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昔日小台灣時光 2015年01月15日

1 : GS(14)@2015-01-18 02:37:3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45651

調景嶺與其他木屋區一樣,都是二十世紀中的社會產物,但它的組成卻有另一重意義。由於區內人經歷過艱苦的難民營時期,於惡劣環境下一同掙扎求存,建立出一種互助精神。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調景嶺自處一角四十多年,自然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生活模式,縱使現在可透過歷史書籍及遺跡等線索,去研究嶺內的社會文化,但要更深入了解其獨特性,最清楚不過的,還是一群舊街坊。
文:林穎嵐
圖:由受訪者提供、調景嶺中學非官方網頁、調景嶺吹水會專頁及香港舊照片

節日
調景嶺時歷半世紀,雖然村內各方面均有變化,但惟獨慶祝雙十節這個傳統,是四十多年不變。在調景嶺土生土長的Ricky說:「每逢雙十節前我們都好忙,服務處會向每家每戶派很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用繩串起並懸掛在舖頭及家門外,區內各處有很多牌樓,學校還會舉辦朗誦比賽。」王國儀解釋指,每年10月都是調景嶺的雙十活動月,除了學校舉辦朗誦、歌劇等比賽,還會於正日在調景嶺中學的平地上筵開100圍,並邀請歌星唱歌助興。

生活
對調景嶺舊街坊而言,最不捨的就是嶺內的「大街」,因為街上有各式各樣的食店、士多及茶餐廳,區內人都習慣在這裡「打躉」。由於早期交通不便,所以區內齊備各種商店,據曾於嶺內生活廿多年的Erin所講,那裡有理髮店、生活百貨、凍肉店、小食店及士多,就連麻雀娛樂中心都一應俱全。因為店舖數量不多,以致某些舖頭變相成為獨市生意,與Erin在調景嶺認識的Witty說:「大昌百貨是村內唯一售賣生活用品的舖頭,校服、文具、砂煲罌罉都一一有售;而出售柴米油鹽的,則有賣米的林記、售賣凍肉的焜興,還有牛肉叢、豬肉曾等。」

娛樂
王國儀指,調景嶺至1988年才安裝無綫電視發射器,還好嶺內背山面海,所以學生哥的娛樂都與大自然有關,他說:「他們會拿著大光燈和水桶,結伴到海邊捉魚蝦蟹及挖蜆,收穫可達數十斤。」多位街坊均指,他們最愛到海邊捉沙蛆釣魚、潛水捉帶子。女生愛漫步園林,同樣在嶺內生活多年的阿娟形容:「每年7、8月,漫山都是紫色的山捻,可以即摘即食。」從舊照可見,嶺內碼頭外時常泊滿小艇,她說:「學生都喜歡租艇出海,換上泳衣,一到海中心便跳進水裡。」相反,男生則喜歡捉金絲貓,用邊緣有刺的露兜葉製成「籠子」,再帶回校「比賽」,Ricky笑說:「經常在墓地旁捉金絲貓,聽聞有最好打的品種。」王國儀解釋,金絲貓品種繁多,如紅孩兒、肥婆及老篤等,這些綽號都來自其外形,「紅孩兒」即全身呈紅色,「肥婆」就是腹部飽滿,而「老篤」則前腳較堅硬,「篤」對方就是其必殺技。

房屋
調景嶺剛成立時,難民都居於由社會局搭建、設於大坪的棚屋,王國儀憶述:「五十年代大多是A字棚及葵棚,由一條柱加兩塊油紙搭成。」如前文所言,1962年8月襲港的颱風溫黛,是該地發展的轉捩點,王說:「當晚我在碼頭附近睡覺,一個巨浪拍過來,床就被捲走了。翌日早上,滿山都是油紙、爛木,全村一夜間變廢墟。」他說,溫黛造成極大破壞,此後嶺內房屋便改用木材興建,意味著調景嶺由難民營轉型為木屋區,令政府藉詞接管並派員落戶,他指:「當局62年把村分成12區,房號編列為X區X號,但落戶的官員做事馬虎,有時忘記昨日編到哪戶,翌日又隨便找另一家繼續編排,以致房號亂七八糟。」

教育
在教會的推動下,調景嶺在五十年代後期有逾十間中小學,而較有名的包括信義中學、鳴遠中小學、慕德小學、位於大坪的調景嶺中學等。Lily說:「調景嶺的大學生比例,較同年代的木屋區高,幾乎是八十年代木屋區之冠。」當時區內學生均享有台府提供的教育補貼,亦因此吸引許多區外學生到嶺內寄宿,周潤發及溫碧霞就是其中之一。時任服務處主任的王國儀說:「當時台方為學生設立『補送大學』制度,每10名調景嶺學生,便有一人無需考入學試升讀台灣的大學。而且但凡考獲台灣學位者都可免船費、書簿費、學費及宿費赴台讀大學。」

治安
調景嶺未被殖民政府接管前,社區設施一一欠奉,就連警署也於1961年才設立,所以,61年以前的保安工作,就由老街坊肩負。王說:「秧歌舞事件後,1952年蔣介石壽辰時又有左派來挑釁,引起騷亂。」此後,他們便自組「自治糾察隊」,他仍依稀記得當時情形:「幾名壯丁每晚拿著火把,在山上巡邏、輪流守夜,女的便在山腳準備消夜,是調景嶺的獨有傳統。」

醫療
國民黨軍當年退守台灣時,部分於中國東北傳教的外籍傳教士,亦隨隊逃難到香港,沿途照顧病患,及後定居調景嶺。曾入讀靈實醫院護士學校的Lily說:「起初生活環境惡劣,嶺內許多人因營養不良患上肺病,傳教士就在附近築了幾間小屋作為隔離病房,成為靈實醫院前身。」挪威教士司務道於1955年,創辦了現時位於將軍澳尚德邨後山的靈實醫院,但Ricky卻坦言當年甚少去靈實看醫生,「靈實起初只收肺病病人,後期才收門診,而且與調景嶺距離很遠,嶺內人睇急症都倚賴位於大坪的『大坪診所』。」對於該診所的出現,多位舊街坊說法不一,有指是殖民政府加建並運作,亦有指由傳教士募捐經費蓋建而成。姑勿論是否由傳教士所建,調景嶺的醫療設施得以發展,他們的確功不可沒。

飲食
調景嶺發展至七、八十年代時,每逢假日都有遊客坐船來旅遊,至95年清拆前,更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參觀,並一嘗特色小食。Erin指,當時村內最具名氣的就是「小上海」的上海排骨麵,但Ricky則說:「其實以前碼頭外,還有魚蛋、糖蔥餅等小販檔,學生哥時錢不多,只能吃小食。當時便宜又好吃的小食有很多,如:大街上的韭菜盒子及永生鍋貼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