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童萌養正」 金惟純

2011-4-11 TCM




最近聽了很多人的故事,聽到我恍然大悟,很值得大家分享。

說故事的人,多半都早已成家立業,有的兒女成群、有的事業有成,看起來都多采多姿。但我卻發現,他們的人生劇本,尤其是主戲和主角的「定裝」,卻早在童年就寫好了。而且「劇種」不脫下列幾類:

●逃家:童年就覺得自己家不夠好,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一直想往外跑,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後、或加入任何組織,都忍不住繼續想逃。

●主持正義:覺得父親對母親不好,或母親對父親不好,忍不住想站出來「主持正義」,成年後仍然四處主持自己的「正義」,好事和壞事都因此而來。

●不被愛:小時候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大後也覺得配偶、兒女、親朋好友都不愛自己。

●不公平:小時候自認沒有被公平對待,一輩子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非常在意「公平」這兩個字。

●抱怨:小時候覺得自己命不好,別人命比較好,因此一輩子都嫌自己命不好。 以上舉例比較偏負面,正面的劇本大家可以類推。但總而言之,劇種類型並不多,表面上五花八門,追根究柢,不過就幾類。

這些故事,我聽到冷汗直冒,因為在別人的故事裡聽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自己個性和習性的來由,有如按圖索驥,簡直神準。由此想起中國傳統教育裡的「童萌養正」四個字,再也揮之不去。

原來我們在童萌時期(大約三歲開始)心中的念頭,竟是如此強大,強大到足以影響一輩子,而當事人卻渾然不覺。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童年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當時「怎麼想」。

童萌時期,正是孩子脫離全然「用心」在活,開始練習「用腦」看世界的階段。通常孩子快樂時是不「想」的,不快樂才開始「想」,而且「想」和「感受」合一, 特別有力量,「想」了幾次後,就變成真的了。如果把「想」說了出來,受到打壓,通常會「地下化」,進入深層意識,人生劇本於焉成形。

有了這樣的省思,再看到當今教育對「童萌養正」如此的無意識,對諸多現代人生的悲劇,深覺因果了然。

還好,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童萌養正」這一課是可以補的。對自己,可以先不忙著賣力演出,停下來想想自己的「人生劇本」究竟是怎麼寫的,回到源頭處,修修 劇本再出發。對下一代,可以用陪伴和提醒,幫他們找到煩惱來源的「念頭」。「念頭」有一樣好處:如果你清楚看到它,把它和清明的感受連結,它就自動「正」 了。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