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經濟,怎樣走來又去向何方?

對經濟學學生而言,沒有一個不知曉鄒至莊老先生的,而每一位在中國受教的經濟學學生,沒有一個不感恩鄒老的。這不僅僅是因為他著名的“鄒檢驗”(Chow test),還因為鄒老將經濟學教育引入中國,同時在他的促成下,國家教委與美國多所名校達成合作,將中國的優秀研究生推薦至美國深造,攻讀博士學位。這些學生,有的開辦了企業,有的在為政府效力,而更多的人,日後成為了中國重點大學經濟學院的院長或教授,推進了中國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可以說,鄒老是老師們的老師,是經濟學晚輩們的師祖。

雖然知曉鄒老已久,但此前未曾得見本人。初見他還是在近期的分享活動上。當日,鄒老帶著由其最新主編的《中國經濟指南》來到上海,再次坐到了講臺上為大家解讀中國經濟。雖已是85歲高齡,但講堂上的他依舊神采飛揚。

鄒老帶來的這部力作不只是一家之言,而是匯聚了包括他在內的多位國內外知名經濟學者、經濟實踐者的智慧與經驗。他們中有中國經濟學界泰鬥吳敬璉,經濟學家林毅夫、黃亞生、李稻葵等;有中國經濟政策決策者易綱、郭凱;有潛心鉆研中國經濟的國外經濟學者雅科·迪萊爾、理查德·弗里曼等人。

本書囊括了中國經濟的18個主題:經濟制度史;清朝與中華民國;中國計劃經濟;經濟改革歷程;經濟增長與發展;人口;勞動力;消費與投資;宏觀經濟政策;收入分配與貧窮;農業;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對外貿易;外國投資與中國對外投資;銀行與金融制度;法律制度;能源與環境政策;以及未來增長前景與經濟制度。

從本書的作者陣容上,我們看到的是最專業的經濟學人士對中國經濟各領域發展所做的最貼近現實的梳理與分析。從主題選擇上,我們看到的是既有縱向的經濟發展脈絡圖,又有橫向的經濟領域全覆蓋。

本書開篇,從地域文化、生產方式、意識形態、經濟制度及時間變化的相互關系,展現了與中國現代發展相關的傳統經濟特點,回顧了自清朝以來中國經歷的數次制度變遷,中國經濟由計劃體制向以市場力量為主導模式的轉變,並於20世紀末確立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改革歷程,以及其間出現的問題。吳敬璉指出,中國的改革並未完全成功。國有部門依然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實際上,中國實行的是“半指令、半市場”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經濟與社會問題增加,中國再次面臨一個有關未來方向的歷史性選擇。

中國經濟發展堪稱奇跡,自1979年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以來,年均GDP增長率9.9%,貿易增長率16.3%。林毅夫在隨後的章節中解答了其中的奧秘。他指出,中國在過渡期內非凡的發展成就是依據其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的結果。該比較優勢讓中國占據了“後發優勢”,而過渡期前的不良表現正是因為作為一個資本短缺的農耕經濟體,中國試圖去發展違背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結果。至於為何其他過渡經濟體並未出現相似成就,是因為它們采取的陣痛治療方法導致了經濟體的崩潰,而中國采取的是漸進的雙軌制方式,從而達到了穩定性和動態增長的共存。但中國也因這種過渡方法而付出代價,即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問題。不過,未來如果雙軌制所遺留的扭曲問題能夠消除,中國仍具有維持動態增長的潛力。

對於包括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市場問題、收入不平等趨勢、對外貿易等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中國銀行業改革、金融業改革、資本市場改革,以及時下熱議的能源與環境問題等內容,本書也都獨辟章節,一一進行了闡述。

最後,李稻葵概述了當今中國經濟主要特點,剖析了到2012年底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面臨的最根本挑戰,並大膽預測了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藍圖。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將很可能繼續以合理的高速度增長,同時受到勞動力相對短缺以及更高工資的制約,將進行深遠的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將繼續發展,方向不太可能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英美模式,類似於德國、新加坡的模式更接近中國經濟的未來。

本書集數位頂級專家學者之合力,用平實的語言展現了中國經濟的概貌,是一部厘清中國經濟發展脈絡、描繪中國經濟整體面貌的翔實指南。

(本文作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