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向爺爺致敬 2015年08月13日

1 : GS(14)@2015-08-16 13:48:4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7111


香港存在著形形色色的老舖,每間都盛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又或者見證著一個行業的式微,而當中最令人動容的,必然是一代傳一代時,無形中建立的隔代情。  
文:Wing
圖:莊振邦、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爺爺是位俄菜大師傅,閒時喜歡在家煎牛扒,生活很洋化,我爸爸都是麵包師傅,一家三代食麵包大……」跟ABC餅屋老闆解淑菁(Yvonne)聊天,彷彿翻閱解家的歷史,從她爺爺的五十年代創業史,說到父親八十年代延續老舖,再談到廿一世紀經歷重建再重開,追溯了這所歷過兩死兩生、承傳三代的ABC餅屋歷史。據Yvonne所講,解家原籍山東,爺爺與兄長十多歲離鄉別井,出外當廚房學徒,「爺爺當時走到香港打工,他哥哥則在上海及哈爾濱學師,剛巧當時發生俄國革命,很多俄人逃難到山東、上海一帶,爺爺的哥哥因而認識俄國飲食文化,兩人後來移居香港,爺爺亦學會做俄菜,四十年代已成為大師傅,更與同鄉合作創立愛皮西飯店。」這所五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俄菜餐廳,全盛期約有6間,上層賣俄餐,下層售俄式包餅,但至七十年代,因解爺爺的兄長離世,其他股東亦決定賣舖移民,令餐廳全線結業。「爺爺後來依然留港,打理3間俄菜餐廳,包括龍記、車厘哥夫及雄雞。」Yvonne指,直至八十年代,解爸爸為了延續愛皮西,於是在中環結志街開設ABC餅屋,不過去年年底亦因市區重建而被迫結業。在舖頭踏入最後倒數之際,Yvonne毅然向老父提出:「不如俾我接手喇!」不到一個月,ABC又再次重生。


一包一故事
現時位於灣仔藍屋附近的ABC餅屋,感覺不如坊間的「重生」老店,沒有大字標明某某老字號,有的是,五十年代愛皮西飯店所用的霓虹招牌、舊式黑白瓷磚地板和金銅色長燈。現在的ABC,帶點殖民地時期的中西合璧氣質,而它出售的包餅亦非尋常款式。探頭一看店內的長型玻璃櫃,不見地道菠蘿油,只見名稱生鬼的懷舊包餅,「雖然爺爺去年病逝,但他老人家閒時最愛談往事,縱然病榻纏綿,依然跟我聊著學師時的所見所聞,令我對愛皮西有更深了解。」回想起與爺爺閒聊,Yvonne坦言,希望新舖能夠重塑,爺爺昔日最念念不忘的愛皮西,「爸爸經營的中環舊舖,部分師傅是愛皮西的老員工,新舖開業,當然要找他們來重現經典,我們的招牌貨,就是有賴老師傅做出當年口味。」其中一種是威化橙餅,是解爺爺當年的首本名「包」,屬俄人地道餅點,俄文稱為swani,「有次爺爺看著電視中的夾心西餅說,『這是我以前做的swani!』,他說時以俄文發音,猶如法國人陶醉地煮菜時,邊煮邊講法文一樣。爺爺更指,當年愛皮西的出品,就連配料都是自家製,如swani內層的花生醬,就是用新鮮花生磨完再煮製成。」
除了西餅外,新ABC的另一款招牌貨就是歷史悠久的鳥結糖,「鳥結糖是用麥芽糖混合其他材料,煮沸至一百多度製成,現在當然用機器測量溫度,但爺爺當年是用手指沾上煮沸的糖漿,然後放在耳邊拉開,只要發出啪一聲便代表煮好了。」從舖頭裝修以至麵包種類,ABC餅屋燃起不少老人家舊夢,採訪當日所見,幫襯的大多是會點頭問好的熟客,Yvonne指,她在ABC得到的意外收穫,都是這群熟客帶給她的,「之前有對老夫婦,一入來就問是不是以前的愛皮西,還笑說當年跟太太就是在愛皮西,吃著牛扒喝著羅宋湯訂情。」
原本從事設計業的Yvonne,坦言大學畢業後一直忙著工作,甚少到爸爸的ABC餅店幫手,不過生於麵包世家的她,其實早就當過工場童工,「讀書時,每逢暑假都落舖幫手,我和兩個哥哥是領薪的暑期工,清晨就要準備開舖,爸爸和爺爺都不容許遲到的,否則便扣我們薪水。」她笑言當時經常賴床,不時被爸爸斥責「阻人開工」,雖然是地獄式訓練,但言語間,卻不難感受到Yvonne對爺爺和爸爸的尊敬之情,「他們都很節儉和勤奮工作,無論是學師抑或大師傅時期,都很專注和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Yvonne一邊訴說老父和爺爺的勤奮史,一邊忙著將新鮮出爐麵包上架,如此畫面,縱然抹掉身後的懷舊裝潢,依然能感受這份三代情。


ABC Cake House  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255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