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eo.com.cn/observer/Opinions/cyzs/2011/04/21/199525.shtml
經濟觀察網 劉偉勳/文 今年前幾個月,國內食用油、飲料、零售、快遞、航空等多個行業增長放緩效益下滑,部分骨幹企業今年一季度的淨利潤同比下降超過20%。這些企業儘管仍保持盈利,但利潤空間已被大幅壓縮,甚至已經接近虧損邊緣。
儘管所處行業各不相同,但利潤下滑的企業面臨著近乎相同的處境:原材料、燃油、人工、融資等各種成本不斷上升,企業自身消化新增成本的空間有限,但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卻因為市場競爭和政府干預而無法上漲,夾擊之下企業的利潤被大量侵蝕。
尤其是食用油、方便麵等原材料成本佔比較高的生產加工企業,原本的利潤率就不高,售價上調的通道被堵住後,上升的成本已經難以找到出口。
事實上,企業利潤增長放緩的情況2010年下半年就有所顯現,但今年以來在較高的通脹壓力之下,隨著油價上調、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政府部門的頻繁「約談」,部分企業的盈利狀況進一步惡化。某種程度上,企業,尤其是民營和外資企業,已經成為維持物價穩定的主要買單者。
扣除市場競爭的因素,眾多企業當前的利潤下滑,主要源於成本側的要素提價和銷售側的價格管制,背後的控制力量都是 政府的有形之手。表面來看,為了配合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穩定物價,企業目前的狀態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這種狀態難以長期持續,並且已經潛伏下隱患,使未來的 發展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最近,一些飲料企業通過包裝「瘦身」變相提價,部分快遞企業試圖通過加收取件費提高收益,這些都是企業在漲價敏感 時期採取的變通做法,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做法儘管遭到質疑,但沒有越過企業的道德底線,強於個別企業偷工減料甚至不惜犧牲產品質量以降低成本 的另一種「變通」。
能夠變相漲價的企業尚屬幸運,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且受到政府部門高度關注的行業,為數眾多的企業短期內大幅提價 幾無可能。業界預期CPI的較高增幅仍將保持一段時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很可能重拾比「約談」威力更大的臨時價格干預。可以預見的是,企業效益下滑的勢頭未 來仍將延續一段時間,無法預見的是,企業在低利潤和虧損狀況下能支撐多久。
對於企業而言,比利潤下滑更為可怕的,是現金流的緊張。近期,已有企業感受到銀行信貸閘門的收緊和客戶回款的拖延,其直接結果是應收賬款激增,現金流緊繃。而一旦資金鏈斷裂,企業自身難以為繼的同時,還將對上下游產生衝擊,甚至引爆系統性風險。
從理論上分析,面對成本上升和售價受控的現狀,企業更為現實的選擇是減少生產,其邏輯是產量越小虧損越少。更為極端的情況,是企業對未來產生悲觀預期,可能主動選擇退出市場。
如果上述理論推測演變成現實,變為多數企業的理性選擇,結果將是企業減虧、供給減少,出現供不應求。而按照最基本的供需規律,供不應求必將導致價格上漲,而且很可能是報復性的上漲,政府重壓之下的價格穩定或將功虧一簣。
事實上,部分石油和電力企業以前出現虧損時,就或多或少採用過減產措施調節供需,政府在「油荒」、「電荒」的壓力 之下部分滿足了企業的漲價要求。儘管大部分民營和外資企業沒有央企的遊說能力,但它們大多相信,一旦出現供需失衡,政府首要關注的是市場供給而非價格高 低,因為前者對社會的影響通常高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