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翻生2】香港「搞掂」精神
1 :
GS(14)@2015-03-14 11:45:35
坐在八兄弟姊妹砌出來的鐵皮廠,66歲的權哥從不言累,卻最怕不能準時交貨。他笑言當年爸爸甚麼都沒教,只是說做人要有信用。
八兄弟姊妹砌出來的鐵皮廠,一片片愈來愈薄的鋸片,一看便知來源地的木頭,「我三十年都在這裏,人不會有多少個三十年的。」看著這間古洞的老木廠,六十六歲的王鴻權甚為唏噓。守業難,何況要守住一個夕陽工業,除了毅力,他們更體驗了香港獨特的「搞掂」精神。記者:蘇汝卿 攝影:王俊龍 江俊豪
雕塑家王天仁表示,志記有一種「搞掂」精神,無論多古靈精怪的要求,即使時間、人手有限,權哥都拍心口答應,「快靚正」交貨。
「他們生命與木連結一起,熱愛這工作,也會感染到其他人。」王天仁表示兩年來相處,權哥三兄妹從不埋怨,充滿人情味。
因為東北發展引起關注,近年志記成為新紮木工的蒲點,這次「匠人坊」學員來偷師買木。
父親王志由做雜工開始,在1947年捱出了志記鎅木廠,為了爸爸的心血,王鴻權三兄妹朝九晚五,拚足六天。生意不景,難與內地競爭,志記便轉型處理本地低成本的廢木,近年更變成新紮木工的蒲點。來到香港碩果僅存的鎅木廠,親眼目睹一條條原木變成木方的整個過程,匠人坊的李雪盈與一班年輕學員也不免驚訝:「覺得他們每句都是寶,很想知多一些,每一樣技術也要清楚整個製作過程。」除了買木偷師,這些新興木工組織更經常有不少古靈精怪的要求:無論是一張櫈子的材料、五千塊巨型層層疊積木、鎅木廠最怕處理的爛木,「抵得諗」又喜歡挑戰難度的權哥都拍心口答應。「間接把木材價值推高,不只做地盤的材料,而是做玩具。」現在,志記為不少組織如木一番、小木盾等提供手作材料,每次提起這些新紮木工,權哥都笑得特別燦爛:「年輕人懂得欣賞這門手藝,當然有成功感,不是金錢可買到。」
難得來到香港碩果僅存的老木廠,當然要一親木香,匠人坊的李雪盈表示:「親眼見一定跟書本不一樣,不想日後在博物館才看到這些木廠的面貌。」
志記不少木板都有粉筆字,寫上木材種類和年歲,近來迷上facebook的權哥說:「在網上教人看年輪,有五千個like!」
「心血都在這裏,便繼續經營。」只要身體仍撐得住,權哥表示都會守住爸爸這塊招牌,亦希望社會能看到香港木工業的價值:「是自生的力量,沒有製造業,只發展地產,容易受人支配。」
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在指定時間前「搞掂」的任務,這種香港人獨有的特質,文化評論人陳冠中稱為「搞掂」精神。當大家都認為香港木工無法發展,權哥正正靠這種精神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來了志記兩年的王天仁說:「是辛苦、需要勞力的,他們還有一團火在處理這工作,會感染到其他人。當天為何香港這麼厲害,鐘錶躋身世界,因為政府沒說那些不行。」天仁又指現在香港失了平衡,只顧發展「有運行」的自由行受益行業。現在,志記收入更多元化,又可以幫助香港新紮木工,權哥希望政府看到他們的價值,在東北發展的鏟泥車下,繼續「有得留低」:「木工是一種自身的力量,不會被支配。」在急速發展的城市,木工是否成了不合時勢的夕陽工業?同樣做加工的台灣師傅,便有辦法創立自己潮牌,請留意下集內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14/1907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