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從實業跨入金融的投資邏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2983.html

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從實業跨入金融的投資邏輯

一財網 張國棟 2015-03-08 17:35:00

今年57歲的鄭永剛,不再是那位“穿著”杉杉西服闖出名堂的實業家,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活躍的“投資家”。

“我們做老板的,盡量不在上海待著,而是全球跑,研究大的宏觀經濟的趨勢。再根據這些趨勢來判斷所從事的產業。”3月7日下午,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接受了第一財經專題訪談。

今年57歲的鄭永剛,不再是那位“穿著”杉杉西服闖出名的實業家,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活躍的“投資家”。從1989年創立杉杉西服,鄭永剛從服裝業到鋰電池材料,再到收購稀土礦進軍上遊產業,近些年,他又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投資,不僅涉足銀行和保險,還通過多家私募基金和創投公司進行著期貨、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業務。

他喜歡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無中生有、逢山開路”,對那些符合國家戰略的產業,似乎都想提前嘗嘗鮮。那麽,鄭永剛是如何完成從實業到金融的跨越,他的投資邏輯又是怎麽樣的呢?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是一家以服裝起家的企業,也擁有很多品牌,現在杉杉的業務範圍已經很廣,目前的業務構成是怎樣的,哪些板塊是重點打造的?

鄭永剛:過去杉杉是一家服裝企業,也是行業內最早的上市公司,1999年以後開始涉足鋰電池材料,目前應該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綜合產業公司;此外,集團還涉及商業地產,但最大板塊還是金融投資,如銀行、保險這些資產都有。現在,杉杉是一家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匯在一起的企業,對外實際的上市公司就有3家,三家股東的業務板塊也是比較綜合的。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旗下除了做鋰電池材料,還有電動汽車研究院,未來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上有怎麽樣的布局,會不會涉足整車業務?

鄭永剛:從大勢上看,互聯網時代以後,下一個可能是環境能源大時代,我們很早就涉足新能源資產,將來就是要打通上下產業鏈,汽車研究院的核心就是將來要制造汽車尤其新能源汽車,包括為新能源汽車服務研究,現在已經開始在以色列、美國都有研發機構。

現在我們的新能源布局也是剛剛開始,這些都由上市公司具體去做,最近開始做樣車,包括推出新能源汽車。

《第一財經日報》:您現在不僅參股了多家銀行,在保險、期貨等領域也多有涉足,保險資產是不是有上市打算,怎麽實現?

鄭永剛:金融過去是由國家壟斷的,這兩年開放以後,民營企業也開始涉足,杉杉集團比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現在考慮的主要還是把保險公司做成規模,未來會考慮上市或者借殼上市,這是必然的,因為跟資本的結合是保險公司的未來趨勢。但這兩年不會考慮上市,當務之急是先把規模做大,做成一個創新型的保險公司。

怎麽做成創新型保險公司?我認為,現在大部分企業做零保,形成規模非常快,但最核心的像老百姓未來的養老產業等,關鍵是通過產品創新,服務這些產業,因為光靠國家的養老保險是遠遠不夠的,最終還是要靠商業養老保險,甚至可能會成為主導。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集團對原來主打的服裝產業的定位和打算是怎麽樣的?

鄭永剛:對整個杉杉集團來講,服裝板塊還是盈利的,但占的比例已經不是很大,大概20%左右。現在有20幾個牌子,其中一部分是合資品牌,杉杉品牌的規模還是最大的一塊。

杉杉最早純粹是家服裝公司,服裝板塊還會繼續創新,做品牌提升,中國的品牌老是上不來,就是因為大眾品牌是中國的,真正的名牌還是法國、意大利為主,中國要走出去,就要從設計、品牌文化理念等方面再提升,爭取擠進世界品牌的行列。

從實際控制人角度,服裝品牌不但要保持發展,還要提升,因為服裝是時尚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不斷用心把品牌價值和設計理念跟上世界潮流,還是有得做。

《第一財經日報》:杉杉是從服裝進入其它陌生領域的,對這些後來涉足的資產行業是怎樣做考量的?對其他企業的轉型有哪些借鑒意義?

鄭永剛:國家提出一個產業升級轉型,我們往往要提前3到5年開始做。

我們意識到,新能源是未來發展的一個產業,就進行討論,最終涉足鋰電池材料。等我們總部到上海以後,考慮到上海將來肯定是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必須做金融方面的事,而不可能在上海開工廠。

我們做老板的,盡量不在上海待著,而是全球跑,研究大的宏觀經濟的趨勢,根據這些趨勢進行判斷。

現在國家進入轉型升級時期,宏觀層面,你要研究現在做的產業符不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微觀上,涉及自己的技術、品牌市場、消費者的,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即使同樣的產品,通過技術升級換代也是可行的;如果國家戰略上作為被淘汰的產業,就不要再去做了,很可能沒有結果。

轉型的企業家們不是萬能的,做制造業,可能通過勤勞、智慧獲得成功,但用同樣的方法跨界,是不行的。杉杉轉型成功也是這樣,當時做鋰電池材料的時候,國家有一所碳素研究所,也是唯一一所,我就跟這個研究所嫁接,他們有個863課題,我就把這個課題產業化,我投資,他們來做。如果讓做服裝的人盲目去做鋰電池,成功的概率幾乎是零。做保險也是類似的,我們請最優秀的專業的保險人做CEO,用專業團隊來經營,如果是我自己做,也很可能失敗。

《第一財經日報》:您現在更多的精力是投資,對實體企業則是逐步退居幕後,會不會考慮讓兒子來接班?

鄭永剛:兒子想不想、喜不喜歡接班是核心,如果兒子是精英也喜歡老爸做的事,當然可以接班,但大部分不一定做的到,所以聘請專業團隊來做事業,兩權分離是比較科學的。

“創一代”大都經歷了非常艱苦的過程,很強硬的想抓住時代機會;第二代則不一樣,也許能接班,按照這個規律,所有富豪人家都能接班,但成功的概率很小;另外,還要看孩子的喜好,沒有誰規定父輩做的事孩子就一定要繼承。

治理企業還是要專業的精英團隊,“你可以享受父輩的財富做股東,但不一定要經營,股權和經營權是要分離的。如果下一代不去經營只做股東,聘請專業的人去做,更有利於財富延續下去”。

編輯:王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56

從實業並購談估值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q94.html

估值的方法有很多,即使運用同一種方法,估算出來的結果也大相徑庭。但是若因此而放棄估值,又難以識別被低估的公司,所以還是應當模糊地進行估算,但這需要用自己的方法。

當我為公司估算時,首先必須找到一家很少負債或者不負債的公司,資產負債表幹凈的公司觀察起來相對容易。當估算出其經濟價值後,再根據公司的實際負債和現金調整每股價值。

我最喜歡估值度量的方法。這是根據一家公司被現金收購時估算當前公司經濟價值的方法。所謂的“經濟價值”,指的是“商業價值”,簡而言之就是一家公司大概會值多少錢,如同有人準備對一家即將出售的店鋪的出價。

如果在缺乏公司收購案例進行比較分析時,我會考慮采用其他行業與目標公司具有類似特征的企業被收購時的價格進行分析。目標是確定所有現金買家為擁有目標公司全部業務所支付的最高價格,並且在完成收購後仍然能夠獲得足夠的投資回報。我一直關註我感興趣的收購案。

前幾年,我曾經買進安徽合力。這是一家著名的叉車制造企業,當時安徽合力的股市低迷,一直在八九元上下徘徊。安徽合力的經濟價值那時大概可以值多少?我註意到了巨星科技收購杭州叉車的案例。2011年7月,巨星科技收購與合力共占半壁江山的杭州叉車。當時預測杭叉2011年每股收益1.095元,巨星科技出資2.49億元,以每股13.98元的價格控股20%。這意味著巨星科技以杭叉每股收益的12.76倍買進。

安徽合力2013年的每股收益0.98元,當年安徽合力股價一直處於10元以下,6~8月的時候甚至處於七八元之間,當時如果以每股8元的價格買進,則意味著只有每股收益的8.16倍;就算以每股9元的價格買進,也只有9.18倍,比巨星科技的出價不知道要合算多少。巨星科技的收購案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投資決策。

我一直對醫療服務行業里的公司興趣盎然。我註意到最近的一次收購,江河創建以13.42倍的市盈率要約收購Vision眼科醫院。Vision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連鎖眼科醫院,擁有 14 家專業眼科醫院、9 家先進的日間手術中心,6 家激光眼科手術中心。根據Vision不完全的財報顯示,2013-2014財年其營業收入1.1億澳元(折合人民幣5.04億元),凈利潤1300萬澳元(折合人民幣5924萬元),每股收益0.072澳元(折合人民幣0.37元),每股凈資產0.44澳元(折合人民幣2元)。

江河創建出價貌似便宜,其實可能也就是這個價。究其原因應該在Vision的增長率上,因為2013-2014財年其凈利潤增長率僅為3.3%。雖然預計2014-2015年其凈利潤將增長100%以上,但只是預測,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市場都是相似的,對於那些增長緩慢或增長停滯的公司,概莫能外地都給予較低的市盈率。

莆田系民營醫院占據了全國民營醫院的80%以上,多年來我一直關註其醫院之間的並購行為。在他們一系列的並購案中,最切實可行的指標是評估被收購醫院的隱形資產,因為他們收購的多是虧損的醫院,無法運用盈利倍數或凈值倍數來估算一家醫院的經濟價值。

他們註重一家醫院的地理位置、固定資產、醫院規模和品牌積澱。地理位置很重要。對於固定資產則通常都予以打折。品牌積澱體現在運營時間的長度上,以業績量為參考指標。若一家醫院運營10年左右,其規模在600-800平米之間,即使仍然處於虧損的狀態,則其出價也不會低於1個億。這樣收購進來的醫院,通常並不會迅速盈利,至少需要歷經三年以上的培植期才有可能盈利。若其凈利率能夠達到10%以上,5年以內收回投資成本,就是一筆相當不錯的生意。這樣看來,收購醫院的價格不菲。

投資醫院的關鍵是,需要在醫院的培植期中等待。而且,這種等待並不等於就會賺錢,投資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例說,某一個醫療集團旗下有100家專科醫院,投資10個億,若30%-35%醫院盈利,40%醫院盈利持平,25%-30%虧損,一年凈收益可以產生1個億左右,業績就令人可喜了。投資失敗多是出於運營成本之上。當醫院依然處於虧損中,投資合夥人需要不斷地投資,醫院才能維持下去。若無法繼續投入現金,失敗則無法避免。其中的營銷成本最大,人力資源次之,但是所有成本必須控制在25%以下,否則難以為繼。

我曾征詢一位從事多年的醫院並購與管理業內人士。當我談到如何對上市公司愛爾眼科出價時,他認為對愛爾眼科的出價大概可以值50億,但是估計公司不會賣給你。愛爾眼科2015年資產在25億左右,沒有長期負債,現金流充沛,今天凈利潤預計將超過4個億。當我告訴他,愛爾眼科當前市值介於240-280億之間、最高時達到400個億時,他認為這就是資本市場與實際市場的不同之處,因為資本市場摻和了投資者的情緒,所以有時定價甚高,但是也彰顯了資本市場的無窮魅力。

我又征詢對綠景控股轉型投資醫院的問題。綠景控股最近募資百億,與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建立四家醫院、兩個平臺、一個中心,預計5年後將產生14億左右的凈利潤。他認為5年產生效益可能太樂觀一點,因為通常需要基建3年,培植5年,所以沒有8年可能難以盈利。關於北京兒童醫院集團未出資入股一事,他認為,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可以不出資,因為其擁有龐大的隱形資產,並且難以估算,這就夠了。至於對綠景控股旗下醫院和醫療機構的估值出價問題,不會少於180億(按:若增發成功,計入增發股數,剛好就是這個數),但是估計公司不會賣給你。因為綠景控股本身就是上市公司,所以預計未來將以40-50倍凈收益的倍數定價。

總之,通過並購案例以及對市場比較詳盡調查,是能夠比較清晰地獲得對某一行業某一企業的估值範圍的。不過,雖然如此,也不能保證在證券市場投資就一定能夠獲勝。但是,有總聊勝於無,至少可以做到心中有數,這可能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