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報告:上海城市水治理開始轉型 引領中國彈性城市建設

上海社會科學院相關課題組3月9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上海經過長期的水環境治理,在水治理思路、模式、手段上已經開始轉型,或者呈現出轉型的跡象。對標全球城市,上海正引領中國彈性城市建設。

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9日共同舉辦2017年上海綠色發展形勢分析報告會,並發布《上海資源環境發展報告(2017)》。

水治理基礎設施包括治理水汙染的截汙納管基礎設施、汙水處理設施及保障用水安全的水源地建設設施等。無論哪個國家或經濟體,水治理的初始及首要手段都是基礎設施建設。

課題組介紹,上海市從2000年開始進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階段。隨著水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漸完善,未來工程建設的空間相對有限,而越來越依賴於制度、政策及發動廣泛的公眾參與。從本質上看,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是通過人工手段從末端物理上減少進入水體的汙染物,是一種直接和線性的方式。而制度創新是通過新的有效的制度規制,建立一種多維的、多方參與的水治理模式。

課題組介紹,上海提出要完善環境價格機制,推進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完善生態補償等,表明上海越來越重視以經濟激勵等市場調節手段改善企業環境行為。

上述報告稱,自1998年上海市政府發布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開始,全市經歷了近20年的河道集中整治的歷程。近年來,上海市水務局財政預算支出中,每年約有9000萬元用於河道養護。2015年,上海市水務局出臺了河道管理養護工作考核辦法,一定程度上表明長效的河道養護機制逐漸建立。

課題組稱,需要看到的是,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水管理制度創新,主導思想是通過各種手段減少人類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或通過人為手段幫助河道提高環境容量為人類所用。未來應在現有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將水治理的指導思想轉移到恢複河流自然生態,通過水生態系統自身調節優化水環境的方向上來。

課題組建議,為了順利實現上海水治理的轉型,上海應按照水環境的自然屬性,制定長期的、分階段實施的河道水質改善目標;加強全市水體基礎環境能力及汙染源排放影響的研究;有針對性地削減水汙染物排放;將汙染源削減與河流自然恢複相結合;將河道水質改善目標納入河道治理財政資金考核機制。

彈性城市是指對經濟、環境、社會和制度等領域可能發生的各種沖擊,具有承擔、恢複和預防能力的城市,強調的是一個城市的應變能力。

上述報告稱,上海市處於長三角地區城市領頭羊地位,有可能、也有責任將彈性城市的技術、人才、項目經驗、資金在整個長三角地區進行推廣,以實現協同建設彈性城市、更好抵禦氣候災害和解決區域環境問題的目標。

報告還提到,“作為一個包容的城市,上海市要積極與國際領先的科研團隊開展關於彈性城市建設的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在科學充分的預研究基礎上提高上海市建設彈性城市的整體水平。”

報告稱,在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上海在制定2040規劃上已經體現出“開門”做規劃的示範,在今後的彈性城市建設中,更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將彈性治理納入體制改革中,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城市治理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