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信心─市場基石 Uncle Ray
2008-09-29 AppleDaily
雷 曼兄弟事件,剛塵埃落定,但上星期又好戲連場,金融市場,不愁寂寞。東亞銀行擠提,筆者的office樓下剛好有東亞分行,「打蛇餅」的人龍,令人咋舌。 一波未平,滙豐銀行在香港裁員100人,以前Banker是精英的代表,高薪厚職,現在像過街老鼠,有一些在分行負責推銷「mini bond」的銀行經理,雷曼事件後,不敢回分行上班,怕難以面對受損失的投資者。
金融精英地位不再
有不少對冲基金,亦受雷曼 拖累,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的資金,很多人都認為有助維持金融穩定。正如西方諺語:「金幣是有兩面」(two sides of a coin),筆者有一位很有眼光的對冲基金客戶,自「次按」問題於去年浮現,對環球股市一直看淡,不但他的基金組合現金比例維持很高水平,同時不斷以沽空 股票,買OTC put option等投資策略,過去一年,表現比一些傳統「long-only」的基金表現好上一大截。
禁止沽空違資本主義
好 景不常,美國、英國及日本政府禁止沽空金融股,他只有被迫「平倉」,幸好損失不算嚴重。問題是,政府政策使他可以運用不同衍生工具的靈活性減少。與他午膳 時,大罵美國政府使用的權力,不比中國政府遜色,更認為美國政府把AIG收歸國有,在金融市場行使「戒嚴令」,注資兩房等措施,有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原 則,跟共產黨無異。有時,輸了錢,吐吐氣,心理是可以平復一點。金融市場的基石,說到底,都是「confidence」。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只有20%左 右,基本上,任何時間,銀行都沒有足夠流動現金應付所有存戶同時提款。東亞事件及隨後高官的言行,說明金融系統跟宗教有點相似,多多少少需要一點 「confidence」。Uncle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