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知識是方法論,永不退休是生活態度,危機意識是外界作用力。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提到以色列,大部分中國民眾首先想到的關鍵詞必然是“戰亂”,似乎以色列是一個出門隨時可能撞上自殺性襲擊的危險國度;而提到猶太人,第一個關鍵詞也必然是“聰明”,似乎所有的猶太人都和愛因斯坦一樣,都是智商高達180的天才。
這兩種解讀雖然過於符號化,但表達了普通中國人對於以色列國和猶太民族的基礎認知。
這種情況從2011年開始有所改變,以色列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不再粗淺和一刀切。改變的原因,一方面是得益於《創業國度》這本書的熱銷,另一方面是中國進入了全新的“雙創”時代,由此使得國人對以色列的關鍵詞解讀變得多元。
對中國的各級政府而言,以色列是實現“雙創”的重點學習對象;對商界精英而言,以色列是讓他們趨之若鶩的創業聖地,而在普通百姓心中,以色列則是極度開掛的神奇國度。
一、耀眼的技術驅動型創業國度以色列
以色列配得上大部分的溢美之詞。從1948建國的第一天開始,以色列已經歷經4次大的中東戰爭和數百次小的戰役。
戰爭曾經是以色列的沈重負擔,但是戰爭也讓以色列以軍事技術為依托,順利進行了經濟基礎的科技化改造,成功建立起了在整個中東,乃至全球範圍內都獨樹一幟的科技導向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在建國至今不到70年的時間內,以色列已經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比所有穆斯林國家相加的獲獎者還要多。遠在50年前的1967年,以色列就已經掌握了完整的核彈制造技術,據說以色列在本國的沙漠地下倉庫和地中海的幾個小島上,儲藏了近百顆核彈。
作為對比,中國至今也只有200顆核彈,而傾全國之力進行核彈制造二十多年的伊朗,到今天也沒見核彈的影子。
圖片來源:千圖網
很多數據都可以表明以色列是一個全球影響力遠超物理規模的國家。以色列實際控制區域為1.8萬平方公里,和北京一樣大,是中國的1/533,人口866萬,是中國的1/160。但是,以色列創造了無數個全球第一,比如它是全球工程師比例最高的國家(每萬人140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基礎科研能力全球領先)。
以色列也是研發投入最高的國家(連年穩定在GDP的4-5%),人均論文數全球第一,人均風險投資額全球第一,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公司數量長期占據非美國家首位,直到2012年才被中國超越。
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以色列經濟卻風景這邊獨好,連年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長,並在2010年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OECD經濟合作組織吸納為會員國。
截止2016年年底,以色列的人均GDP超過3.7萬美元,在全球經濟發展疲軟的背景下,以色列卻在境外直接投資、國內創投基金募資額、新增創業公司數量等關鍵數據上創造本國新高。
被恐怖主義肆虐的中東,以色列顯然成了一座孤島,背靠地中海,堅守著那座聖城耶路撒冷,堅守著那片本民族的聖地。
同時以色列科技與經濟上的亮眼表現,也不斷讓世界各國側目,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們,更是不斷拔高,甚至有點盲目地誇贊以色列的創新創業體系,似乎不到以色列走一遭,都不能稱為見過世面的創業者和創新者。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奇跡的存在,不過對於猶太人而言,他們國家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奇跡,是常年累月全民族的自我奮鬥和信念堅守換回的必然結果。
任何經濟的成功都是人的成功,而人的成功必然是教育的成功,而教育的本質是民族習慣和文化傳承,也是最難被改造的一環。現代以色列國的成功必然可以解讀為猶太民族傳統在現代化條件下的成功。
只有透過GDP數字、重要科技成果、創業和上市公司數量等相對表層的原因,從文化層面解讀當下以色列猶太民族性格,才能真正解釋為什麽沒有任何自然資源和國土縱深的以色列能夠成為如此耀眼的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國度。
如果用三個詞來概括猶太人的性格特點,那必須是:
1.對知識的追求和敬畏;
2.永不停息的奮鬥精神;
3.深入骨髓的危機意識;
我們先來看第一點,猶太人是如何保持並發揚對知識的追求和敬畏之心的。根據古代猶太教神職人員,也被稱為猶太拉比(Rabbi,猶太人中的一個特別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征,指接受過正規猶太教育,系統學習過《塔那赫》、《塔木德》等猶太教經典,擔任猶太人社團或猶太教教會精神領袖或在猶太經學院中傳授猶太教教義者,主要為有學問的學者)的觀點:
世界依靠3根柱子:學習、崇拜和血統維系著。
而這3 根柱子中最重要的一根就是“學習”。因為其它兩根是從學習中演繹出來的。就猶太傳統而論,關於學習的評述多得無計其數。它們超過了時間和空間的範疇,其內容無比豐富。
已經誕生2500年左右的猶太《聖經》和1500年左右的智慧之書《塔木德》貫穿了猶太教的整個歷史,占據著猶太人宗教信仰的重要位置。直到今天,猶太人始終把舊約《聖經》和《塔木德》的學習當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通過一個故事來深入理解這一點。故事的主人公是羅馬將領Vespasian,韋斯巴薌,以及耶路撒冷城內的書院院長Yohanan Ben Zakai本紮凱,時間和地點是公元後69年的耶路撒冷。在66年,羅馬皇帝尼祿命令手下大將韋斯巴薌率領4萬精銳去掃蕩叛變的猶太部落。
在羅馬人強大的攻勢面前,耶路撒冷城已經岌岌可危,隨時都可能被羅馬的鐵騎踏平。兵臨城下,耶路撒冷書院院長本紮凱趁著夜色,化妝成了一具屍體,躺在一口棺材內,被自己的弟子拉到了城外。
本紮凱靠著自己的機智硬是找到了韋斯巴薌的賬房,他跪倒在地,竟然對當時還只是將軍的韋斯巴薌高呼萬歲,直接預言他即將成為羅馬皇帝。
本紮凱話音剛落,韋斯巴薌正要怪罪,那邊廂,一個貼身隨從就急入軍帳,告訴了韋斯巴薌羅馬皇帝尼祿暴斃,他被元老院推舉為新皇帝的消息。韋斯巴薌龍顏大悅,這個匍匐在面前的猶太人自然成了先知一樣的存在。
本紮凱乘機為韋斯巴薌的順利登基獻上幾個重要計謀,而韋斯巴薌也願意拜本紮凱為軍師,並承諾滿足他的所有要求。
本紮凱雖然沒有答應為羅馬人效力,但他要求韋斯巴薌滿足自己的一個要求,即允許他挑選城內的一流猶太聖經學者離開耶路撒冷,並在他選定的另外一個小鎮重建書院,以維系猶太人的宗教傳統和信仰體系。
本紮凱是中國的孔子和諸葛亮結合的化身,他深知維持猶太人傳統和堅持宗教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在面對耶路撒冷陷落這一確定性事件面前,他選擇放棄保衛城市,而是盡最大努力留存他們民族當中的精英,也就是一流的知識分子,並重建書院。
這成為了之後1900年猶太人大流散時期,流而不散,並最終重歸故土,重建舊國的重要原因。
對知識的重視,對學者的尊重,成為了猶太人最重要的傳統。
二、永不停息的奮鬥精神
我們先來看一組牛人數據: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博弈論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都是96歲逝世,去世前兩年還在發表專著;
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和弗里德曼,都是94歲去世,去世前仍然給本科生上課;
以色列前總統西蒙佩雷斯,93歲去世,去世前幾天還在接待外國賓客,發表如何創新治國的演說;
西蒙佩雷斯,圖片來源:中化新網
還有91歲的格林斯潘,87歲的索羅斯,仍然都是影響全球金融的風雲人物。
這些牛人的共同點是活到老,奮鬥到老。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血統純正的猶太人。美國的著名猶太學者,同時也是一位拉比的Daniel Lapin——丹尼爾·拉平,寫了很多猶太人商業哲學的書,他總結了10條猶太致富金律,被冠上了猶太商業新十誡的稱號。其中,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永不退休。
那些活到近百歲的猶太裔大師們,用生命詮釋了什麽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奮鬥到老。
很多到訪以色列的中國商人們也很容易發現,以色列創業者的平均年齡要超過40歲。我認識的創業者中,最大的是88歲的一位老太太,估計這也是最老創業者的世界紀錄了吧。
猶太人口從來沒有超過世界總人口的1%,如今的猶太人口甚至都沒有超過二戰前的峰值,1400萬。如果拋去境內的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以色列的猶太人口其實只有700萬。
人口受限,要與他國抗衡,必須從延長個體產出上下功夫。很多人到了50歲的年齡想的是如何退休,猶太人卻要在這個年齡進入人生的下半場。
我一直認為,猶太人的財富傳承是一個偽命題,以身作則,永不退休,八九十歲的年紀還在用繼續工作教導晚輩們要戰鬥不止,奮鬥不息,這樣的猶太人,是否留下的平均成就自然超過其他種族呢?
三、深入骨髓的危機意識
我們還是用故事來解讀吧。我在以色列最重要的一位朋友是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的退伍將軍。將軍講述了自己在70年代,作為空降兵旅長到法國與當地官兵聯合軍演的故事。
連續好幾天,將軍發現,每次只要一到飯點或者規定的休息時間,法國軍人必定放下手中的活兒,按時休息,最終導致各項軍演任務都嚴重滯後。這和以色列軍人的作息風格非常不一樣。
要知道,很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邊境巡邏的坦克兵,一旦進入到坦克里,就要在那麽狹小的空間內待上兩三個月不出來,法國人如此講究生活質量的軍事作風讓這位以色列將軍大為不解。
終於,一次晚宴,將軍問了自己的法國同行,為什麽他們面對任何軍事任務都能如此泰然自若。法國軍官聽完以後大笑,然後答道:
我們從來不用那麽緊張,我們法國人從來都是舞照跳馬照跑,一戰我們輸給了德國人,二戰我們也輸給了德國人,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我想我們也會輸掉的。不過,法國一直在啊。
將軍一下子明白了,以色列和其他國家的最大不同是,他們完全沒有退路,任何一次戰役的失敗,都代表著亡國,和國家的徹底消失。
以色列的安全和發展問題,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以自己的絕對強大來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
在這種高壓下生存的以色列,自然就要比處在舒適區的其他國家獲得更多的成功,再下沈到個人,這種不安全感也在不斷敦促猶太人砥礪前行,逼著自己創新,逼著自己成就一番事業。
敬畏知識,永不退休,危機意識。敬畏知識是方法論,永不退休是生活態度,危機意識是外界作用力。
這樣的以色列,雖然和中國大為不同,甚至在很多方面並不值得中國去學習和效仿,但這並不妨礙以色列成為世界創新創業經濟中的重要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