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資收購受阻,德國也吹保護主義之風

德國大選之年臨近,蔓延於歐盟的這股反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風有吹到德國的嫌疑。

當地時間24日,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發公告稱,上周五,德國經濟部通知該企業,撤回了此前對於中國福建宏芯基金的收購批準,並計劃對此收購案進行重新審核。而就在上周,中國福建宏芯基金已經趕在收購期限之前付清了愛思強約65%股份的資金。

自中國企業在德國大舉收購以來,德國輿論界對於中資的收購就充滿了憂慮:在警惕中國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的同時,也抱怨無法在中國得到對等的投資空間和市場準入。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經濟部目前正在起草“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旨在針對非歐盟國家對歐盟投資增添新限制。

出於“安全考慮”?

德國經濟部目前確認,要重啟對上述收購案的評估程序,但是拒絕透露更進一步的細節。不過此前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西(Matthias Machnig)則表示,此次撤回批準的原因是因為出現了有關安全方面的考慮。

愛思強是一家制造LED芯片生產過程中關鍵設備的企業,其2015年的收入近2億歐元,其中60%來自亞洲地區,客戶多為中國LED芯片企業。然而由於近年來LED市場增長放緩,愛思強出現虧損問題。

2016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提出以每股6歐元收購愛思強,收購總金額約為6.7億歐元,此收購價溢價約51%。同時,在收購協議中規定其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和主要高官均不變,所有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仍歸愛思強所有,中方預計獲得6個監事會席位中的4個。而德國經濟部9月8日已經在審查中通過了該收購案。

不過,馬赫尼西在上周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經濟部未來計劃保護一些在德國具有戰略重要性行業中的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德國經濟部在此方面的文件,尚未得知德國經濟部將哪些行業列為“戰略重要行業”。

在德國,涉及外資審查最為重要的規定是2009年修訂的《對外貿易和支付法》和《對外貿易與支付條例》。這兩部法律規定,德國經濟部在符合法定監管條件下,有權對德國所有行業領域內進行的外資並購進行審查,具體而言,如果一個外國投資者收購股份達到了25%以上的董事會投票權,德國經濟部就可以啟動審查程序了。

僅有在取得德國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對有可能嚴重威脅德國公共秩序與公共安全利益的並購予以否決或者附加相應並購限制條件。而以前對此的解讀涉及電信、軍事、能源等行業。

德國憂慮中國投資

此次,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還計劃推進在歐盟層面的投資審查計劃。在這份題為“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的文件中,德國經濟部計劃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歐盟外國家外資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25%以上的董事會投票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第二,如果投資身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做出幹預。

上述第二點,又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投資受到產業政策引導;第二,政府補貼投資者;第三,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第四,投資者來源國中,德國企業進入該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就在10月23日,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媒體上發表呼籲中國開放市場的署名文章,並在其中指出,令市場發揮作用意味著“移除國有企業特權,為非國有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經商環境”。而且這也意味著惠及外資企業。

在投資方面,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在德國的總投資額,是2015年的20倍。柯慕賢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這是中國企業在德積極並購高科技企業的結果。

事實上,在2015年,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中國就已經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創歷史紀錄。

2015年對於德國來說也是一個創紀錄年: 從未有那麽多來自中國的綠地投資項目,德國也從未有過這麽多的外國投資項目。

進入2016年,中國企業持續對德國投資的熱潮,據安永咨詢公司發布的信息,僅在2016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投資額躍升至108億美元(約合97億歐元),接近過去10年總投資額的兩倍,其中,中國投資者共收購或參股37家德國企業。

安永會計事務所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對德國的總投資額為5.26億美元(約合4.27億歐元)。這就意味著,僅2016年上半年中國對德投資的總額就是2015年全年的20倍。

今年以來,中國在歐洲總共進行了119樁收購交易,其中24樁發生在德國。年初以來,中國投資者以大約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其中最引人註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團以約44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制造商庫卡集團,中國化工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料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以及北京控股以15.9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然而,中國在德國的收購狂潮引發了德國從政界到知識界的憂慮,這一狀況在今年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期間達到頂峰。

當時,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負責人海爾曼(Heilmann)特地在《金融時報》上撰文,呼籲歐盟應對有政府背景的中方投資做出更強硬回答,並稱盡管最終要同中方達成《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但在近期,德國和歐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對這種“新的且潛在十分有害的投資者”做出回應。

而目前德國經濟部的這份推動歐盟層面的投資審查建議則體現了上述擔憂,這種氣氛可能在德國政界開始蔓延。

大選將近撈選票?

實際上,德國一度對中國投資持非常開放的態度,當然,這發生在中國企業大舉進入德國之前。

然而近兩年來在中資湧入的同時,德國企業卻抱怨無法在中國獲得對等的市場投資準入。

柯慕賢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中資企業在德國積極並購,且德國對外來投資持開放態度,然而德國企業仍在中國諸多領域受到限制,要實現平等競爭環境,希望中方也可以進一步開放。

不過德國工商大會主席石偉策(Eric Schweitzer)對德國經濟部的行為則提出了批評,稱德國不能一邊依賴自由市場,又一遍關閉自己。事實上,德國在中國已經有大量投資,但中國在德投資量本身仍少。石偉策將在下周隨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一起訪華。

商業資訊公司ALACO分析師費舍爾(Martin Fischer)則稱,德國2017年大選臨近,德國從來都更樂於做一個投資者而非投資接受國,目前中國的投資狂潮引發了一波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而一些德國政客則在其中尋找機會,積攢政治資本,譬如加布里爾所在的社民黨。

“雖然社民黨認為敲響貿易保護主義大鼓可以吸引選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政策。”費舍爾說,譬如德國機械工程協會就警告這種行為的危險性,並敦促議員們把力氣放在遊說中國開放更多市場份額上。

“也許在選舉年,屏蔽一些收購行為是張好牌,但是這種行為無法幫助德國中小企業。”費舍爾說,因此這些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恐將弄巧成拙,傷害到那些他們本想保護的企業。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自2009年以來,歐盟層面向來不缺少制定統一投資審查制度,應對中國投資的討論,但是最終歐盟仍選擇以同中方進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在今年6月的《歐盟對華新戰略》文件中,歐盟也指出,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且就安定和有法治保障的投資環境而言,歐盟現在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地。

歐盟並稱,歐盟歡迎中國來歐投資,當然是在符合歐盟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同時,需要中國開放其市場吸引歐洲的投資。

此前,中國歐盟商會表示,希望中歐雙方可以在2017年完成包含市場開放、全面互惠對等的全面投資貿易協定的磋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