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圳科技企業薪水10倍於香港,“雙城一體”布局初創

自從香港“90後”郭瑋強在2016年下半年將研究環節留在香港、其他主力團隊搬到“河對岸”的深圳後,不到兩年,他創立的企業已喜獲A輪千萬級意向融資,訂單額也超過千萬元(人民幣,下同)。

郭瑋強是隨身物品智能化領域開發企業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談及公司的發展速度時,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跨地布局功不可沒。“香港優秀高校多,研究基礎好,我們把香港的研究成果帶到深圳來,結合深圳完善的產業鏈優勢,加速產品的落地。”

不少香港科技企業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徑:將基礎研究環節留在香港,產業落地環節搬到深圳或廣東其他城市,大灣區產業上的合作正在加速。

這甚至成為一些投資人選擇香港創業團隊時的依據:是否將香港和內地的要素結合起來,是否有產業化的空間,以及對接內地龐大的市場。

尖沙咀是香港九龍最著名的商業及娛樂購物區。來源:新華社

香港科技產業難留才

香港特區政府頗為重視對科技產業的研發投入,但是一直以來科技並非當地的支柱產業,科技公司在數量和規模上均有不足,薪水也低,遠不如金融業,許多香港的年輕人在生活重壓下,不願從事科技行業。

不過,香港特區政府正在加大對科技行業的支持力度,並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強調與粵的科技合作。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網站上的最新統計數據,當地研究及發展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為0.79%。這個數值不算高。研究顯示,創新型國家的研發投入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其上任後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也提出,將香港的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1.5%這一目標。

“其實,從投入結構上看,香港特區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並不低,占40%多,其余50%多來自社會投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不過短板也很明顯,科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低,因為缺少高科技制造業,創新鏈條不完整。雖然大學研發能力很強,但是產業轉化效果不好,或未能在香港本地轉化。”

在GDP中占比高的是四大支柱產業。第一財經記者查閱香港特區政府網站上的最新統計數據發現,2016年,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等四大支柱產業的生產總值共約1.37萬億港元,而當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為2.49萬億港元。這意味著,四大支柱產業占香港GDP的比例約55%。

這直接影響了年輕人的專業和就業取向。

尤建興接受媒體采訪。來源:CRI

玖明智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尤建興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念到高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去了美國的高校讀書。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眼下,香港科技領域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由於工程類專業招生分數低,才去學的工程類專業。這與過去截然不同。

作為“50後”的尤建興,回憶年輕時中學文憑考試(DSE,相當於香港的“高考”)錄取的情形說:“當時,最高分是電機電腦這類工程專業,第二是醫學院,第三是其他的工程類專業,工商管理類專業錄取分數很低。現在是倒過來了,最高分是金融,第二仍是醫學院,工程專業的排名則很靠後了。”

香港大學校園一角。來源:新華社

香港念工科的學生少,畢業出來願意做研發的更少。尤建興說:“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科研,但是苦於房價太高,學生一畢業就必須盡可能找最高的收入,不得不去證券公司、銀行之類的金融機構。優秀的學生如果在實驗室搞研發,就可能永遠買不起房子,除非家境很富有。但如果是後者,他家人也會拉住他。簡單點說就是,沒錢的要拼命買房子,有錢的被老爸抓去管生意。”

深圳企業10倍薪水吸納人才

畢業後在科技崗位任職,薪酬到底有多低?

近日,創科香港基金會在深圳發布的一份報告引用了香港勞動力市場對科創人才工資的各大指南和統計數據——香港的工程與資訊科技行業工資遠低於金融、保險等行業,IT行業初級員工月薪通常只是一兩萬港元,而金融行業則達3萬~6萬港元。

對於企業來說,一個直接的後果是招人難。在上述報告中,香港一位科技企業創始人作為受訪者,大吐苦水:所有和大數據有關的崗位在香港都越來越難招。深圳知名高科技企業提供的薪資越來越高,有的甚至是10倍以上的差別,香港的科技行業追不上。

真的有如此大的差距麽?這個價碼是同等條件下的對比嗎?

三十出頭的張儼(化名)工作七八年了,此前在深圳一家大型通訊企業做設計,年薪加上年終獎一年下來能到手四五十萬元。他對第一財經表示,他並不清楚香港的科技企業給出的薪水有多高,但是他們公司優秀的技術人員一年能拿到100萬元並不稀奇。

尤建興則認為,10倍的差距並不誇張。熟稔深港兩地市場行情的尤建興介紹,在深圳和香港,普通工程師的薪水差別並不大,有個五六年工作經驗的一月大概都是兩三萬元。但是,如果這個人可以在技術上獨當一面,那麽在深圳,一年能拿到200萬元都有可能,盡管這比較少見。但是香港的科技企業絕少會開出這個價碼,因為很難招到這樣的人才。

尤建興曾經嘗試聘請從歐美回來的高級技術人員,他們都是擁有二三十年研發經驗的老工程師。“但是我們創業公司請不起這些人。其實他們薪水要求並不高,一年也就15萬美元(約合101萬元人民幣),我願意出。但是香港房價太高了,我給不起房補。”

低薪也和香港高科技企業的規模有關。上述報告表示,香港的跨國大型科技公司少,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的公司更少,而本港的創新型科技企業總量同樣有限,且以中小企業規模為主。顯然,這影響到開出的薪水高低。

香港也有規模做大的科技企業,但是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因為租金和政策、人才等各種考慮,搬到內地發展了。

深港合作平臺升級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加大了科技產業的扶持力度。林鄭月娥在上述施政報告中也提出,從增加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資金等八個方向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持。

一個背景是,香港周邊城市的科技正在崛起,其中深圳等城市已經成為科創高地。與此同時,世界形勢的發展也在催生了對科技產業的需求。

張玉閣表示:“香港產生緊迫感,是因為2008年以後全球經濟回歸到實體,比如說德國提出了工業4.0,智能制造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健康的地區經濟,僅有金融業是不夠的,必須發展制造業,而且是高端的制造業。”

他也研究發現,世界級大灣區均在加強科技與金融的糅合,註重兩條腿走路。“矽谷已經是科創中心,但也在吸引風險投資;紐約是金融中心,但是它在吸引矽谷的科技要素資源;倫敦表示要做歐洲的矽谷。也就是說,這些城市既要做科創中心,又要做金融中心。”

林鄭月娥在上述施政報告中也強調,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深化與珠三角的合作,打造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民間學者也在呼籲加強深港之間的合作。前不久,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在深圳的一場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也表示,在新的歷史階段下,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應該有不一樣的視角,不是你做什麽我就不做什麽。既然深圳和香港都想做科技,那麽可以把深圳的產業優勢和香港的高校優勢結合起來,共同提升在全球的科技影響力。

張玉閣則認為,要加強深港兩地科技合作的話,關鍵是要把利益分配格局想清楚。深圳的沖力比較足,而香港已經是個高度完善發達的服務社會,進入後發展階段,往上沖的動力可能稍有不足。所以,對於香港來說,科技合作的前提是要麽為它提供就業,要麽提供GDP,或者是有其他貢獻。

討論還在繼續,敏銳的科技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充分利用深港的各自優勢,布局跨越兩地。與郭瑋強不同,尤建興雖然將實驗和產業化環節搬到了深圳,但是銷售和設計則一道留在了香港的辦公室。目前,他已獲得融資1億元。

這些從河對岸搬來的科技公司創業者們有些普通話說得很溜,因為在深圳待久了;有些則剛來不久,雖然普通話磕磕碰碰,但是他們並不孤單,跨越深港的路上有很多同行者。

就拿深圳其中一個創業孵化平臺——前海管理局和香港青年協會等合力打造的前海夢工場來說,截至2018年4月,該機構已經累計孵化創業團隊304個,其中港澳團隊158個,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小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