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藍皮書課題組今天(28日)下午發布五項建議,建議2017年政府以降低宏觀稅負為重心,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布《經濟藍皮書春季號:2017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並舉行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
課題組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依然面臨著結構性減速壓力,由於短期平衡經濟波動的有效手段主要來自需求側,因此,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時,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仍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措施。然而,財政收入持續低速增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難度顯著增加,當前應以“穩增長”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目標,支持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並重兩手抓,將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從結構性減稅深化為降低宏觀稅負。
課題組認為,應適度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加強財政風險防控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加快構建新的地方稅體系,適度擴大地方財政稅源;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工作,認真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課題組具體提出五項建議:
當前應以“穩增長”為目標,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並重
課題組稱,首先需要明確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經濟理論表明,供給與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方面基本力量。只有供給與需求彼此適應、協調均衡提升,長期的經濟增長才能實現。因此,以“穩增長”為核心目標的積極財政政策,應著力對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
在當下,支持供給側改革與擴大內需是積極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實現途徑。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要大力支持供給側改革,核心是為實體經濟減輕稅費負擔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市場需求方面下功夫,努力改善企業發展的需求環境。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在於市場需求,如果沒有市場需求,企業就沒有發展的空間和動力源泉。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目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下,應有意識地加強積極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的作用,如何有效啟動市場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切實有效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
課題組稱,2016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了降低宏觀稅負的要求。近幾年實施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對降低企業稅負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稅收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然而,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宏觀稅負依然處於較高水平,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非稅收入快速增長、個人所得稅增長過快、企業增值稅負擔過重等。
在我國經濟增速減緩,企業利潤增速下滑的形勢下,當前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有利於增強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恢複活力,從而促進企業增加投入、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刺激產業發展。政策模擬也顯示: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有助於我國實際GDP增長,有利於降低通貨膨脹水平,有利於我國出口和社會福利提高等;並且要進一步大力清理不合理收費為企業減負。
同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勢在必行,個人所得稅改革應按結構性減稅的方向進行,即應以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水平、提高高收入群體所得稅水平為基本方向。
均衡國民稅賦,盡快實施房產稅和遺產稅
課題組稱,目前,我國高度依賴流轉環節的課稅。換句話說,我國主要依賴向勞動者課稅,而對資產持有和資本利得課稅力度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就稅賦公平而言,單純向勞動者課稅(而不向食利者課稅),基本忽視對資產持有和資本利得課稅,這不僅背離公平和效率原則,而且削減了稅收引導資本流向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功能。
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在促進企業創新中的作用
課題組稱,應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顯提高,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從促進科技創新角度出發,大幅度增加對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研究的投入。綜合運用稅收激勵政策、無償資助、貸款貼息、風險投資、後補助、償還性資助等多種投入方式,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給予重點支持,發揮財稅政策的導向和分擔風險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企業資金進入技術進步和創新領域。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課題組稱,首先,分稅制帶來的市場分割、戶籍制度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阻礙、金融領域的資源錯配等問題是造成國內資源錯配和效率損失的重要因素。要積極完善分稅制,推進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使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相匹配。一方面,適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權,適度提升地方財政的收入比例,適度擴大地方政府對現有財政資金的支配權,提高中央向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使地方政府有更大權限支配財政資金;另一方面,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權,教育、醫療、養老金、環境等部分事權回收中央,由中央財政統籌劃撥,地方負責執行,由此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關系,激發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其次,用好積極財政政策,促進收入分配調整。
課題組稱,目前,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也非常大,城市最高收入組家庭平均總收入是最低組的約12倍,農村則高達27倍。收入分配改革應當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參與收入分配的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收入分配不合理,會影響各要素所有者參與社會財富創造的積極性。財政政策對調節初次分配過程中造成的過大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功能,通過優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加大民生支出,逐步提高所占比例,有助於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