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食肉食上癮
1 :
GS(14)@2016-12-04 17:22:21還記得《Fit壹一世》嗎?24年前某日,筆者初嘗其食譜,以後就不吃肉。據科普作家Marta Zaraska的觀察,能斷然戒肉的人,若非味蕾有問題,應有開放性格、敢於嘗試新事物,甚至有智商偏高之虞;在美國人眼中,多半是以進口小車代步、無宗教信仰、贊成大麻合法、反戰的東西岸自由派,肯定不是投Trump一票的「真男人」。時至今日,素食者的另類形象依然根深柢固,幸而素食日漸普及,我們不再「無啖好食」。大家都知道,過量肉食除了是健康大敵,更即將秏盡地球的水土資源,各國聯手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亦將毀於佔溫室氣體排放量14.5%的畜牧業。不幸地,儘管很多人已認同素食,素食人口至今沒有增長。有美國研究指出,若剔除暗中食肉部份,真正的蛋奶素及全素食者只佔0.3%。不少朋友曾決心食素,最終無一能長期適應。似乎食肉的魔力沒法擋,亦不需要任何理因。深受未能食素的困惑,Zaraska數年間走訪各地業界及學者,年初成書,題為《Meathooke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Our2.5-million-year Obsession with Meat》,回顧素食祖先轉為雜食的演化史,審視肉食與生理構造、味覺生化學、工業和政策,以至文化傳承和象徵的關係,勾勒出一個現代人偏愛肉類的人類學圖譜,探討為何「食肉食上癮」。作者並非環保人士,表明只能提供「肉味如何令我們上癮,社會文化如何鼓吹食肉,肉慾如何深藏基因」等事實。至於如何食肉食素,則是個人的選擇。Zaraska本身是魚素食者,但沒有坊間素食著作常犯的扭曲科學通病。不少素食朋友和我一樣,曾被狂熱者誤導,相信人天生食素。《Meathooked》以全書最長的篇章,引用最新科研證據描述演化史,結論人是雜食動物,但人之所以為人,和食肉密不可分。人類祖先和獸鳥爭奪屍肉、聯群獵殺、生火燒肉,和大腦容量暴增、走出非洲、以至語言和族群組織的形成等關鍵發展相輔相成。可是,人並非注定食肉。作者從近年出土的聖經古卷推測,假如素食者James the Just取代使徒保羅的地位,今天的基督教可能和印度一樣主張素食。事實上,肉味只是Umami(鮮味,近年發現的第五味覺)和脂肪味的組合,而令我難以忘懷的叉燒味則是來自Mallard化學反應的香味,都可以植物食材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