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资本玩家奋力“抢险” 大鳄有所思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2/0MMzA3XzM3MzY0MA.html

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介绍,这还是“保监会第一次公开发布不许可保险公司筹建的信息”。

与神力集团等知名温州民企的遭遇不同的是,另一些民营资本大鳄却自由游走在产融两端,甚至同时拥有资本市场和保险牌照等多种金融市场工具。

在相关市场人士看来,保监会首次公开拒绝民营保险公司的设立,无疑让市场上那些掌控着保险资源的民间资本大鳄们再度引起外界关注。

神力保险折戟

上述来自保监会的批复公告显示,神力保险筹建申请遭拒,主要是因为其不符合《保险法》等相关监管规定。

保监会出具的批复意见认为,神力保险的发起人股东不符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关于保险公司股东资格的有关规定。

本报记者发现,这份从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管理办法,其第十三条的主要内容为“财务状况良好,且有盈利”;第十五条的主要内容则是“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赢利”和“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等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与神力保险未能获批紧密相关的条款,几乎均涉及发起人股东的财务状况。

知名保险专家郝演苏的另一番表态则让上述被否原因显得意味深长。

在神力保险的设立申请遭到保监会否决之后,郝演苏就曾公开表示“这个信息对于那些以获得保险牌照待价而沽或成为股东第二融资渠道为目的的投资者应当是一个警示。”

“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保监会的谨慎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告诉本报记者。

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温州民企无疑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进入2011年下半年以来,温州民企老板在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选择外逃的新闻,不断冲击着公众的视线。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民营企业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其发起人股东的财务状况自然成为保监会格外关注的重点。

监管层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早在2009年8月,温州知名鞋企浙江霸力(鞋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进就因公司资金链断裂而远走澳大利亚。

而作为本次神力保险的发起人之一,温州法派集团就曾受到波及,该公司为霸力集团近5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提供了担保。

无奈之下,法派集团最终选择债转股的方式,出面重组濒临死亡的霸力集团。经过两年时间的整合,法派集团最终出资1.7亿元,偿还各方贷款,使得后者起死回生。

有惊无险的背后,类似的关联担保其实在温州民企中广泛存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独特关联,无疑更加重了监管层的担忧。

实际上,随着在实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温州民企的金融野心也不断膨胀。而神力集团等温州民企也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金融平台。

早在2004年6月,神力集团就曾联手法派集团、耀华电器集团等9家企业,出资5000万元,成立中瑞财团。这家自称“可运作资金超过100

亿元”的民间企业集团,正是将金融作为其核心。

时隔7年,神力集团、法派集团、耀华电器集团三巨头再度联手,试图染指保险牌照。而这一举动又恰好处在温州民企资金链风雨飘摇之际,也难怪外界会猜测其有意通过设立保险公司开拓“第二融资渠道”。

而在神力集团等温州民企此番“探险”折戟之前,民营企业将保险公司当做自己的取款机等违规现象,并非没有发生过。

前述中国保险学会理事认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管控不健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容易产生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风险”,在该业内人士看来,占用保险公司资金最有名的莫过于资本大鳄德隆系。

受德隆系资金黑洞牵连的正是成立于2001年底的东方人寿,尽管该公司表面上的大股东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科瑞集团,但德隆系通过旗下天山股份、湘火炬和重庆实业三家上市公司,累计持有东方人寿18.75%股权,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开业不到半年时间,德隆便通过旗下券商委托理财的方式,挪用东方人寿8亿资本金中的7亿元,这笔资金最终因德隆系崩塌而不知所踪。曾被寄予厚望的东方人寿也因此被保监会紧急叫停。

如今正紧锣密鼓的筹划A+H股上市融资计划的新华保险则是另一个知名的受害者。

2006年末,彼时贵为第四大寿险公司的新华人寿被卷入资金挪用丑闻,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关国亮违规挪用公司资金一案也就此暴露。

尽管最终起诉时涉及的挪用资金数额为2.6亿元,但保监会最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关国亮历年挪用新华人寿资金的累计金额高达130亿元,甚至到2007年11月关国亮被司法控制时还有26亿元未能归还。

诱人的浮存金

实际上,关国亮违规挪用的资金属于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而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资本大鳄看中保险公司,除了炒作牌照以外,浮存金背后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更是致命的诱饵。

浮存金作为投保户向保险公司交纳的保费,是一项由保险公司持有,但却并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资金,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该资金列入“应付帐款”,属于公司的债务。

在保险公司的日常营运中,浮存金在最终用于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保险公司会将其中的一部分运用在其他投资之上,以获得投资收益。

一般人或许并不会意识到,股神沃伦·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规模庞大的保险公司,但事实上正是凭借着这个保险巨头,巴菲特成为了利用保险公司浮存金最为成功的投资人。

从1967年2月开始,通过出资860万美元收购国民赔偿公司、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巴菲特持股31%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正式进入到保险业。

截至2008年,凭借着数十年的并购扩张,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已经拥有各类保险公司逾50个,伯克希尔集团也由此跃居为美国保险行业第一名。

庞大的保险业务为巴菲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相关数据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保险业务中所获得的浮存金金额自1967年的1700万美元,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58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由保险业务产生的浮存金成本极低,甚至是“免费的午餐”,正是在充裕而近乎免费的现金流的支持下,巴菲特取得了骄人的投资战绩。

巴菲特本人对此也并不讳言,早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中,股神就曾坦言,“保险事业已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

由于美国保险业的监管以偿付能力作为核心,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的限制较为宽松,巴菲特才得以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资源。

尽管在国内的保险业监管中,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要远远大于美国保险业,但巨大的现金流优势仍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特华系李光荣和新理益系刘益谦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