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生係咁?】食飯都肥容易受傷 可能因為DNA出錯

1 : GS(14)@2016-11-17 11:32:39

DNA檢測只需在口腔提取細胞樣本進行分析,報告具針對性如一本專屬的人體說明書。



DNA檢測,平時用來做親子測試,測試疑犯或測試自己身體的敏感源頭。但原來個人潛能,對不同營養的吸收度,都可以驗一驗,特別針對飲食及運動作出個人分析,有助更準確及省時地進行減肥及運動訓練。



有為病人提供體重管理的陳海聰醫生指,DNA影響一個人的一些身體結構或潛質。如有人天生吃某類型食物,或做某類型運動,吸收得更好,或效果更顯著,運動創傷機會較少。愛好各種運動的陳醫生也接受過基因測試,報告分析出他的肌肉爆發力比肌肉耐力強,如搏擊類運動是力量型的,馬拉松等運動就是耐力型的,他的結果:「巴西柔術、泰拳及太極等,我也覺得肌肉力量方面的進步似乎比耐力訓練快。」他亦接觸過不少因運動受傷的病例,好多人忽略了亞洲人的DNA影響足弓低,易有扁平足,在如馬拉松,或渡海泳等大型運動,亞洲人受傷的風險被嚴重低估。軟性組織受傷機會亦受基因影響,可引致慢性創傷如足底根膜炎等。


有人關節傷後恢復能力較弱


保健產品代理商何志恒(John)也是運動愛好者,但近來斷過兩次韌帶,原來不只是意外,「個報告說我有更好的耐力訓練潛能,但我軟骨組織的復原能力或受損機會比一般人差。我就覺得啊,怪不得我常拗柴,斷軔帶那些發生了。」愛做運動的他向來注意自己的肌肉保養,但現在他就更注意各種關節附近肌肉的平衡訓練,「如前大腿肌肉比後大腿肌肉強,對膝蓋的保護就會不平衡,容易受傷。現在我都跟運動創傷的教練多學幾招旁身,好好保護關節。」做鋼琴老師的梁嘉敏(阿Mel),一直全心減肥,但就算食多菜少肉白麵包,食埋減肥藥、代餐等,都見肥。DNA測試報告說Mel較常人嗜甜,對碳水化合物特別吸引,對肉類反應反而不強。現實是,阿Mel特愛麵包,無飯不歡,「我食一碗飯才會飽,但同樣份量食一碗肉我不會飽。但同樣一碟碟頭飯,你食可能只有三分一變脂肪,而我就有三分之二變脂肪。(欲哭無淚)」謎底終於解開了,戒肉吃減肥藥,根本無濟於事。Mel一直逃避少食澱粉,現在事實擺在眼前,醒醒定定重整餐單。坊間有不少基因檢測中心,醫生也會因應患者基因而可能出現的抗藥性,更準確使用化療醫治,可節省試藥的時間及減輕試藥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但大家要留意,報告只是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千萬別以為拿着一份基因報告,就可以胡亂自行試藥。記者:鍾溥敏、陳慧敏攝影:林栢鈞、許先煜、周芝瑩、黃子偉



陳海聰醫生進行基因測試分析運動表現,他認同分析結果。

報告可分析到肌肉爆發力比肌肉耐力的比重,有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

在實驗室提取基因後,需加入溶液將基因大量複製,分便儀器進行偵測。


分子科學家楊展鋒。

John現在更注重膝關節的保養,做足熱身,也跟運動創傷的導師多學習保養方法。

阿Mel面對現實,暫別澱粉吧。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7/198361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