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空方】沈建光:切勿錯失宏觀調控最佳時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94

zg2_029(1)

(本文作者為瑞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繼7月中國宏觀數據反轉向下以來,8月經濟數據更加惡化,大大低於預期。房地產遇冷,投資大幅下滑,消費疲軟,唯有貿易順差大幅提升,但這也是建立在進口下滑的基礎上,凸顯了疲軟的內需。而展望未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使得出口反彈趨勢能否持續面臨較大挑戰;受制於房地產下滑,固定資產投資亦無法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預計三季度GDP將大幅回落至7.2%。

筆者在8月初的《降準降息迫在眉睫》文章中已經對當前經濟面臨很大的向下壓力提出預警,認為如要維持7.5%左右的增長,建議定向降息、降準擴圍,越早越好。目前來看,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即便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大,但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當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今年,決策層與市場都將投資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穩投資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1-8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6.5%,低於全年目標1個百分點,創2002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構成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三個主要部分,房地產投資、制造業投資與基建投資中,前二者持續下滑。1-8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4.1%,比1-7月下降0.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繼續下探,同比增速為13.2%,比1-7月回落0.5個百分點,創2009年9月以來新低。唯有基建投資仍然保持較高增速,但僅僅依靠基建投資顯然是不夠的。

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萎縮是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8月新房銷售、新開工面積持續大幅萎縮。1-8月房地產銷售額累計同比下降8.9%,比1-7月下降了0.7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回落10.5%,其中住房開工同比回落14.4%,雖然開工降幅比1-7月收窄,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兩位數的負增長。

8月投資數據可以把1-8月累計增速拉下0.5個百分點,可見8月投資增速下滑之快。這個也體現在8月工業生產的明顯回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為6.9%,比7月回落2.1個百分點,創2009年2月以來的新低。發電量同比增速2.2%,比7月大幅回落5.5%。汽車產量下降較多,8月汽車產量184.6萬輛,同比增速3.1%,比7月回落了7.4個百分點;平板玻璃、水泥、粗鋼、鋼材產量增速都比7月回落不少。

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9%,創201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全部出現下滑,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築及裝潢材料同比增速分別為9.7%、13.3%、12.5%,分別比7月回落了2.9、3、2.4個百分點,顯示房地產市場遇冷,銷售受阻對相關消費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餐飲消費仍在繼續下降,8月餐飲同比增長8.4%,比7月繼續回落1個百分點。在經濟下滑階段,收入增長預期下滑以及資產價格回落導致財富效應降低之下,消費保持穩定實屬不易,很難期待消費成為亮點,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

三駕馬車中,唯有凈出口似乎要相對好些,8月出口同比增長9.4%,雖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近兩位數的增長,進口疲軟,同比繼續下滑2.3%。“強出口,弱進口”的結果是當月貿易順差從7月的473美元擴大到498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當然,出口強勁背後已有隱憂,即海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勞動力市場時好時壞,歐元區面臨通縮壓力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日本GDP回落超出預期,這預示著未來海外形勢有可能反轉,出口向好態勢恐難持續。

目前物價壓力不大,8月CPI仍然維持在2%,展望未來,翹尾因素回落之下,通脹可能繼續下行,但工業生產品價格持續30個月處於通縮區間,顯示當前上遊行業疲軟,與經濟向下走勢相反,是值得高度警惕的。當然,物價壓力尚無為貨幣政策發揮更大效用創造空間。

如此看來,三季度以來的經濟數據遠遠低於市場預期,如果此態勢延續,全年穩增長目標恐難實現。筆者也註意到,在13日數據集中公布的同時,國家統計局發表評論分析了經濟下滑原因,這在以往實屬少見,上個月便是在金融數據較差情況下,央行即刻發表了相關解讀。在筆者看來,兩份解讀均有決策層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信心之意。而此前,李克強總理在天津達沃斯論壇講話中也並沒有對短期增長有過多擔憂,從創新與改革的角度給予外界信心。

在筆者看來,信心固然重要,長期改革也需要持續推進,但行動同樣關鍵,短期增長亦不容忽視。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筆者早前一直建議,目前僅推出對支農貸款定向降息,以及定向降準作用仍然有限,新一輪降準、降息擴圍迫在眉睫,尤其是針對第一套按揭貸款。唯有如此,才有助於把握時機,防止經濟硬著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0

沈建光:德拉吉的“豪賭”正式出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27

(本文作者為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博士,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22日夜間,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拉吉正式宣布將推出包括購買歐元區國債和機構證券在內的規模或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QE)計劃。由於貨幣寬松的規模超出市場預期,美歐股市債市紛紛上漲,而歐元匯率創出新低。

筆者以為,短期內QE將降低部分邊緣國家的融資成本,歐元貶值和低利率環境也會對歐洲出口和房地產市場構成一定支撐。但是,歐元區與美國經濟面臨的困境顯著不同,中長期而言是否能夠實現像美國QE一樣的效果尚難預料。此外,投資者仍需警惕德國的強硬態度與希臘退出歐元區等政治博弈風險沖擊歐元區穩定的可能。

德拉吉:兌現承諾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再次陷入低迷,不但整體失業率始終在兩位數以上,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更是顯示歐元區12月CPI終值同比下降0.2%,正式陷入通貨緊縮。

德拉吉行長急在心頭。歐央行先是在去年6月份推出“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應銀行要求以優惠利率向定向領域提供無限量的貸款,然後又在10月份祭出主動購買資產“量化寬松”的法寶。但是由於銀行對資金的需求不強,還款規模反而大於貸款,前期的QE以存量有限歐元區資產抵押證券(ABS)和資產擔保債券(covered bond)為主,購買規模不足,歐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不升反降。德拉吉行長將歐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恢複到2012年底水平(擴張約1萬億歐元)的誓言淪為空談。

此次歐央行會議,德拉吉行長終於得嘗所願。允許歐央行直接購買成員國債使得QE規模可以大幅攀升。不但,每月600億歐元持續19個月的購債規模超過了一萬億歐元,而且夠債計劃本身是開放式的,意味著如果通脹未達目標,歐央行還可能繼續其資產購買計劃。在窮盡了幾乎一切手段之後,以成員國國債購買為主的大規模量寬也算的上是“最後貸款人的最後法寶”。德拉吉的“豪賭”正式出場

QE力度:超出預期

歐央行QE在規模、持續時間方面都超出了市場的預期。在德拉吉行長宣布QE決定之後,不僅僅美歐股市債市紛紛反映積極,歐元匯率也在近期已經因為對於QE預期大跌的基礎之上,一度觸及1.13的水平,為2003年9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歐央行不顧德國反對做出決定也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場預期。在歐央行議息會議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拉吉行長表示在是否立即需要“觸發”QE和風險如何分擔潛在信用風險這兩個問題上,此次歐央行的決定在內部只是獲得“絕大多數”(large majority)贊成。筆者以為,不贊成的聲音可能主要來自於德國。德國因為相對較好的經濟增長和國內潛在的資產泡沫問題,一直反對貨幣寬松。

不過,筆者仍然欣賞德拉吉行長能夠獲取大多數成員支持的靈活手腕與政治技巧。歐元區購買國債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在於風險分擔機制。目前,只有德國、荷蘭等五個國家信用評級為AAA級。如果歐洲央行統一購買所有國家的債券,一旦出現違約就意味著德國等核心國家為邊緣國家買單。此次,歐央行的購債計劃的設計別具匠心。歐央行僅購買12%的歐元區跨國機構債券和8%的各國債券,意味著歐元區層面僅分擔20%購債風險,而剩下80%的各國債券則由自己國家的央行直接購買並承擔風險。風險承擔機制設計的創新為德拉吉贏得了更多支持者。例如,荷蘭央行本來對購買成員國國債心存顧慮,但是其央行行長明確表示,如果是各個成員國央行自己負責本國國債的信用風險,荷蘭願意支持。在贏得了更多區內國家的支持之後,德拉吉才得以成功的將成員國國債納入資產購買計劃的範圍。

QE影響:短多長空?

短期來看,歐央行新一輪QE對歐洲經濟有提振作用。近期,伴隨著歐央行QE預期的升溫,一些歐元區邊緣國家的長期債券利率顯著下降,有助於降低這些國家的融資成本。例如西班牙的10年期國債利率就從去年的4%下降到1月20號的1.66%。此外,歐元的貶值將對促進歐元區的出口,而低利率環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資產價格構成支撐,幫助一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更快複蘇。

然而,預期歐元區QE與美國QE達成類似的效果並不現實。首先,與美國2008年底實施QE時10年期國債收益超過4%相比,早在去年8月,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就已經降到1%以下。這意味著QE在歐洲對利率水平的壓制空間有限,對於刺激投資和支撐資產價格力度也將有限。

其次,歐元區面臨著比美國嚴重多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在強大工會勢力影響下,一些歐元區國家雇員的工資水平的決定需整個企業、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層面集體協商形成,這種機制嚴重的制約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而涵蓋了兒童津貼、病假補助、醫療、教育、住房、失業救濟、養老保險、殯葬補助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甚至是“享受型”、“奢華型”的福利制度也對政府財政構成嚴重負擔。這種情況下,即使貨幣寬松,資金也不一定願意流入缺乏競爭力的實體經濟。事實上,歐元區持續的寬松已經導致德國等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存在形成新的資產泡沫的風險。

最後,如同德拉吉行長所承認的,任何貨幣政策都有財政方面的影響。歐央行直接印鈔購買成員國國債,無疑構成對成員國的財政補貼,而這或將進一步降低歐元區各國的改革決心,使得本就步履蹣跚的結構性改革更加裹足不前。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德拉吉行長殫精竭慮的努力豈非反而起到了助紂為虐的效果?

政治博弈:風險猶存

筆者也註意到在債券購買計劃的詳細說明里,歐央行決定對暫不購買處於財政援助項目評估過程的成員國債券,明顯是對希臘問題留有後手。而按照對歐央行的資本金出資比購買決定各國債券購買的份額,購買德國債券最多,也算是對德國的妥協。即使如此,未來歐元區政治博弈風險依舊不能低估。

按照目前的民意測驗,本周末希臘大選很可能導致希臘極左政黨SYRIZA領導人成為希臘新總理。市場普遍擔心希臘新政府想推翻此前IMF和歐盟就援助希臘達成的一攬子協議展開談判,希望減少財政緊縮,而這或將導致希臘不能繼續獲得援助,出現債務違約並退出歐元區。歐央行暫不購買希臘債券的決定有助於減少希臘政府賴賬的道德風險,但是如筆者在《2015警惕三大“灰天鵝”事件》一文中所指出的,希臘成為第一個退出歐元區國家的並對歐元區造成沖擊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此外,歐央行不顧德國反對決議實施大規模國債購買或將在德國國內引起更多反彈。作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德國在歐元區的影響力顯然不是其在歐央行內部兩個投票席位所能完全代表。德國政府的反應以及在歐元區後續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政治博弈仍然值得密切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93

沈建光:香港金融保衛戰的三大關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523.html

沈建光:香港金融保衛戰的三大關鍵

一財網 沈建光 2016-01-28 21:01:00

一次性貶值過於理想化,一旦貶值預期出現,很難一步貶值到位,反而會加大市場看空情緒;而重啟資本管制雖然短期看簡單易行,但隱性成本較高,容易造成改革反複的信號。

近日香港金融市場風雨飄搖,股市、樓市慘跌,聯系匯率制度也面臨質疑。港幣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7.8295,創8年來新低;香港股市恒生指數跌穿19000點整數關口,創下42個月來新低;樓市則頻頻折價拋售,1月香港地產成交量下滑,創自1991年1月以來的最低。更令人不安的是,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翻雲覆雨的投資大鱷索羅斯近日稱:全球面臨通縮壓力,中國經濟將硬著陸,做空了亞洲貨幣和美股。

當前香港面臨的風險與遭遇已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十分相似,大有山雨欲來之勢。此時,及時總結當時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聯合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經驗,及時出手幹預,防止恐慌情緒蔓延,以及確保人民幣匯率穩定,對於防止危機進一步惡化、避免香港與內地的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

香港重回1997亞洲金融危機?

可以看到,當前香港境遇已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十分相似,主要體現在幾大相似點:

第一,相似的國際背景——同期美元走強與新興市場資本流出。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與當時美元處於上漲周期、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的大背景有關。

當時,由於美國互聯網經濟的全面爆發,1996年美元開始進入上漲周期,以美國為首的信息科技革命吸引大量資金重新流回美國,參與直接投資和證券買賣。大量國際資金流回美國加劇了亞洲市場資本流出,以泰國泰銖貶值作為導火索,金融風暴橫掃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香港,導致亞洲各經濟體經濟與金融體系遭受重創。

而此次香港遭遇危機之前,新興市場國家早已遭遇金融市場重創,背景與後金融危機時代以來美國經濟一枝獨秀、資金回流美國密切相關。可以看到,近兩年來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債市、匯市遭到重創,國際金融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2月新興市場股市和債市共計流出資金31億美元,連續第六個月出現資金凈流出,全年資金流入情況已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差。

第二,相似的做空邏輯基礎——沖擊聯系匯率制度。

自1983年以來,香港一直實行聯系匯率制度,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時,聯系匯率制度便遭到了狙擊,投機者認為其不可持續,最主要原因在於:香港經濟基本面與美國經濟走勢不同,但貨幣政策卻高度依賴美國,內在穩定機制面臨挑戰。

根據克魯格曼的三元悖論,即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三者不能兼得。就香港而言,選擇了匯率的穩定和資本的流動,聯系匯率制就要求港元利率跟隨美元變動,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與當前香港都面臨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利差加大的局面,使得與美元保持穩定利率有著較大難度。

實際上,對於聯系匯率制度是否合適香港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在筆者看來,香港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聯系匯率制度對於以往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穩定性、降低香港貿易投資中的風險與成本、促進香港作為國際貿易發展與金融中心建設、促進香港經濟穩定繁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考慮到近年來香港與內地貿易聯系更為緊密,與美國貨幣政策分歧也越加明顯,伴隨著“十三五”期間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聯系匯率制度在時機成熟時也有望出現主動轉變。

但毫無疑問,在危機爆發時被迫做出匯率制度改變絕不可取。首要的影響便是會重創政府信譽,引發預期混亂與資本外逃的加劇,對香港經濟與金融市場造成打擊。與此同時,當前人民幣雖已加入SDR,但國際化之路仍在進行中,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仍是當前最適合香港的制度選擇。因此,此時吸取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成功經驗,香港應堅定堅持聯系匯率制度,主動幹預、穩定市場預期。

第三,相似的經濟基本面——房地產與金融風險集聚。

由於前期資本大量流入,1997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之前,房價與香港股市價格迅速攀升。根據中原城市房價指數,1997年7月香港房價指數比1996年1月漲幅高達77%,漲幅之大讓人瞠目。股市方面,恒生指數從1995年1月的7881點上漲到1997年8月7日的最高點16673點,漲幅高達113%(1998年8月13日降至6660點低點)。

當下香港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的下滑跡象同樣明顯。房地產方面,香港房地產市場租金與售價自去年7月下行,截至去年11月,香港港島、九龍、新界私人住宅月租金分別為427、323、273港元/平方米,比去年7月高點下降了9%、10%和4.9%;而港島、九龍、新界私人住宅對應平均售價也比去年7月高點下降了7.6%、12%和12.1%。股市方面,恒生指數已失守19000點關口,國企指數失守8000點,顯示投資者看空情緒蔓延。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恒指不斷下降、悲觀情緒仍在蔓延,但在筆者看來,當前市場對港股的悲觀有些過度,截至去年12月,香港主板平均市盈率不足10倍,在全球範圍內已處於估值低點,繼續大舉做空的空間有限。

香港金融保衛戰的三大關鍵

綜上所述,整體來看,香港樓市已然調整,股市已處於估值低位,因此大可不必過度悲觀。效仿1997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成功經驗,香港就可避免危機蔓延,防範金融風險。

在筆者來看,做好香港金融保衛戰重在以下幾點:

第一,香港特區政府應積極幹預,中央政府作為堅強後盾。

回顧香港1997年成功抵禦國際投資者做空的經驗,與當時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不遺余力地捍衛港幣密切相關。當時,海外投機做空者的策略是先做空港幣再做空港股,通過匯率、股市和期市之間的互動大肆投機,而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以及動用外匯儲備幫助香港的策略扭轉了局面。香港金管局堅定出手購買香港股票,徹底擊潰海外投機者,保證了香港的聯系匯率制,也贏得了投資者對人民幣不會貶值的信心,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轉折點。

如今來看,香港特區政府依然“彈藥”充足。從外匯儲備看,截至去年12月底的香港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3588億美元,約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的七倍多,或港元貨幣供應M3的48%。而從相對比例來看,香港的外儲/GDP比例高達123%,在全球範圍內也屬較高水平。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與做空者交手有著豐富的經驗,而近期香港抽緊銀行資金提升做空成本、金管局明確表態不會放棄聯系匯率以及必要時直接幹預匯市股市等舉措,對特區政府而言均有成功先例。

第二,穩定人民幣匯率,切勿采取一次性貶值與資本管制的方式應對危機。

正如上文所述,做空港幣傳遞的其實是看空中國和人民幣的信號。而自去年“8·11”中間價匯改與去年12月初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參照一籃子貨幣以來,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空前加大,恰恰是做空人民幣與港幣情緒出現的根源。

當前甚至有觀點認為,人民幣應一次性貶值15%以打消貶值預期,或者央行該重啟資本管制。筆者認為上述兩種策略都有很大危害。一次性貶值過於理想化,一旦貶值預期出現,很難一步貶值到位,反而會加大市場看空情緒;而重啟資本管制雖然短期看簡單易行,但隱性成本較高,容易造成改革反複的信號。

實際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傳遞的人民幣不會大幅貶值信號對做空者起到了很好的威懾作用。雖然中國短期承受了壓力,付出了不小代價,但事後來看,通過穩定預期,避免了金融動蕩,為中國此後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打下基礎,而且贏得了國際聲譽。其後十年,由於中國穩定的市場環境,全球制造業紛紛流向中國,為中國換取了長期繁榮。而遭受危機洗禮的國家,則元氣大傷,相當長時間陷入低迷。

從這個角度而言,堅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與捍衛港幣殊途同歸,相互促進,確保人民幣穩定是香港金融保衛戰能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後方支持。

第三,要加強政策溝通,及時傳遞明確政策信號,防止市場恐慌情緒被做空者煽動。

在筆者看來,預期因素是影響匯率走勢的重要內容,預期混亂造成的流動性危機往往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

考慮到當前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遭遇金融危機,全球投資者預期混亂、恐慌加劇,似有新一輪金融危機山雨欲來之勢。此時保持定力,穩定預期,加大與市場溝通,仍是防範金融危機的良方。

由於去年12月初中國央行便提出人民幣匯率更註重參考一攬子貨幣並給出了權重,在筆者看來,此時應明確新的貨幣政策錨,即人民幣CFETS指數意義非凡,不僅能增強人民幣獨立性,亦能降低美元大漲、大跌對匯率穩定的影響,推動市場化改革與防範金融風險,一石三鳥。

而為了增強新匯率錨的威信,穩定市場預期,建議短期內將人民幣新指數穩定在100左右作為過渡,以穩定預期,同時盡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增長措施,確保經濟軟著陸。

(作者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60

沈建光:信貸政策不會發生方向性轉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207.html

央行5‎月13日發布信貸數據,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從3月的1.37萬億元大幅下降60%至5556億元,不及預期的800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從3月2.3萬億元驟降68%至7510億元,只達到預期1.3萬億元的一半;M2增速也從13.4%降至12.8%。其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減少430億元,是信貸數據統計以來的最低值。結合《人民日報》9日“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形勢評價中“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的發言,令人感覺中國的信貸政策已經大幅轉向,開啟緊縮通道。但筆者判斷,雖然貨幣政策和前期相比寬松力度會有所減小,出現180度方向性轉變的可能性也不大。

筆者的判斷基於以下三點依據:

第一,4月信貸數據的回落是對一季度過度放貸的調整,並且還有4月地方債發債規模巨大的信貸替代效應。

根據Wind最新數據,4月地方政府債發行規模達到1.06萬億元,相較2月的1668億元和3月的7887億元發行額有大幅提升。在地方債置換發力的背景下,企業貸款擠出效應明顯,對M2和信貸數據造成一定扭曲。並且,4月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相較前3月沒有顯著變化,資金成本依舊保持低位並無收緊。

追溯一季度數據,人民幣貸款增加4.61萬億元,同比多增9301億元,超過2009年一季度的4.59‎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一季度的天量數據引發了對超發信貸刺激經濟的擔憂,再加之4月信用債違約頻發,警惕不良貸款增加而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質疑靠信貸拉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之聲不絕於耳。以今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3萬億元來估算,一季度的新增信貸已達到全年的‎40%左右,4月信貸數據的回落是對一季度超發的自然調整。

第二,回顧權威人士發言,有兩點值得關註:權威人士並未提出放棄6.5%~7%的增長目標,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比較謹慎,體現出經濟需要托底的必要性;其雖反對大規模刺激,但強調“穩定和擴大就業”和“防範經濟風險”,這客觀上需要相對寬松的政策支持。

首先,權威人士並未提出放棄6.5%~7%的增長目標,對一季度經濟形勢的判斷也相對謹慎。他說道:“總的看,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但是,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因此,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然而,不可否認,我們面臨的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也有所暴露。‘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權威人士對經濟形勢的謹慎判斷,體現了托底的必要性。

其次,權威人士雖然反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但也表示“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權威人士在全文中9次提到“就業”,強調“穩定和擴大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權威人士用一個專題來回答“如何防範經濟風險”,提出預期管理的重要性和預期管理之關鍵是“穩政策”。而“穩定和擴大就業”、“防範經濟風險”客觀上都需要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支持。

其實,縱觀全文,權威人士對刺激政策的批評主要在“度”上,強調“高”杠桿是原罪,明確指出“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因此筆者判讀權威人士釋放的信號是要減小刺激力度,而非反對一切寬松政策。

第三,中國現在處於非常複雜且關鍵的時期,即使要保住“L”型增長可能都面臨許多挑戰,此時大幅收緊貨幣政策也是現實所難以承受的。這里又有三個因素:

首先,中國現在所處的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國內面對著“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之“三期疊加”下問題和矛盾交織的狀況,中國自身經濟增長在“下臺階”,從14%‎到10%到去年的6.9%,防範金融風險、穩定就業市場的任務仍然較重。而國際環境也不容樂觀,全球經濟低迷不振。全球主要央行維持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美聯儲亦推遲加息。尤其是美元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讓防範金融危機越發考驗決策層的智慧。

其次,權威人士所強調的核心觀點是供給側改革,而改革是中長期過程,穩定經濟和社會環境才能為改革創造條件。要改革就必有代價和陣痛——工廠關閉無疑會給工業生產、就業、消費帶來短期沖擊,去杠桿勢必會造成短期流動性緊縮和資金短缺,打破剛性兌付讓債券違約自然會引發資金市場成本上升及暫時失去信心,突然戳破泡沫則會帶來金融市場的動蕩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因此,一定程度的寬松政策是穩增長的需要。

再次,改革的具體操作也充滿不確定性,也需要政策托底。供給側改革如何改,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如何推進,有頗多爭議。其實,去年年底筆者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揭示三大難點》文章中指出,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的理想願景,在實施中多目標難免存在矛盾。如無論是去產能,還是去杠桿,在經濟下滑階段中如何能保6.5%以上的增長?‎另外,去產能與去杠桿的關鍵也在於國企改革,到底是做大做強做優,還是引入現代公司治理制度,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結合權威人士講話和4月信貸數據,可以判斷中國的貨幣政策在回歸穩健的過程中會有所收緊,但急劇發生方向性轉變也會有很大風險。當然,全球經濟僅靠貨幣政策難以為繼,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仍有財政政策空間,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國企改革能夠切實推進,擺脫貨幣依賴、重塑經濟結構的機會要大於其他國家。因此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回歸穩健,配合財政政策的發力,可以守住穩就業和防風險的底線。

(作者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6

瑞銀沈建光發新論:發改委和財政部可職責合並

9月25日,在浙江省德清縣的新莫幹山會議上,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呼籲建立超級央行,即將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並入中國人民銀行。另外,他認為,可以將發改委和財政部的職責合並,成立超級財政部,或叫發展財政部。

沈建光認為,成熟發達國家的財政部往往具有相當大的權責,譬如美國財政部的主要職責不僅包括制定和擬定國內、國際金融、經濟和稅收政策、參與制定廣泛的財政政策、管理國家債務,還管轄著海關總署,酒、煙和火器局,美國財政部長在內閣官員中局第二位,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國家開發銀行的美方首腦。

沈建光之前的文章指出,發改委坐擁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的控制權以及重大項目的審批權,但卻沒有足夠的財權。政府的財源走的是預算通道,財權掌握在財政部(擬定預算計劃)和人大(審議並通過預算計劃)手里。

這種情況會導致兩大問題,每年預算的制定與發改委的“靈活的”調控計劃能否匹配。發改委能夠批複項目卻難以匹配項目資金。

對於合並財政部和發改委職能,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在上述會議上表示,其實類似討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大量討論,但當時合並條件不成熟,但現在條件未必不成熟。他認為,可以考慮將財政部和發改委部分職能合並,發改委另外部分規劃職能可以上劃到中財辦。

財政部財科所前所長賈康也在上述會議上,認為從大部制改革角度看,可以考慮合並財政部和發改委。

在談到當前大部制改革總體進展時,賈康認為現在步伐緩慢,比如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合並,但是最終出來的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卻沒有合並國地稅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04

沈建光:中興制裁折射中美關系的變局

4月16日,美國禁止其國內企業七年內向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消息如平地驚雷,加大了中美從貿易摩擦延伸到科技戰的可能性。近期中美貿易戰本就波瀾起伏,自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新一輪對外開放措施,包括開放金融市場、改善投資環境、註重知識產權以及承諾加大進口之後,中美貿易戰似有趨緩的跡象。然而,此時美國又在高科技領域開辟了新的戰場,意欲何為?中國方面應如何對應?

兩屆美國政府制裁迥異

禁令的出臺是由於中興違反了在被認定非法向伊朗出售貨品後與美國政府達成的協議。2016年3月,美國商務部判定中興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並提出對中興通訊施行出口限制。之後,中興積極與美方協商奏效,美國政府宣布“暫時”中止了對中興的制裁,並給予中興3個月的臨時出口許可。2017年3月7日,中興最終宣布與美達成和解,其中最主要的交換條件則是支付高達8.9億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同時承諾開除四名資深員工,並對另外35人實施扣發獎金或通報批評等紀律處罰。

奧巴馬政府的手下留情,使得中興通訊迅速走出了美國罰款的陰影。2016年中興港股股價最大下跌30%後開始回升,至2017年達成和解時已漲回全部跌幅。危機結束後的中興通訊2017年成績斐然,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294%,港股股價在2017年一年上漲117%。對比之下,不難發現,特朗普政府的處罰則是明顯的小題大做,原因在於中興雖然開除了四名資深員工,卻並未對另外35人施以紀律處罰。如此理由令人驚愕,實屬量刑過重,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旦政策落地,恐將中興帶入無零件可買、無技術支援的絕境之中。

在筆者看來,兩屆政府對華企業態度的明顯反差反映了兩國關系出現深刻改變。無論怎樣,相比於特朗普政府,奧巴馬政府對華雖然態度日趨強硬,但終究當時對中興企業制裁選擇和緩的態度,是考慮到中美兩國經貿關系整體保持合作為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背景做出的選擇。而特朗普政府則抓住微小漏洞不放,甚至在嚴重損害自身企業利益的情況下也毫不留情,說明了兩國緊張經貿關系的升級。

從“法巴”事件看美國是否雙重標準?

美國制裁的大棒屢屢揮下,在違反美國對外制裁法規處罰方面,中興絕非第一家受罰的企業,美國對其盟友也有過極其嚴厲的處罰,同樣引起全球廣泛關註與爭議的是2014年,美國對法國巴黎銀行的制裁。當時,法國巴黎銀行因被指控從2004年到2012年利用美國金融系統為蘇丹、伊朗和古巴三國轉移資金,而承認犯刑事罪,並與美國聯邦及州政府達成和解,同意支付89.7億美元罰款。更加史無前例的是,2015年法巴被禁止通過紐約和美國其他子公司作美元結算業務,為期一年。

彼時法國政府施盡全力,法國央行行長、財長、外長甚至總統紛紛親自出面,軟硬兼施地請求美國不要過於重懲巴黎銀行,但也未能扭轉高達90億美元的罰金。罰金不但讓法國銀行幾乎入不敷出(法國巴黎銀行2013年全年稅前獲利約為82億歐元,約合112億美元),而且創下歐資銀行迄今因違反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制裁規定而被課以罰款的最高紀錄。

對比“法巴”事件以及2016年奧巴馬時期對中興的處罰,筆者認為,此次美國出手處理方式明顯不同。前兩者均是以高額罰金作為主要制裁方式。而此次美國制裁則更加側重出口限制和技術封鎖,甚至非常決絕,直接扼住經營的咽喉。考慮到中興是我國國有高科技企業的典型代表,對比之下,更加說明其遏制中國高科技企業崛起的動機。

一葉知秋——中興制裁折射中美關系的變局

對比兩屆政府態度上的明顯轉變、對比不同企業以及同一企業前後明顯不同的制裁方式,中興現象顯然很難做簡單的解讀,其背後折射出中美關系緊張態勢的升級。實際上,即在2015年筆者便關註到中美外交“非常態”的明顯變化,並預期伴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中美未來不僅僅在傳統的安全領域,就連一向被視作中美利益交匯點的經濟領域,兩國摩擦也將持續上升。

但特朗普時期,中美關系緊張態勢升級的如此迅猛也著實超出了筆者的預期。在筆者看來,中美博弈因短期、中期、和長期有明顯不同。

即從短期來看,貿易爭端被作為重要武器,這是特朗普兌現競選承諾,尋求政治資源鞏固的籌碼。從中期來看,全球化使得美國制造業占比的逐步降低以及相應的就業喪失,而中國制造躍升為全球第一,因此遏制中國制造業崛起,是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訴求。而從長期來看,超過經濟領域,出於“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美國可能掀起對華的全面反制,無關乎特朗普,甚至未來無論誰出任美國總統,緊張關系都將延續。

而從當前局勢來看,貿易戰擴大到科技戰或是兩國博弈全面升級的轉折。體現在《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公開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之後,不僅在貿易領域,美國對科技企業大打出手,劍指“中國制造2025”,對華鷹派人士全面上位等,其對華強勢態度全面升級。

中國的對應之道

在筆者看來,美國之所以對華態度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選擇美國相對占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出手,源於其看到了此領域過去十年來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潛在威脅。可以看到,在人工智能、雲技術、物聯網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異軍突起,在短短幾年時間勢頭就壓過傳統科技強國德國、日本等,幾乎與美國平分秋色。

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分析機構CB Insights發表了2017年人工智能趨勢報告,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2017年融資額超過美國,首次躍居全球首位(中國企業占48%,超過美國的38%)。另外在高科技成果普及方面,中國甚至部分超過美國,如根據Ipsos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移動支付普及率中國以77%的比例居世界第一,美國和德國的普及率為48%,日本的普及率僅為27%。

因此,對待此次中興制裁,筆者認為,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其看成是中美關系重大轉變的預警。僅就事件本身來說,或有以下演化:一是從企業層面,積極參與斡旋與溝通;二是通過企業層面的收購合並,將中興的主要業務和產業鏈轉移到其他企業;三是通過國家層面協調。

而認識到問題的深刻性,從戰略而言,做好政策準備又是十分必要的。在筆者看來,對外方面,由於特朗普政策的不可測性,見招拆招或是應對。同時,為防止其咄咄逼人、更進一步,也應予以適當的反擊,做到以戰促和。而從中國自身來看,越是遏制,就越說明高科技發展本身是至關重要的,更加堅定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實施科技興國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鼓勵創新,保護產權,通過國內科研實力提升,將握在外國企業手中的核心知識產權和技術,變成真真正正自己的技術仍是應對之道。

此外,一方面對美強調經貿合作是中美關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並做好回應儲備;另一方面,加強與歐洲及日本等高科技國家的合作,繼續堅定市場化與國際化,爭取結成廣泛同盟,也是十分務實的政策選擇。(沈建光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沈建光博士宏觀研究”微信公眾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49

瑞金礦業審核及風險管理委員會成員麥建光辭任

1 : GS(14)@2011-07-01 16:03:4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627/LTN20110627479_C.pdf
2 : GS(14)@2011-07-01 16:04:22

他還是其他3間香港上市及3間美國上市的公司的獨立非執董。

He's still an INED of 3 other HK-listed and 3 US-listed compani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66

[貼圖]麥建光

1 : GS(14)@2011-07-31 19:01:34


2 : GS(14)@2011-07-31 19:01:59

http://www.csrc.gov.cn/pub/zjhpu ... 20110504_195068.htm
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聚友网络、陈健等10名责任人员)

〔2010〕8号

当事人:成都聚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友网络),住所:四川省成都市上升街72号,法定代表人陈健。

...
麦建光,男,1961年7月出生,时任聚友网络独立董事,住址不详。

...
3 : GS(14)@2011-07-31 19:03:46

http://www.lingjun.com/resume/?k=TWpFME9UVT0=
個人履歷
·工作經歷
  曾任安達信國際合夥人及安達信南中國地區主管合夥人。現任華雋投資管理(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華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獨立董事、中國動向(集團)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供職機構
  華雋創業投資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於2002年3月7日在深圳黃頁工商註冊,,董事長麥建光E,主要經營受託管理和經營創業投資公司的創業資本;投資諮詢業務。註冊資本100萬元。
4 : GS(14)@2011-07-31 19:03:57

http://webb-site.com/dbpub/positions.asp?p=33691&hide=N
Main board
    Organisation   Position   From   Until
1   *   361 Degre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INED    29-Sep-2008   
2     Arthur Andersen & Co. (HK)   Partner       U
3     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td.   NED      
4     Chengdu Unionfriend Network Co., Ltd.   INED      
5   *   China Dongxiang (Group) Co., Ltd.   INED    12-Sep-2007    1-Jul-2010
6     China GrenTech Corporation Limited   Ind Dir    Nov-2004   
7     Dragon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ion   Ind Dir      
8     Gemdale Industries Ltd   INED      
9   *   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INED    27-May-2005    9-May-2006
10     Hosa International Limited   INED    7-Jun-2011   
11   *   Huabao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INED    29-Mar-2004   
12   *   Pou Sheng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INED    29-Apr-2008   
13   *   Real Gold Mining Limited   INED    19-Sep-2008    24-Jun-2011
14     Shenzhen Victor Onward Textile Industrial Co., Ltd.   INED       U
15     Trina Solar Limited   INED      
16     Ven Fund Management Co., Ltd.   Pres,Co-Fdr      
17   *   Vind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NED    19-Jun-2007    31-Dec-2008
5 : GS(14)@2011-07-31 19:05:26

注册号:     440301503303353
企业中文名称:     华隽创业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深圳国际商会中心2808、2809室
法定代表人:     汤美娟  
经营范围:     受托管理和经营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资本;投资咨询业务;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业务。
注册资本:     港币1000万元
实收资本:     港币1000万元
市场主体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自然人独资)
注册登记日期:     2002年3月7日
经营期限:     自2002年3月7日起至2022年3月7日止
核准日期:     2010年8月31日
股东(发起人):     麦建光
年检情况:     2010年度已年检
6 : GS(14)@2011-07-31 19:06:44

股东名称  出资额(万元)  出资比例(%)  股东属性  股东类别
麦建光  1000.0000  100.0000  自然人  自然人

姓名  职务  产生方式
汤美娟  董事长

变更前法定代表人:   麦建光
变更后法定代表人:   汤美娟
变更前成员:   麦建光(董事长)
变更后成员:   汤美娟(董事长)
7 : GS(14)@2011-08-02 22:45:5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108021107_C.pdf

(B) 股 東 之 集 體 訴 訟
就 對 本 公 司 之 查 詢 作 出 回 應,麥 先 生 確 認 其 於 二 零 零 九 年 五 月 至 二 零 一 一 年
七月期間曾任納斯達克上市公司A-Power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Ltd.(股份
代 號: APWR)(「A-Power」)之 財 務 總 監。

根據麥先生提供之資料,A-Power最近於美國被提出三宗個別的集體訴訟(兩宗在加尼福利亞州提出,一宗在內華達州提出)(統稱「集體訴訟」),指稱A-Power之 財 務 報 表 含 誤 導 成 份。在 該 三 宗 集 體 訴 訟 中,麥 先 生 連 同A-Power之 不 同 的現 任 及 前 任 高 級 人 員 及 董 事 均 被 列 為 被 告 人。本 公 司 得 悉 麥 先 生 目 前 正 就 其本 身 之 處 境 尋 求 獨 立 法 律 意 見。
8 : GS(14)@2011-08-02 22:50:14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 ... 10709/4245198.shtml
OKLAHOMA CITY, OK--(Marketwire - 07/08/11) - On July 1, 2011, a class action lawsuit was f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California against A-Power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Ltd. (NASDAQ:APWR). The complaint alleges violations of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Sections 10(b) and 20(a)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nd Rule 10b-5, including allegations of issuing a series of material misrepresentations to the market which had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ly inflating the market price. The class period is from March 31, 2008 through June 27, 2011.
9 : GS(14)@2011-08-02 22:51:26

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 ... 16219/filename1.pdf
Mr. Kin Kwong (Peter) Mak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A-Power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LTD
No 44 Jigxing North Street
Tiexi District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110021
Re: A-Power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LTD.
Form 20-F for the year ended December 31, 2009
File No. 1-33820
10 : greatsoup38(830)@2011-08-04 22:00: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804/News/ec_ecb1.htm


聯交所《上市規則》要求,每名董事必須令當局確信,其具備適宜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的個性、經驗及品格,包括需要披露法定或監管機構對其作出的任何公開制裁的詳情,以及以往涉及欺詐、不誠實或貪污的內容。

但涉及相關章節的上市決策卻明確表示,聯交所不認為過去有違規紀錄,即代表該名人士必不獲接納出任董事。除了上述3家上市公司,洋名為Peter的麥建光,先後還出任過另外4家本港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不過,記者昨日翻查上述公司的年報發現,香港的7家上市公司董事席位,在麥建光的職業生涯中僅是冰山一隅。他於內地加入過另外4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此外還曾是5家美國上市的內地企業之董事,以及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內地企業的董事(詳情見表)。如此算來,他總共服務過17家上市公司。公開資料顯示,麥建光至少還曾是內地長城基金公司,及他個人創辦的華雋投資的董事。他加入一家公司的董事會後,往往會兼任負責公司帳目的審核委員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