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繼偉:反全球化措施阻擋不了全球化

“各國之間的平衡關系,特別是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反全球化的措施阻擋不了全球化,反而降低了國民福祉,削弱了改善收入分配的財政基礎。”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19日在演講中如此說。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3月18~20日在北京舉行,樓繼偉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塑造未來社會的關鍵趨勢”的演講。

“全球面臨總需求不足和總供給提升的障礙,如何良性提高總需求、可持續性地改善總供給的能力,是近中期的關鍵。”樓繼偉在演講開頭提出了全球面臨的近中期的問題。

總供給一側的脆弱性怎麽造成的?樓繼偉的回答是,基本上是由於過度的管制、過高的福利、民粹化的傾向,造成勞動力市場流動性、靈活性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的動員能力不足和技術創新不足,引發了總供給的能力提升障礙。

樓繼偉表示,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內的政策確實可以增加杠桿,階段性增加總需求,防止危機快速蔓延,並且利用好這一喘息的時機,抓緊進行包括金融監管改進和結構性改革在內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改善總供給能力,推進結構性改革,既應對了短期危機,又建立起了中長期良性的增長機制,財政貨幣政策就可以逐步去杠桿,經濟進入恢複性和可持續增長。

“但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加杠桿給經濟穩定造成了幻象,使得人們不願意忍受改革的陣痛。”樓繼偉表示,如果浪費掉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買來的時間,那麽政策空間會越來越小,最終需要在緊貨幣、緊財政的條件下進行改革,陣痛會更加劇烈,就更難凝聚共識,容易滑向左傾或者右傾的民粹主義。

樓繼偉認為,科技進步正在加快重塑經濟和社會結構。他以人工智能、3D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例,強調科技創新將改變經濟、社會結構,就業形態和收入分配等。

在樓繼偉看來,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可貿易產品和服務,以及勞動力、土地等跨疆域的配置。由於各國發展階段、人口結構、自然條件的不同,全球化優化的資源配置是多贏的,各國都在受益。其中,土地雖然無法物理性流動,但其使用形態仍然受全球化的影響。資本、技術、貿易產品和服務的流動性要強得多,也是難以管制的。

“過多的管制和壁壘會呈現雙輸或者多輸的結果。短期的跨境資本流動是不是有好處,這是不確定性的。而且在金融監管之下,大家在考慮如何合作,對短期的跨境資本流動進行合作監管。”樓繼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