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平安普惠董事長趙容奭:規模與風險的平衡之道

預計新增貸款1800億元、客戶數400萬人、信貸損失率低於5%,這是2016年平安普惠成立後的首個完整會計年度交出的答卷。

盡管平安普惠並非“白手起家”,而是由幾塊基礎厚實的業務板塊整合而成,但整合僅兩年不到,已然成為目前中國最大消費金融公司的平安普惠儼然正行駛在高速成長的道路上。然而其掌舵人,在消費信貸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韓國人——趙容奭的註意力似乎並不僅限於貸款規模的迅速增長。在他看來,快速擴張貸款規模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做到規模上漲同時信貸損失率下降的“良性循環”。

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趙容奭講述了平安普惠高增長低損失率背後的規模風險平衡之道。

“指數型增長”

“我們的業績量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的LendingClub,在中國市場上,我們已經走在同行前列。”采訪中,趙容奭顯得意氣風發。

據他介紹,平安普惠 2015年的新增貸款大概是780億元左右,2016年末預計達成1800億元。以趙容奭的話說,這是“指數型增長”。

至於未來的消費金融市場發展前景以及平安普惠能從中分到多大的“蛋糕”,趙容奭信心滿滿。

“現在銀行個人貸款,包括有抵押、無抵押、房貸等,2016年底的規模在28萬億元左右。而小貸公司、P2P市場大概是1.4萬億元,加起來大概是30萬億元左右。之後如果整個市場還是按照之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保守估計整個市場規模至少會達到52萬億元。”趙容奭預計,這52萬億元當中,假設非銀行貸款占比有20%,那就是10萬億。

“現在中國的非銀行占比不到5%,但是發達國家的數據遠遠高於這個水平,例如美國非銀行占比是50%,其他很多國家是百分之三、四十,在中國,五年後達到20%是可能的。現在我們的市場份額已經有7%-8%了,未來我們希望達到10%。”

規模與風險的平衡之道

一邊是消費金融整個市場的蓬勃發展,另一邊則是P2P“跑路”的新聞時不時傳出。規模與風險之間如何平衡成為了擺在這個行業每個從業者面前的挑戰。

不過,平安普惠似乎已經摸到了其中的“門道”。

在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趙容奭表示平安普惠的信貸損失率卻是遠遠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盡管沒有官方的公開數據,但整個小貸、P2P行業的信貸損失率預計在14%-15%左右,但我們的信貸損失率表現在不斷地改善,現在大概是5%左右。”

事實上,高增長低損失率的局面也是在一點點的摸索中形成的,背後的關鍵就是如何能選擇好的客戶並吸引他們。

趙容奭直言,其實在2014年接管整個業務時,其貸款余額僅230億元,2013年到2014年的增長率也只有20%,但可怕的是信貸損失率卻較高。

“3年前的客戶體驗是怎麽樣的呢?貸款的流程完全是線下的,借款人通過電銷或者直銷申請一筆貸款,前去線下網點並帶齊所有我們要求的資料:工作證明、收入證明等等。然後我們再做是否通過貸款的決策,再致電客戶審批通過並預約簽合同時間,合同簽妥後再放款。”

而從2014年到2016年,趙容奭用了三年的時間來進行改造。

趙容奭認為,當時的貸款流程會造成逆向選擇,繁瑣的資料和程序趕走了好客戶,卻使提供虛假材料的壞客戶留了下來,這也是當時信貸損失率居高不下的最根本原因。

“現在我們判斷客戶信用的時候所用的資料都不是從客戶那里而來,而是從例如央行征信系統、前海征信等數據庫而來,客戶無法作假。在這個前提下,客戶只需要授權,根本不需要準備繁瑣的資料,大部分低風險客戶通過純線上的操作方式上傳一些名字、身份證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完成審批流程,大大提高了客戶體驗,而好客戶得到了好的體驗就會來續貸。目前平安普惠大概1/4的客戶是存量客戶,對這些續貸客戶我們幾乎可以做到零成本運營,擴大規模的同時也大大降低我們的成本和貸款損失率,最終實現一個良性循環。”

在趙容奭看來,目前平安普惠5%的信貸損失率正是基於規模和風險平衡考慮之後的結果。“在這個行業,要規模上漲並非難事,但規模盲目上漲信貸損失率可能失控,也可以將信貸損失率做到1%的水平,但規模和利潤就會受限。”

據趙容奭介紹,按照全球標準,信貸損失率的適當區間在8%-10%之間,8%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韓國是10%。但鑒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所以他希望將無抵押信貸損失率控制在6%以內,即使會因此而損失一部分的增長。另外,目前平安普惠有抵押貸款的信貸損失率不到2%,在趙容奭的規劃下,有抵押業務在平安普惠的占比將會進一步擴大,同時將該業務的信貸損失率控制在1%-1.5%左右,以此優化和控制整個業務組合的信貸損失率。

力爭百分百線上化

事實上,有抵押貸款和純線上貸款業務i貸是平安普惠分別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4年末推出的產品線,並目前已成為了平安普惠的重要增長點。

“在今年的1800億元新增貸款中,有700-800億元是這兩條新業務線貢獻的,目前在每月的新增貸款中,大概有50%是無抵押貸款,30%是有抵押貸款,剩下的20%是i貸。我希望未來一到兩年,這三條業務線的比例能達到40%、40%、20%。”

不過,在趙容奭看來,目前平安普惠的業務點仍然較為分散,明年他計劃將進一步簡化平安普惠的組織架構與業務流程,並更好提升客戶體驗。“客戶體驗方面,不管是哪一個產品,哪一個渠道,都希望百分之百要實現線上化。那些因為風險的考量沒有辦法通過線上體驗和流程服務的客戶,所占比例本來就不大,所以我寧願放棄。”趙容奭表示。

但這是否意味著要關閉線下的幾百家門店?事實上,在貸款申請服務逐漸往線上遷移之後,平安普惠對門店也進行了相應的模式改革。線下門店數量已從最多時期的860家變為現在的500家左右,趙容奭表示明年年底這一數字將進一步變成300多家。“門店數量在減少,但並不是說明我們在縮小線下規模,相反我們的線下人員數是不斷增加的。”按照趙容奭的理念,在客戶體驗全線上化後,原來“小而散”的標準門店模式將合並為“中心制”門店,形成較大型的銷售中心、催收中心等專業化門店,讓服務更具專業性,也更便於管理。

而在平安集團互聯網業務板塊的場景化“浪潮”下,平安普惠明年也將與平安集團旗下其他互聯網業務合作,打造包括醫療貸款、旅遊貸款在內的場景化服務,但他也坦承,由於此類場景化業務需要高度“定制化”,因此一開始效率並不會很高,但是仍然在嘗試拓展。。

盡管有潛力巨大的市場及自身的高增長放在眼前,趙容奭仍表示目前平安普惠的發展面臨一些外部和內部的挑戰。

“從外部來說,由於中國的征信體系還在持續完善過程中。央行征信系統可以查到銀行貸款和信用卡信息,但有些信息則無法完全覆蓋,例如客戶在其他P2P和小貸公司的貸款,所以我們平安有前海征信,但是不管怎麽樣,我們還沒有覆蓋全國範圍內的征信體系。”

在IT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是趙容奭目前工作的著力點。“今年平均下來,我們大概有接近1000人專門是做系統開發的,其中約400人是公司內部核心系統人員。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多新東西,例如互聯網化的客戶APP、i貸,還有風控、遠程面談、微表情等等。但是即便有了這麽多人的投入,這些也只能滿足我們不到一半的需求,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想法都想去測試,因此也計劃明年在系統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