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彙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287

十八屆三中全會今日閉幕後,各方對本屆會議的公報進行了詳細解讀,華爾街見聞對此進行了彙總。

三中全會公報要點: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以市場為導向:尋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道路;

期限:2020年——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公報稱,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並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這句話中的「決定性」是值得關注的,此前的用詞是「基礎性」,這一改變對於市場的位置和作用之定義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和突破。

瑞信經濟學家陶冬表示:

「會議上,人們在試圖尋找脫離政府控制的出路,旨在允許市場來起主導作用。過去,價格和投資決定都是主要由政府來做。以中國的標準來講,這就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宏觀中心總經理管清友對本屆會議的成果進行瞭解讀,認為其中有十一大看點:

三中全會解讀之一:從強調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到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三中全會解讀之二:司法系統有可能變為垂直管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三中全會解讀之三:成立改革總體設計的領導機構。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三中全會解讀之四:建議和討論已久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

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國家安全的戰略思路逐步顯現---全會公報指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三中全會解讀之五: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中全會解讀之六:重申所有制和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中全會解讀之七:軍隊建設將有重大變化,軍事體制或做調整,軍工產業值得關注。

要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三中全會解讀之八:財稅體制將會作出重大調整,上收財權事權是改革方向,預算民主或有突破。

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 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三中全會解讀之九:土地制度有重大變化,土地流轉加快推進,同地同權。

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三中全會解讀之十:反腐會延續,十分必要。客觀上將繼續打擊公款消費。

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

三中全會解讀之十一:國企的定位未變,國企改革料只在機制層面而非體制層面改革。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表示: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表述比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基礎性」作用,有加強和確定的味道。當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時,政府還是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性不一定是決定力量或重要力量。

未來是否會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還是要看細則,看操作層面的東西,才知道未來會做到什麼程度。

目前來看,所有制的產權和運營層面可能會有所切割,所有制方面不可能走得太快,但是運營層面,即使用權方面會更強調市場機制的引導。

可以看出的一點是,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會成為對立面,也就是說不一定非得要改變所有制,才能全面市場化。

壟斷國企、大型央企的市場化改革不會走得太快,市場化的路徑考量上「網運分離」恐怕是主要方向。比如採掘、礦產、土地所有權方面可能還是要保持公有制,但是油氣管道、電網運營、加油站等資源使用領域,可能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也是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地方國企的市場化改革可能會走得快一些,因為地方債務的問題、中央希望約束地方權力的考慮,會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推進力量。

中國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表示:

明確改革總方向和2020年基本目標,突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六大建設為一體的具體改革總要求,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有新界定,對城鄉關係有新要求,指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對司法體制有新表述。

公報公佈後,民生電話會議上討論稱:

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國家安全戰略,這點在安保軍工板塊會有體現。全會公報第一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這個詞是從西方來的,引進三中全會意義重大。

時紅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原中央首長秘書,長期參與中央文件起草)表示:

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區。說明改革的剩餘空間已經不大,要繼續改革,就要重新調整利益格局,但市場在期待方面需要耐心。

1、部署內容廣泛、決心大。決議題目跟往年不一樣,十二屆、十四屆、十六屆三中全會,都是經濟體制改革。這次題目上講,經濟體制只是重點,全面深化改革。一個是全面、一個是深化。這次涵蓋了十五個方面。

2、亮點多,幾個新提法:

1)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到決定性。

2)清除市場壁壘、資源價格改革。完善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資源、公共事業的價格,由政府主導改變為市場決定。

3)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同地同權。過去更多是按照土地管理法43條,必須經過國家徵用才能入市。這次期待真正能做到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現在最大的一塊就是集體建設用地,推動平等交換和配置,集體建設用地有入市的進一步部署。

4)財稅,作為獨立內容部署。

財稅,公報提財政法制化、預算透明度。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這一方面表述,這幾年都差不多,這次更規範一些。新的提法是: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過去是財力和事權相適應。

5)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有一個提法,是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可能更清晰了。

6)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90年代國企改革很多禁區沒法突破,後來提了現代企業制度,一下子推開。比如,現代政府管理,行政改革空間一下子打開。中央深化改革方面下了很大決心,全面部署。可以期待中國的體制改革的步伐、力度非常樂觀。

7)政改,新提法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到了社區自治、社區直選。

8)司法,是不是垂直管理,都是有可能的。

3、之前關注的一些點:

國企改革,(這一次公報)並沒有明確提出來,只是說增加活力。公有制和多種所有制,支柱和根基,總體上還是毫不動搖,變化不大。

金融方面的內容,放在了加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當中,沒有單獨表述。

金融、地方債沒有提到。很可能是因為爭議太大,涉及比較大的修改。公報裡這方面表述比較原則性。

興業證券在電話會議中討論道:

大的方向,不溫不火,經濟彈性偏弱,目前最需等待土地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

中信建投在電話會議中表示:

政治向左,經濟向右的改革可能留給經濟發展空間會比較有限。在觸及存量利益的情況下,增量改革的效果會非常有限。

中金在電話會議中表示:

大的方向確定以後,是由相關的專業部門來推動落實,但遇到扯皮應該還是由小組來協調決策。過去改革很多時候就是部門利益衝突部門相互推責,導致改革停滯,小組的成立恐怕也是出於這個層面的考慮。

分析師徐彪表示:
國企改革答案浮出水面:十七大報告裡曾經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八大報告中將之刪除了,這次再度出山,而且多了兩個字「積極」。如果這句話還不夠明白的話,緊接著還有一句:「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也就是說,通過動股權的方式,來推動國企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12

全國土壤污染公報:16.1%點位超標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061

4月17日,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報告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更是高達19.4%。

全國土壤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

此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始於2005年4月,2013年12月結束,在我國尚屬首次。調查範圍為中國境內(未含港、澳、台地區)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

首要污染物:鎘

從報告信息來看,重金屬鎘的點位超標比例佔到全國所有調查點位的7%,居調查的所有污染物之首,鎘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土壤的首要污染物。

新華網報導,國家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此次調查中選擇確定污染物的原則:一是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污染物;二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調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13種無機污染物(砷、鎘、鈷、鉻、銅、氟、汞、錳、鎳、鉛、硒、釩、鋅)和3類有機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

與「七五」時期的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數據相比,土壤中的鎘含量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增加10%—40%。

財新網介紹,鎘是一種銀白色有光澤的重金屬,主要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等共生,在焙燒上述礦石及濕法取礦時,被釋放到廢水廢渣中。如開礦過程及尾礦管理不當,鎘就會由水源進入土壤和農田,然後通過食物、水等途徑進入人體。鎘在肝、腎部長時間積累後會嚴重損壞腎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骼的各種病變。有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某些鉛鋅礦區域中,人群癌症高發率、死亡率與土壤鎘含量、鎘超標大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南方週末網早前報導,我國曾出現多起鎘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瀏陽湘和化工廠鎘污染事件,當地村民多人出現鎘中毒症狀,事發後,當地政府對污染區內的農作物實行收購、集中銷毀「以免有毒糧食蔬菜流入市場」。2013年5月22日,廣東省公佈查獲的31批次鎘超標大米,大米原產地涉及廣東、廣西、江西、湖南;5月23日,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再次公佈廣東8市抽檢的2182批大米中,120個批次鎘超標。

南方污染重於北方

公報指出,從污染分佈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於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

公報還對典型地塊及其周邊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統計。這些典型地塊包括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採油、採礦區以及幹線公路兩側等8種典型地塊。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的三類典型地塊依次為重污染企業用地(36.3%)、工業廢棄地(34.9%)和採礦區(33.4%)。工業園區是29.4%,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是21.3%,採油區是23.6%,污水灌溉區是26.4%,幹線公路兩側是20.3%。

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我國土壤污染?據新華網報導,國家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我國的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及汽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周邊土壤。而農業生產活動則造成耕地土壤污染,污水灌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養殖等,是導致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區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原因。

然而,此次調查並沒有給出全國土壤污染面積的具體數據。據前述新華網報導,對此,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由於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勻性的特點,且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慢,準確掌握土壤污染的分佈情況具有一定的困難;另外,本次土壤調查屬於初步調查,具有概查的性質,受客觀條件限制,總體點位較疏,只能從宏觀上反映我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因此,本次調查以點位超標率來描述土壤污染狀況,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的數據有較大困難。

而據南方週末網先前報導,2013年12月30日,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在發佈調查結果時介紹說,目前我國適宜穩定利用高的耕地有18億畝多,而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千萬畝左右。

名詞解釋:

點位超標率是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佔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

土壤污染程度分為5級:污染物含量未超過評價標準的,為無污染;在1倍至2倍(含)之間的,為輕微污染;2倍至3倍(含)之間的,為輕度污染;3倍至5倍(含)之間的,為中度污染;5倍以上的,為重度污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27

全解讀:四中全會公報到底說了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90

今日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官方媒體發布了全會公報,但是這篇長公報背後到底該如何理解?

我們綜合媒體和機構的分析總結如下:

1,首提健全憲法解釋機制

公報提出,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

澎湃新聞引述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學者秦前紅認為,這三句話在黨的歷次決議文件中都沒有提及過,“很有新意,表述具體,指向清晰”。

這三句話直接指向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的操作性規定和程序,因此未來可能會出臺憲法解釋法,使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方面有章可循,也方便進行違憲審查,“以執政黨權威強調這個,對法治有推動作用。”

據其解釋,目前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的職權。但是現實中,最高法經常針對某一類情況出臺一批解釋規定,學界認為最高法有越權嫌疑。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沒有過解釋憲法的先例。

因為過去全國人大常委會沒有行使憲法解釋權,這個爭議一直存在,如果未來人大行使了憲法解釋權,就可以解決這個爭議。

改革已經進入深水期,經常會出現立法之間“打架”、立法和司法解釋的“打架”,為了法治的統一,一定要有一個統一解釋,不能誰都有憲法解釋權,誰都是憲法裁判官。

2,巡回法庭究竟是什麽?

公報提到,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那麽巡回法庭究竟是什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前所長王公義此前在接受澎湃采訪時稱提到,最高法可能設立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華北六大“巡回法院”。

每個分區成立一個巡回法院,巡回法院高於省級高院,“未來案子不到最高法院去審理了,可直接在巡回法院審理,巡回法院就相當於最高法院的一個個分院。”

國家法官學院教授、最高法院研究室原副主任張泗漢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稱,此次四中全會設計司法內容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和檢察院是觸及司法體制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解決司法地方化的治本做法。

當今司法地方化的根源是法院、檢察院的人、財、物都是主要由地方黨委政府決定,在這種體制下,法院、檢察院很難擺脫地方的管控,與地方也有各種利益上的勾連。

設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和檢察院實際上就是法院和檢察院脫離地方,按照司法規律進行重組,各類案件的審判將變得更為獨立,極大的促進法院的公正審判。

3,如何淘金四中全會?

申銀萬國表示,投資者可淘金依法治國大主題。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後,司法執法數量、效率將大幅提高,與國際法治水平較高的地區接軌。

從兩條線來挖掘這一確定性大主題的機會:1,司法環節的偵查、監控、輿情監測、取證和審判訴訟等;2,執法環節的測謊、防爆、監獄管理和武裝設備等。申銀萬國推薦東軟載波、東方網力、銀河電子、美亞柏科、鳳凰光學和華宇軟件。關註迪威視訊、宜科科技、拓爾思、華平股份和北鬥星通。

更新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210

讀不懂公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俗易懂版解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07

win-in-china12

本文作者為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彪,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又到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經濟領域跨年度盛會。過去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調子,至少在來年1季度政治局經濟分析會召開之前,是不會有大變化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來仔細看看。

中國人寫文章講究提綱挈領,八股文也不例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關鍵的內容就是一小段話,對來年經濟工作的總要求:

2014年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當年新提法),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5年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年新提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當年新提法),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

我相信,光看這兩段話,絕大多數人是摸不著頭腦的,充其量知道主動適應新常態很重要,知道轉方式調結構很重要。哪怕與會那麽多省部級領導幹部,能看明白的也寥寥無幾。所以呢,我們需要做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理解什麽叫新常態。

本次會議,最牛的地方是系統性地介紹了經濟新常態,而且使用教科書式的兩端分析法。

第一端:需求分析,側重三駕馬車。結論:告別粗放式高速增長區間

1、消費粗放式擴張的過程已經結束,進入精細化消費升級期,潛臺詞:消費最快速增長的階段過去咧。但是必須繼續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失速。

2、傳統行業投資飽和,機會在於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以及新產業方向的投資。潛臺詞:投資最快速增長的階段過去咧。但是必須繼續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失速。

3、出口成本上升,全球需求不振。潛臺詞:最快速增長的階段過去咧。但是必須繼續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失速。

另一端:供給分析,側重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環境約束。結論與需求分析類似,告別粗放式高速增長階段。

得出過去的結論總是很簡單,反正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你就是隨便上街找個大媽,她都能告訴你百分之十幾的增速不可持續。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這些,而是對未來的要求以及如何實現要求。

先說要求: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到底什麽樣的速度算中高速呢?習大大在APEC會議期間曾經對全世界人民表示“實現兩個一百年中國夢,未來幾年每年只要實現百分之七左右增長就可以”。關鍵就是百分之七左右!

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實現的目標,這也導出了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為核心的議題:如何實現7%左右增長?

官方新聞稿給出的答案是: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如果大家看這段話看不明白的話,2015年工作的主要任務布置給出了清晰的答案,一共五段話,都很長,剔除掉無足輕重的東西後,只剩下四大幹貨:

幹貨一,老提法“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說了好多年咧,反正該怎麽幹怎麽幹,繼續唄;

幹貨二,老提法“新增長點”: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什麽戰略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啊,都算上。戰略新興產業提很多年了,有媒體報道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規模有望上千億,但你指望明年新產業忽然大規模創造經濟奇跡,也不現實。

幹貨三,新提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議大家對這咚咚高度重視!這句話最早出現在11月份,克強總理原話叫“對傳統產業“挖潛開荒”,推動高端化、低碳化改造,使“老樹發新芽”。”通過高端化、低碳化改造來實現“挖潛開荒”,一不小心,傳統產業的改造已經上升到明年保七的戰略高度!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明年政府在高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以及節能環保改造方面,將有規模巨大的投入!在我看來,“規模巨大”四個字是否足以形容投入的程度,恐怕依然值得商榷。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沒有至少數千億級別的技術改造,在明年地方政府投資必然下滑(詳見43號文)的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是無法達到15%左右增長的。而15%固定資產投資,恰恰是實現7%左右增速目標的基礎要求。

幹貨四,老提法“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但是有新內容: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向前看一年,沿著剛才探討的思路,你會發現,明年將有幾類公司,特別具有投資價值:

第一類,技術改造受益類。自動化和節能環保板塊會有大機會!具體來說應該包括自動化生產線改造企業(如機器人、匯川技術等),環保改造企業(如龍凈環保、菲達環保等),節能改造企業(如開山股份、雪人股份等)。

第二類,走出去戰略受益類。走出去戰略要實現,一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左手大棒,對應著軍工(未來一年地緣政治動蕩的時候,或者周邊沖突的時候,軍工將會有所表現)。右手胡蘿蔔,對應著“一路一帶”。“一路一帶”是大戰略,實施也是分階段的。第一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修橋鋪路、信息高速公路、電站電網三類顯著受益(如中交建、中興通訊等),第二步是產業轉移,喪失比較優勢或者產能嚴重過剩的產業將受益(如鋼鐵和紡織),第三步是金融企業大舉入駐。

第三類,區域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炒地圖的天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09

讀不懂公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咬文嚼字版解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08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常態,穩增長,一帶一路

(本文作者系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徐高。本文原名“比積極更有力,比穩健更適度——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定下了更為寬松的宏觀政策基調。今年12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召開了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5年的經濟工作定下了基調。與近些年來的經濟工作會議類似,穩增長與促改革是會議的兩條主線。從新聞公報措辭來看,明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會更為寬松。而在“新常態”的基調之下,改革措施會在“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帶領下推進。

會議要求以更為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增長。會議為明年經濟工作列出了5項主要任務。其中第一條就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顯然,穩增長仍然是工作的首要目標。會議還講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部分經濟風險顯現”。與去年經濟工作相比,此次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顯得更為嚴峻。會議雖然繼續沿用了去年的“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的定調,但也明確說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這種措施在過去從未出現過,值得高度重視。聯系上下文,中央這明顯是在要求財政政策要比積極的基調更有力。而考慮到今年政府一直在談的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中央要求貨幣政策更加“適度”,言下之意就是要求貨幣政策更加寬松來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綜合看起來,中央準備用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增長的態度十分明顯。

會議給出了“新常態”的六點內涵,指明了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新常態”是今年高層提出的概念。在這次的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對“新常態”的內涵做了詳細闡述。總結起來,新常態主要體現在以下6點:

(1)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

(3)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

(4)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5)市場競爭從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6)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這6點也可看成決策者心目中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大戰略將成為明年改革的重要“年度特點”。會議要求“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其中“年度特點”的提法相當新穎。可以說,弄清了什麽是“年度特點”,就找準了明年改革的方向。從會議公報來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這三大戰略是明年改革“年度特點”的具體表現。除此而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明年改革的一個重頭。會議要求“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公開規範的土地流轉市場”。

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物價三方面內容並未出現在會議公報中。看起來,決策者對這三方面並不是十分擔心。當然,經濟工作會議不說,並不代表這方面的工作不做。我們相信,明年地產政策還將維持寬松。地方政府的融資體制還將進一步規範。而穩增長的政策也有助於減緩通縮的壓力。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明顯超出預期的地方,我們維持之前的經濟增長預測不變。我們繼續預期今年及明年的GDP增長分別為7.4%與7.2%。我們相信明年的財政赤字規模會明顯增大,從今年的1.35萬億增加到接近2萬億的水平。明年貨幣政策應該還會有包括降準降息,擴大信貸額度等寬松措施出臺。

以下為光大證券宏觀研究團隊用黑色著重標示的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稿:

附錄1:2014年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稿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總結2014年經濟工作,提出201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李克強在講話中闡述了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對明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作出具體部署,並作總結講話。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貫徹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預調微調,紮實做好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全年主要目標和任務可望較好完成,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深化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會議要求,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堅持發展、主動作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要更加註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註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註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會議認為,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略有回升,但總體複蘇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要趨利避害、順勢而為,防範各類風險。

會議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加強民生保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關鍵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平衡,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要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要高度關註風險發生發展趨勢,按照嚴控增量、區別對待、分類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則,有序加以化解。

二、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二是創新要實,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三是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在保護產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強化激勵機制、集聚優秀人才等方面積極作為。

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必須繼續夯實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穩住農村持續向好的局勢,穩定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註重提高競爭力、註重農業技術創新、註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農業補貼辦法,強化金融服務。要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公開規範的土地流轉市場。要完善職業培訓政策,提高培訓質量,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

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繼續實施。各地區要找準主體功能區定位和自身優勢,確定工作著力點。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要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內容,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於求成。要加快規劃體制改革,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積極推進市縣“多規合一”。要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既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的目標不斷前進。

五、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註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做好就業工作,要精準發力,確保完成就業目標。要更好發揮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加強政府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扶貧工作事關全局,全黨必須高度重視。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和扶貧濟困工作的支持力度。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

會議要求,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實,強化責任,加大協調力度。要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會議要求,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完善擴大出口和增加進口政策,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鞏固出口市場份額。要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開放制造業,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要努力提高對外投資效率和質量,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開展先進技術合作,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們自己的事辦好。要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依靠促改革調結構,堅持不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要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保持區間調控彈性,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以政府自身革命帶動重要領域改革,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要協調拓展內外需,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切實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

會議要求,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要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制度化建設,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黨領導經濟工作專業化能力,強化輿論引導工作。

會議指出,明年中央將研究提出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深入調研,抓緊工作,為制定好“十三五”規劃做好準備。

會議號召,全黨要統一思想、奮發有為,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各項部署,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誌,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誌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政主要負責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業和金融機構負責人,軍隊及武警部隊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11

讀不懂公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央行高官版解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27

20141212PBOCmonetarypolicy

昨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沿用了去年的定調——“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但也明確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

何為“穩健”和“松緊適度”?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穩健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是中性的意思,既不大鋪張也不大緊縮,現在沒有必要、也沒有太大的空間去搞大的刺激,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就是最優選擇。

馬駿解釋,穩健的貨幣政策是:

1、總量保持合理的貨幣增速;

2、靈活使用貨幣政策工具,把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3、繼續支持結構調整,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尤其要滿足三農、小微企業、和一些民生領域的融資需求。

與馬駿同時接受采訪的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認為,“新常態”的核心意思是結構改善,中國經濟現在增速下降是在為今後恢複到比今天更快的增速做準備。他預計,明年GDP增長目標可能下調到7.0%左右;明年上半年穩增長壓力比較大,下行壓力還會持續;下半年在房地產行業基本穩定甚至略回升的推動下,經濟增長可能有所上升。

以下央視采訪馬駿的內容由金融微信號“金羊毛工作坊”提供:

問:明年中國經濟增速會放緩嗎?

馬駿:總體來看,全球的經濟,我估計在明年呈現一個緩慢複蘇的態勢。回到中國的情況,我估計明年的中國經濟會同時面臨上行、下行兩方面的壓力,比如出口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等領域的壓力。因此我認為當前宏觀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我想至少有三個理由

1、 中國經濟正在從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為主轉型,服務業比制造業能吸納更多就業,加之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所以就業不成大的問題,就不需要大的刺激;

2、 過去幾年,尤其是2009年以來,我們杠桿率的上升比較快,房地產、部分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杠桿率已經過高,金融風險加大,因此繼續靠加杠桿來刺激經濟的空間已經不大

3、 過度刺激短期內可以把經濟增速拉得很高,但是很可能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到高汙染、高能耗和低端制造業,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會加劇產能過剩,不利於結構調整

綜合來講,我覺得核心的一個想法就是,我們現在沒有必要也沒有太大的空間去搞大的刺激,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就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李稻葵:現在的重點任務是結構調整、體制改革、保民生、增加效益等等,這些的重要性超過短期內增長的重要性。所以2015年經濟預期增長目標可能會比2014年要來的低一點,有可能從2014年的7.5%左右調到7.0%左右。

具體來看,2015年的經濟走勢我趨向於前低後高。因為在2015年的上半年,宏觀經濟會延續2014年下半年,穩增長壓力比較大,下行壓力還會持續。到了2015年的下半年,整個經濟運行的節奏可能會適當地加快。特別是房地產行業總體上講可能基本穩定甚至略有上升,這是支撐2015年下半年經濟有所上升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新常態”我個人理解,第一句話,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第二句話,經濟結構在持續地紮實地在改進;第三句話就是新舊增長點在交替。核心的意思就是結構改善。

中國經濟現在的增速下降,我個人認為是在為今後能夠恢複到一個相對比今天更快的增長速度做準備。換句話來講,我認為我們並不是處在一個增長速度一路下行的過程,而是一個U型的,先慢一點,明年可能還會再慢一點。先慢一點,做好功課,做好結構調整,做好體制改革,培育好新增長點。如果這些工作做到家了,增長速度在未來還能夠往上走一點。畢竟中國經濟人均的發展水平還是相當低的,畢竟中國經濟還有大量的處於相對比較落後發展的地區,很多需求並沒有滿足,很多的增長點還存在。

曹遠征: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達到7.4%左右,和我們年初定的7.5的目標幾乎是一致的,通貨膨脹也是比較低的,所以今年大概是一個低通脹,增長率也不是很高的一年。我們預計明年全年經濟增長在7.2%左右,通貨膨脹大概在2.4%左右,所以這個態勢將延續到明年。在這個過程中間,中國經濟依然存在的下行壓力,宏觀經濟的關鍵還是穩增長。

問:到底怎麽理解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宏觀調控真能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嗎?

馬駿: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講,穩健就是中性的意思。不要搞大的鋪張,也不要搞大的緊縮。當然穩健貨幣政策還有些具體內容,我的理解是這麽幾條:

一個從總量上來講,保持合理的貨幣增速。

另外一個根據經濟和金融情況的變化,靈活使用貨幣政策工具,把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第三個,貨幣政策還要繼續支持結構調整。講得具體一點,就是要使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以支持。尤其是要滿足三農、小微企業、和一些民生領域的融資需求。

最近降了貸款的基準利率,我想銀行的存貸款的利率還沒有完全進入到一個均衡狀態,很多銀行還在繼續調整的過程當中。所以即使存款利率還沒有明顯地下降的話,我估計有些銀行的利差會收窄,如果利差收窄的話,對降低融資成本,還是有意義的。

融資難融資貴,這里面涉及到流動性的問題,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政策工具,來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另外,還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包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這些問題恐怕需要更長期地,結構性的改革加以解決。

曹遠征:貨幣政策可以穩增長,但並不能更好地提升經濟增長。越是靠放水來刺激經濟增長越是不可取。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政策應該是穩健的。最重要的是要靠企業,靠創新,靠積極進步,這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財政政策的作用在這方面可能會比貨幣政策更為有效。

從歷史上來說,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的核心,我個人認為並不是發生在金融端,而是發生在我們的企業,因為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有銷售困難,銷售困難就沒有還款來源,融資當然就難了,當然融資就貴了。所以需要大家的配合,一方面是穩定的貨幣政策,使它不出現太大的困難,但是另一方面,更需要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來消耗過剩產能,這才能降低風險,真正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問:降息是否直接刺激了股市大漲?

馬駿:關於央行的宏觀調控目標里面,是不是要放入穩定資本市場這一點,國際上有很大爭論,但是基本上都沒有得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我想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我們的態度是關註資本市場,但是資本市場的一個指數目標,本身不能作為央行調控的一個目標。

很難說,貨幣政策的短期炒作跟資本市場的走勢有非常明確的一對一的關系,因為資本市場包括股市,它反映的是很多因素的一個綜合考量。最近的一些變化,我想對貨幣政策預期肯定會起作用的,但是還有其它作用在里邊,包括歷史上我們的估值可能過低,所以有一個恢複性的反彈。另外,最近的滬港通,我想可能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很多人預期外國人要來買A股,那麽我何不先在A股里邊占一個位置等等,我想這方面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最近的股市上揚。

李稻葵:最近的股市的這一波的行情,我堅持認為是一個合理調整,早就應該出現這一輪的資產價格上揚的過程了。過去的一段時間,在調整之前的股票市場的價格太低太低,既沒有跟上中國經濟自身的發展的步伐,也沒有跟上整個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的大趨勢。所以這一輪的調整,我願意稱之為調整,而不願意稱之為牛市。這一輪調整恐怕剛剛開始,資本市場在補課,價格上漲是補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既然是補課的話,那就不可能很簡單地一帆風順,不可能永遠是百分之一百的交滿分卷子,一定會出現一些失誤,價格的調整,價格的回車。所以我相信未來一兩年的時間,資本市場價格都是處在總體上揚的進程中。

這一輪股市的上漲應該說是機構投資者在推動,散戶按比例上講已經遠遠小於十年前了,甚至是五年前了,散戶受益的比重還不算高,這本身不見得是壞事,表明我們的股市在成熟,更加理性了。所以這一輪的上漲,有可能有希望會比之前的,比如說2007年那一輪要來的更加平穩一點,更加理性一點,而不是大起大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12

讀不懂公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層智囊版解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30

d02788e9b6de1446fb9f1a

12月9日-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增長階段轉換出現的正常現象,符合發展規律,而且增長質量總體穩定且有所改善,不必過分擔憂通縮風險。中高速增長的探底過程有可能在一兩年之內完成。”

劉世錦認為,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並不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調結構、轉方式需要付出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是自然而然從天上掉下來的。適應放緩了的增長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大不相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多年後,最近兩三年出現了放緩勢頭,劉世錦認為這是正常現象。2010年,我們的一個研究團隊做過一項研究,註意到二戰以後幾十個發展中國家進入了工業化進程,但多數沒有成功,落入了不同類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13個經濟體,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進入了高收入社會行列。

這13個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也經歷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長,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這是一種購買力平價指標)時,無一例外地出現增長速度的回落,回落幅度一般是一半左右,有的更大。

於是我們對中國也做了幾種不同的測算,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在2013年-2015年將會到來。我們提出,中國經濟將會進入一個增長階段轉換期,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換。在四年前,對這一觀點,多數人是不同意的。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一直在高速增長,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速度怎麽可能下來呢?

從實際情況看,最近兩三年,中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增長階段轉換期。到2014年底,中國的人均GDP已經接近11000國際元,而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前兩年已經達到了,所以會看到東南沿海的經濟回落率先發生。這正是現在所講的“新常態”的一個表現。

《21世紀》: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13個經濟體基本是小型經濟體,他們的發展規律會適合中國嗎?

劉世錦:高速增長後的回落,從長期歷史看,主要由人類已經發明和使用的技術及其決定的供給需求等因素決定的。這種規律在大小經濟體之間沒有顯示出引人註目的差別。實際上,這13個經濟體基本都實行開放政策和出口導向戰略,它們自身雖小,但與更大範圍的國際市場融為一體,也可以分享類似中國內部各地區同樣的優勢。從國際上看,有些小國比如瑞士、盧森堡、北歐諸國等,收入水平都不低於或高於美國等大國。

《21世紀》:這些經濟體增速回落時,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當時多大比重?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多大比重?

劉世錦:這些經濟體增速回落時,與美國的人均收入差距不等。

有觀點認為,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人均收入相當於當時美國的21%,此後日本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目前人均收入也與當年日本與美國的差距相似,所以中國還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期。

這種說法初看起來似有道理,其實混淆了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的差別。舉個例子,一個人跑得最快的年齡是20-40歲,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而美國已經到了100歲,即日本的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的21%。此後發生了日本高速增長20年的故事。而當下的中國,雖然人均收入也相當於美國的20%左右,但此時美國已經200歲了,中國也40歲了,跑得最快的那段時間已經過去了。

再做個比較,中國目前進入增長階段轉換,與日本上世紀70年代初增長放緩相比,按麥迪森方法計算的人均收入(購買力平價,1990年國際元)水平大體相當,是11000國際元左右。換言之,日本也是在40歲時進入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的轉換期的。用後發經濟體與美國等先行國家之間的人均收入比重,來估計後者的追趕速度,在邏輯和現實中都是有問題的。中國在40歲以後仍會追趕,但速度和方式將與此前大不相同。
 
中國經濟結構在發生積極變化

《21世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您認為,我國的經濟結構出現哪些積極變化?

劉世錦:增速放緩僅僅是一個表象,更有意義的是,中國經濟正在發生具有長遠意義的結構性變化。

過去常講的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工業為主、投資為主、更多的依靠外需等,正在發生轉折性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在去年已經超過第二產業。消費的比重前年已經超過投資,去年有所反複,今年又超過了投資。出口在過去經常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最近兩年增速已經在下降,我們估計以後會保持5%-10%的水平。今年上半年出口甚至是負的增長。原因主要不是國際需求的變化,主要是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匯率水平上升,導致出口競爭力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內需。

另外,在經濟轉型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最近一兩年,我們觀察到了一些積極變化。

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提高。雖然還存在結構性就業問題,但總體上,就業壓力和2008年相比小多了,很多地方還有“招工難”的問題。

企業盈利水平趨於穩定。這是我們最擔心的一點,因為中國經濟過去是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經濟,當增速下滑時,企業效益一般也下滑。但最近兩三年,大家會看到企業效益也有所回落,但近兩年已經趨於穩定。今年1-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速度達到10%左右。

財政收入雖然有所波動,有些地方出現了多種困難,但總體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今年1到8月也達到8%的增長幅度。

除此之外,隨著增速回落,金融風險有所加大,有的地方和領域問題還比較突出,但並沒有突破底線,沒有出現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總體還在可控範圍內。中國抵禦風險的實力和能力在全球範圍看還是相當高的。

最後,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穩定增長。

從這幾方面看得出,雖然中國經濟存在很多問題,但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大問題,這對處在轉型期的經濟來說,確實難能可貴。特別是結構轉換加快和增長質量改進,對下一步中國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21世紀》:中國經濟既有增速放緩的一面,也有增長質量改善的一面。總體上您如何看呢?

劉世錦:總體上看,第一,增速放緩是正常現象,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規律。前面已經提到,在國際上,其他成功追趕性經濟體在人均收入到11000國際元時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那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還沒有達到11000國際元時,增速就掉下去了。中國能夠到了11000國際元時增速才回落,表明中國比較充分地發掘了人類社會所提供的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潛力,實際上是成功的標誌。

第二,這是潛在增長率的下降。一些地方的增速回落了,當地領導就講是他們主動調控的,言下之意想讓它上去還能上去。能上去嗎?恐怕不行了,因為潛在增長率下來了。

第三,從國際範圍看,如果今後一些年中國能保持6%-7%的增速,還是相當高的,沒幾個國家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從中國角度講是中等速度,國際上講仍然處於高速度,所以稱其為中高速增長。

第四,雖然增長速度放緩了,但增長基數是在持續增大的。2000年對應的新增量是1000億人民幣,2013年是5000-6000億人民幣。這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麽這兩年就業形勢還不錯:2005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是80萬人,2013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是170萬人。所以中國的新增量還是很大的,市場潛力、市場前景是廣闊的,沒有任何理由說中國經濟不行了。

最後,即使中國的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仍然可以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按照現價美元計算的中國GDP總量,有很大的可能性在2020年或者稍後一兩年趕上美國,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還是比較低,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也可以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了。

總之,盡管中國今年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結構調整和總體質量還是不錯的,有些方面的進展是突破性的。我們對整個形勢應該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經濟探底還未完成

《21世紀》:那麽, 您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還會繼續下滑嗎?

劉世錦: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變是一個過程,目前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中高速增長的“底”或經濟學上說的均衡點是多少,現在還沒有探明。

最近兩三年中國經濟一般到年中會有反彈,這時樂觀的判斷就多了一些,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又會重回高增長軌道。我們的判斷是不會的,只是由於預期改善、存貨調整引起的短期反彈,因為探底過程還沒有完成。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一直是持續的。

什麽時候探底才算結束?這里有一個簡化的分析邏輯。中國的高增長主要依賴高投資,高投資主要有三項:基礎設施一般占20%-25%,房地產是25%左右,制造業是30%以上,三項合起來占投資的80%-85%。三項中間,制造業投資又依賴於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以及出口。所以,中國經濟增速要落下來,主要是投資要落下來,通俗地說,也就是出口、基礎設施、房地產這三只靴子要相繼落地,中高速增長的底也就見到了。

目前,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出口都基本觸底了。接下來就是房地產能不能觸底。房地產今年已經出現了拐點,有的說是周期性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根據我們的研究測算,構成中國房地產70%的住宅年需求峰值是1200-1300萬套,這個數字在今年已經達到了,這個點達到後,房地產增速基本是持平的,持續一段時間後還要回落。所以我們明確提出,這次的拐點不是短期的拐點。房價問題很複雜,區域性差異明顯,但總體上看中國房地產的歷史性拐點已經出現了。我們希望房價能夠逐步的下來,不希望下得太快,最好是時間換空間,能夠實現軟著陸。

總之,當房地產這只靴子落地後,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底”就基本探著了。所以十三五期間將是新常態形成並得以鞏固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爭取平穩較快地轉入新常態。
《21世紀》:市場上也有觀點擔心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已經低於潛在增速,有類似1998-2001年通縮的危險。您怎麽看?

劉世錦:中國近幾年增速放緩,是由潛在增長率下降引起的,屬於正常的增長階段轉換。這個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實際增長率高於或低於潛在增長率的情況,這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所要關註和應對的。

至於目前是否已經出現通縮,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近期就業尚好,企業盈利、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還未出大的問題,還不能得出已發生通縮的結論。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屬於結構性的中長期問題,不是簡單放松宏觀政策就能解決的。相反,如果刺激不當,還可能加劇產能過剩。

當然,近一兩個月份企業盈利降幅較大,需要引起關註。宏觀調控中的刺激政策是一個中性概念,不能將其負面化。當增速出現快速下滑苗頭時,適度的刺激政策仍是必要的。但要明確,刺激政策只是有助於恢複短期平衡,並不能解決中長期的結構問題。轉型期推出刺激措施的目的是“托底”,防止嚴重偏離潛在增長率,損害增長質量,而非“推高”,重返高增長軌道。
 
《21世紀》:成功跨入高收入的13個經濟體在增速回落時,回落幅度是一半左右或者更大。那麽中國未來的中高速會是多少?

劉世錦:中國由高速增長降到中高速增長後的均衡點是多少,還需要觀察。從目前看,7%-8%的增長率大概是穩不住的,還會有一個探底過程

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規模持續增大的背景下,增速下降會產生“數字幻覺”。現在增長一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本世紀初的五六倍,也就是相當於那時的好幾個百分點。即使增速降到7%或以下,每年新增量依然十分可觀,而且是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長的後勁依然不容低估。
 
新常態下要確立發展質量導向

《21世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為什麽現在要強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劉世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已經講了多年,之所以落實不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往的高速度容易掩蓋增長質量方面的問題。當增長速度放緩後,再不重視增長質量,即便中高速增長也將難以為繼。因此,新常態下必須旗幟鮮明地確立增長質量導向。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新形勢下的發展觀問題。我們講科學發展,最重要的是順應發展規律,在轉入中高增長期後,切實以提高增長質量為中心,謀劃和帶動經濟工作全局。

《21世紀》:具體而言,我們應當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劉世錦:以增長質量指標倒推速度指標。新常態下我們仍然需要保持一個適當高的增長速度,但僅就速度論速度是無解的。以往存在著“以速度論英雄”的傾向,先定速度指標,再以此安排其他指標,往往扭曲了速度和質量之間的關系。在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生產率提升的新形勢下,重視並切實抓好增長質量,才有可能爭取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打不好增長質量的底子,要麽速度上不去,要麽上去了也難以維持。質量指標優先,以增長質量倒推速度,才能擺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關系,實現充分利用增長潛力且具可持續性的增長。

為此,應精心研究和確定反映新常態下增長質量的指標,例如,按照“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的要求,形成若幹有利於提高增長質量、切實可行的指標。然後,以質量指標倒推或確定速度指標。也就是說,適應提高增長質量要求的速度才是一個合適的、好的速度。

適應增長質量的要求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與增長質量相對應的速度有一個合理區間,速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增長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在目前情況下,速度過高將會加長杠桿,增大一些領域本已較為嚴重的金融財政風險或產能過剩;過低則會降低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進而影響到就業增長。保持與增長質量相適應的速度區間並不容易,對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更具挑戰性的要求。

《21世紀》:以增長質量為導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著力點是什麽?

劉世錦:堅持增長質量導向,今後一個時期必須把防控金融財政風險放到重要位置。過去長時間的高增長,一定程度掩蓋或推後了金融財政風險。在增長階段轉換過程中,隨著增長環境和機制的改變,房地產、嚴重過剩產業、影子銀行、地方融資平臺等領域的風險有可能累積或顯露。

我們強調增長速度要與提高增長質量相適應,很大程度上是與防控金融財政風險的要求相適應。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老牌發達國家,還是後起的追趕型經濟體,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後,大都曾出現了不同類型的金融危機,有的很多年難以恢複。

因此,在增長階段轉換期,必須把防控金融財政風險放到比其它時期更重要的位置上。只要我們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全局性風險的底線,平穩轉入中高增長期,即使其他指標短期內差一點,從大局和長遠看,也是值得的。從國際上說,我們也將創造出現代經濟發展歷程中有價值的新鮮經驗。

提高增長質量歸根結底要靠深化改革開放。有種觀點認為,我國仍然具有高增長的潛力,只是體制障礙制約了這種潛力的發揮。換言之,只要改革到位了,仍然可以重回以往的高增長軌道。這種觀點對改革與增長的關系的理解並不準確。

改革與增長的關系相當複雜,有些改革如放寬市場準入,確實能夠釋放增長潛能;有些改革如反腐敗,則可能短期內限制一些浪費性的消費。但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利於提高效率。放寬準入“放”進來一些有活力的投資者,固然可以帶來投資增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投資效率。減少浪費性消費後,把資金用於扶貧、改善民生等領域,將會大大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由此說來,增長質量狀況,應當成為改革開放是否深入、是否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切實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開放,進而打牢提高增長質量的基礎,我國經濟才能在新常態下爭取到實實在在、沒有水分,同時也是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開拓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新局面。

文章原標題: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新常態下提高增長質量需要更大作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王爾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31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公布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482.html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公布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一財網 王羚 2015-10-29 18:57:00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發布,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今日公布,民眾期待已久的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此次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

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認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符合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長期期待,有助於中國人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對逐步改善中國宏觀人口結構和微觀家庭結構,應對人口結構性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認為,全面放開二孩雖然不能解決中國人口結構存在的老齡化與少子化困局,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未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88

2015環境公報:近八成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203.html

《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日上午由環境保護部發布。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趨好,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4.1%。

在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1.6%;26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8.4%。480個城市(區、縣)開展了降水監測,酸雨城市比例為22.5%,酸雨頻率平均為14.0%,酸雨類型總體仍為硫酸型,酸雨汙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雲貴高原以東地區。

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423條主要河流、62座重點湖泊(水庫)的967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Ⅰ~Ⅲ類、Ⅳ~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占64.5%、26.7%、8.8%。

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以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監測對象的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2.5%,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18.8%。

338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97.1%。

公報顯示,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分別占中國管轄海域面積的2.2%、1.7%、1.3%和2.1%。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全國308個開展功能區聲環境監測的地級以上城市晝間監測點次達標率平均為92.4%,比2014年上升1.1個百分點;夜間監測點次達標率平均為74.3%,比2014年上升2.5個百分點。各類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均高於夜間。

全國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環境電磁輻射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相應限值。

公報顯示,2015年,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約14703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約14247萬公頃,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4.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面積9649萬公頃。

目前,全國現有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活立木總蓄積164.33億立方米。草原面積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

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有30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與常年相比,因災死亡人口減少76%,為歷史最低;受災人口、受災面積、倒塌房屋分別減少46%、45%、85%。全國旱情總體偏輕,全年耕地受旱面積、人畜飲水困難數量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與常年相比,作物受災面積、因旱糧食損失、因旱飲水困難人數分別減少52%、51%、65%。

受厄爾尼諾的影響,2015年入春以來,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居高不下;進入夏季,北方重點林區雷擊火一度急劇高發;入秋,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多;入冬,北方氣溫偏高,冷空氣活動頻次少、強度弱。預計,本次超強厄爾尼諾將繼續衰減,但對氣候的影響仍將持續。

《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由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統計局、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等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完成,是反映中國2015年環境狀況的公開年度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08

馬澳中三方聯合公報:仍未放棄找到馬航MH370客機的願望

馬航MH370客機後續工作

第四次馬澳中三方部長級會議聯合公報(草案)

今天,來自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國的部長在馬來西亞布城舉行了會議,討論馬航MH370客機搜尋未果後的工作安排。

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廖中萊與澳大利亞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部長達倫·切斯特、中國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共同主持了會議。

會上,部長們憶及MH370客機失聯這一悲劇事件給許多人帶來的巨大悲痛,並再次向全球多國在過去近兩年半的時間內提供專業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

部長們聽取了水下搜尋工作和按照《芝加哥公約》附件13開展的事故調查的最新進展匯報。

部長們重點關註了近期搜尋設備受損及惡劣天氣造成搜尋工作延誤的有關情況,並討論了現已發現的飛機殘片對搜尋和調查工作的影響。部長們認為,發現這些馬航MH370客機殘片具有重要意義,但部長們也註意到,至今這些信息無法幫助確定飛機的精確位置。目前,重點搜尋區域僅剩下10000平方公里面積尚待完成。部長們承認,盡管各方付出了最大努力,找到飛機的可能性正逐漸變得渺茫。

部長們同意,如果在當前劃定的搜尋區域內未找到客機,在缺乏可以確定飛機具體位置的新的可靠證據的情況下,搜尋行動不會結束,但將在完成12萬平方公里搜尋面積後中止。

搜尋中止不等於終止。部長們重申,仍未放棄找到馬航MH370客機的願望。一旦出現可以用於確定飛機具體位置的關鍵信息,將評估決定下一步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