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準備好了的時候,進不進行IPO不是我們要關註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做好準備,以及如何確保企業是“良好運作”的。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Nicole Irvin,編輯洪杉。
公司如人,從種子到茁壯,完成IPO則好比獲得了駕駛執照:這意味著未來在財務秩序、信息披露、交付計劃、戰略方向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責任標準。
馬克·紮克伯格已經向我們展示了Facebook在上市後,公司是如何因為擁有了更高的標準而加快了其向移動端發展的步伐,這也因此為公司鋪墊了一個更加強大的未來。
公司什麽時候才應該上市?答案很簡單:當他們準備好了的時候。進不進行IPO不是我們要關註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做好準備,以及如何確保企業是“良好運作”的。
鑒於我本人從事投資銀行家的工作已經有幾年時間,我將和大家分享以下這個列表,而這個列表的出發點是基於投資者判斷“企業是否良好運作”的標準的。不管期望的結果如何,你可以依照這個清單來建立一個健壯和持久的企業,或是一家可以上市的企業。
成長
首先,投資者會尋找證據來判斷你的企業是否強大、健康以及正在蓬勃發展,而頂線增長就是這方面的最好指標。收入增長率和企業在進行IPO時的實際估值也會明顯地影響投資者對IPO的感興趣。事實上,收入增長率和科技公司估值的聯系比和其他財務指標的聯系更高。
成規模的收入
公司不僅要能成長,還要證明自己可以高速成長,或能顯示有大規模發展的潛力。“規模”是一個使用過度的表達,當我們談及“規模”時我們說的到底是什麽?
根據經驗法則,規模的定義為收入達到約1億美元,當然也有例外,但該數目更多地是一個期望閾值而不是一條清晰的界限。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家尋求IPO的公司有可以實現10億美元收入的視野,企業創始人們有眼界和計劃去實現可持續和強勁的收入增長。
現金
很諷刺的一點是,許多公司想要IPO的主要原因在於希望獲得更具彈性的資本。然而,“最不應該”進行IPO的時刻正是當你真的需要錢來繼續維持企業運作的時候!我們要如何調和這些觀點?
基本上,公共投資者們希望在資產負債表上看到的是,這家公司已經有足夠的現金來維持企業的盈虧平衡,或者即將能產生足夠的現金來維持企業的運營。
如果你預測的財務狀況和商業計劃暴露出了資金缺口,並打算由IPO填補這個缺口的話,公眾投資者就會認為情況不太有利。因為理想的情況是,IPO所帶來的收益將用於支持更高的收入增長率,從而鞏固已經很強勁的資產負債表。
在正確的時機發行IPO不應只是一個融資事件。有很多企業,他們上市的時候,內部擁有著良好的現金流,甚至不需要現金,他們上市的原因,只是為了更強大的未來。
盈利能力
也許私人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對待盈利的嚴肅程度是不同的,差別甚至可以非常明顯。但在早期階段,大多數尋求IPO且在快速發展的技術公司尚未開始形成與業務模式成熟期時相同的盈利能力。根據業務類型及其成熟度階段,盈利能力的衡量標準可能有很大差異。
然而不管特定指標是什麽,投資者們都希望看到企業有一條清晰的途徑,在近期就能實現盈利。
這里重要的是要註意,市場條件的波動可能會影響走上這條盈利之路的時機。
在“風險更小”的市場環境里(就像2016年上半年),投資者們更希望從IPO到可視的現金流之間的時間更短。
在“風險更大”的市場環境中(如2012年和2013年的IPO市場),投資者則可以容忍盈利之路變成一條更長的跑道。
市場規模
顯然,公共投資者更願意投資那些擁有大量市場機會的公司,他們正在尋找證據來證明他們投資的是一個開放和巨大的潛在市場規模(TAM)。龐大的TAM意味著即使公司沒有極高的市場滲透力,它也能自然地成為一個行業巨頭。較大的市場規模也使企業能夠實現更高的長期增長率。
競爭格局
對於一個既定的公司來說,評估TAM和整體IPO機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該公司所處的競爭格局。誰是競爭對手?正面還是間接交鋒?互為替代品還是水平質量不一?如此一來,投資者想選擇的自然是贏家。
當市場里擠滿競爭對手時,就表明這個市場的準入門檻太低,使得公共投資者更難以深信他們即將投資的那家公司會有樂觀的發展前景。這就是為什麽那些競爭格局高度分散的行業得到的估值往往比預期低得多。玩家們都在亦步亦趨,不斷地跟在對方腳跟後窮追猛打,花盡心思爭奪客源,所以投資者們很難選中真正的贏家。
在現有市場中,更能吸引投資者的,是那些正在系統地從他們所處行業中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成熟的品牌那里搶占客戶的公司。
產品
有一點看似人人皆知,但在這里還是值得強調,那就是投資者想要確保自己要投資的公司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記住,投資人在尋找的是下一棵搖錢樹。這就是為什麽在市場上遙遙領先的公司都有多種商品面向顧客發售。即使現在僅憑一兩樣基礎產品就能成為市場贏家,這些公司也往往經營著其它產品,這些產品與其基礎產品采用著類似路徑。
單位經濟效益
高頂線增長,低收入利潤,這是許多快速發展的科技公司的典型特征。這些公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還沒有發展成熟,財務模型也缺少一個“穩定狀態”。但是投資者想要了解公司成熟之後還能有多高的收入利潤。
所以,公共投資者要怎樣才能對一個公司有信心,相信他們從長期來看能夠獲得收入利潤呢?
辦法之一是以單位經濟的形式研究該商業模式的收入與成本——換句話說,投資者想看到的,是公司能獲得單位經濟效益的證明。
例如那麽對於消費性軟件供貨商來說,研究單位經濟效益要分析的就是向一位用戶供應軟件所產生的收入和成本,而不是市場推廣活動成本等公司層面的支出。通過單位經濟效益分析,公司可以把自己的“核心”成本從總成本中分離出來,所以說這是一個研究長期利潤的好方法。
領導力
市場投資者想要投資的,是他們覺得自己了解、信任其領導團隊的公司。有時候,這種信任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需要管理者與投資者相互交流,向投資者解釋自己對於公司管和到現有成果的各種觀點。但是如果公司管理團隊與其它上市公司有合作關系,或者有過這種經歷,這種信任則來得簡單一些。
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期間和其後都是面向投資界的,因此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就尤其需要為自己贏得資本管理員的名聲,將自己培養成一個能力出眾,能帶領公司把生意做成功的資本管理員。
a16z普通合夥人傑夫·喬丹推薦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提前一到兩年開始接觸公共投資者。為什麽呢?因為這樣二者才能建立關系,還能建立信任。
銷售與營銷
除了強大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投資者還想要看到久經考驗的產品和銷售主管,或者營銷主管。只有他們,才可以幫助公司定位目標客戶需求、持續產生不斷增長的基礎利潤,以及引導新功能、新產品開發。
如果沒有穩定而強大的自上而下的企業銷售業績和市場推廣活動作為保障,競爭對手仍然可以輕松進入市場,占據高層次客戶群中最有利可圖的那部分。
財務運作
要持續實現上述所有目標,就需要一個操作機制,這對於公司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無論這個公司是否要上市。但是如果公司要進行IPO,已經到位的財務運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達到上市公司季度報告的要求,就意味著發行人必須能夠在指定時間範圍(每季度)內做出且發布已審計的財務業績。要做到這一點,公司需要熟練的財務人員和財務政策,程序和系統。
其他政策和程序
行動守則、員工手冊之類的正式人力資源政策看似不過是一份“家務管理規定”,或僅僅是行政上的要求,但正式的人力資源政策能讓你的員工明白,公司管理層的價值觀和期望是什麽,這樣也就能間接地對公司掌控及執行計劃的能力產生影響。
問題審查
在向承銷商和投資者提交審查結果之前,公司應該先找找自身是否存在有損聲譽的問題。投資者會希望看到這些關鍵問題已得到妥善處理,包括從高層領導背景、監管約束到重要商業模式轉換的一切事務。
例如,如果高層管理人員曾經歪曲了任何事實或是過去有重大的法律問題,即使是私人問題,他們的背景也很可能使公司落下把柄。解決這種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公司對關鍵的管理團隊成員和董事會成員提前進行背景調查——最好是在決定聘用之前。不管怎樣,花費時間去管理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遵守法規
除了以上提到的財務合規性和人力資源的最佳操作之外,在準備IPO的過程中和即將作為一個已上市公司來開始運營時,還必須要註意到一系列的法律問題。
不遵守法規會導致罰款,公司領導人甚至可能因違反出口限制等類似問題而遭受牢獄之災。有些從表面上看只是很平凡的技術問題,但我真的曾經看到由於沒處理好相關事務而導致IPO失敗的慘案。
專業化董事會
最後,對上市公司來說,合理的治理方法有一部分是包括擁有一個能發揮作用並且符合特定標準的董事會。這意味著作為投資者的擔保者,必須要讓他們安心,並確保公司的管理真正為了最佳利益而服務。
其中一個標準就是多數董事都是獨立的,即董事的身份不僅限於朋友,投資者或審計師。另一項標準則是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和公司治理委員會等委員會的存在。這些委員會的目標是提供獨立的指導,以及監督代表股東在公司采取關鍵行動的管理團隊。
理想情況下,一個公司將會以這種方式在上市之前讓董事會專業化。它不僅會花一段時間為公司找到合適的董事會成員,董事會同樣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建議,在公司準備上市時讓CEO們水平有更高的提升。
可預測性
如果某個主題一直重複出現,就可以體現可預測性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麽我在這里要將它列為一個單獨的條目。
投資者更願意投資於一個管理團隊能清楚了解當前結果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企業。企業的業績若不穩定或是跟不上市場的腳步,都會使投資者感到不安,因為它表明管理團隊不知道該期望什麽,從而無法控制結果,這也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估值和穩定性呈下降趨勢。
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希望保證“發行人”可以妥善地管理他們的投資,而且公司領導是真正了解這個企業及其開展的業務的。管理團隊是否有足夠的控制權來了解怎樣改變局面或改變方向,以及采取措施的時間,他們的目的是否為實現現金流盈虧平衡,調整支出以增加增長,或在不同的融資或競爭環境中有效應對變化呢?
想想看,公共投資者對管理團隊缺乏期望就和個人擁有不良信用的情況相似:即使責任並非完全在於你,但沒有按時償還貸款或沒有繳付賬單,對債權人來說,可能就是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