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良好經理人的特質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523

http://hk.myblog.yahoo.com/iam-waise/article?mid=16799

維斯講開《從優秀到卓越》所提及到的第五級經理人。

我今日忍唔住要同佢 crossover一下。

我會介紹一本書,是馬利克寫的《新時代的有效管理-管理、表現、生活》("Managing, Performing, Living -- Effective Management for a New Era" -- Fredmund Malik)

此書以一個批判的角度去審視所謂「卓越經理人特質」這一回事,究竟在現實上是否正確和實際的用途和價值有多少。而馬利克在書中批評管理學這一門甚為年輕的「科學」(大部分的發展都在二次大戰之後),「沒有任何一門學術領域像管理學一樣,充斥著那麼多的謬論,卻無人駁斥」。

「理想經理人」 (Ideal Manager)的形象是個無所不在的主流觀念,理想的經理人應該要有咁咁咁咁特質(例如像《從優秀到卓越》所講的第五類經理人)。要搞好一間企業,是否 真的需要一個聖人或者是「萬能的天才」(universal genius),又或是是一個過往年代的將軍、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加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結合體?

像《從優秀到卓越》的第五類「天才」或者是「聖人」經理人,是極小數的人。我們要想清楚幾個問題:一家優秀的企業是否需要「聖人」經理人才可保持卓越?而「聖人」經理人是否可以複製?我們在哪裏可以請到這麼一大堆的「聖人」來管理我們的公司?

做過公司管理層或者老細會知道,我們需要 的,並不是「理想」經理人,而是勤快有成效的經理人。我們不需要一個天才或者聖人來表現優異的績效,而是要一個平凡人表現非凡的績效。而這種做法或者管理 的方法,是可複製、誰都可以做到、以及是可以廣泛培訓和加以運用。強調我們需要的是行動的方法,而不是特定的個性。正如一個外科醫生,我們只在乎他開刀的 技術好不好,其他的東西例如他有沒有雄心壯志、他的個性都不是重點。

而領導人(CEO或者是公司的靈魂人物)有優越的個性或者特殊的魅力,是十分好的事情。但我們要明白幾個重點:

一、領導者和經理人概念上是有一些區別,雖然很多經理人都要做一些領導的工作,但未必需要做靈魂人物。而一家制度優良的公司,我們並不需要一堆聖人的靈魂人物。

二、一家公司裏面,我們需要大量成效優秀的經理人為我們辦事,而聖人卻是十分希有。

三、具聖人特質的領導者,若果沒有一班具優秀成效的經理人為他辦事,又或者公司裏面沒有複製或者培養這類人才的機制的話,也不能令公司成為一間具有效率的公司。

四、我們研究所知的成功企業得知,不同成功的CEO的特質都是不同,並沒有完全相同。

五、研究時要分清楚企業的成功,是因為行業景氣使然?還是真正CEO和經理人的功勞。很多書本所講的例子,其實經時間證明是行業景氣的因素多於經理所為的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70

凌代鴻:優秀創業者最重要的特質是「銳利」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vcangle/228122.html

公司股東或核心團隊不和往往因為:股份結構不合理;組織結構不科學;投資人幹涉過多;裙帶關係嚴重;核心團隊互補性不強,或某些人好鬥成性;對賭失敗,業績不振或重大戰略失誤等等,總之 大致歸納為結構、文化和業績三種原因。

今天在深圳一家公司開董事會,強調最多的是如何帶隊伍。總經理原則上不能一個人見客戶,那是在浪費帶人機會,是犯罪;客戶攻下來了,那只是表面的勝利,真正的贏家是攻下單子卻又利用機會提升了團隊;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經過時間磨練,組織每個腦子更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腦子之間溝通的順暢程度。

創業者每天都在做事,但有的人純粹以做好事為目標;但有些創業者不僅做好了事,在做事過程中發動組織成員參與互動、討論總結等,慢慢沉澱了做事的流程,形成了優秀的團隊。恭喜你,你不但在做事,不知不覺中也在塑造優秀成功企業的基因。

很少有創業者對企業管理的各個模塊都非常熟悉,包括世界上最優秀的創業者:Google兄弟和扎克伯格等。你只要把自己一技之長發揮到極致;但要逐步明白自己不長是什麼。要關注自己短處,刻骨銘心地認識到,再找到或培養合適的人來補充。否則你的企業一定長不大。

在大公司做過高管的人出來創業,我誠懇建議你們自己先拿一部分資金,先把隊伍搭建起來,產品加快開發,不要等著天使投資人的錢到位再做,那樣顯得不夠專業。

兩年前,自從做了天使投資,就有點分不清上班日和週末,反正有創業者見面就去,云游中關村等地。近期組織了旦恩創投,有了辦公室和同事,早晨假模假樣準時上班,開始還有點不習慣呢。好在才四十多歲,基因裡還有一股衝勁,加上興趣驅動,每天都可以見到絕頂聰明的年輕人,聽不同故事,也就不亦樂乎了。

【專業主義】創業成功一個重要的要素是追求專業主義。無論你研發、銷售、團隊管理,還是一個簡單的開發,或者客戶的一次見面。所有的事都必須有PDCA(計劃執行檢查和修正)的過程,務求完美標準。一次次的專業主義追求,造就了專業主義團隊。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只能是溫水煮青蛙,讓企業滑向不歸路。

【初創團隊三關】剛才又見了一位創業者,從波士頓回來,兩次創業,我幫他判斷都沒過第一關,即找到剛性需求;第二關是顛覆性創新;第三關是發現天使客戶。三關都過,可能就到了陽春三月,「有春天,無所謂」了。

優秀創業家最為重要的特質:銳利。仔細研討推敲戰略,把產品做到極致,決不錯過一次推廣的機會,用心策劃每一次員工活動……用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團隊,甚至苛刻的程度。即便今天做得不夠完美,但知道方向在哪裡,竭盡全力向目標不斷推進。銳利,才能成大器!

「給客戶做多一點,再多一點」……這是一種邏輯,更是態度和文化。而實際我們的社會中,很多人或公司,對客戶潛意識中都有一種吝嗇和世故,唯恐多做了一點。這就是新的創業團隊的市場和機會。

創業家的理想主義,是指遠大的抱負和倡導的文化。但運營公司還是要腳踏實地。每個月每個季度把握好運營數據,持續開發和改進好每款產品……惟有穩步邁進,才能支撐起偉大的理想。理想是需要經歷時間和耐力的嚴厲考驗。

天使投資大會閉幕,很多人激情澎湃,但我說幾句,天使投資是一個苦逼的活,拼的是體力,90%時間是在苦口婆心勸說創業者、幫找人、調方向和產品、預測風險等等。天使投資是有點錢又有點蛋疼的理想主義者,想在年輕人身上找到當年自己影子,或者想翻過人生的另一座山的一些人。

【管理的本質】就是一個數據採集整理分析,然後有所針對地改善一些關鍵數據,提升整體表現。如果沒有數據的基礎,或者數據極其粗獷,那麼管理會無從下手。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數據的管理改善都是沒有根據的,都是一種惑誘。

現在的O2O項目往往需要社會化營銷、B2C、移動互聯網、ERP、地面拓展、某個領域的專業策劃研發生產、物流、廣告等人才團隊和資源,的確是一個跨領域的創業項目,難度較大,但門檻也較高,一旦成功,複製不太簡單。

勤奮的人,願意努力嘗試,吃別人吃不了的苦,機會當然垂青;聰明的人點撥之下,花別人幾分之一的時間,可能體會就會刻骨銘心;在優秀公司鍛鍊的人,知識和信息大,容易高屋建瓴;跟對老師的人,確立做人做事風格和方法,步步邁向成功之路。人的經歷不可替代,但人的性格稟賦和運氣不同,命運迥然而異。

【穿越】絕大多數人總是活在自己固有的世界裡,但少數人卻可以在不同情境和時空中自由穿越。當他們身處逆境時,卻看到百花盛開、感受和煦陽光;不僅知曉過去,還能夠看見自己未來。這是一種人生喧囂之後的淡泊,也是孜孜以求之後的寧靜。它能助你穿越物理藩籬,自由馳騁在理想的國度。

剛畢業那幾年,工作緊張,盼著放假;當上了部門經理,別人放假,心裡總有點放心不下;成了總經理,別人放假,你反而更忙;退到董事位上,別人放假,你反而想去上班了---人生其實能衝鋒陷陣的時光並不多,能沖時還是盡情去沖吧。

人這輩子需要很多徹悟,但首當其要搞清楚「我是誰?」要清楚自己的生理狀況、興趣和動力、稟賦和專長、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大潮、可能的發展通道----毫不誇張地說,80%的人一輩子碌碌無為,就是沒搞清楚我是誰。要千萬次地問自己及身邊的朋友,不斷探究思考嘗試,這門課你儘早通過,人生就會更從容。

【創業公司打敗大公司】的利器就是大膽妄為、機動靈活、快速前進;創業公司打敗大公司絕不是神話,歷史上和今天每天都在上演這幕大戲,且永遠不會落幕;創業公司打不過大公司,別怨天尤人,你還不夠大膽妄為、不夠顛覆和神速;創業公司模仿大公司,徹頭徹尾是個錯誤,別人的故事,永遠只能當神話去聽。

當今社會信息氾濫讓我過載,我只能減少負荷;這三年基本上沒看過電視、極少翻過報紙、門戶網站基本不用;我只看書、行業雜誌和一些博客;瀏覽微博基本上對很多消息視而不見-----信息對我這種不算聰明的人來說,夠用就行了。我始終認為人這輩子能做的事有限,努力嘗試過,就算精彩人生。

今天同@曹輝在路上 聊天,談到他的產品時,我分明看到他兩眼發光,充滿感情和自豪。我就喜歡這樣的創業者!整天商業模型,不去極度關注自己產品和運營,這樣的項目玄之又玄。

【事業】周國平:事業是精神追求和社會性勞動的統一,精神追求是內涵和靈魂,社會性勞動是形式和軀殼,二者不可或缺。一個僅為了名利而從政、經商、寫書的人,無論在社會上取得怎樣成功,都不能說他有事業;一個不能把自己理想、思考、感悟體現為某種社會價值的人,無論他內心多麼真誠,也不能說他有事業。

【創業者要有些理想主義】這一點讓我較為崇尚,創業者倘若從來不想從事可能無望的精神追求,那麼未免太有點過於現實。創業者當然要腳踏實地,在生命的土壤中紮根,但時而不要忘了仰望星空,追尋自己夢中的北斗。祝您有個快樂豐富的一週!

人生的過程A B C D ----;但人生的結局卻是一樣(A B C D -----)X0=0,一切歸於空無;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儘量想延長那個加法運算,讓過程儘量精彩;人生本是一趟旅途,過程就是一切;創業者的人生在演繹加法同時,有時還會奇蹟般地出現創造性的乘法,每個人【人生過程公式】都不一樣,你的會是哪一種?

創業者開始凡事親力親為,但隨著企業成長攀升,要求你的角色在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由帶頭做事轉變為開始帶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很多創業者因為沒轉變過來而最終導致企業失敗

剛才同一個團隊聊天強調:抓住剛性需求,每一次遇到困難都是前進中的困難;否則,每一次所謂進步,到頭來發現還是原地踏步。

近期因創業公司業務對接或人員招聘,接觸了一些正在輝煌的互聯網公司或其它類大公司高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同他們聊天,語境完全不同於同創業者聊天。他們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往往創業者可能認為只是小事一樁。膽識和勇氣,破壞性創新,這就是創業者最寶貴的財富!

前兩天見一位朋友,他開玩笑說:「你們天使投資感覺像高利貸。」我一時語塞,然後想了想說:「大家無數次聽到放高利貸的人追殺欠債的人,但從沒聽說過創業者做砸了公司,天使投資人追債,這就是最大的不同。」天使投資是一門生意,的確風險非常高,別人看到的是輝煌,其實無數次打掉牙只能自己嚥下。

【如何批評員工】首先:對事不對人。你可以說這事沒做好,甚至開玩笑罵:是不是眼睛長在屁股上了?但你千萬不能說:你怎麼這麼笨?其次:批評後要幫助分析指正,否則你的批評就變成純粹發洩,只能讓手下一頭霧水;最後:批評後要鼓勵,所謂要邊打邊揉,不能一棍子打死,鼓勵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味地批評。

【創業的原始驅動力】有的人說是金錢、成就感、興趣驅動---其實仔細研究,可能更多是因為性格。有些人就是不甘寄人籬下,有些人就愛折騰,也有的人目標感極強---這些性格往往塑造了創業者獨一無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讓他們奮不顧身成為創新時代的弄潮兒。

我最喜歡自己砸錢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的創業團隊。無論你是已經摸到了方向,感覺曙光在前;還是依然在黑暗中探索,覺得前途渺茫-----總之,這一段旅程你自己必須經歷,否則你會感覺創業沒有想像中艱難,可能會栽更大的跟頭。創業從來都是「我」為主體,天使VC等一切力量皆為輔助和從屬。

我的粉絲今晚可能要過20萬了。雖然不代表什麼,但也算是對我的一種勉勵。寫微博近兩年,粉絲從個位慢慢爬升,一路到現在。為了刷屏,我少讀了幾十本書,有些後悔但惡習難改了。以後我還會好好寫,還是一如既往以談創業為主,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給創業者哪怕小小的提醒和幫助,我心願就實現了!感恩!

【現實和理想】創業路上的同學,無論你的商業模式多麼偉大,前景多麼光明,你還是要想辦法有營收,慢慢有盈利。同時,你還不能只是追求營收和利潤,而忘了創業的初衷和夢想,你是來改變世界的,你是來服務社會的。創業者必須盯著報表,卻不被利益而左右,永遠心懷理想,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企業家。

投資界有的被稱呼為VC、PE,為什麼給我們早期投資人一個美麗的稱呼---天使投資?這是一種褒獎,更是一種鞭策,要求我們對待幾乎沒有財務數據的初創團隊做到無罪推定,相信對方。我見到的優秀的天使投資人,都善良率真和理想主義。當然,他們也絕不是傻冒和散錢童子,往往閱人無數,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創業者的特質造就了團隊文化】無論你是一位嚴謹認真、好學勤奮的人,還是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總之,你的團隊逐漸就會有你個人的特徵;世界上沒有兩個特徵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沒有兩個文化相同的團隊。團隊雖小,可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塑造未來的文化。創業者言傳身教,遠遠好過大部頭的教案

創業公司找人幾乎不可能一次就能找對。以下經驗供大家參考:招來人後,如果你把事情交代給他,開始不順,逐漸不用擔心,恭喜你招對人了;如果一兩個月下來,交代給他的事,你心裡總是七上八下,其實直覺已經告訴你,招錯人了,立即辭退,免得後患無窮!//

初創團隊,堅持自己培養人是對的,但因為培養能力和速度有限,CEO和其他合夥人,兩眼要始終盯著行業的大牛們,保持同他們的密切互動,經常試探他們加入團隊的意願。往往一位關鍵人物加盟,需要幾年的努力和嘗試,當然除工資外,股份和期權也很關鍵。公司成功需若干要素,能否凝聚行業中堅力量是非常關鍵要素。

【團隊成員互補非常關鍵】我們常說志同道合才能共事,那是指價值觀。在性格和能力分佈上,差異越大越易合作。清華畢業的,最好找北大的;O型血最好找AB型;技術人員一定要找銷售或管理背景;情感性最好找邏輯型;等等。世界上沒有完美個人,只有相對完美團隊。團隊成員不互補,實際上就是在削弱戰鬥力。

【表達】無論你在演講,公司內部開會,還是客戶交談。表達非常關鍵。首先要言中有物,恰忌誇誇其談,儘量用比喻,間或幽默;其次,要言簡意賅,能一句不說兩句,能站著說,不必坐下;最後,掌握語速語調和肢體語言,兩眼緊盯對方,配合手勢,抑揚頓挫,或鏗鏘或溫柔。表達好的人,只要一次見面,別人永遠不會忘記

我:天使投資的最大勇氣和能力是信任對方、無罪推斷。我們只能憑著極其有限的數據或資料,憑直覺去感受創業者。判斷創業者成為偉大企業家的可能,項目的當前狀態和趨勢。判斷的絕大部分數據來自創業者,如果不能信任對方,一切無從談起。

【大公司團隊VS創業團隊】大公司有好的IDEA,召集團隊來實現,其起步代價和成本要遠遠高於創業團隊。大公司的團隊無法有創業的神聖使命感,無法有一切為己任的責任意識,無法有創業團隊夾縫裡求生存的天生本能,更沒有一分錢掰成兩半用的艱苦奮鬥的精神。這些都不是錢可以買到的團隊特質!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多年在市場中殘酷競爭後沉澱下來的賴以生存的獨特能力。主要表現為每一位員工提升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員工和員工之間溝通的順暢程度。每每遇到剛剛起航不久的創始團隊同我講核心競爭力,我只能無言以對。

我以前一直認為,O2O來自兩大陣營:傳統產業和互聯網領域。經過幾個月的探索,我不得不修改我的說法:O2O幾乎來自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同傳統行業的人關係不大。因為只有互聯網領域的人有勇氣去叮無縫的雞蛋,傳統行業人很多只是想一想,一時還難以下手。

【與前行中的創業者共勉】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風風雨雨,多少場淚流滿面,多少回絕地逢生,---都是為了那虛無縹緲,卻朝朝暮暮的夢;堅持,摔倒,爬起,艱難前行,越過茫茫雪原,穿過重重迷霧,一次次摔倒,爬起再前行----彷彿看到了天際邊有點泛紅,剎那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照亮了我的心,照亮了整個的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9

乏味是企業領導人特質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8438.html

幾天前,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致信給公司的30萬名員工,講到了夏季閱讀的一些小貼士。信中寫道:「我一年會讀50到70本書……主要是歷史、小說和商業方面的書籍。」接下來伊梅爾特談到了兩本書,最後在結尾處寫道:「告訴我你們在讀什麼書,以便我能變得更聰明些。」

伊梅爾特是美國主流企業界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對於他這種古怪的真情流露,唯一的解釋是,他試圖向員工們暗示他不是一個無趣的人。

唉,這封信的內容卻說明情況正相反。如果說有趣的人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他們不會為了吹噓而去統計自己讀過多少書。

伊梅爾特試圖讓自己顯得有趣,他這種做法不僅笨拙,而且是錯誤的。如果你是通用CEO,你不必表現得有趣。如果你並不有趣,事情反而會更順利。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的斯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不久前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優秀的CEO往往比較沉悶。他們執著、高效、注重細節並樂於夜以繼日地工作。上週,作家喬爾•斯坦(Joel Stein)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博客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辯稱,乏味是偉大領導力的秘密。

儘管卡普蘭和斯坦顯然是在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哈佛商業評論》的許多讀者對斯坦文章的回應並不友好:他們完全無法接受優秀的領導人往往是乏味的人這種觀點。

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認為乏味是不好的,他們不明白乏味也可能是件好事。實際上,乏味之人需要一番徹底的形象改造,表明他們是重要、值得敬佩的勞動者和市民,以及全球經濟的支柱。乏味之人不僅比有趣的人更為成功,而且更快樂(因為更簡單)和更友好(因為麻煩較少)。

在商業、銀行、諮詢、法律、會計、醫藥等幾乎所有行當裡,乏味之人都幹得更好。實際上,乏味的人比有趣的人更有優勢,即使是在特別需要展現個人魅力(比如在政界)的領域,乏味之人也往往會官運亨通。正因為此,我們沒有人對倫敦市長鮑裡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感到厭煩:他是公共生活領域中唯一一位沒有讓我們感到厭煩的人。

或許我應該定義一下自己所說的乏味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乏味並不意味著愚蠢。你可以是乏味而睿智的。乏味的確意味著興趣狹窄。乏味之人對一兩件事非常感興趣,對其他事全然不感興趣。

乏味之人也非常注重細節。他們非常擅長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稱的「沖洗奶酪」。他們是可以預測的——這是一種有用、但最不被人重視的特徵。乏味之人相對樂於做乏味之事,這也是一種令人驚喜的特徵,因為大多數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複乏味的瑣事。

想知道有趣之人掌權會造成多大混亂的話,看看出版業吧。這個行業歷來效率極為低下,目前已深陷困境。原因何在?因為在出版業工作的人們不夠乏味。他們喜歡照本宣科和高談闊論,對經營一竅不通。

為了推進這種形象改造工程,我們需要一些「偉大的乏味者」例子。幸運的是,我馬上就能想到兩個很好的例子——約翰•D•洛克菲勒(JohnD. Rockefeller)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他們證明了即使乏味之人也能改變世界。根據各方面的記載,洛克菲勒有非常乏味的一面:他是一位虔誠的浸信會教徒,也是一位忠誠的居家好男人。他在80多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十分直白的打油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其中一句是「每一天上帝都眷顧著我」。即便是個人魅力十足、博覽群書(發展和計算機方面)的蓋茨,據說也相當乏味——他從不聊天,而且缺乏幽默感。

那麼,那些不幸天生有趣的人能做什麼?當然,他們可以嘗試在出版業工作,如果這個行當裡還有空缺的話。或者他們可以教書、寫作和拍電影,他們還可以成為詩人和哲學家。或者更好一點的是,他們可以與乏味的成功人士結婚,這樣就有錢從事自己那些無利可圖的活動。實在不行,他們還可以躲在角落裡,一本本地讀那些數也數不盡的書。譯自《金融時報》 原作者露西•凱拉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57

創業「有成者」的五個共通特質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9158.html

這裡的「有成」,是有成就的意思。創業畢竟很難定義成功,但有成就稍微簡單一些 — 創造出了一個營收與利潤長期成長的公司、給很多員工工作機會與很好的照顧、幫客戶創造了很多價值、幫股東贏得了很好的投資報酬、幫社會帶來了正面影響 — 這些,都是許多創業者想要擁有的成就。

而如果你去分析那些能夠達到上述成就的創業家,他們的個性上其實有一些共通的特質。Forbes 的專欄作家 David DiSalvo 最近寫了一篇The Five Hallmarks of Highly Respected Achievers來分享他的觀察,我覺得整理的很好,因此今天,就讓我們借用他的五的特質,來聊聊這些成功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恰好的韌性 Tempered Tenacity

這是創業最難的部份,我認為也是區別一個有成就的創業家與一個無法打開那扇門的嘗試者最終的關鍵。你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聆聽,什麼時候該不顧一切的堅持 — 不,這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容易。當 17Life 當初在做午餐王時,他們一直不斷的聆聽會員的回饋,增加了許多進階功能,但結果把網站改成了一個四不像,最後發現新來使用者的根本無法上手,造成了成長的停滯。當慧邦科技要放棄「迷你窩」而改做「神來也」時,所有的人都跟他們說這不可能成功,但他們決定孤柱一擲,最後創造了一個超級成功的遊戲公司。

一致的言行 Consistent Commitment

當你觀察這些「成就人士」,你會發現他們往往不只是很好的「業務」,同時也是很好的「務業」。他們不會用一個絢爛的羊頭拐你上車,回過頭卻讓你發現他賣的其實是狗肉。他們知道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去拐騙人家,一點也不值得長期所造成的名譽損失,尤其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網路時代。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答應人家的就做到,下次才有二度合作的機會。

有靈魂的務實 Soulful Pragmatism

要能夠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達到某種成就,務實當然是必要的特質。但「務實」與「現實」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這條線的名字就叫做「有沒有心」。務實的創業者會去想對方的好處,儘量在能力範圍內達到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結果,即使這代表著犧牲部分自己的利益。即使沒辦法做到皆大歡喜,他還是會去照顧失落方的感受。人其實都是感性的動物,而能夠多用一點心,往往就是打動他們最後的關鍵。

有策略的化解危機 Strategic Resolution

創業的過程必定會有很多很多的突發狀況,而厲害的人不只是很快的把這些問題解掉,他們還會兼顧長期的策略佈局。他們知道組織參年、五年後希望到達什麼位置,因此不管眼前的問題再燃眉、再辣手,每一個對應的決策也不能背離這些策略目標。

扛起責任 Responsibility Ownership

有成就的人瞭解「授權」與「負責」的不同,即使把執行過程的決策權交給夥伴,也不代表出狀況時就可以推卸責任。在小公司,創辦人往往就是公司的執行長,而執行長往往也是公司的「負責長」,所有公司發生的一切,都該由執行長負責到底。也唯有這樣的領導人,才能長期贏得股東、夥伴、同仁的尊敬,最後帶領大家到達偉大航道的另一端。

所以,綜合這五點,你可以看到有成就的人想的是很長期的。他們非常有系統、非常用心而且非常有耐心的往目標前進,然後務實的判斷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 Pivot。這些點說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做起來非常難,也是每個創業者永遠都可以想如何做得更好的。而「長期」也正是性格會影響命運的塬因,因為你今天做的事情,會對你明天得到的東西帶來莫大的影響。因此,如果你明天想要當一個有成就的人,那從今天開始,請認真學習他們的性格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91

成功的特質 把贏家逼上絕路



2012-8-27  TCW




八月八日早上,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助理教授林育誼被發現在實驗室裡自殺身亡,震驚社會,也留下無數謎團。

「我們完全不能理解,他是院裡的super star(超級巨星),是絕對的winner(贏家),聲望如日中天,我們都望塵莫及……,」隔天,台大醫院一位主任兼教授級的同事如此評論他。

今年二月,台大才以高規格召開記者會,介紹林育誼以及由他領銜的「長壽基因」研究,這份研究被刊載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上,是台灣醫界的大事;林育誼這位三十八歲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也成為同事眼中「最有希望獲選為中研院最年輕院士」的明日之星。然而,掌聲尚未停歇,主角已永遠退出舞台。

自殺,不是久病厭世或窮途潦倒的人,迫不得已的選擇嗎?為什麼世人眼中的「贏家」,竟也會走上這條絕路?

林育誼不是特例。六月,台大就一連失去兩位學生,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的獸醫系僑生,連續兩年蟬聯全系第一名,是台大書卷獎得主;另一位則是台大哲學系一年級女生。在那之前,建國中學也才剛剛失去了兩名優秀的高材生。

再看看國外,過去幾年,企業界自殺頻傳,包括美國電子支付大廠PayPal副總裁薩瓦帝拉 (Eric Salvatierra)、日本鐵道公司社長(相當於台灣總裁)中島、日本華納音樂(Warner Music)公司社長吉田敬、香港滙豐銀行分區總監劉學斌等。

關於他們的死,媒體有著各種揣測。

有人說,林育誼成名後,部分醫界「大老」藉他的光環申請研究計畫,林育誼掛名出力,不堪負荷;而尋短學生,則是因為感情失利、課業壓力;中島社長是為了北海道鐵路事故自責道歉。

「自殺是一件太複雜的事情,請不要用單一理由去簡化自殺、誤導大眾,」國內自殺研究權威、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醫師質疑,如果久病就會厭世,失戀、失業、挫折、冤屈就要尋短,那世界上還有誰能活下來?

媒體披露的自殺理由,只是導火線,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問題不在「星星之火」,而在積累已久、在各種壓力下日益凋萎的心靈荒原。如何辨識、協助受困者,甚至,如何營造一個有滋潤感的社會,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失落「珍惜信念」正是成功者自殺關鍵原因

曾經訪談自殺者親友超過千人,攤開一份又一份的研究數據,鄭泰安指出了自殺最關鍵的兩大危險因子,也就是「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酒癮等),和「失落的生活事件」。

「若非身處憂鬱陰影,幾乎沒有人會選擇自殺,」鄭泰安引英國衛生部健康白皮書的話表示,在台灣,高達九八%的自殺者,死前曾經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無法專注」等典型憂鬱症狀,但很可惜的,只有不到一五%的自殺者,曾在生前看過精神科醫師。

至於「失落的生活事件」,是指有八四%的自殺者,曾在死前不久經歷過重病、失去所愛,或失去工作等。值得注意的是,高達六○%的自殺者,失落的是很抽象的「珍惜信念」(loss of a cherished idea),像是自我價值感、個人尊嚴、理念或名譽等。

這種「珍惜信念」的失落,正是成功者自殺的關鍵原因。一個人擁有的「珍惜信念」越多,越有可能驅策自己走上顛峰;一旦無法維持,卻也可能將成功者推入失落深淵。

你有這些賴以成功的「珍惜信念」嗎?檢視一下,它們往往是父母和社會灌輸給你的。做為成功工具,剛剛夠用就好,別讓它們凌駕你的真實人生!

「我必須是完美的」怕「輸不起」而選擇逃避

「唯有偏執狂能生存」(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的名言)、「魔鬼藏在細節裡」(鴻海總裁郭台銘的名言),堅持不懈,力求完美,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質。

「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精神科名醫王浩威指出,成功者不僅要求自己達成任務,而且要達成「完美任務」,因為表現傑出,他們很快就能得到師長或老闆的肯定。然而,完美主義者常會過度放大自己沒做好的那一點,對小事耿耿於懷,對自己和別人都構成莫大壓力。

帶過許多企業中高階主管的資深「企業教練」兼諮商心理師陳茂雄也表示,這種完美個性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學習來的。許多父母對孩子過度期望,只有要求、沒有讚美,孩子長大後,即使再成功,內心還是戰戰兢兢、缺乏自信。「完美個性」再加上「自責型人格」,就很容易導向「我真沒用,都是我的錯,算了,讓一切都結束吧!」的危險思想。

科技紫微網創辦人張盛舒,曾披露自己長達十五年「天天都想自殺」的心路歷程。張盛舒在彰化偏鄉長大,從小到大一直是天才生,考進台大數學系後,碰上一堆天才怪咖,他不能接受自己不再輕鬆考第一的事實,也厭恨自己要為了拚成績去讀書。他開始質疑人生的意義,藉著逃避來免除自己「原來這麼平凡」的挫折,最後他沒考畢業考,讓學歷停留在高中。

「我一直是第一名,沒有失敗過,才會那麼害怕失敗,」張盛舒剖析。

甚至,在擔任捷鴻總經理、為公司賺進大錢的那幾年,張盛舒還是無時無刻不被「說不定下一次接案就會失敗」的恐懼所縈繞。

張盛舒在辭職不成、留書不告而別後,又機緣湊巧獲得前東家宏?硍偎峓賳穈絢漵R網站。

結果這一次,失敗真的來了。

他在四年內賠掉八千萬元,更慘的是,在網路上蒐集超過十萬張命盤後,他才發現自己過去所學、網站設計方向,通通是錯的。

但因為算命,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生,他終於明白自己到底在怕什麼。

「我怕的,是想像中的失敗,結果真正失敗了,才發現失敗也沒有那麼可怕。」他說,每個人想像中「不能承受」的東西不同(例如沒考上好學校、配偶外遇、破產、失能殘廢等),可惜這個社會一向只教大家如何追求成功,卻很少教導如何處理失敗、「享受」失敗帶來的人生蛻變,才會讓完美主義者因為「輸不起」而選擇逃避。

「我很堅強,不須幫助」以為求助就是示弱而硬撐

成功者自殺,除了親近者早有「預感」外,周遭的人通常都很錯愕,「他很正常,完全看不出來啊!」或是「他EQ很好,很少看到他沮喪或發怒……。」殊不知,這正是問題所在。

「這是一個要求你死命硬撐,還要強顏歡笑的社會!」建中駐校醫師之一、過去三年固定到校輔導學弟的精神科醫師希雅特.烏洛表示。

從孩童時代,抱怨功課太多,父母會說「怎麼這樣就喊累?將來怎麼跟別人競爭?」或是「再加油一下,你一定可以的。」如果追問,「為什麼我要做這些?」答案通常是,「該做就做,不要想太多!」

這樣的態度內化後,許多成功者即使工作遇到瓶頸,也很難開口跟上司說,「這種KPI(關鍵績效指標)超過我的能力,請再給我一點人手或時間。」他們以為「求助」就是「示弱」,不僅損傷自尊,還可能在老闆心中留下壞印象。

在鄭泰安研究中,絕大部分自殺者在死前都有「失眠、吃不下東西、注意力無法集中、提不起精神」等症狀,成功者因為不能示弱,也沒有勇氣放棄現有的成就,即使長期焦慮失眠,他們也只能靠藥物或酒精壓制,這些東西容易成癮、又有副作用,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雖然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然而「看精神科」、特別是病情嚴重時的住院治療,仍是一大禁忌,父母怕孩子過早留下烙印,影響將來前途;企業主管怕消息走漏,會影響領導威信。個人的自尊、長官的期許、公司的名譽、社會的關注……,成功者擁有越多,枷鎖也越多,越難走出來。

那該怎麼辦呢?

陳茂雄認為,「時時察覺自己的情緒,知道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然後好好的處理它,」這是最根本,代價也最小的一種方式。

他曾遇過企業主管以鋼鐵意志為傲,不容許自己「悲哀」,看悲劇電影時,身邊的太太哭成淚人兒,他卻「抽離」出來剖析編導和攝影的催淚手法,還以此沾沾自喜。

這其實是危險的。

人生喜、怒、哀、懼各種情緒都很正常,找機會讓自己大哭、大笑、大怒,並且探索自己痛哭或憤怒的原因,允許自己自在表達情緒,才能避免壓力累積到崩潰。「我要更進步,更成功」

高階主管是吃安眠藥大戶

不曾攀上顛峰的人,常會感嘆「要是我能像××一樣成功,我就一輩子心滿意足了。」可惜這個邏輯對成功者不成立。

「成功是一種addiction(癮),要一直加重分量,才能維持同樣的滿足,」王浩威表示。

王浩威觀察,在成功過程中,大量的名利和吹捧,會使一些人越來越自信、自戀甚至自大。「我很少聽他們說『或許』、『可能』、『這樣好不好』,他們講話都是斬釘截鐵,不容挑戰的。」他表示,自戀、自大會讓成功者在關鍵時刻選擇「賭一把」,一旦不順利,就有可能「像滾雪球一樣,直接墜入谷底。」

除了個人的心理素質外,社會也逼迫成功者不能停在原地,一定要拉開領先距離,以免被競爭者超越。

「現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風火輪,為了不摔下來,你只能拚命踩。一面踩,一面要推擠別人,並且防備別人射來的暗箭!」希雅特.烏洛觀察,這種可怕的「社會壓力傳遞鏈」很容易讓身處其中的人產生焦慮、憂鬱;台灣每年要消耗掉好幾億顆安眠藥,中年人、中產階級、中高階主管更是吃藥大戶。

提倡多元成就感是阻止贏家否定自己關鍵

怎麼辦呢?他認為,社會應該提倡多元的成就感,不應把成功單一化;王浩威則會詢問病患,「為什麼你覺得只有死亡才能達到你的目的?」

多一點選擇、多一些出口,是阻止贏家否定自己的關鍵,因為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這扇門關閉,那扇窗開啟,窗外永遠有藍天,只要你願意抬頭看一看!

【延伸閱讀】誰最有可能自殺?——自殺跡象表自殺由以下3股力量糾結形成,並容易被一些外在因素誘發。1.有精神疾病者:症狀有睡不著、吃不下、注意力渙散、情緒低落、酒癮、藥癮、躁狂等2.有僵化性格與扭曲認知者:包括一直纏繞某些話題、怨恨某些人、覺得被羞辱、沒有價值、身體不好、自責後悔等3.有失落的生活事件者:包括失業、事業失敗、失戀、配偶外遇等4.被外在因素誘發者:包括季節(如春夏)、名人之死(稱為「模仿性自殺」)等資料來源:各自殺防治網站

【延伸閱讀】如何阻止自殺?——對有自殺跡象者的正確做法近6成自殺者會發出「求救訊號」,適當回應就有可能挽回生命1. 透露死意: 如來電訴苦,說自己不想活、好無能;或語帶威脅,如「你不答應,我就死給你看!」或在高樓等危險處徘徊,並讓人看到2. 特地告別:來電說對不起,或是交代一些事情3. 開始善後:把房間整理乾淨、理髮,把心愛的東西送人4. 行為反常: 探視久不見面的親友;或迴避親友,把自己封閉起來等↓開始救援行動盡快找到對方,展開對話1. 用同理心:引導談話,切勿用避諱或否認的方式應對錯誤說法:「你又來了!」「沒那麼嚴重啦!」正確說法: 「怎麼了?你聽起來好累喔!」「你還好嗎?我等會去看你。」2. 正面開導: 每個人想死理由不同,有人沮喪、有人憤恨,先認同感受,再為他找出活下去的理由3. 說服就醫: 自殺念頭往往伴隨重度憂鬱,不管有無精神科病史,都應盡快就醫。適當且足量的投藥,有時遠比話語有力4. 小心防範: 自殺念頭來來去去,急性期過後的鬆懈期反倒是最危險的,須小心收藏藥物、刀具、農藥或煤炭等,避免自殺工具被輕易取得資料來源:各自殺防治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83

五個被低估的領導特質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2444.html

首先明確一下,我所說的領導,不是指那些讓股價在半年裡翻了一番的人;也不是那些能對當地政府施加影響,獲得政策優惠的企業家們。

當然,以上提到的也是重要的領導力之一,但它們是不能持續的特殊領導力。

我在此要講的是能激發、鼓舞他人的那些領導。他們讓員工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員工從內心深處願意被這樣的領導領導。

他們的員工不會覺得自己是在被領導,而是不管去向何方,他們能並肩作戰,這是一種很棒的感覺。

以下是達到這種領導境界的常被忽略的五點:

1.他們撿起垃圾

我曾經在CEO和工廠主的陪同下參觀過很多工廠。即使是在最乾淨的生產車間,環境也比較雜亂,不可避免地我們會見到地上扔的垃圾。有次地上扔著一張紙,接下來會發生什麼?CEO或工廠主會如何反應?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行動:

一類領導會緊緊盯住那張紙,將紙張撿起來,揉起來扔到垃圾桶裡。他親自撿起垃圾啊,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還有一類領導會很快地撿起紙,折好放進兜裡,繼續原來的談話。對地上的那張廢紙,他沒做它想,只是撿起來。

在上面的兩個場景裡,工廠的員工都會看到他們老闆的所作所為。身為領導,你的員工都在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他們看你是如何處理的,表明了你的什麼立場。

偉大的領導們做他們所做,只是因為那對他們很重要。他們關心的是實際行動,而不是做秀。行動會永遠進行下去,而做秀只有短短幾分鐘。

2.他們不會讓詩人使用圖表

每位員工都有長處與不足。聰明的領導知道讓員工做他們擅長的事情他們會如魚得水,不會覺得是在工作,他們會很高興,很充實,並覺得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但通常員工們是被指派做他們不喜歡的、不擅長的工作覺得他們做的事服、尷尬,覺得僅僅是在做一份工作。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工作。

聰明的領導知道要發掘員工的潛能,但他們會在大多數情況下讓員工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不是為工作而工作。

3.他們自己回去取筆記

我坐在一間會議室裡,五分鐘後會議將開始。這時,公司的創始人走進來了,入座後他看了看他的公文包,說:「糟糕,忘了帶筆記了。」然後他起身朝門口走去。

馬上就有五個人站起來:「我去拿吧」,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他馬上說:「謝謝,但是我忘記拿了,我自己去拿。」

是的,做為企業主,你更重要,你的時間更寶貴。讓別人幫你去拿筆記會更有效率。

但如果你想建立可信賴的公司文化,你就應該自己回去拿你的筆記。

建立好的企業文化要從你做起,從小事做起。

4.他們會遠離聚光燈

多家主流媒體曾想採訪我的一個朋友,他們想報導他的故事,他的背景資料以及他成功的秘訣。但他總是回絕他們。

「我覺得這很無聊,而且,人們會發現我的成功根本沒有秘訣。」

這不是他的謙虛應承,而是他堅信他的成功沒有捷徑,他只是做到了僱用好的員工並讓他們在輕鬆的環境下做自己擅長的事。

他的員工們也瞭解這點,也都很敬仰他。

5.他們有擔當

因為程序員沒做好測試,網站的一項更新出了故障,給成百上千的顧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公司老闆說:「我很抱歉,我沒能確保這個更新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我的失誤,為此我深表歉意。我會盡一切可能盡快修復問題。問題修復後會在第一時間告知大家。」

當出現了問題,好的領導不會冠冕堂皇地說「我們…」。他會承擔全責。

在公開場合他會說「我」,當跟員工說時,他會說:「請你幫我個忙,我需要你的幫助。」

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含義。(Via Inc.,作者:Jeff Had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99

投資札記【470】優秀投資人的12項特質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7zd.html

好的個性比智商高低重要。——安東尼·波頓

最近在看安東尼·波頓的新書《逆勢出擊》。波頓是我最為欣賞的投資大師之一,他與彼得·林奇都是富達基金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基金經理,巧合的是兩者的投資風格也很相似,當然也有不同。相比林奇,波頓可能更保守一些;由於歐洲的自由聯盟屬性,波頓在跨國界投資方面也比林奇涉獵更廣泛;此外,他的英國紳士般的性格品質也讓人更感覺到淡定、平和和謙遜,林奇則更具備美式放蕩不羈的品性。儘管目前波頓在香港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同時反映了亞洲市場與歐美市場的顯著不同。與總是念叨不虧損的一邊倒式巴粉不同,我不是個唯業績論者(特別是1-3年的中短期業績),香港的遭遇並不妨礙我對波頓的尊敬。因此他的新書一出來,就迫不及待的在淘寶上搞了本繁體中文的來看(台灣出版的,國內還未出版)。

書裡提到了一名優秀基金經理人的12項特質。我覺得這12項特質不僅適用於基金經理人,對於任何一個普通投資者都適用(因此下文中我都用投資人來代替他提到的基金經理人)。其中有一些對投資者具備技術方法上的指導意義,另一些則是波頓本人優雅性格的展示。我甚至覺得這些品性不僅對於投資人而言適用,在其他任何工作、生活方面有意識培養這些品性,同樣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在我看來,什麼時候國內的基金經理們有三分之一能達到波頓的心態和修養,那時的市場就可以說成熟了。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優秀的品質:

1、透視之眼

波頓認為投資類似下棋,優秀的投資者總能比別人多看幾步。他們不僅要瞭解一項變化產生的反應,還要知道這個反應帶動的更多波及效應。他舉了個例子,譬如說英鎊兌美元匯率升值,一般人立即反應知道這對於英國出口製造商而言是利空,但不太明顯的是這對英國服裝零售商卻是利好,因為這些服裝零售商所賣的衣服大多從海外進口。這個例子可以簡單搬到我們市場上,人民幣升值是長期比較確定的趨勢,對於簡單製造出口不利,但對於國內造紙業龍頭卻有利,因為我們國家的紙漿大多是進口的。我也常常感覺到做投資,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能力,必須結合歷史、現狀的種種特徵,充分發揮想像,去合理的推斷未來各種的可能性。當然,特別要強調的是要基於事實證據合理謹慎推斷,不是毫無事實依據的概念想像,尤其要區別未來可能性我希望之間顯著的差別。

2、個性

波頓認為太情緒化的人很難成為優秀的投資人。這也是我常常跟同學們提到要保持淡定心態的原因,特別是在看到科斯托拉尼書裡,提到他一位老朋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故事之後。波頓提出,好的投資人應該謙虛、樂於犯錯。他與林奇的結論完全一致:投資是一種概率遊戲,沒人能永遠押對。但優秀的投資人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他們心胸開闊,喜歡質疑,他們每天保持專注,必須要有足夠的精力和毅力,並持之以恆。

3、有條理

由於信息技術的大發展,今天我們可以獲得的資訊遠多於以往。然而這也帶來問題,由於資訊太多且雜亂無章,優秀的投資人必須在處理這些資訊上訓練有素。與一些投資者整天盯著市場報價、資訊屏幕不同,波頓堅持每天做好計劃,有條理的處理每一件事,提高自己的效率。波頓提到自己也很少看當天市場的走勢情況,一些人對於他不瞭解當天市場走勢的情況感到很驚訝。

4、渴求分析

可能是繁體中文的語法問題,這個小標題有點拗口,其實講的就是要獨立思考、獨立分析。波頓喜歡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喜歡只有結論,而想知道完成結論的過程。相比之下,我們國內是不是有很多投資者對於分析過程根本不感興趣,只想別人告訴他該買誰該賣誰呢?這樣投資豈能成功?波頓提到他一個同事在考察新人時常問一個問題:全世界有多少塑料袋?他對答案其實不感興趣,而是關注被問者的思考分析過程。比較好的分析過程譬如從需求面考慮:全世界有多少購物者、他們在多少商店購物多少次;或者從供給方面想:它們如何製造、全世界有多少工廠、每座工廠的平均產量是多少等等。

5、講求細節的通才

優秀的投資人必須對股市上他們研究的形形色色的企業和行業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他們也必須很快掌握新主題,只要幾小時的研究就能比一般投資人瞭解更多。當然也不必擁有像專業分析師對特定產業那樣深入的知識。這一點我岔開來講,有些投資者固守自己所謂的能力圈,如果確實感覺自己學習、拓展新知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未嘗不可。但如果僅僅是拿來作為自己堅定看好某一些特定行業而否定其他行業的擋箭牌,恐怕就不可取。巴粉們總是津津樂道巴老僅僅投資少數幾個行業,卻極少有人注意到他和芒格對各行各業、各類公司的瞭解程度。

6、渴望贏

在保持淡定心態的同時,好勝心也不可或缺,這是優秀投資人取得長期佳績的動力源。葛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有一段話儘管忽略了上市公司切實績效增長帶來的財富增長,但仍很精彩:投資管理專業創造不出價值,但它每年花費大約1%成本在這個賽局裡。整個來說,我們就是市場,而既然有成本,集體來看我們必然績效低於市場。這就像打撲克牌,好的玩家必須把他的成本和獲利轉嫁給輸家承擔。要每年贏2%,你必須找到一個甘願輸4%的人……追隨指數投資一定會擠壓積極管理型經理人,直到它變成這個行業絕大多數人的作法為止。最差的玩家會推出牌局,轉進追隨指數投資。其餘玩家的標準將因而提高,再提高,但幸好不斷有新手加入牌局。

7、有彈性的信心

這是我以前有篇文章說自己不再信心滿滿的來源所在,就是因為看到了波頓對於信心的態度。波頓認為投資要有信心,太不要過於自信,必須隨時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認為投資領域確定不確定往往只隔一條細線,太有把握反而可能陷於不利。這也是我排斥過分集中投資(所有投資僅投資在一兩個股票上)的根源所在。當然,波頓也提到過度懷疑也會導致舉棋不定、怯於行動。

8、勇於不同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逆向投資。大多數人受旅鼠效應影響樂於追隨眾人,林奇也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投資者從眾心態的根源。優秀的投資人大多能在關鍵時刻不受大眾想法的影響,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波頓認為,如果沒有與生俱來的這種天性,也可以通過後天培養。

9、瞭解自己

優秀的投資者應當充分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個性的風格或方法,持續使用並不斷改進。波頓不認為有人能精通十八般武藝,而且還能長期成功的在不同投資風格中進行及時轉換。關於這一點我也很有感觸,一些同學在熊市中讚歎巴老的不虧損,在牛市中又豔羨林奇的狂賺十倍,一會想學這個,一會又想學那個,到頭來如水中撈月鏡中花,最終落得一場空。

10、經驗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有相似之處。波頓認為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與股市的循環,就稱不上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崔恩(John Train)提到了伊卡魯斯症侯群,即最危險的莫過於信任一個年輕、而且曾有一段時間表現很好的狂熱者,他以命定滅亡的悲情撞毀在下一個空頭市場的地面。愛德溫·李費佛(Edwin Lefevrel)的早期幾次破產,顯然就是如此。我的博客中也偶爾會有自信滿滿、自稱業績遠超巴老水平的同學來指導工作,但願他們不是崔恩提到的這一類人。我投資十多年,業績自認為一般,經驗不一定豐富,感慨和經歷還是可以說有一些的。非常認同波頓說的,一位優秀的投資人從不停止學習,不斷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1、誠實

波頓只是簡單的下了個結論:誠實是必要條件。顯然,這不僅僅是投資的必要條件,誠信和良心,從來都是我認為的做人的起碼準則。在這一點上,我從不認為有討論和質疑的必要。

12、常識

當投資中面對新的或不尋常的事物時,波頓會問自己最簡單的問題:這是否合理?約翰·鄧普頓告訴我們投資最昂貴的四個字:這次不同,本意恐怕也就是人們常常忽略一些簡單常識,尤其是歷史不斷上演的重複性常識。譬如霍華德·馬克思告訴我們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去、蒂默西·韋克認為交易越頻繁,收益就越少等等。這些簡單常識也是優秀投資人在大眾心情激動、達成顯著共識時依然能保持淡定心態的基礎。

波頓最後說許多投資人把投資看做比較輕鬆的事,因此想方設法尋找捷徑,然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自己的獨立思考。投資其實遠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簡單,尤其是想獲得很好的投資業績更有難度。波頓認為判斷一個投資人的績效時,想在短期內(例如三年內)區分績效是歸功於運氣還是能力,是十分困難的。技術純熟的投資者,需要時間讓概率轉變成對他們有利。每一個優秀的投資者都會碰上績效不佳的年頭,他提到了自己在1989-1991年連續三年表現不佳。現在恐怕要加上2010-2012這三年了。儘管如此,波頓的坦率也是我最為欣賞的品行之一。相比之下,巴老表現的確更為出色。然而大家想過沒有?從概率上講,既然巴老成績如此無與倫比,也就意味著你更不可能學成他那樣。何不放下自己的股神夢,學學那些更像普通投資人行為、心態的大師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5

節慾—資本家最優秀的品格特質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bixf.html

讀西尼爾的」政治經濟學大綱「

 

什麼是打工仔和資本家的最本質區別?

西尼爾認為是節制,節慾,也就是後吃棉花糖的意思,未來導向。

在人類所有奮鬥進程中,」節制「」節慾「看起來進展

最慢,因此也不被大多數人重視,但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它

反而是最有效的。

打工仔和資本家獲利的方式如下:

打工仔 → 勞動 → 工資

資本家  → 資本(節制)→ 利潤

 

其中,打工仔的勞動是個」動詞「,資本家表面上是利用資本牟利,其實是資本家用

自己的行動(節制節慾)積累了資本,資本才創造了利潤,本質上資本在這裡

也是個實實在在的」動詞「,節制慾望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利潤是對節制慾望

這一美好人性的豐厚報酬。

艱苦卓絕的奮鬥和努力是資本家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艱苦

奮鬥一直存在,總有人在努力,哪怕是在欠發達環境惡劣的地方。但像阿q一樣,有點

銀子就想喝酒泡吳媽怎麼能攢得下錢?往往越是在這種地方這種人,就越是過著不加

節制,沒有遠慮貌似快活如神仙的生活。

 

節制自己慾望攢下來錢是一種艱苦的心理勞動,節制自己不浪費時間去學習也不容易,

這種勞動是積累無形資本的重要途徑,芒格和老巴付出了最多中國礦工的勞動量就得到

富可敵國的巨額財富,這就是無形資產的回報。

 

 

請注意:

本書寫於19世紀初期,那時銀行尚在萌芽狀態,資本完全依靠自己的血汗積累,

從銀行貸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從人性上來講,沒有銀行的存在才是熬煉真金的時代,

這裡的資本家是特指這樣具有節慾和創業精神的,並非狹隘職業定義的打工勞動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28

服務業選才 人格特質與能力何者優先?

2013-3-4  TCW
 
 

 

服務業是面向人的產業,員工的態度與品質,將更直接影響客戶對品牌的觀感。

但是,選人才,人格特質與能力,孰輕孰重?如果企業主選擇以人格特質為主,選才可能會遇到能力容易衡量,人格特質卻難以測量的難題;如果偏重人格特質,也擔心萬一人才能力不足,將限制企業發展。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兼顧人格特質與能力的需求?

服務業一年產值占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七成,其中就業人口更占了六成,最具備代表者莫過於便利商店。

截至二○一○年底,全台灣連鎖便利商店已突破九千家,平均每五百公尺就有一家超商,以人均密度而言,平均每二千三百人就分配到一間超商,全球第一。

過去擔任便利商店龍頭統一超商總經理時,徐重仁一手創造了台灣超商傳奇,讓統一超商起死回生、創新服務,由單純的民生消費事業,擴展金流代收、物流體系,並且發展咖啡、鮮食等商流。

徐重仁倡導用愛照顧員工,員工才能用愛去服務客戶,他偏好人格特質先於能力,但是他在追求讓統一超商快速成長的同時,如何不讓這樣的人才觀限制了統一超商的成長?

本期管理相對論邀請到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與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研所所長朱文儀對談:服務業求才,人格特質重要?能力重要?

選人,先看人格特質擅長與人溝通,有熱忱才合適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研所所長朱文儀(以下簡稱朱):過去管理相對論與科技業討論過人格特質與能力何者重要,科技業普遍看重能力,你怎麼選擇?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以下簡稱徐):服務業,是以「人」為主體,所以人本身的特質是滿重要的,學歷,是不是國立大學,對我來講只是參考。基本上,如果你是個寫電腦程式的,或者是研究某種商品設計的,這需要有專業的技術、職能。服務業通常我們首先強調的是,人的特質、個性,這個我比較重視,他本身如果是一個比較有熱忱、易溝通(的人)就比較適合做服務業。

朱:人格特質很難在面試時準確掌握,我問你是不是正直、誠信?你一定說你很正直、誠信,重視人格特質的企業,招人時會有兩種處理方法,第一、境外阻絕,我在招募新人的時候,花很大的心力去測試你的個性,甚至聘心理專家做問卷、專業訪談,精挑細選降低找到不適任者的機率。

第二種方法是,我只要招募的時候,確認他沒有什麼重大的不妥,進來之後我花很大的心力在教育訓練、塑造他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你會選擇哪一種?

徐:實務界我們在聘用人員的時候,也是會有性向測驗,但那是個參考值,最重要的是主管的面試判斷能力,當然判斷錯誤也不是說沒有,百分之百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想每個人做法不同,對我來講是比較朝後者,不是說一定要用很複雜的方式去測驗他,選用他。雖然不可能每次選才判斷都很準確,但是在服務業中,多數的中高階主管,都是從底部晉升上來,我們會透過訓練、體驗,讓他擔任更重要的角色(指主管,可後天培訓)。我們從他實質表現去了解、判斷,這個人適合哪些工作?這個適合做管理職,那個適合做行銷,這個做營運,我會這樣安排。

用人,力求適得其所不適任可以輪調,做適合的事

朱:企業大了之後,一定得授權主管,萬一這個主管個人特質很好,但是管理能力不足,無法好好識人、任用,你會怎麼辦?

徐:我領導集團時,一定清楚讓大家有共識,知道策略方向怎麼走,接下來就是交給一線主管,如果這個主管,所用的人不是很OK,導致該部門沒有辦法形成共識,我會視為是主管的問題。

第一步,我會先coach(培訓),跟他說你應該朝哪個方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他聽了,真的去改善,當然我就放手讓他做。如果不OK,那這樣子我就把他換掉,但不是說讓他沒有工作,我會做rotation(調職)。

但是,企業得成長,特別在關鍵的事業部,必要的時候,我還是毫不猶豫會換投手。

舉例來說,統一超商當初想繼續開店,一個主管跟我講(市場)已經飽和,這個主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呢?因為他本身沒有很清楚,他沒有一個vision(遠見),只是他底下的人告訴他,然後他來告訴我,主管這樣子的話,他就沒辦法發揮他的功能。我常常講,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

我就說這樣子不行,你暫時就換到別的地方去,我找一個比較aggressive(積極進取)的去做。結果一九九九年我們(全台門市)就達到兩千店。

朱:你換主管,大家會知道一定是他能力出問題,面子很難掛得住吧?

徐:那是現實的問題了,我常常舉球賽為例,換投手下來坐冷板凳,但不是說那名投手就沒有機會,我常常會跟他們說,暫時把你換下來,你還是要在這方面多多去學習,將來還是有機會。

育人,仿效舉重原理看部屬能力,加工作量或減量

朱:你有提過,如果今天發展一個事業,我覺得這個人的能力有點不足,你可能會試著培育他,給他增加五%的工作,讓他慢慢去成長,一個是換投手,一個是培育,你的選擇標準為何?

徐:你講的是舉重原理。如果你判斷,這個人可以拉三十公斤,那這個就應該再給他加五公斤,慢慢加。如果不對,我給他加,他已經支撐不了,不能再給他加,一定要給他減量。這就看你做主管的能力。

朱:以剛剛你提到開店的案例,你認為該主管是能力問題:他對市場趨勢掌握不足;或者是人格特質的問題:他太保守?

徐:應該講是能力的問題:專業不足。他是很認真踏實的人,要把他換掉也很為難,還是得讓他適得其所,去做他可以做的事情。

朱:西方企業認為如果經理人能力不足,又不認同CEO(執行長)做法,可能會直接換掉,甚至要求離職,你不這麼做?

徐:服務業很重視人和人之間的接觸,是很感性的產業,我們要用愛來經營事業,用愛來照顧員工。我在這領域三十五年,從開始我就把他們當成家人,出差都住在我家,一起吃我太太煮的飯,情感上是一家人。

美式做法就不一樣了,企業是一個龐大的機器,零件壞了、不適合就換掉,那種概念聽起來好像滿科學的,但是有時就是說,看你怎麼去經營這個企業。我不是說我的是最好的,但是我認為要看整個民族性,東方比較有家、有忠誠度的觀念,我承認我的做法不是完全perfect(完美),但總是覺得手下的人,要給他機會。

我常常把企業文化形容是家教,如果父親是流氓,小孩大概也是流氓;如果父母很老實,那他小孩大概也是這樣,這就是一種家教,文化在那個環境中,(員工)就會耳濡目染。像沃爾瑪(Wal-Mart)早期也是一樣,他(老闆)對員工很好,到處去參訪門市,跟門市人員稱兄道弟。

我過去也是,加盟主跟我有很深厚的情感。有人認為服務業長大了,可能無法維持(指創業之初的做法),但是我認為,even(即便如此)你要加入效率化的概念,但不能忽略掉基本的精神,不能拋棄(指過去做法與精神),而是要去注入、融合。

朱:這種想法很類似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二○○六年L'Oréal以六億五千二百萬英鎊收購英國美體小鋪)創辦人羅迪克(Anita Perella Roddick),他堅持面談全世界加盟業主,重要職務主管也是深度互動和面談,創造與他本人很同質性的文化。

這樣也會引發管理討論,企業如果都是最高主管一個人的意志,而且他事必躬親,但同時也限制了企業成長和新的想法。

徐:我認為服務業本身還是得用人性化管理,不能夠用製造業的思維去想。你要創造幸福企業,不是只有企業幸福,也要讓員工很幸福、讓顧客很開心,這種思維是服務業的本質。如果你沒有辦法做到這點,這個行業沒有什麼特性。

下期預告:下週我們將邀請徐重仁繼續討論,服務業在國內市占率稱霸後,該不該國際化?該與不該的標準何在?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選才、晉升制度化,有助降低不適任人才成本

統一超商、宜家家居(IKEA)、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西南航空與律師、教師不同,都屬於非專業性服務業,深度與客戶接觸,他們藉由強化企業核心價值和文化,以維持服務品質,因此這種企業重視(員工的)人格特質更甚於能力,他們認為熱忱的員工,才能服務好客戶。傾向內部培養而非挖角,這是產業屬性使然。

但是當領導者遇到,個人特質佳但是能力不足的主管者時,還是得如徐重仁一般斷然的換投手去別的職位,這邊必須提醒,統一超商由於事業體龐大,讓領導者可以安排人才的去處,但是一般企業很難有此條件。

最好的方法還是建起制度,在選才與晉升時,精準的找到適合的人。我們看到服務業的領導者會規定員工爬百嶽、開讀書會等看似與經營無關的活動,其實這些都是用客觀指標,從活動中觀察出每個員工是否與企業的價值觀相符。選對人才,才能降低企業之後要處理不適任人才的成本。

口述: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暨商研所所長朱文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07

頂尖產品經理有哪些特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888.html

視野開闊。塔尖1%的產品經理思維不會被今天或當今市場環境中可以獲取的資源所限制。他們會描繪出顛覆性的大機遇,並為抓住這些機遇而制定具體計劃。

交流。1%產品經理的提議是無法反駁或忽略的。他們會恰到好處地使用可以得到的數據,但也會利用偏好、信念以及激將法等讓掌權者乖乖拿出經費、資金或其他資源並不再加以阻撓。

簡化。1%的產品經理知道如何投入20%的精力從任何產品功能或項目中汲取80%的價值。他們不斷重複這一過程,發佈更多項目或並為產品或業務帶來復合回報效應。

分清主次。1%的產品經理知道如何按照主次輕重對項目進行排序。他們能夠在速戰速決與平台投資之間找到平衡;也可以在主動出擊與防禦項目間取得平衡。主動攻擊是指那些業務增長型項目,而防禦則是那些業務保護以及消除業務阻力(運算、清除「技術債」,消滅bug等等)的項目。

預測與衡量。1%的產品經理能夠預測一個項目的大致收益,並且能夠應用過去經驗並利用具有可比性的參照標準實現高效預測。他們也會在項目開展之後衡量收益,並將所學到的經驗教訓應用到未來的項目排序以及收益預測中去。

執行。1%的產品經理會迎難而上。為出成果,他們會做任何需要的工作。他們理解中的職責,是不存在任何具體界限的。只要有必要,他們就會招募人才、製作按鈕、開發業務、做升級、與內部律師作鬥爭……

理解技術上的權衡。這1%的產品經理不一定擁有計算機科學學位,但卻需要大致理解他們對項目所要求功能的技術複雜性,而不需開發部門投入人力物力。他們應該與開發部門合作,做出恰當的技術權衡(即妥協)。

理解優秀設計。這1%的產品經理不一定要是設計師,但應該能夠鑑別卓越的設計,將其與優秀的設計區分開來。他們也應該能夠向設計部門的同事傳達出其中的區別,或至少指引從優秀追求卓越所應努力的方向。

編寫有效的文檔。1%的產品經理應能夠寫作簡潔明了、能夠奏效的文檔。他們應該瞭解,每多寫一詞,前文的價值就被稀釋一點。他們應該花時間與精力為關鍵文檔(按鈕標籤、導航等等)找到最佳表述,一般的表述是不夠的。

我似乎從未遇到過一個這樣位於塔尖1%的產品經理,當然,在真正僱傭之前我也不會找到這樣的人。你可以試著僱傭一個前10%並且能夠在這些方面成長與提升起來的產品經理,而不是一開始就去尋找那塔尖的1%。

本文作者伊恩·麥卡利斯特為(Ian McAllister)為亞馬遜(Amazon)流量管理高級經理。

譯 丁盈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