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吳清友:生命里最在乎的是對美的追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0/164231.shtml

吳清友:生命里最在乎的是對美的追求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

吳清友:生命里最在乎的是對美的追求

“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所有的困惑,都為你在人生的遭遇中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來源 | 南方人物周刊(ID:Peopleweekly)

作者 | 賀莉丹

可以告慰的是,吳先生與他一手創立的誠品,在時光長河里,給一些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創造了閱讀的美好,給他們提供了心靈休整的機會,它治愈過一些人的創傷,陪伴過一些人的成長,也成為一些人相遇的密碼……

2010年初秋,我采訪過吳清友先生。他穿著商務人士常見的深色西裝,身材高大,鬢已蒼蒼,溫和平靜,會耐心傾聽。那時,誠品入駐上海的聲音不絕於耳,吳先生沒有回避,他說中國大陸最早的誠品會開在蘇州,但也說對誠品開到上海“在努力當中”。後來呢?人們果然去蘇州的誠品過了把癮先。

2.webp

當時的吳先生氣定神閑。一番訪談下來,這位誠品的掌舵人提及最多的詞卻是“心靈”。有點出人意料。

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

因病痛在死亡線上掙紮過3次的吳清友確信,“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在誠品走投無路時,他用這句話自我安慰過,“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他並非出身於富貴之家。故鄉在臺南縣將軍鄉最西邊的貧窮漁村馬沙溝,童年最熟悉的莫過於臺南縣的稻米地。由於罹患先天性心臟擴大癥,吳清友不必當兵。所以,從臺北工專畢業後,他便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誠建公司,成為一名基層業務員。

3.webp

31歲時,他接下誠建的全部股權,擁有營業佳績的誠建日後占據了臺灣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廚設備市場。但當時臺灣高級飯店已趨飽和,誠建的發展也到了極限。

另一方面,在35歲這個人們通常認為容易出現“中年危機”的年齡段,吳清友開始覺察,何謂“心靈”?

他開始學習觀照自己的內心。他說,這種感覺就是仿佛“自己覺得心靈有缺口,心靈會不安,或者說是心靈在漂泊”。

“後來我檢驗生命里的三本存折:一個是銀行的存折,一個是健康的存折,一個是心靈的存折。我不是有野心的人,也不是奢華生活的人,物質欲望不高;健康的存折,我覺得自己年輕力壯,看起來沒有問題,對自己也很滿意”,他這樣描述自己所處的景況。

4.webp

當時的吳清友身體健康,存折數字可觀,工作遠離文化領域。但正是從那時開始,他內心的角力往探究心靈的方向而去。這個,大概就是後來被人們描述的“初心”。

當初他在陽明山買了塊地準備蓋房子時,朋友推薦的一位風水師傅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你的房子要朝南;如果你要身體健康,你的房子要朝北;但是,假如你希望累積生命的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我真的是朝東,今天還是朝東!”吳先生講述這段故事時,不是沒有感觸的。但他的語調很平靜。   

“當時為了這種想法,探討存在的意義,所以試圖理出一個自己認為的存在的正當性,產生一種‘你生命里面最在乎的是什麽?’”他這樣自問。

“對於我而言,是對美的一種追求。”他說,這種對美的追求,正是他內心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35歲時發現到心靈之後,我就許下這一生,要把生命投入在跟心靈相關的、不一定要跟經濟相關的產業。”吳清友說。所以,在21年前的1989年,38歲的他轉而全力經營誠品書店。

5.webp

那個時候作這樣的轉變,僅僅基於他的一個浪漫念頭:希望臺灣有一間浪漫的書店。

今天我們見到的很多諸如“給你小確信”、“美好的商業”之類的市場嘗試,早在28年之前,吳先生就這樣去做了。

“我那時候發誓,誠品不盈利,我就不換車”   

“誠品賠了15年!”提起這段虧本往事,吳清友很直率。

一個廣為傳誦的段子是,誠品經營數年才盈利,吳清友的車也過了數年才更換,“因為我那時候發誓,誠品不盈利,我就不換車。”

這家在當時算新概念系的書店,色系沈穩、優雅,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沈悶、死板,不乏匠心獨具的人文細節,但最初被定義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讓人替它的市場競爭力憂心。

6.webp

為什麽有這樣一個稱謂?因為誠品在成立之初,雖然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購書環境,但因其書籍過於偏向進口書及外文雜誌,以當時臺灣的消費水平,這完全是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亮相之初,這個新面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狠狠教育了。

與此同時,這位當時並不年輕的掌舵人身體遭受了磨難。在創辦誠品一年多後,吳清友先天性心臟病突然發作,他歷經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

“我是學機械的,人文素養並不高,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心安,最後我自己尋求了四種觀點,希望通過這四個觀點來安頓自己的生命,來擺對生命的坐標所在。這四個觀點就是強調人文思維:人跟自己的關系、人跟他人社會的關系、人跟大自然的關系,另外就是人跟超世界鬼神的關系。”吳清友說,這些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他打造、打磨誠品的全過程。

吳清友先生也慢慢觀察到這種奇妙的商業密碼:書籍是一種相對低價的商品,在單位時間、空間內達成的收益遠不如今天那些新興產業,但它卻能讓讀者擁有精神共鳴,從而流連忘返——這種自由式的銷售策略,不能不說讓誠品的經營受到某些影響,但這恰是誠品的特色所在。

7.webp

在虧損了幾乎15年(其中有兩年有微幅獲利)的情形下,他依然主張創業時專賣藝術與建築書籍的目標,並規劃出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使誠品書店在臺灣有相當的不可替代性與知名度。

他贏得了股東的支持,在誠品走投無路之時,這些好友們陸續入資25億新臺幣,並同時進行企業整頓。

“把顧客當成人,這個人願意跟我們結緣”

1995年,誠品有了不小的轉機。為了擴店及租約問題,誠品好不容易爭取到原地不遠處的新光大樓現址,搬遷之日,誠品發起一場“今夜不打烊”的創意,引來意料之外的熱烈反響,從那一夜起,敦南誠品店就成了全臺灣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並延續至今。

在吳清友的堅持下,誠品書店一間間在臺灣開起來。至2001年,誠品展店已達四十余家,並堅持,“連鎖但不複制”。

2006年元旦,誠品信義旗艦店高調開在被稱為臺北曼哈頓的信義計劃區,一共8層。這家靠近臺北101大樓的誠品旗艦店,占地7500坪,館區均有閱讀用的桌椅。

8.webp

用吳清友的話說,他對誠品信義店的定位是,“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閱讀的博物館”。他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誠品總認為自己樹立的是一個心靈高不可攀的、希望用經濟生命分享眾生的價值,來鼓勵我們所有的同仁,因為我們都想,希望誠品成為一個心靈的港口,我們不能把誠品當作是一個書籍的買賣,而是安頓讀者、客人,安頓人的一種心情,同時誠品也不把一般接觸誠品的人當作是商業思維的顧客,我們是把他當成一個人,這個人跟我們有緣,願意跟我們結緣”,吳清友先生堅持,要給紛繁的臺灣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所”。

誠品是在轉型,而不是失去理想

作為華語世界中最有名的文化地標,誠品不僅僅停留在美妙的情懷及口號上。在商業運營模式上,除了銷售書籍,誠品還會舉辦文化展演、創意商品銷售、服裝銷售甚至餐飲等等。

在被坊間評價為“最浪漫、最精明”的吳清友看來,誠品有著自己一系列的經營鏈條:自己的物流公司,巨大的廠房,專業的電子商務網站,酒窖與餐廳,誠品畫廊以及最不可缺少的書店。

此外,全臺灣的誠品分工各具特色:有特別為兒童開設的書店,有的開在臺大的醫院里,開在環境優雅舒適的海濱、大學;有的開在繁華的商業區,開在捷運站;而誠品移動圖書館,會專程為臺灣偏遠鄉村的兒童不定期送去圖書與演出……

9.webp

吳清友將這種商業定位的區隔描述為“創新”,“身為當代人,我們要有一種創新在我們所生存的時代里面。”他說。

近年來,誠品的商業化經營頗受爭議,一些出版人評價,“這幾年的理想性越來越淡”、“為了績效,書店部分面積一直在縮小”等等。

吳清友先生一直知道這種聲音,他跟我強調,“誠品對人文藝術創意的堅持,這個理想是不會降低的。”2014年他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中也說過,“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里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這些年,太多實體書店關閉,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改變。在互聯網、電商的洶湧浪潮下,全世界範圍內的實體書店都難逃衰亡的命運。誠品無法獨善其身。

吳清友也思考過如何順應時代的轉型問題,他跟我說,“誠品一直有個想法,就是通過量化提升質化,當你規模越大的時候,你越有能力去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尤其像跟很多表演藝術相關的活動,當誠品更有規模經濟的時候,其實更能夠展現出它們的價值;另外,誠品也必須配合很多時空的演進,閱讀已經不是靜態的、傳統的,閱讀其實是現代的,跟生命、公眾、生活、你的嗜好結合在一起,在知識水平不斷發展的兩岸社會里,閱讀已經變成更為多面向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思考如何把書店、閱讀跟更廣泛多元的活動能夠結合在一起,我們是在做這種轉型,而不是說我們會失去理想性”。

作為一家企業,內力很重要,那就是,它得找到自己在市場上的生存之道。商業不是慈善,一家企業優先考慮的是自己要在市場里活下來,它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和盈利模式。

吳先生應該很早就看到了,商業最重要的品質是它的初心,即一家企業之所以存在,是需要給人們提供給他們所需要的某種服務。

而誠品這些年來最大的著力點應該是:盡管曾經虧損15年,不是商學院教材里的TOP案例,但它依然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家企業,生存的三部曲即生存、生活、生命,恰如吳先生所言,“先求生存,再求領先”;並且,它服務的顧客不止是來店里消費的陌生人,他們還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所以吳先生才會說,誠品是服務業,“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孜孜不倦地堅持要與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建立某種連接和服務。

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

吳清友認為,他理想中,希望誠品能成為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他甚至充滿詩意地說,“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祥和的空間里面,看到都市人最可愛的表情,最親切的眼神,最溫暖的關懷,最優雅的風情。”他的語言體系充滿某種文藝感,這在他的演講里也有體現。

現在,吳先生走了。可以告慰的是,吳先生與他一手創立的誠品,在時光長河里,給一些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創造了閱讀的美好,給他們提供了心靈休整的機會,它治愈過一些人的創傷,陪伴過一些人的成長,也成為一些人相遇的密碼……閱讀提升的精神格局,這些溫暖的印記,以及這些在人生路上的不可複制的經歷,都彌足珍貴。

當我們在被房價、職場等種種現實追趕得倉皇四顧畏首畏尾時,當我們因為傷痛、不公而淚流滿面時,當我們歷經悲喜、希望與同伴分享時,在一座城市,如果還有這樣的空間可以駐足,這是幸事。    

吳清友誠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