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杭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會上,杭州市代市長徐立毅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介紹,去年杭州全市生產總值達11050.49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9.5%,增幅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這也是連續兩年杭州經濟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位。2015年,杭州GDP增長10.2%,增速時隔三年重返兩位數,分別高於全國、全省3.3、2.2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作為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杭州再像一些中西部城市那樣拼大項目、大工業已不現實。事實上,目前杭州的工業增速已然放低很多。這幾年,杭州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高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尤其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的拉動。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其2016年的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2688.00億元,增長22.8%,占GDP的24.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五大產業增速超過平均水平,為45.2%、45.1%、35.0%、28.8%和28.2%,其中電子商務產業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繼續位居中國“電商百佳城市”首位。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認為,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85%的網絡零售額、70%的跨境電商貿易額和60%的B2B交易額是在杭州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全國三分之一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網站落戶杭州。杭州儼然已成為我國的“電商之都”。
2016年,全市規上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4.33億元,增長44.4%;實現利潤總額767.70億元,大幅增長63.2%,比上年同期提高43.3個百分點;企業資產總計2841.77億元,增長37.9%,遠高於傳統產業的企業資產平均增速;大企業支撐突出,天貓、淘寶、網易、阿里巴巴、京東惠景、物產電子等前六大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367.79億元,占規上電子商務企業的86.9%,增長貢獻率達88.7%。
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之下,杭州的財政收入也快速增長。2015年杭州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2558.41億元、1402.38億元,增長14.0%和1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超過了廣州,上升至全國第七。
隨著以電商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的崛起,近年來杭州經濟高速發展,在多個重要指標上趕上甚至超過了廣州,大有成為第五個一線城市的態勢。比如,在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上市公司數量方面,截止去年10月底,杭州的A股上市公司達到了95家,位居全國個各城市第四位,比廣州多了19家。
不過,不少學者也指出,與一線城市相比,杭州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杭州尚不具備一線城市的門戶型功能,中心城區的規模偏小,城市的輻射力遠遠不夠,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存在較多不足等。
展望今年,報告顯示,杭州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城鎮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