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共享雨傘也要"打仗"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867

2017年5月19日,廣東深圳,深南大道騰訊大廈門口放置的共享雨傘。(東方ic/圖)

近來,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寶等項目紛紛出爐,把互聯網創業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同時也遭遇外界非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創投圈浮躁、急功近利的表象,紛紛發出質疑之音,甚至大加嘲諷、戲謔。

80後沈巍巍是魔力傘項目創始人、CEO。在他看來,共享雨傘是一個嚴肅的創業項目,有著周密的商業邏輯。風險投資機構屬於民營企業,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盲目。

這是個嚴肅的商業項目

雨傘這種產品,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目前還沒有一個東西能夠替代它的功能,它是必需品,是剛需。我們的傘都是兩用的,可以當作雨傘用,也可以遮陽,這樣的話使用頻次會增加不少。

主要投放在沿海城市,陣雨說來就來,傘還是很實用的。早期機器擺在地鐵站里,人流量多,需求量很大。地鐵站也有他們的痛點,也想提升服務,比如說下雨天,乘客想借傘,還要先寫押金條,要有專門的人員服務,可是下雨天往往是乘務員最忙的時候,共享雨傘為雙方減少了很多麻煩。

不用專門下載APP,直接在微信、支付寶上就可以借。從目前數據來看,都不夠用的,因為是雨傘和太陽傘兩用,使用頻次很可觀,一把傘一個月使用個七八次,兩個月成本就回來了。以後還可以在上邊打廣告,添加簡單的場景。

傘的結構、外觀,還有整套設備,都是團隊自己搞。我們做雨傘還是比較上心的,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求也高了,大家會用一些有特點有創意的雨傘。晴雨兩用,太陽傘女孩子用得比較多,醜得要命的傘,她們是不會打的。

要讓人家願意用,我們還會做一些文化傘,走文化的路線、時尚的路線。雨傘也可以加一些文創之類的內容,要做就要把它做好。現在做互聯網,沒點逼格怎麽行?

除了地鐵站之外,還會在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這些公共場合投放,點鋪開了用戶才能養成習慣。即便是一畝三分地,也能賺錢。你想像一下,50%的人出門不帶傘,產值就已經夠了。沒有量化的估算,這個量級已經很大的了。

我是上海人,做這個項目絕對不是鬧著玩的,如果不能夠賺錢,是不會離開上海,來廣州一待就是幾個月。上海自助創業的人是少數,我小時候在西北長大,父母輩都是做生意的。

來廣州剛開始住酒店,一個月花費要四五千塊,想一下沒這個必要,還不如把錢省下來多租一間辦公室。所以後來都是住公司,剛開始還有個墊子,不過也破了,直接就是睡地板,支了一頂蚊帳,已經睡幾個月了,只要能洗澡就行。

風投可沒有那麽蠢

雨傘是比較穩妥的生意,即便最後沒做成,將來回憶起來,最早是我們在做,想想還是有一點成就感的,創業的一大樂趣不就是成就感嗎?

社會上有很多冷嘲熱諷,我心態很平淡。也不算是誤解,這個行業雖然小,但是競爭卻很激烈,如果沒人管,欄桿上立馬就會掛滿雨傘。大家太愛跟風,目前已經有十幾家了,大家都在往這邊靠。但是,做事情還是要有一個長遠的打算。

我並不是拿著PPT去找人,找錢的,當時是做出來東西以後,也就是有了我們的機子、雨傘,才有合夥人願意加入一起搞,設備內測已經出第三代了。合夥人是我朋友,也是做互聯網的,而且已經有一些積澱了,有自己的職位,比較有實力。

下一步我們很快要“打仗”,別看現在一窩蜂做雨傘,最多不超過半年,也就兩三家可以存活下來。互聯網太快了,尤其像我們這種事情。前期投入都是我跟合夥人自己的錢,“打仗”就要引入風投了,已經有幾家在談。

網上有很多“噴子”,說這說那,我們做這些東西(對社會)有哪里不好的地方嗎,有沒有?

吃瓜群眾可能都覺得,拿了多少投資,是在騙錢,風投的錢能夠亂用嗎?其實“大錢”進來,投資方會派財務主管過來,怎麽花會有監管。風投都是一部分一部分給錢,你要做什麽用,達到什麽目的,一點點批,不可能一步到位。每一步怎麽走,找誰來做,最終的結局會怎樣,都是算好的。

風投可能風格會不一樣,比如有個投資人是北京過來的,說我們這里不怎麽下雨,雨傘沒有什麽用。但是廣州、深圳的機構,看到產品就覺得這個東西是好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預估也不同。

人家是精英中的精英,聰明的很,做事情不會那麽笨、那麽蠢。之前錢多,項目也好做,確實有亂投的現象,十個項目中一兩個就很賺了,但是現在拿一個PPT騙錢基本不可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