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wMMDcyXzQwMDkwMw.html
龍年2月6日一大早,TPG即在上海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其人民幣基金已成功完成首期約40億元的募集。
這無疑為冬天裡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帶來一抹亮色。在PE市場2012年表現出募資乏力的整體環境下,TPG,這家管理總資產規模超過48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的管理團隊,也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欣慰。
早 在2010年3月,TPG的創始合夥人Jim Coulter就已經到中國為人民幣基金鋪路:一方面,給國內幾家大的投資機構介紹成熟市場的LP篩選GP的經驗,還向聯想柳傳志討教政府公關、市場品牌 宣傳之道。而彼時,與TPG比肩的幾家大型外資PE機構如凱雷、黑石等,都已經在如火如荼的人民幣基金市場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此前,TPG在亞洲可以投資的共有3支比較重要的基金:一隻是42億美元的基金,一個是美國的基金,還有一個是由合夥人兼大中華區聯席主席王兟管理的14億美金的TPG增長基金。
對於首期人民幣基金的募集成功,王兟稱,「這是TPG在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設立人民幣基金不過是TPG本土化進程中的其中一環,此前,基於本土化,TPG還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吸引更瞭解中國市場的本土人士加盟;投資定位上的調整,從絕對控股的併購型基金到相對少量股份的投資定位等。
但其間也並非一帆風順。
波折的首期人民幣基金:18個月、40億
2010年8月,TPG在上海、重慶兩地發起設立人民幣基金,募集目標總金額為100億元。
時隔18個月後,TPG宣佈總募集目標的40%獲得LP認購,即形成了約40億元的總投資能力。
同樣是100億元的規模,弘毅第二期人民幣基金於2010年10月末開始募集,在2011年5月份即完成全部交割,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超預期,弘毅原計劃募集80億元。
相比之下,TPG的人民幣基金募集速度算不上快。王兟稱,「當下市場情況對募資並不十分有利」。
對於2011年的募資市場,國創母基金的投資人王吉鵬也表示,「2011年上半年延續了2010年募資相對寬鬆的狀態,但下半年情況就變化比較快了,9月份之後,最終能夠募到一定規模的基金很少。」
Chinaventure提供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2011年前三個季度,完成募集的人民幣基金數量分別為117、140、151只,而第四季度只有53只;而從募集規模看,第四季度的數字是371.89億元,而前三個季度平均都在500億元以上。
根 據TPG宣佈的新聞稿件,首期40億元中,90%來自非國有民間資本。之前有媒體報導援引王兟的話說,「散戶投資人不是募資對象」,王兟還強調,TPG嚴 格遵守國家發改委在年前發佈的最新通知,把募資的有限合夥人(LP)鎖定在具有單筆投資能力超過1000萬元的投資群體。
據記者瞭解,以協助PE募資的服務機構諾亞財富也並未參與TPG的此次募資。
在此之前,上海和重慶兩地都在試點QFLP制度,也有其他的外資PE機構通過QFLP的渠道獲得人民幣投資。
至於TPG本次人民幣基金的LP中是否有QFLP,目前為止,TPG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一資格,還未有確切消息。
「如果沒有QFLP,僅在國內民營非散戶的LP中募集的話,如果真能募集到40億,還真不容易」,曾就職於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的李民(化名)認為。
目前還在人民幣基金募集過程中的一位GP告訴記者,「現在手中有錢的人比以前少了,另外,稍微有點經驗的LP選擇餘地也多了,也變得比較挑剔」。但他認為,「如果有社保、國創等機構LP支持的話,會好很多」。
TPG王兟表示,「保險公司和社保是我們下一步去爭取的投資人」。但在其100億元的總募集目標中,TPG計劃一半以上來自非國有民間渠道。
但英國《金融時報》在2010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援引TPG聯合創始人Jim Coulter的話說,TPG「將尋求從中國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籌得新基金的大部分資金」。
如果上述說法屬實,也就意味著,在人民幣基金的LP組成上,TPG的計劃發生了重大轉變。
有外資大基金工作經歷的李民(化名)向本報分析,國外知名的PE品牌進中國時,通常會設想,憑藉其在國際上的名聲,社保等大機構不會不知道他們,所以,在中國募人民幣基金應該不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像社保這種非常國有化的機構LP,他們的錢能否委託一個國外的基金來管理,是非常小心的」,李民認為,GP團隊是國有機構LP的主要顧慮,所以社保要投的話,會首先考慮弘毅、鼎暉這些GP團隊非常本土化的機構,而非凱雷、黑石等。
漸進式的團隊本土化之路
事實上,在宣佈募集人民幣基金之前,TPG的大中華區團隊已經開始漸進式本土化之路了。
據2010年8月財新網的報導,TPG在成立人民幣基金時,原計劃「由其中國區聯席主席王兟和馬雪征牽頭管理,團隊將朝本土化方向轉變。」
馬雪征於2007年加盟TPG,任中國區合夥人。在邀請馬雪征加盟時,Jim Coulter就曾直言不諱的表示,TPG「很需要瞭解中國市場,瞭解中國企業,能一下子看懂企業的人」。
2011年2月,突然傳出馬雪征告別TPG的消息,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在TPG宣告人民幣基金募集成功之際,馬雪征已經以博裕基金創始合夥人的身份在PE界馳騁了約一年時間。
此前的2010年,TPG中國已經流失了一員大將:在TPG效力12年,為之創造深發展等經典案例的原董事總經理單偉建。
在單偉建、馬雪征離開後,TPG的中國團隊也很快得到補充。
而今,貝恩資本原董事總經理黃晶生的簡介已經出現在TPG增長基金的官方網頁上,關於他的介紹是:2011年8月加入TPG,擔任TPG增長基金和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坐鎮上海。黃將與王兟一起負責TPG的人民幣基金。
在2005年加盟貝恩資本之前,黃晶生還曾在軟銀亞洲任職,投過盛大等案例。而王兟在2006年加入TPG之前,王兟還先後在高盛和TOM集團任高管。
「他們(TPG中國高管)在國內中小板、創業板做過哪些成功的案子?」一位人民幣基金的合夥人反問,「在目前這個環境下,即使融到了這麼多錢,下一步如何投資,如何提供增值服務,如何退出,路還長著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獲悉,全球最大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之一的TPG(德太集團)擬出售旗下中國恆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恆信租賃」)的全部股權,要價8億美元以上,按照其此前收購成本的3.2億美元左右,若出售成行,則可獲得一倍以上的收益。以目前恆信租賃淨資產20億元人民幣計,其要價溢價在一倍以上。
恆信租賃是一家獨特的融資租賃公司,其由股權投資基金百分之百控股,由職業經理人實施重組運營。所以,TPG2008年收購日興租賃之時,就在盤算五年後如何賺錢走人;但一手把日新租賃整合發展為今日恆信租賃的李思明,或許不會這麼利索地抽身。
TPG的一位發言人稱,本週將啟動恆信租賃的出售程序。知情人士稱,TPG希望整體轉讓恆信租賃股權,要價不低於8億美元。五年之前,TPG收購日新租賃大部分股權,耗資2.88億美元,隨後又收購了剩餘股權,整體收購成本約3.2億美元。
雖然此前恆信租賃傳遞出的信息是可能赴境外上市,TPG實現退出,但全球股市的低迷表現並沒有為其上市提供合適的條件;融資租賃公司遠東宏信(03360.HK)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也很平淡。而併購則是另一條常用退出路徑。
知情人士稱,截至4月底,已有七八十家來自全球的意向性買家,其中不乏國內的大型實業集團。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有一家在發展戰略、產業佈局上相契合的實業集團成為恆信租賃的大股東,則對恆信租賃的長遠發展更有利。比如,以股權基金為大股東,因其潛在的不穩定性,在資本市場融資時並不是加分項,在信用評級上不具優勢。
2009年初李思明從美聯信融資租賃集團亞洲區總裁「轉會」恆信租賃任CEO時,就面臨著與其他租賃公司不一樣的局面:第一,要做大規模,做好風控,做好業績,讓恆信租賃五年後能賣個好價錢。第二,大股東持續增資的可能性很小,除了資本金,恆信租賃的發展得全部依靠外部融資。
從公開資料來看,恆信租賃把業務集中在中小企業和政教業務上,為中小型企業、政府和教育機構購買設備提供融資,涉及建築、醫藥、教育和技術產業等領域。這些都是對交易技術要求較高、但毛利率也很可觀的領域。
同時,恆信租賃在外部融資上領先於同行,尤其是在境內外銀團貸款和發債上有諸多斬獲。比如,2012年2月,恆信租賃成功在台灣市場完成首宗以中國大陸租賃公司為借款人的跨境銀團貸款。知情人士介紹,恆信租賃還通過匯率和利率衍生工具,鎖定公司的融資成本,有效地規避了近幾年國內資金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衝擊。
目前,恆信租賃的淨資產超過20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相當於5倍的資本槓桿。根據《外商投資租賃業管理辦法》,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資產一般不得超過淨資產總額的10倍。這意味著恆信租賃在不增資的情況下也還有很大的業務空間。但業內人士稱,一般情況下,租賃公司很難做到10倍槓桿。
潛在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恆信租賃管理團隊的穩定。目前恆信租賃的管理團隊是李思明在重組和重建日新租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都是職業經理人。李思明1993年底離開外經貿部加入美國通用電氣(GE),1999年加入IBM,擔任IBM租賃公司董事總經理。2001年加入美聯信融資租賃集團,先後擔任其中國公司和亞洲區總裁。這是典型的跨國公司職業經理人路線。
知情人士稱,潛在投資者看重CEO的名聲、管理團隊的穩定性、職業性和專業的工作氛圍。而管理團隊對潛在投資者的認可,除了有競爭力的薪酬結構,還關注企業文化的認同、產業結構的匹配等。
因此,這筆交易,將是TPG、潛在投資者與李思明團隊的三方選擇和博弈。
1樓提及。
摘自2012年1月26日晴報
李寧(2331)引入私募基金TPG 後,股價急升,不過要說真正贏家,應 該是TPG,因為此基金已立於不敗之 地,但李寧前景仍然荊棘滿途。 事實上,令市場對李寧滿載憧憬的 原因,為TPG入股達芙妮(210)後, 股價攀升,可是當內地體育用品市場, 正面對內憂外患,向外發展又難敵國際 品牌,TPG真可令李寧起死回生嗎?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今次TPG入 股李寧共有兩大步驟:一、是以作價 3.5億元,以每股6.5元向控股股東李 寧,購入5.02%股權;二、是以5.61 億元人民幣買入可換股債券,換股價 為每股7.74元。這樣的投資組合,令 TPG進可攻退可守,因就算李寧股價 未能升穿7.74元,令TPG沒有誘因行 使有關CB之認購權,TPG仍持有李寧 5.02%股權,但如果李寧之股價未能突 破7.74元,那麼這代表TPG的投資可能 錯誤,要這麼多股份亦沒有作為。 相反,李寧股價若像現在升穿7.74 元,TPG彈性便相當大,既可以行使 CB,又可以沽空李寧股份,反正有一 批CB可以用作補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