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6年結束時,上海交出的答卷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速首次超過全國。
上海於22日發布2016年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當年上海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7466.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
從橫向角度來看,與全國2016年6.7%的數字相比,上海的經濟增速高了0.1個百分點;與上海自身縱向對比來看,與2015年的6.9%相比,2016年的增速還是回落了0.1個百分點,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湯匯浩對此表示樂觀:“回落幅度在不斷縮小,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漸趨穩。”
“加減乘除”助力經濟轉型
在全國經濟增長總體格局中,2008年是上海經濟增長的一個“拐點”。2008年上海的GDP增長率為9.7%,為17年來首次跌入個位數。
此前的1992~2007年,上海經濟連續保持16年的兩位數增長,平均GDP增長12.7%,增速超過全國(10.7%)2個百分點;隨後的2009年,上海GDP增幅為8.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稍有回彈達到10.3%,2011年繼續放緩至8.2%,處於全國墊底水平。此後幾年,上海的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以6.9%的增速首次與全國持平。
上海GDP增速下滑的背後,是經濟轉型之痛。作為發達開放型經濟地區,上海比全國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轉型的壓力。即使在當下,湯匯浩也表示,上海仍處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當中必然存在很多陣痛,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
為解決轉型的問題,上海於2011年提出減少“四個依賴”,即減少對重化工業增長的依賴、減少對房地產業發展的依賴、減少對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減少對投資拉動的依賴。
在做減法的同時,上海也開始做加法、乘法、除法。加法,即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提升上海服務全國的能力;乘法,是讓上海的法制環境和行政效率發揮乘數效應;除法,即加快清除落後產能和高汙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表現,是第三產業在上海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2012年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線後,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5%,比上年(67.8%)提高2.7個百分點。
同時,第三產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顯著。2016年上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406.13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6.1%,其中第三產業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1.3%,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貢獻了上海財政收入增量的70.7%。
湯匯浩認為,這是上海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提高的綜合反映。
產業結構調整的另一個表現,是上海對“四個依賴”正在逐步減少。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的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的增加值,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對於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比上年分別減少了2.2個百分點和13.8個百分點。
湯匯浩說,從長遠來看,這些恰恰是經濟轉型升級陣痛期的正常表現。“金融業在2015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回歸平穩健康增長,這是一個好現象。房地產業在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逐漸回歸平穩、理性,這也有利於推動房地產業長期、持續的健康發展。”
“創新、高端”中的制造業回升
在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的同時,上海的工業生產實現小幅增長,是其經濟發展中更值得關註的一面。
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在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的過程中,工業投資出現回升。2016年上海工業投資979.56億元,增長2.3%,扭轉了上年的下降態勢。
自2013年以來,上海的工業投資一直同比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工業投資1236.35億元,下降4.4%;2014年工業投資1156.44億元,下降6.5%;2015年工業投資957.17億元,下降17.2%,降幅擴大10.7個百分點。不過進入到2016年,則呈現同比降幅逐季收窄的格局。從一季度的同比下降11.3%,到二季度的同比下降2.3%,三季度則同比增長0.4%,最終實現同比2.3%的增幅。工業築底企穩格局有望盡快形成。
隨著工業投資的回升,上海工業生產的降幅也在收窄,企業效益有所改善。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82.72億元,比上年增長0.8%,扭轉了上年下降的態勢。
分行業看,六個重點行業工業總產值2100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汽車制造業(12.6%)、生物醫藥制造業(5.9%)兩個重點行業實現正增長。
與此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都實現了更好的增長。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720.2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3%,降幅同比收窄3.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33.86億元,增長8.8%,增速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
在推進“四個中心”建設的同時,上海對制造業也在持續發力,力爭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
近年來,受外部發展環境複雜多變和自身結構調整等影響,上海工業增速明顯降低,同時制造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比重也不斷下滑,2015年這一數字為26.9%,2016年上半年則為26%。
除了要達到25%的這一數字外,上海工業更需要實現的是顯著優化工業供給結構,提高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順暢落後產能退出機制。近年來,上海市加快促進制造業優化結構、提升能級。2016年上海淘汰“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汙染、高危險、低效益)的落後產能1176項。創新、高端,是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兩個關鍵詞。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的總產值實現了較快增長。從2016年3月份起,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由下降轉為增長,最終實現全年總產值8307.99億元,比上年增長1.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6.7%,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這其中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行業、生物醫藥等發展最為突出。
湯匯浩說,上海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推動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上海第二產業發展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先進制造業等方面。
上海市市長應勇在20日舉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上海要的增長是質量高、效益好、結構優、可持續的增長,這些年上海在培育“四新”經濟和新興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像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醫療器械等新產業、新業態都是上海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們對上海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