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藍:內地削產能 無助金屬價格
1 :
GS(14)@2017-10-01 19:18:53【明報專訊】中國對於重工業的「供給側改革」目標定得很高。最新計劃是針對華北地區冬季時的嚴重空氣污染問題,聲言要令北京及其他主要城市的PM2.5指數(直徑2.5微米或以下微粒的濃度)下降25%。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周邊地區的煉鋼廠在冬季將只能以大約一半的產能運作。
當這個計劃首次公布時,金屬價格在8月份隨即反彈,但最近已經開始調整。鐵礦石的價格已經從近期的高位回落了10%以上,鋼鐵和其他金屬價格也在下滑。
個人認為,這些走勢並不令人意外。金屬價格基本上只是窄幅上落,8月份已經是這個波幅的高位,很難更上一層樓。原因有三個。
首先,金屬需求的其中一個主要驅動力是來自建造業。但隨着樓市周期變化,建造活動正在降溫。由於按揭貸款增長仍然強勁,內地樓市目前的結構性下行周期將會調整得非常緩慢。此外,由於內地樓市的庫存已下降了很多,故建造活動會保持得相對較好。
建造活動放緩 金屬價難上升
但是,逐漸和輕微的放緩始終仍然是放緩,在未來幾個月,建造活動也不大可能出現加速現象。由今年5月份開始這幾個月,建造活動平均只是按年增長5%;相對於1月至4月的平均增長10%,增速已有所回落。因此,從需求的角度來說,很難看出金屬價格有什麼理由會上升。
所以,金屬價格上升的可能性,就只能倚靠供應以及內地政府削減產能方面。
這亦帶出了第二個令我覺得需要謹慎的原因。因為這些減少供應的行政措施並不能孤立運作,而市場力量亦可以將其效應抵消。
從近期的削減產能活動中,就可以看到這個現象。內地政府今年初提出,要關閉生產建築用鋼材的低端電感爐。這個計劃據說成功減少了3000萬噸產能。
但是,今年上半年,由高爐提煉的粗鋼的產量,卻增長了2000萬噸,按年上升4.5%。同一時期,粗鋼出口又減少了1700萬噸,按年下跌30%,令內地市場要消化更多粗鋼。
這些發展,就是市場對於鋼鐵價格上漲的自然反應──內地的煉鋼廠有動機去增產,而外國買家則有動機改為向其他地區購買鋼鐵。兩種效應結合,可說是抵消了削減產能的作用有餘,因此,儘管關閉低端電感爐的計劃曾經令鋼鐵交易商相當鼓舞,但最終對於供求平衡,卻影響不大。今年上半年,建築用鋼筋的現貨價只是上升了2%。
鋼價上升 產能立刻回升
這個例子表明,內地政府削減產能的政策,需要配合市場力量,才能夠發揮最好的效果──當商品價格偏低時,削減產能的政策才能夠增強業者減產的動機。當商品價格正在上升時,削減產能的政策卻是和業者增產的動機相反。
所以,我推測,內地在今個冬季削減鋼鐵產能的最終效果,將會相當有限。近幾個月,內地的鋼鐵庫存其實正在上升。這顯示了,隨着冬季到來,鋼鐵供求的差距將會擴大,而不是縮窄。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CISA)估計,根據內地政府的削減產能計劃,今年下半年,內地的每月鋼材產量將會下跌大約2000萬噸;由今年11月中至明年3月中,則會下跌大約1000萬噸。由於現時已經有3000萬噸的產能停用,換言之,到了今年底,內地的每月鋼材產量將要比去年同期大幅削減大約5000萬噸。
但是,預料內地的粗鋼產量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增加大約2000萬噸;同一時期,粗鋼出口又會減少大約2000萬噸。雖然這些估計數字不是十分精確,但亦表明了,市場初期對於內地減產鋼鐵可以刺激價格上漲的興奮,是過度的。
第三個令我覺得需要謹慎的原因是,內地政府削減產能計劃提出的目標,未必真的能夠實現。很多鋼鐵業者都認為,要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邯鄲,河南省的安陽市,以及其他關鍵城市的煉鋼廠只以50%的產能營運,將會對它們造成很大的困擾。
政府優先處理 商品價格穩定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出,應該只是在空氣質素差的時候,才進行減產,而不是今年11月至明年3月整整幾個月都減產。環境保護部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但這顯示了,削減產能的計劃如何實施,仍然在談判之中。
金屬價格本來是應該下瀉的。即使內地推行「供給側改革」,也不能令金屬價格變成明顯看漲。去年內地來來回回的削減煤炭產能就表明了,政府的優先事項只是維持商品價格相對穩定,而這更加可能是妥協的結果。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40&issue=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