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微:憤怒,是我創業初始的驅動力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10422.html

以下為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在新加坡國立大學innovFest 2013主題演講實錄(中文版),英文版見此

非常感謝大家。我通常是不太情願在學校組織的這種活動上發言的,特別是這麼優秀的大學,因為我以前喜歡逃課而不是上課。我擔心會給你們樹立一個不好的榜樣。

幾天前我剛過四十週歲生日。當我很小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到老人,比如說18歲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該是多麼了無生趣,暮氣沉沉。然而,我18歲之後每次過生日都會非常驚喜地發現,憂態還不錯,生活竟然還是磨礪與樂趣兼具。就在幾天前,我還看到了新浪微博上一條消息稱:聯合國剛剛將任何未滿44歲的人定義為「青年」。我鬆了一口氣。我還是個青年——官方的,聯合國都這麼說了!當然,或許這又是一個微博上流傳的讓人信以為真的故事,但在40歲時能重生為青年,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我今天不是以老人的身份來到這裡,而是以青年人面對青年人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憤怒。

我的父親出生在獨立前的新加坡。我的祖父在20世紀初來到這片土地安家。家裡傳說,我的祖父當時在殖民署警察部隊工作,是那裡唯一的中國官員,而他的副業是從老家偷渡人口。你可以說是人口賊賣,但應該算是有益的那種吧。在他三十來歲的時候,就突然毫無徵兆地去世了。此後在戰爭期間,為了逃避日本人,我的祖母帶著全家人回到了福州的老村子。在逃亡的路上,她失去了所有的財產,並且被迫把兩個孩子送了人。其實她也並沒有真正從日本人那裡逃脫,而後來又被困在中國一直到她去世,在動盪的年份裡飽經人世滄桑。在我的記憶中,祖母雖然上了年紀,但她依然美麗、聰穎——以及充滿深深的憤怒。

父親在大陸長大。他幹得很不錯,成為了一個受人尊敬的醫生。然而在我小時候,我記得他同樣擁有深深的憤怒,主要源於錯失的機會,失去的自由。他的夢想是去環遊世界,探索群山,在科羅拉多河游泳。而現實生活中,他唯一一次難忘的游泳卻是為了逃避紅衛兵的追趕而游過了一條河。現在的他己近八十,行走不便,當他終於看到了科羅拉多河時,也不能再游。

所以,這種憤怒的情感存在於我幼時的意識裡,並伴隨著我的成長。如果你認識那時的我,你或許看不出來,那麼小的一個孩子還能如此充滿憤怒。那時的我對學校憤怒,對教育憤怒,對一切相關的東西部充滿反感和仇恨。這種感情推動了我很多年:離開中國,到達美國。離開美國,到達法國。離開法國,再回到中國。嘗試,失賊,再去嘗試。

即便如此,我還是幸運的。我擁有了父親不曾有過的探索機會,而我祖父在我這個歲數,就已經去世多年了。

對我來說,憤怒沒有使我成為籠子裡的團獸,不斷地撓心,而是成為了不懈的推動力。成立土豆也是源於憤怒,因為才華的無法施展而憤怒。優秀的作品無法讓更多人看到,太多人沉溺於那些讓大腦麻木的電視節目。創新,努力創業,克服一個個無法避免的障礙,跌倒,爬起來,接著前行,接著主導,這些對於任何人來說這些都是困難的。憤怒,給了我初始的驅動力並旦支持著我在創辦土豆的最初幾年裡奮進。

對於聽眾裡的一些未來的創業家,我希望你們和我一樣,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動力。我也希望你們的原動力是一種相對更為積極但依然行之有效的情緒。

第二個我想和你們分享的故事是關於時機。

有時我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創業的最佳時機是什麼?在學校?畢業後?工作幾年後?工作很多年後?市場上升的時候?蕭條的時候?技術非常早的時候?很早?有些早?或差不多正好早?

在05年初期我開始做土豆的時候,按照大多數標準衡量,時機是比較差的。我們是第一家,是在YouTube之前,所以沒有可比較的美國先例。那時中國的網絡產業還在消化泡沫年間產生的余量,幾乎沒有這方面的新風險投資。中國經濟正處黃金五年,所以錢和人才都在傳統產業中打拚,要設法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才非常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土豆並沒有一個幸運的開端。我們設法融到了50萬美元,而放棄了公司30%的股權。當時我覺得還不錯。

隨後,互聯網產業開始迅速蓬勃起來。2005年年底的時候,風險投資開始重回網絡行業,一開始涓涓細流,但迅速變成了濤濤江水。僅僅在我們第一輪融資6個月之後,土豆的估值翻了20倍,而且在此之後不斷地增加。寬帶的拓張使得視頻瀏覽迅速變為了重要的網上活動。用戶數量差不多以每月5到10倍的速度增長。現在看來,在早一些的時間成立土豆,時機還是不錯的,我們能夠先期積累品牌和觀眾,並從新的局面中受益。

接著,不可避免地,情況又出現了反覆。金融危機,網絡視頻監管加強,中國互聯網股票的繁榮和蕭條。一會兒說時機好,一會兒說時機壞。一會兒說時機非常好,一會兒又說對不起,時機很不好。時機這個詞被像雜技演員一樣扔來扔去。

其實,對於一個年輕的創業企業來說,並沒有所謂的好時機或壞時機。上萬的經濟學家每天辛苦地分析那些大的趨勢和小的波動。上百萬的股票交易者都期盼著能在合適的時機買進或拋出股票或者指數基金。就像一個好菜塢大佬曾說的:「沒有人知道任何事情。」時間,就像上帝一樣,以一種神秘的方式運行。時機無法預測。

如果你得了這種病:因為某個想法而整夜無法入眠,吃飯的時候會錯把餐叉放進杯子而非盤子裡,像只激動的鸚鵡一樣對願意聽你想法的人喋喋不休,抑或是你己守護一個秘密太久,無法再隱瞞。那麼,這就是最佳時機。

時機由你的內心決定。

這就是我要分享的兩個故事。

20年前的我還年輕,內心充滿憤怒,也就是所謂的「憤青」。現在我沒有那麼憤怒了,並且無論我或者聯合國怎麼一廂情願,事實是我己不再年輕。孔子曾說過:「四十不惑。」或許吧。

其實我更喜歡關於孔子的另一個名言。當孔子讓他的弟子說出個人的夢想時,他最喜歡曾點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高深的哲理。只是作為一位長者,孔子欣賞曾點身上所具有的年輕和恬淡。

大概6周前,我又開始了一項新的事業:一個動畫電影公司。我們的計劃是製作出高質量的動畫電影,主要的受眾是家庭,尤其是華人世界的家庭。建立新的東西,完成它,甚至最終讓它消逝,然後重新再來,這就是保持年輕活力的方式,長久以來一貫如此。

所以,對於你們中間那些即將踏上漫漫征程的創造者,我祝願你們能夠擁有長久的年輕和活力。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50

【方法論】社交類產品如何獲得初始用戶?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799.html

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可以是一個哲學問題也可以是一個生物學問題,但是對於互聯網社交產品來說,“雞”和“蛋”的問題其實就如何獲得初始用戶的問題。沒有網站是一開始就有大量用戶的,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分析了一些成功的社交產品在最初是如何獲得初始用戶的,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網站是如何解決“冷啟動”的問題的呢?對大家又有什麽借鑒呢?最核心的一點是初始用戶。第一批用戶往往能決定一個互聯網產品調性,因為這個社交網絡接下來很有可能會圍繞這些初始用戶發展。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地理位置服務Foursquare不是在SXSW音樂節上發布的,這款產品不可能獲得今天的成功;而圖片社交服務Color如果是在SXSW音樂節上發布的話,則很有可能避免失敗的命運。類似的,Faceboo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因於其發源於哈佛大學,並且一開始僅對常青藤大學開放。通過這種方法,Facebook在初期積累了大量的高質量種子用戶,為接下來的高速擴張奠定了基礎。很多創業者創業的初始資金都來自三個F,分別是Family(家人)、Friends(朋友)和Fools(傻瓜,通常是投資人的戲稱),而社交產品的初始用戶更多來自創始人的朋友。通常社交網站的創始人會在網站測試期間邀請自己的好友參與測試,一方面是測試網站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是為網站積累種子用戶。要說具體案例的話,中國問答社區知乎網用戶楊昆布舉例了一些國內社交產品的冷啟動策略:豆瓣:豆瓣的產品邏輯鏈是“人-主題-人”,但是從上線到註冊用戶達到2萬,耗時長達6個月。它冷啟動策略“慢且紮實”,除了很好的SEO,並沒有太多技巧。點點:點點網的冷啟動策略是典型的高舉高打的媒體路線,它的冷啟動其實建立在“熱鍋”之上。一方面因為點點網推出時國外的 Tumblr 已經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因為點點網核心產品功能和博客類似,可以通過“博客”搬家的方式快速導入用戶。果殼:果殼網的用戶和科學松鼠會高度重合,因此果殼網的冷啟動就是將用戶從科學松鼠會導入果殼網的過程。產品的變化導致了用戶行為的變化,因此在果殼網用戶能更積極的產生社交和UGC行為。另外,由於現在已經有了Facebook、微博等成熟的社交網絡,一些社交產品在推出時也可以借助這些社交產品進行冷啟動。手機K歌應用唱吧在推出時甚至不提供註冊帳號的功能,而且引導用戶使用QQ帳號或者新浪微博帳號進行登錄,這其實就是借助現有社交網絡進行冷啟動的典型。這幾個解決方案是根據不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提出來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Guaito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0

投資備忘(2014.04.04):格頓基金的初始投資組合構築完畢 sosme

http://xueqiu.com/2439489334/29011532
投資備忘(2014.04.04):格頓基金的初始投資組合構築完畢

股票        54.71%
可轉債     17.05%
純債劵     15.09%
現金        13.15%
單位淨值 1.01287

構築格頓基金「初始投資組合」的速度比我設想的更快一些(原來估計需要1年-2年時間),就我個人的投資體驗而言感覺目前是投資相對較好的時機:我們在A股藍籌、可轉債及純債三個資產類別上同時發現了具有吸引力的品種,我們不願意浪費這些機會建立完成了格頓的初始投資組合,未來的操作將進入再平衡或動態再平衡的階段,這裡簡單記錄些初始組合的特徵:

1、  這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投資組合:股票55%+債券及現金45%;

2、  這也是一個進攻性的投資組合:可轉債其實也是具有股權特徵的資產,初始組合的股權類或與股權類相關的配置比率達到71.76%(54.71%+17.05%);

3、  組合的平衡性能夠有效抵禦持續熊市的殺傷力並通過(動態)再平衡操作獲取更多的低位籌碼持續降低持股成本;組合的進攻性讓我們不會錯失牛市,雖然藍籌牛市什麼時候來我們不知道但假設它不存在也是愚蠢的,我希望格頓的初始組合就能夠具有跨越牛熊的特徵,結合目前的市場狀態設計的這個配置結構我經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希望能夠達成目標,我們會保持對市場的持續關注並進行適度優化;

4、  再平衡或動態再平衡其實是很靈活的,我不會事前確定一些非常量化的確定性策略,但可以設想一些有趣的變化:

(1) 我們將告別頻繁操作的組合構築期,再平衡或動態再平衡是個長週期策略,我們會隨時對組合結構的變動進行關注,但除非極端狀態我們的操作可能至少是以「季度」或「年度」為單位,格頓基金從運作到今日仍沒有一單賣出的操作指令,我們是低頻投資者而不是高頻交易者;

(2) 股票的配置比率是50%-55%,目前我們會進行下限管控:當此比率跌破50%我們會強制性的恢復到50%或動態到52%甚至56%或60%的水平;

(3) 當股票+可轉債的配比超過75%的時候我們會進行上限管控,把它們的佔比強制性的恢復到75%或動態調整到72%甚至70%或65%的水平;

(4) 也許還有很多現在無法預料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中:因變而變、逆向而變、張弛有度。



投資備忘(2014.04.06):在格頓初始投資組合完成之時記錄下各個資產類別的一些特徵


1、  股票:目前仍持有11只股票都是「人見人愁」的藍籌類品種,根據我們的研究及市場變化未來我們可能會進行少部換股操作但股票的配置比率不會因此而改變,目前持有的三大重倉是中國建築、中集集團及國投電力,大家普遍認為格頓的風格是極度保守,其實格頓的選股策略還是很靈活的,我們不會自我設限禁錮視野,這三大重倉在我們的分析判斷中還不只是單純低估的價值品種更是具有持續增長潛力的成長股,中建與國投具持續穩定的增長潛力、中集具有跳躍性或週期性的增長潛力,其實格頓還是具有「成長情節」的。這裡的建倉故事頗有趣:我個人實證在2013就曾以3.6-3.7左右的價格買入過中建而格頓能夠以3元以下的成本完成對中建的初始建倉確實沒有多少心理壓力,但中集與國投就不一樣,我們雖然在2000點左右的相對低位入市但中集卻在那個時段剛好創出了相對新高、國投基本窄幅波動沒有出現大的下跌,更糟糕的是我多年前就持有過國投初始成本在3元以下,忘記成本面對未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難的,我確實經歷過反覆權衡才克服心理壓力完成了中集及國投的初始倉位,這個很有趣的心理變化值得記錄;

2、  可轉債:我們一共持有7個品種,按持倉大小依次是工行、中行、平安、石化、徐工、隧道及深機,除了平安的初始成本在面值以上(均價100.02)其它都在面值以下,這讓可轉債組合能夠受到債性的有效保護,格頓在金融類資產上的配置主要通過可轉債來完成,銀行股頗具爭議,似乎極度低估又似乎極度不確定,我們的研究也沒有明確的結論,幸運的是這類品種有可轉債這個非常適當的替代物,隨著後期在工行及平安上的持續增持,可轉債組合的初始純債收益率有所下降(3.5%-4.5%),總體溢價率不高(5%-8%);

3、  垃圾債:我們一共持有11個品種,三大重倉是云維債、毅昌債及南鋼債,我們在初始收益率15%以上的品種上開始建倉,未來可能還會增加品種,我們會保持持續的密切跟蹤,格頓希望在垃圾債或破產債券領域建立自己的相對優勢,這個部分可能是未來我們操作頻率較高的領域,我們會進行積極操作以求「短期-長期」及「收益-風險」的最佳匹配,出現極佳機會的時候我們對此類資產不會刻意的限制配置比率,如果未來某天這個部位的配比達到30%或更高希望我們的合夥人不要感覺詫異;

4、  現金:由於在可轉債及純債上分配的資金比我最初的計劃多一些,目前的現金配比僅僅13%左右,格頓組合的現金使用已到極限,這個13%左右的配置部位是格頓組合的戰略儲備我們不會輕易的把它打出去,關於現金這裡記錄下我的思考:

(1) 首先不會讓現金有絲毫閒置,目前的操作是將它們分成5份我們每天都會進行一次7天的逆回購交易,這有三個好處首先是我們每天都有現金回流可以隨時使用保持組合充沛的流動性;其次是7天逆回購但只承擔5天的交易費用能夠降低成本;再次能夠在週六週日的非交易日繼續產生回報,雖然總體收益微薄但我們不會放棄任何可以增值的機會;

(2) 戰略現金的動用時機:在市場出現極端狀態下才會使用,比如市場持續的大幅暴跌、特殊事件導致的異常波動等等,我們希望能夠在特別危機的時刻保持持續的應對能力;

(3) 戰略現金是不能輕易使用的,那麼常態化(動態)再平衡的現金來自哪裡呢?我們持有大量債券的派息或到期(我們的債券品種配置比較多的一個考量就是滾動操作,利息或到期在一年中相對均衡分配)、股票的紅利是組合中兩個內生現金的來源(這也是我們偏愛紅利股最重要的原因),我們會用內生現金來做為再平衡的工具;

(4) 格頓組合會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充沛的流動性,我們不願陷入僅僅因為需要現金而被迫進行操作的窘境,格頓畢竟是只開放式基金未來還將面臨合夥人贖回的現金需求,我們的現金管理未來可能還會進行適度調整。


投資備忘(2014/4/9)

1、  格頓股票組合與個人港股組合的比較:這是我個人經常性思考的問題,我「自以為是」是用同樣的投資策略或估值體系來選擇股票,但從兩個市場中選擇的股票特徵相差懸殊

(1) 格頓組合:主要是藍籌股,買入依據是好公司被定位成垃圾公司或普通公司的價格

(2) 港股組合:主要是垃圾股或普通股,買入依據是垃圾公司或普通公司被定位成老千的價格

其實我在選股之前並沒有刻意要在A股選擇藍籌或H股選擇普通小股,我歷來提醒自己選股以「價值-價格」的背離關係為基準突破所謂的行業、類型及盤大盤小等等的限制,雖然表面差異頗大但其內在的邏輯是一致的我也能夠非常坦然的面對這種巨大落差;秉承我一直提倡的靈活性與開放性原則我試圖尋求某種變化,比如在A股選擇某些小盤股或困境反轉類股或在H股選擇某些藍籌股,這樣其實更符合配置多樣化的原則,但就我個人體會在A股選擇某些小盤股或困境反轉類股的難度太大(這類投資需要較大的分散度需要尋求一批而不是某個標的),在這個市場除了藍籌股似乎其它個股都充滿泡沫無法讓我坦然;而在港股市場選擇某些藍籌股的可能性卻很大,未來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港股組合會進行一定的調整,就這兩個市場的個人比較而言港股市場的成熟度確實更高一些。

2、  關於格頓實證:我設計格頓基金的一個初衷就是將個人實證進化到合夥實證,遙想12年之前我在無意識狀態下開始的個人實證也許開創了「個人投資、學習、進化」的一種新模式,12年的投資記錄與歷史沉澱應該得到尊重與傳承,我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將格頓基金放在公共媒體(比如雪球)延續實證歷程,我最大的顧慮是這種做法可能會冒犯格頓基金的合夥人,畢竟這種公開透明的實證方式對合夥人利益構成潛在的威脅,如果我們的投資策略有效將吸引很多人模仿並導致我們的有效策略失效(這種擔心也許有些自以為是或自作多情),但有以下幾點考量我認為這種方式還是適當的:

(1)       我們的披露首先要符合監管當局的要求,另披露的時間與內容可控;

(2)       我們把自己放在公共媒體上接受大家的質疑與剖析,這其實也是一種外部監管,也是對合夥人利益的尊重;

(3)       我個人是在實證中成長起來的,我相信格頓也會在實證中逐步成長,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會接受大量的外部信息與外部評估,這對優化格頓的投資策略也是非常有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39

阿里1600億美元上市之前,回顧馬雲的初心:24歲跌跌撞撞的創業初始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6/145502.html

i黑馬註:今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 (SEC) 提交招股書更新文件,首次對外公布了招股定價區間為60-66美元,以此估算,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估值在1600億美元左右,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IPO。
 

\阿里巴巴集團將從下周一開始在紐約進行路演,隨後將轉戰十多個美國城市,並於9月18日在曼哈頓結束這段巡回路演之旅。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將會參與路演。

如果上市成功,馬雲將成為中國首富。而在26年前,他創業生涯的起點是在杭州的一所大學里。在馬雲封神之前,讓i黑馬和創業者們一起來回顧他的初心之路:

(作者:《贏在中國》、優米網創始人
王利芬;與馬雲交往最深的媒體人 李翔)

創業項目的選擇

1988年,24歲的馬雲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當時杭州師範學院500多名畢業生中,馬雲是唯一一個被分到大學任教的本科生,其他的都被分到中學教書。當時改革開放已經10個年頭,人們思想活躍,不會再稀罕所謂的“鐵飯碗”,而更看重如何賺錢。馬雲的活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防止馬雲有別的想法,也為了給學校樹立個好的榜樣,當時杭州師範學院的副校長黃書孟跟馬雲制訂了一個“5年之約”,到了那個學校5年內不能辭職出來。

馬雲不想辜負老領導的期望,便痛快地答應了。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馬雲是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馬雲教學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他不喜歡一言堂的死板授課,他更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所以,在馬雲的課堂上從不乏歡聲笑語,學生們都很愛上馬雲的課,馬雲的課堂常常座無虛席。

與此同時,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在翻譯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氣。當時全國經濟飛速發展,而在杭州乃至全國,既懂英語又懂貿易的人才很稀缺。在杭州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對翻譯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語翻譯。但當時他只能做兼職,不能全職,因為他和老校長的“5年之約”還沒有到期。

馬雲對那幾年高校任教的生涯很珍惜。時至今日,馬雲已經蛻變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提起當時在大學教書的日子,他還十分懷念:“我是教師出身,我曾經在大學教過6年的書。”2004年,馬雲回到母校杭州師範學院演講時,他對臺下的學生講:“很多人認為創業就是為了賺錢,可是我創建阿里巴巴卻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自己以後有更多的經驗教給學生。在大學教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東西,我愛教書。但是我想到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20年以後,我馬雲是否還能繼續站在講臺上教書?因為大學生的學習不光是學書本知識,還有社會實踐,不論我創業成功與否,將來我再回到講臺的時候,至少我會比大學里其他老師多了一些經驗。”

在大學教書的那段時間,是馬雲厚積薄發的階段,不但積累了人脈,還沈澱了心性。在兼職做英文翻譯的時候,馬雲發現身邊很多同事和退休老教師都賦閑在家。創辦一個翻譯機構把他們全動員起來的念頭油然而生。

1992年,還在大學教書的馬雲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這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選址杭州青年路27號,這個近30平方米的地方現今作為海博翻譯社的一個接待部被保留下來。當時的翻譯社就是個小店,所有的員工加起來5個人。馬雲跟同事一起籌集了3000元人民幣,租了一個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譯社的註冊資本是3000元。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翻譯社經營起來困難重重,第一個月的營業額不足千元。入不敷出的狀況令翻譯社的員工動搖了,但馬雲堅信翻譯社可以做下去。

與此同時他必須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後來,發現賣鮮花跟禮品可以掙錢,馬雲就背著麻袋坐火車去義烏批發進貨。之後他將辦公室一分為二,一半拿來賣鮮花禮品,一半做翻譯社。而且,馬雲也常常背著裝滿小工藝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賣。為了掙更多的錢,馬雲甚至還做過一年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材銷售員。為了推銷產品,他跑遍了杭州各家中小醫院及個體診所。馬雲用這些小買賣的收入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

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賣禮品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千元,翻譯社僅能掙幾百元,為什麽還要繼續做翻譯社呢?馬雲的同事就建議只開禮品店,將來成立一家禮品公司,但馬雲拒絕了。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麽,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

在經營翻譯社的過程中還出現過另外一個問題。當時他們請了一個有出納經驗的女孩子收錢。後來不斷發現當天實際的營業額跟他們預想的不一樣。但是當時大家都是抓大不抓小,沒有太在意。直至三四個月後才發現,那個女孩每天從翻譯社的收入中拿走一兩百元。這個事情讓馬雲得出一個教訓:小公司也需要制度,也需要體系。

1995年,虧損3年後,海博翻譯社開始盈利。這時5年之約已滿,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學校領導,還有馬雲的朋友紛紛挽留他,但馬雲卻意誌堅定,他說:“我在學校里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很想到實踐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到學校教書,把全面的東西再傳授給學生們。”辭職之後,馬雲全職經營翻譯社一段時間。他發現翻譯社在實現盈利之後,逐漸走上了正軌,馬雲就放手讓其他同事打理,不再過問翻譯社的具體事宜了。他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今天,海博翻譯社已如當年馬雲所願,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多年後,關於這段創業經歷馬雲輕描淡寫地提到:“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現在打開海博翻譯社的網頁,還能看到馬雲手寫的一句話:“永不放棄!”在這句話旁邊配了一張馬雲食指輕輕靠在嘴唇邊的照片。現任的海博翻譯社社長張紅回顧馬雲當年的創業經歷時,感慨地說:“當大家都還沒想到這個行業的時候,當大家都還沒有看到這個商機的時候,馬雲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時我們杭州沒有翻譯社,我們是第一家獨立存在的這樣一個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開始也不賺錢,但馬雲堅持下來了,沒有放棄。所以,我很佩服馬雲,他說的話會讓你振奮,沒有希望的東西在他看來也是充滿生機,他能帶給他身邊的人生活的激情。”

關於創業的問題,馬雲在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青年人創業”大會上講過這樣幾句話:“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給自己一個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機會到了美國,然後我看見了,發現了互聯網。發現互聯網以後,我不是一個技術人才,我對技術幾乎不懂。到目前為止,我對電腦的認識還是部分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網頁上。我今天早上還在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搞不清楚該怎樣在電腦上用U盤。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理想到底是什麽。”

創業項目的選擇無法規模化

這是馬雲第一次創業項目的選擇,此時的他還是一個大學教師,是在用業余時間創業。他那個時候會的,其實就是英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很多人要翻譯一些東西,他們找到他,他在這個需求中看到了創業的可能性,索性成立了一個翻譯社。那時的馬雲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多數創業者選擇創業項目的方式並無實質不同,多半在自己正在從事的領域或者相關領域進行。這樣的選擇有很多好處,一是容易進入,二是有一些資源。但這樣選擇的項目一般來說照顧了自己過往的經驗,往往無法兼顧其日後規模化的發展,更多時候也無法與引領時代前進的科技浪潮相對接。

馬雲選擇的翻譯社就是這樣一個項目,後來這個翻譯社還賣過鮮花、禮品,這些項目也都是無法大規模擴張的項目。如果馬雲沿著這個項目往下走,即使再努力,領導力跟今天一樣,他的企業也只會是個有價值、也許有特色,但長不大的企業。因為一個公司要長大、要規模化,必須裂變,而裂變的大體手段只有四個:一個是流程的標準化和優化,一個是運用品牌的力量,一個是技術的手段,一個是資本的介入。如果是翻譯社的話,頂多可以把口碑做好,在品牌上發一些力,但因難以運用技術手段,流程也無法標準化,其規模就無法擴大,沒有規模的公司,資本不會有興趣。所以這個翻譯社,會像中國幾千萬個公司一樣,停滯在一定的規模而進入一種自轉的狀態。

創業項目的選定如同種子的選定,你選定的是芝麻,即便你再努力也無法收獲西瓜。在這里我們並不是說翻譯社這個項目不好,世上的項目無好壞,只是是否適合自己。我的角度只是從公司可規模化和可裂變的程度做點評。

初次創業獲得的歷練

馬雲創業的第一個項目,應該是兼職創業,教書為主,創業為輔。這個第一次,讓他初步嘗到了商業的滋味,這一點對一個曾經在教師崗位的人來說很重要,此前所學所做都與買賣無關。在這點上我有著較深的體會。2005年,《贏在中國》實行制播分離,當時央視只給一個播出平臺,節目制作費和人員的工資勞務費都要自己去找贊助,也就是說,我要把節目寫一個PPT,去跟人家說節目會如何如何吸引人,然後希望人家投廣告。我把PPT做成後始終走不出門,此前在央視我們做節目有預算,有沒有廣告完全不用考慮。在《對話》節目任制片人期間,我常常因為廣告過多而給廣告部門提意見。作為一個制作人,我對廣告是非常抵觸的,而如今我要自己去拉廣告,我實在不知如何是好。為此我還跟一位商業中的好朋友請教,他認真地對我說,你如果走不出這一步的話,你就永遠不可能成事!這一句話非常刺激我,我硬著頭皮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盡管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我還認識,但就是這樣,我的PPT還沒講到一半,就渾身是汗,襯衣已濕透。我覺得很難為情,開口要錢讓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但如果沒有人贊助我就沒法開始制作節目,無奈之下,我還是堅持講完了。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商務合作,但對於一個以前只在事業單位工作,家中並無商業傳統的人來說,仍然是個要過的坎兒。馬雲以前只是個大學教師,他的家中也無做商業的父母,此時的他離商業其實很遠。也許出生在浙江這樣一個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比我的情形要好一些,但進入商業的買賣環節仍然會有諸多的不適。在翻譯社不景氣的時候,他還去義烏批發小商品回來賣,這點對我來說有些難以想象,創業之初更無法做到(現在一點兒問題也沒有)。我沒有問過他心理的落差,但我想這樣的實踐應該是拉近了他商業本土化的過程。

二是知道了成本與利潤。這一點從他在《贏在中國》現場的演講來看,他當時真的不知道在做一個公司時要考慮成本費用以及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他說這個翻譯社第一個月收入不到600元,房租卻是1500元,虧損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原計劃6個月收支平衡,但幾個月下來都不可能,4個月後他們發現到義烏去進貨回來賣鮮花和禮品可以賺錢,至少可以把房租付了。也許讀者會不理解一個創業者不知道這個道理。其實,在創業過程中很多簡單的事情都是從試錯中獲得的。好在馬雲開始的這個翻譯社的規模是一個不足萬元的小公司,試錯的成本比較低,如果開始創業讓自己知道成本費用和收入這幾項的關系,只是用幾千元人民幣的損失搞定的話,這太劃算了!有許多創業者,在啟動幾百萬元的項目前連這幾者的關系都還未弄懂。

三是知道了商業中用人和管理的重要。當時海博翻譯社用的一個出納每天從公司的進賬上拿走一兩百元錢,持續三四個月都未發現。後來馬雲說,一個公司制度不好或者沒有都會把一個好的人變成壞的人,即使公司只有四五個員工也需要管理,制度不行公司走不了長路。同樣地,他在這樣一個小的損失上竟然得出了這樣的道理,獲得了關於公司制度的認識和心得,成本是何其低!

被忽略的開始

絕大多數人會將馬雲1995年創辦中國黃頁視作他的第一次創業,而忽略他之前其實已經有過一次創業經歷。

原因很簡單,首先海博翻譯社涉足的領域,同今日阿里巴巴集團實在相距太遠。阿里巴巴集團涉足電子商務、金融、物流、大數據、雲計算和數字娛樂,按照市值計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這是一家體量龐大的公司。而海博翻譯社的業務,如其名字所示,是翻譯。它同互聯網相距甚遠,跟電子商務和大數據之類更是毫無關系,看不到一點兒日後阿里巴巴的影子。

其次,馬雲在創立這家公司時,並沒有離開自己供職的杭州電子工業學院,而是兼職在運營這家翻譯社。它的性質,有點像今天很多高校老師還在做的事情:利用業余時間,在校外註冊一個公司,賺一點兒小錢,彌補本就不高的工資。

如果硬要找到一些後來阿里巴巴的影子的話,倒是也有。

第一,海博翻譯社也是服務於中小企業的,而且跟後來阿里巴巴B2B一樣,服務的是面向海外客戶的“中國供應商”。海博翻譯社的目標客戶,那些做外貿生意的浙江民營企業,也是後來阿里巴巴B2B業務的目標客戶。我不知道,後來當馬雲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時,他有沒有想到回過頭來找自己在海博翻譯社時期的那些“老客戶”。幫助中小企業,這句話馬雲到今天還在講。他倒真的是從第一天創業開始,就在幫助中小企業,只不過是在語言溝通上。

第二,他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開始他的第一次創業的。馬雲創立翻譯社的目的,不是賺錢,或者至少不是以賺錢為唯一目的和最終目的——否則,當他發現從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買來禮品、玩具到杭州賣比翻譯社更賺錢時,就應該立刻轉變創業方向。他的目的是,創辦一個翻譯機構,將賦閑在家的大學同事動員起來,讓他們的外語能力有用武之地,同時也賺點錢。後來馬雲總是說,今天的公司,應該是能夠發現和解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的公司。那時候,他已經發現了自己身邊的問題——一方面同事賦閑在家,另一方面貿易公司也需要翻譯工作,並且嘗試去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是中國商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重新激發了中國人對改革開放抱有的希望。為數不少的人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鼓舞下,開始創業。後來,泰康人壽的創始人陳東升專門創造了一個詞“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後創業的企業家。

除了陳東升,當時在複旦大學做老師的郭廣昌和他的幾個同學在那一年註冊了公司;河南省外經貿廳的公務員胡葆森辭職創辦了一家叫“建業”的公司;馮侖和潘石屹、王功權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創立了萬通;俞敏洪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英語培訓老師了,不過他在1993年才創辦了新東方。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後來也成為了馬雲的朋友。

不過,那一年中國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8月用幾個火車皮的罐頭從俄羅斯換回來4架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一下子成為轟動全國的人物。媒體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無人識得一個名叫馬雲的大學英語老師。

文章節選自阿里官方授權《穿布鞋的馬雲》,官方全面總結馬雲22年創業史之作,授權i黑馬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53

區塊鏈進化論:從初始到成熟有多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555.html

這是一個科技驅動金融發展的時代,科技的驅動因素已經從最早的互聯網信息發展到近年的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但是,技術的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區塊鏈作為科技驅動力量已經呈現蓬勃的發展趨勢。

在5月30~31日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就金融科技最新、最前沿領域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作為以去中心化理念、分布式共享記賬技術為核心的區塊鏈,未來將嵌入金融領域的諸多環節,例如增信、確權、股權登記、金融貿易、數字資產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螞蟻金服目前已利用區塊鏈技術推進公益項目。

藍海市場

“我們現在正在用區塊鏈推進公益的項目。”螞蟻金服副總裁、首席數據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漆遠在論壇上明確表示,螞蟻金服已經在區塊鏈領域有所開拓和進展。“未來將用區塊鏈技術把每一筆公益捐款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整個流程記清楚。這是區塊鏈技術往前走的第一步。”漆遠表示,未來如果有政府層面的支持力量將會更易實現。

作為一種分布式共享記賬的技術,金融科技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區塊鏈在更大意義上是讓參與各方之間能夠在技術層面建立信任關系。目前這一技術無論是在金融領域的股權登記、確權、清結算,還是在物流領域、產品驗真的溯源領域均擁有大量的想象空間。

已經實現技術落地的不僅僅有像螞蟻金服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在區塊鏈領域大量小而美的公司。布比創始人兼CEO蔣海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布比更多技術集中於商用級的區塊鏈技術支持服務,具體包含三個領域,第一,數字資產領域,除常見的積分、入住卡外還包含其他數據化的資產;第二是貿易金融領域;第三則是股權領域,提高股權交易便捷性。

清華大學i-Center導師、量子物理博士韓鋒表示,區塊鏈未來在資產確權方面將帶來全新的革命。“第一代互聯網信息解決了信息的自由傳遞,但是沒有解決去中心化以及資產所有權的問題。”韓鋒表示,這個問題不能被小覷,在資本市場層面,如果任何一個技術能夠把原來不確定產權的事物明確產權了,那麽對整個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變革。

以中國目前的房產確權為例,即便在當下,相比國外,中國的房產確權僅僅邁出了一小步獲得了70年的使用權。正是由於擁有了這一項資本市場的明確產權,人們進而擁有更多能夠承擔資本市場風險的能力。

此外,區塊鏈也將引領增信領域的巨大變革。據悉,目前中國擁有網民數量約為7億。“如果每一個網民通過區塊鏈技術即便增加幾萬塊的增信額度,那麽從全國範圍來看增加的額度將是幾萬億,而且在區塊鏈層面證明你所有的信用都是在全球通用的。”韓鋒說。

“未來中國金融領域的核心公司平臺將會把數據優勢跟互聯網渠道優勢結合在一起。”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在論壇上指出,未來在互聯網金融將會發生三件事情,第一,資產端和負債端良好的匹配模式;第二,以跟投和建議、告知式為兩種主要模式的智能投資;第三,區塊鏈。

“區塊鏈模式作為一個基礎,而非業務模式將解決大量的征信問題,未來3~5年時間最大的區塊鏈市場應該在國內。”計葵生說。

探索階段

雖然區塊鏈在未來可預期的金融發展中展現了巨大的成長空間和更為美妙的發展前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技術無論是從技術成熟度還是商業落地模式都尚處於初期階段,概念驗證、市場教育是當前該行業投入更多精力在做的事情。

“區塊鏈目前更多仍然在探索階段。”證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建華表示,如果區塊鏈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並且這樣的理念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思維和金融事件,那麽其中的基礎則是解決如何定價的問題。前景並不能通過理念來闡述,在萬建華看來,如果在商業領域使用烏托邦的想法那所謂的全球性均可實現。

不可否認,區塊鏈的探索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對於商業機構仍應慎重考慮,因為區塊鏈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區塊鏈領域的推進和探索期待政府層面的支持,但是在理念上又想要無中心,這本身可能是一個矛盾。”萬建華稱,信息技術對金融領域影響仍然可期。

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均存在一個過程,在這個鏈條中,區塊鏈毫無異議地處於初級階段,而這種階段表現在技術的不成熟、尚無法高效解決金融領域的諸多弊端問題等等。

韓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區塊鏈處於早期階段,最重要的表現是不成熟。“已經運行了8年的比特幣目前在支付處理方面,每秒鐘只能處理7筆交易,對比VISA動輒每秒上千筆,以及在雙十一期間極峰達到十萬的支付寶,仍然有巨大的差距。”韓鋒表示,區塊鏈技術還處於原始階段,但是不能因此而抹殺該技術。

從實際落地層面來看,區塊鏈技術也存在一定尚待填補的“黑洞”。“區塊鏈技術本身能夠解決數據所有權、定價以及分享機制,但是還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漆遠舉例稱,假設保險公司到螞蟻金服談意向合作,那麽涉及用戶的隱私則是一個亟待“確診”的問題。

漆遠表示,帶有用戶隱私的數據如何跟合作方對接,數據權如何明確,此外還包含如何定價、如何分割等市場機制問題,“區塊鏈是非常好的核心技術,但是尚不能覆蓋所有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55

菲律賓預算明年撥款40億元 作為加入亞投行初始股本

菲律賓議員禮牙沓再次呼籲立刻認可巴黎氣候協議,以及菲律賓加入亞投行的會籍。

據菲律賓商報9日報道,由參議員禮牙沓擔任主席的參議院財政部委員會與氣候變化委員會,召開外交部2017年1663億比索預算提案聽證會期間,促請外交部長耶獅盡早認可該2項協議,以便遞交給參議院通過。

禮牙沓說,雖然菲律賓是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但由於菲律賓尚未認可該條約,會籍還沒有正式化。作為亞投行的會員,菲律賓將能夠獲得重要基建工程所需要的資金。

她強調,該條約必須在今年之內獲得認可,因為菲律賓的40億比索(約合5.5億元人民幣)初始認繳股本已包括在財政部的2017年預算提案中。

禮牙沓說:“我們已經為亞投行的初始認繳股本預備了資金,但是,如果該條約不能在不久的將來獲得通過,我們將必須把它從預算中刪除。”

據了解,根據2015年6月29日簽署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亞投行的法定股本為1000億美元,分為100萬股,每股的票面價值為10萬美元。初始法定股本分為實繳股本和待繳股本。實繳股本的票面總價值為200億美元,待繳股本的票面總價值為800億美元。隨著新成員的不斷加入,中方和其他創始成員的股份和投票權比例均將被逐步稀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94

民生銀行"假理財案"處置方案:先期解決投資人初始投資款項

4月20日晚間,第一財經記者從民生銀行了解到,19日下午和20日下午,該行先後兩次與航天橋支行案件的投資人代表進行了正式會面,主動提出投資人權益處置方案。

民生銀行方面表示,鑒於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涉嫌違法,民生銀行將依法合規解決問題,最大限度保護投資人權益。

根據民生銀行提出的方案,投資人可以選擇與民生銀行協商,在核實確認的基礎上,采取可行方式,依法合規的先期解決投資人的初始投資款項,後續事宜可根據司法判決結果再行處理。由於公安機關調查取證和司法機關判決需要時日,此方案可最大限度保護投資人權益。

另據了解,民生銀行總行已成立若幹工作小組,分別由總分行相關部門負責人牽頭,處置該案件所涉及的各方面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76

政府不保底 初始規模限100億免風險

1 : GS(14)@2017-04-12 07:31:28

【明報專訊】公共年金是外匯基金首次「落水」管理市民的資產。外匯基金去年投資回報率為1.8%,由外匯基金管理年金,何以實現3%至4%的「內部回報率」呢?

按證公司執行董事余偉文指出,年金計劃免收管理費,並納入外匯基金的未來基金麾下。未來基金約一半款項會在約3年時間內,分階段逐步投放在外匯基金「長期增長組合」,其餘款項則會投放在外匯基金「投資組合」。他補充,「投資組合」過去回報率在3%至6%之間,「長期增長組合」過去幾年「內部年回報率」為12%。長期來看,將兩個組合綜合,他相信3%至4%的投資回報可以做到,並會盡量定在上限。

按證力爭3%至4%內部回報率

不過,年金計劃政府不會保底,由按證公司自己「兜底」,如何承擔風險?余偉文稱,最擔心是推出計劃首年出現市場動盪,此情况下,只能用資本金頂住,因而初始年金規模不能太大,所以設有100億元上限。如果是在3年以後出現市場波動,可以通過拉上補下應付。他表示,要由獨立機構計算風險,今後一旦對市場的長期假設有所改變,新推出的年金計劃便要重新定價。推出年金要增加按證公司的資本金,外匯基金是按證公司的股東,當年投入的20億元資本金,累計派息達58億元,現在還有88億元資本金,也就是說,20億元已經變成了146億元。

按證公司總裁李令翔補充,年金計劃要從保監處拿到牌照,必須確保資本金足夠應付風險。一旦出現長期惡劣投資環境,將停止推出新的年金計劃,至於已出售的計劃會保證到底。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32&issue=201704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