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人工智能“降溫”只是暫時 馬斯克的“腦機交互”會變成現實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在中國已經成為各類互聯網、科技金融大會的“逢會必談”話題。而當人們熱議完它的種種神奇和巨大的變革性之後,隨之而來的擔憂和威脅論開始加入話題序列。

風險投資追蹤機構Venture Source近日發布數據顯示,美國的科技創業公司近期的融資狀況增速明顯放緩;人工智能“同質化問題”也開始加入討論;霍金在其4月28日發表的公開演講中再次提出“人工智能可能終結人類文明”;近期由意大利比亞喬集團推出的Gita滾筒機器人和此前令華爾街震驚的多款人工智能解析系統讓各類職業陷入“失業”的恐慌。

種種現象是否說明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態度開始趨於理性,人工智能的熱潮開始“降溫”?

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科技行業峰會Lendit聯合創始人Bo Brustkern(博布斯)在上周參加2017全球區塊鏈金融(杭州)峰會的間隙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請他談論對人工智能“威脅論”、“降溫”現象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

在Bo Brustkern(博布斯)看來,人類對人工智能這項技術的擔憂是歷史性的,每當有新技術產生,這些擔憂都會隨之而來。人工智能目前在矽谷雖然的確有“降溫”的趨勢,但這只是創新在伺機鳳凰涅槃的過程。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和所有正在努力改變世界的人一樣,他們的想象都有可能變成現實。

別慌,這種擔憂是“歷史性”的

第一財經:霍金先生近期發表演講,再次表達了對人工智能負面影響以及對人類威脅的擔憂,認為人工智能會導致人類文明的終結,互聯網巨頭掌控巨量數據對隱私具有威脅,一旦機器到達能夠自我進化的臨界階段,人類就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是否會與我們的一致。而此前,他也已反複表達過“人工智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科技進步將毀滅所有人”等觀點。你會有這樣的擔憂嗎?

Bo Brustkern:是的,我也會有類似的考量,但我並不會因此失眠,因為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憂,包括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我認為人類有能力處理好這一挑戰,因為其實我們已經證明人類才是對自身發展的最大破壞者,相比之下,人工智能並不能造成更大的破壞。

事實上,此類擔憂一點兒也不陌生,這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直不斷面臨的問題。每當有新的有影響力的科技出現時,此類的擔憂也伴隨而來。

第一財經:市場近來對人工智能取代人工這個話題討論很熱烈,一定程度上一些職業會有失業的恐慌,例如律師、金融分析師甚至是快遞送貨員。你怎麽看這個問題?你認為人工智能中的“人工”和“智能”,這兩者的平衡點在哪里?

Bo Brustkern:我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人類如何更快更好地去適應這種技術帶來的變化,被替代的人如何有效地通過再培訓,重新定位到新的工作領域。

上世紀以來,隨著各種新型科技技術的湧現,在取代許多原來由人力完成的工作的同時,也產生一些全新的行業。比如說旅遊業,旅遊度假曾經是只有一小部分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能做的,而現在普羅大眾都可以享受。當今的經濟市場與50年、100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是突然急速發生的,比方說在短時間內取代數以萬計的律師,那將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如果這種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將能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學習並找到新的職業定位。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是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一項有效工具。

暫時“降溫”在等待時機

第一財經:道瓊斯旗下風險投資追蹤機構Venturesource近日發布數據顯示,美國的科技創業公司近期的融資狀況增速明顯放緩,總量減少30%,有超過70%的公司在2015年之後就沒有融到資金。作為一名專業的矽谷風險投資人,在你看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金融科技開始趨於理性?還是說金融科技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

Bo Brustkern:我曾經是一名矽谷的風險投資人,所以我非常清楚風險投資的周期性循環。事實上,與風險資本有關的每一次創新都會經歷一個類似的循環過程,從發現目標、到炒作擡價、過高估值,到產生質疑、價格下跌,最後能幸存的企業才能出線。

這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周期,是可以預測的。在經歷了整個循環到達低谷時,才是真正有實力的公司觸底反彈的時候,例如Facebook和Google都經歷過這個鳳凰涅槃的過程。

所以對現階段我並不是特別擔心,這只會影響到我們對目前正在做的事業的感覺,是容易還是困難。如果所有的風投機構都在投資,我們當然會覺得容易,但當他們不註入資金的時候,才正是我們需要努力堅持的時候。

第一財經:中國的人工智能的研究目前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很多公司都在使用深度學習等模型算法分析海量數據、調用大量的計算能力,尤其是金融機構中的這種現象尤其明顯。在美國也是這樣嗎?

Bo Brustkern: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同質性,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像數據科學和技術之外的許多事情一樣,如同你看待時尚、音樂甚至政治,如果有存在同質性,這一定只是暫時性的。在此之後會是創新從累積到爆發的過程,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美國和中國的數據科學家都在試圖攻克非常類似的問題,我們也有大量的數據資產可使用,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突破,所以在中國和美國情況並沒有很大區別。

“腦機交互”會變成現實

第一財經:馬斯克正在試圖將人類的大腦與人工智能機器相結合,終極目標是開發一款腦際交互界面,植入人類腦部以增智力。你認為這會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嗎?

Bo Brustkern:我覺得馬斯克現在在做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兒。我相信他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家,他總是與最不可能的挑戰對陣,為此不惜投入他所擁有的一切。所以,馬斯克本身就是個奇跡。

回到“腦機交互”這一話題,這種互動的存在是有其意義的,如果我們可以想象它,它就可以成為現實。在短期內,可以預見會先對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帶來幫助,如提高工作效率,但這並不足以改變世界。將來如果能有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那必定是顛覆性的。雖然有些事情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但這些事兒就在馬斯克的想象中。

第一財經:好萊塢電影《I,Robot》為我們描述了2035年機器人與人類共處的畫面,你認為人工智能接下來十年的發展趨勢是怎麽樣的?

Bo Brustkern:我通常不喜歡做預測,因為我認為對未來會發生什麽的預測總是會有偏差的。如果我們回到1934年,看看喬治·奧威爾所著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一書,會發現書中預測的時間是錯誤的,技術也是錯誤的,但它關於如果我們失去自由會發生什麽的設想,卻也很有趣。因此我認為最有趣的預測不是關於技術,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關於獲得更多自由或是失去自由。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我們將看到將機器學習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驚人的飛躍。這種變化也許不在深層次,但是以特定的形式,廣泛地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基礎產業中去。例如,在交通方面,汽車行業的自動化無人駕駛;在醫療保健方面,對簡單及複雜和基因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在安全和保障方面都會取得很大的發展,甚至是一些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的發展,包括我們如何使世界變得更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