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升級版“農家樂”什麽樣?世外桃源賞花賞月品咖啡

置身桃花盛開之地,一邊呷著咖啡,一邊欣賞著美景,耳畔不時飄來輕柔音樂。這是在無錫陽山鎮的一個鄉村,江南春早,三月這里就“灼灼其華”了。陽山鎮素有“中國水蜜桃之鄉”之謂,四年前,解甲歸“田”的張誠開始在這里打造“田園綜合體”。

為了打破城鄉文化的藩籬,張誠還在陽山開了第一家咖啡店,讓村民不僅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享受喝咖啡的城里人,更可以感受、體驗甚至加入到喝咖啡的隊伍中來,從而實現不同人群的交融互動。

誰說吃大蒜的就不能和喝咖啡的在一起?但是在陽山,讓桃花和黑咖啡一起飄香,可並不簡單。

隨著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引起市場關註。按照這份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意見》的文件表述,田園綜合體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可以說,田園綜合體一頭連著鄉村的美麗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園夢想;一頭連著鄉村商業價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帶動新農村的發展,促進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

“刀下留房”

回歸田園,田園生態不可或缺。

以村落房屋為例,原本“拾房村”是一個完整的村落,在2013年村民全部搬遷後,房屋有的被拆遷、有的倒塌,不過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複村落自然形態,張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要“刀下留房”。

張誠是田園東方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田園東方”)創始人兼董事長、CEO。早年在大型商業地產企業工作的經歷,讓他選擇以商業模式可持續的視角去做項目。

在充分尊重陽山自然生態和項目原址——拾房村的歷史記憶的基礎上,項目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選取了十座老房子進行修繕和保護,還保留了村莊內的古井、池塘、原生樹木,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村莊的自然形態。

田園東方在對老房子做規劃、設計、建設的同時,項目把新的業態、活動植入其中,並為不同業態空間進行室內設計,把能想到的樂活鋪子、書院、咖啡、主題民宿等形式都融合進去。

保護鄉村風貌環境,同時提升鄉村商業價值,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體兩面。

這並不是全部。項目通過“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遊、田園居住等複合功能,將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進行有機結合。

張誠對第一財經表示,田園綜合體的思路源於城市綜合體。

在他看來,田園綜合體是方法論,既可以被視為特色小鎮的一種實現方式,又可以被稱之為一種商業模式。“綜合體”理應是跨產業、跨功能的綜合規劃;具體到項目當中,就是多功能、多業態的綜合運營。

按照張誠的理解,之所以中央會考慮推出“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體現的也是由“跨產業、跨功能”所產生的集聚效應,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單線思維,不能就農村來談農村。

改造“拾房村”四年多來,他體會最深的就是城鄉文化的融合。他說,農村人向往都市,都市人又想回歸田園,盡管都有迫切的互動需要,但是卻沒有很成功的模式可以一攬子解決好這些問題。

張誠對第一財經表示,在城鄉二元結構的框架下,當一個城里人和一個農村人面對面的時候,他們是很難互相相融無間的——因為身份的不同導致了待遇的不同。要想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一體化發展,不能簡單停留在“讓農民上樓”這一物化層面上。

他說,雖然現在講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以人為本,並具體強調要重點解決完善城鄉一致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福利,如今農民上了樓、看了病,這只是空間的變化、物質的變化,人卻沒變,文化也沒變。所以,田園東方在物化的東西之外,還要做更多內涵性的東西。城市和鄉村需要文明的融合,才能實現內在思想的融合。

讓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品咖啡

在“拾房村”閑庭信步,以咖啡為代表的都市文明撲面而來。

比如田園東方引進了臺灣知名的有機餐飲品牌蕃薯藤·TINA,為村民和遊客提供果汁、咖啡、奶茶等飲品和手工面包。

未來的“田園綜合體”,可能是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方式的結合。圖為“拾房村”綜合體項目的休閑咖啡廳。

張誠稱,讓村民和遊客能喝上咖啡不是最關鍵的,而是想以此種方式表明城市的生活休閑方式,在鄉村同樣可以出現。對村民來說,田園綜合體也是接觸外界、打開眼界的窗口,不同文化在此交融互動。

他認為,城鄉二元結構,物質層面上的差異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層面的差異。尤為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差異,不是誰比誰聰明的問題,只是二者條件不同所決定的。相對前者來說,後者的彌合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最好的辦法是城鄉互動,將兩種文明擱到一塊攪和,實現生活、社交、信息的流動,從而實現文明的融合。從這個角度來講,在鄉村開咖啡店,是不是特別有意義呢?

產業是田園綜合體的核心。一號文件表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來建設,所謂的“有條件”,在業內看來,是指當地有特色的產業、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以及生態資源,總歸是有特點在其中。

陽山田園綜合體的項目,可以概括為四大板塊:農業、文化旅遊、地產和園區社區化管理服務,分別由公司化主體運營。

張誠將項目中的房產板塊,視為可以支撐投資的一個載體,同時也是在新產業集聚完成時,鄉鎮人口集聚形成新社區的需要。在他看來,在大部分地區,單純農業、文旅這些實體經濟在商業模式上暫時還難以單獨挑起大梁,需要用時間來換取空間。

當下的農村面臨一個困局,即在不可能完全放開農村土地市場的前提下,金融機構等投資方無法在農村找到一個較快增長的產業板塊。“農村土地市場不敢放,放了怕亂,但是不開放又沒有一個載體可以支撐,從而讓投資有可能發生,這導致農村一直發展不起來。”

不過,農村可用於發掘的要素市場並不多。除了農產品、勞動力,還有土地。他認為,土地這個市場要素必須被一定程度地激活,用於產業開發使用。

跟特色小鎮一樣,一經問世,“田園綜合體”這一概念也受到市場追捧。

“拾房村”綜合體項目的互動遊樂區。

旨在實現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三大目標的一號文件,給“三區、三園、一體”賦予了“抓手、平臺和載體”的責任。其中,“一體”指的就是“田園綜合體”。中央希望通過這些“抓手”的建設,來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三產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和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以張誠的經驗看來,在政策鼓勵下,農村的一些資源會釋放出來,逐利性強的企業只能投資其中的一些環節。但是,鄉村需要精細耕耘、長線經營,並非一個可以短期賺快錢和回報很高的領域。總的來說,政府需要通盤考慮,政策性的資金支持和安排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借助社會資本搞活“田園綜合體”,也是希望其背後的運營機構,在商業運作和資金回收方面發揮創造性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