一步,在思考上,就要丟掉靠過去憑經驗說話的習慣,改成看資料說話。

「現在,網路上的行為都可以被記錄分析,將來行銷業務的工作也會變成科技工作。」玉山銀行數位金融長李正國預言。他認為,過去行銷工作多半憑經驗產生的市場敏銳度,但現在靠著大量數據資料,對於趨勢判斷,電腦比人還精準。

阿里巴巴台灣區總經理傅紀清曾提到,在中國看到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商家老闆總會申請多個帳號,原來他們為了測試不同關鍵字,或不同行銷版位的訂單效果。當遇到沒資料時,會想盡辦法設計情境蒐集資料,就代表你已經具備看資料思考習慣的人。

資料科學家與資料分析師:這是新科技人才中最接近核心能力的人,也是因應大數據所新生的職位。

「大數據人才要有寫程式的能力、數學統計的技能、還要有專業的產業知識,譬如,你在銀行業就要有銀行的專業知識。」陳昇瑋說。但別緊張,「要同時在一個人 身上,找到擁有這三種技能,很難,只要擁有其中兩種能力就已經很強了。」他說。所以,一位行銷業務或產品經理想跨入資料科學家,就必須在專業知識上再增加 數理統計的概念。「至少,你要知道資料庫可以做出什麼分析,才不會被人呼攏。」相反的,一個資工背景、會寫程式的人,若要成為資料分析人才,就必須想辦法 培養該產業的商業知識。

物聯網,帶動科技業到傳統產業全面洗牌,即使在傳統產業也能搭上新科技的列車。只要想學,網路上都有現成課程,想不想薪資三級跳,甚至變成全球性人才?新舊世界交替,機會留給願意跨界、勇於突破自己的人。

撰文/方德琳 研究員/吳沛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