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走,去把美國的中小高科技公司抓回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5/158763.shtml

走,去把美國的中小高科技公司抓回來
石慧 石慧

走,去把美國的中小高科技公司抓回來

挾中國的市場、資本和制造能力優勢,他要做美國中小型科技公司的“資本”獵手。

國內火熱的TMT、電商等領域,王煜全一概不看。他在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美國去,投做硬科技的中小型科技創新公司。王煜全堅信,下一輪全球創新的浪潮來自美國的中小型科技公司——這是他長期觀察傳統行業得出的結論。2007年左右,王煜全開始做個人天使投資,在這之前,他是全球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中國區總裁,一直關註各個傳統行業,“前幾年慢慢發現傳統行業發生了很大變革,小公司湧現出大量科技。從長遠來看這是個大趨勢,硬科技將改造各個傳統實體產業。”

基於這個觀察,自2013年始,海銀開始到海外投資。投資的細分領域包括大健康、電子產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虛擬現實、新能源等。投出的前兩個項目是盲人眼鏡和中風急救設備。

王煜全認為他們做這件事有先天優勢。主要表現在,和Frost & Sullivan一直保持良好關系,海銀可以使用其數據庫和全球2000位分析師、咨詢師資源,而在海銀創業初期,代表項目還不多時,Frost & Sullivan還為其擔當過背書者的角色。同時,海銀自己也在繪制全球科技產業地圖,以此打基礎。

目前,海銀已投資了將近20個海外項目,其中兩個成功上市。初步證明,這條路可行。

他坦承,海銀投資的公司,在國內很少被提及,“去海外投先進科技,這是中國人沒幹過的事,就連美國這麽做的VC都不多,因為背後有很高的風險。”在美國,這種情況也差不多,更受關註的西岸VC都以彼得·蒂爾為目標,希望投到下一個Uber、Airbnb、Facebook。 “我們不想當西岸VC,不希望自己多有名。我們希望投的公司成功。”王煜全希望在這一波創新型科技公司里,找到商業化成功的好苗子。

選擇這條路,還和王煜全的投資觀點有點關系。在他看來,互聯網投資的賭性太大。 “O2O是趨勢,那各個VC都一定要投一家,反正總有一家勝出,至於是誰,沒人知道”。

1675373388

王煜全(受訪者供圖)

如果說互聯網投資存在“賭人”的風險,那麽王煜全的風險在於“賭科技”——一項科技常常被另一項所取代。他喜歡這種方式的“賭”,因為在他看來,判斷技術比判斷人更純粹。

投錢進去,只是起點。對海銀來說,投後也十分重要,“海銀做的80%的事都不是VC的本業”。他們主要解決美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對接問題,比如,如何將美國的研發能力和中國的制造能力、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除了尋求回報,王煜全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全球正在發生很多變化,如果中國企業家能適應這些變化,真正和先進科技企業對接,未來30年中國經濟會非常好;如果不能掌握這些變化,等美國那些企業長大了,生態成熟了,會對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沖擊。”

創業家&i黑馬近日采訪了王煜全,聽他講講自己是怎麽“出海”做VC的。以下是王煜全口述,經編輯:

創新不來自500強了,一定來自小公司

要投一個能拿出來說的好項目,三年五年沈澱免不了。人家老牌基金,成名已久,歷史業績往那一擺,我們新基金就沒機會了。但中國海外投資剛剛興起,在那邊見不到太多中國投資人。而且中國人到海外投資還有很多誤區,比如喜歡紮堆矽谷投互聯網、混華人圈,這都是我們比較反對的。美國最優質的項目,尤其是有很強專利壁壘的項目,其實並不在矽谷。

我們以投美國中小型科技創新公司的硬科技項目為主。當下全球出現一個新的潮流,就是硬科技正在改造各個傳統的實體產業,這個潮流和中國目前的發展需求最為匹配。我們國家一直支持科技升級,實際上主要指的是制造業,但現在成效不大,我們認為,這一波全球創新潮流讓國內制造業升級看到了曙光。

另外我關註美國中小型科技公司很多年了。它們近些年發展很快,一個重要原因是,1980年,美國通過了《拜杜法案》,規定高校科技可以向公司轉讓。30多年過去了,大量小公司每年從高校拿科技成果,做孵化,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和機制。我和北京大學薛兆豐教授一起寫了《全球風口》這本書,專門講了“積木式創新”,意思是小公司孵化先進科技,通過外部順暢的協作,就可以具備大公司的能力,實現快速發展,從而改變全球科技產業。我覺得這是未來幾十年乃至一百年里最重要的變革。

也就是說,500強不再是美國創新的排頭兵了,不再是中國企業合作的首選目標了。小公司的制造能力不比500強差,甚至擁有一些500強都沒有的科技。

長期來看,這是一個大趨勢。而且中國在這一輪全球小公司創新的浪潮里,有很大的話語權。

1446229167

王煜全(受訪者供圖)

為什麽這麽說?這輪浪潮需要市場、資本、制造能力三個條件,這都是中國能提供的。

中國人有機會在全球新變局里進行全產業布局,從業務上支持全球的創新公司,這樣的成功更有意義。我們希望更多人看到全球的機會,大家一起出去把握住它。一方面你能夠和世界科技前沿接軌,未來一定很光明。另一方面,你能為推動全球創新做點貢獻,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機會。

時間紅利:在估值出現拐點的前兩年投進去

在硬科技這個概念下,我們關註的具體細分領域有很多。有大健康,包括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生物科技等。有電子產業,有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虛擬現實。還有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另外還有金融科技,每一輪革命都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金融創新,上一輪革命是以跨國企業工業化大生產為代表的,就有摩根這樣的財團為其服務,這一輪創新是協同式的,就需要區塊鏈模式,去中心化的金融機構。

我們在美國投的第一個項目是盲人眼鏡,全盲的盲人戴上我們的設備,就不會撞到障礙物了,也可以識別一些簡單的交通標誌。

這個項目正要往國內轉移,和殘聯有不少合作。但還有很多事要做,首先就是要在國內完成註冊,另外我們也在討論在中國合資生產。我們爭取把研發的一部分搬到中國來,避免中國只是負責低端的生產環節。

我們第二個項目也是醫療器械:中風的急救設備。在原有急救方法的基礎上,戴上這個設備,病人全身癱瘓的幾率和死亡率都會低很多,而痊愈率會增加。

在航空航天領域,我們投資了美國XCOR航空航天公司。航天進中國不容易,因為美國政府限制出口。但航空沒有限制,像我們投資了一家輕型飛機制造商,去年年初就拉它跟吉利談成了合作,吉利已經戰略投資了它兩輪。我們也在幫它開拓中國市場。吉利戰略投資完後猶豫要不要量產,因為中國低空不開放,感覺沒有市場,我們就幫忙聯系了沿海一些地方政府,反應都不錯。

投資美國高科技公司有一個明顯特點:要在估值拐點前兩年投入。因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化至少需要5到8年甚至10年時間,一開始估值上升得很慢,一旦量產完成,拐點到來,估值就會迅速上去。我們要在拐點前兩年投進去,幫它實現這個拐點。等它完成量產,打開全球市場後再投,它會貴很多,我的價值也會小很多。

很多人問我們投VC的哪一輪,我們不分輪。因為一個小公司,可能A輪就到拐點了,但一些大公司都F輪了還沒到拐點。我不在乎它到底是哪輪,一般在產品研發接近完成的時候,我們就會和他們談。

我們做的80%的事都不是VC的本業

中國想用好由這一輪創新浪潮產生的話語權,不容易。

第一得找得到這些中小科技公司。它們散落在各地,不在矽谷,也不參加路演。我們怎麽找?一方面可以使用Frost & Sullivan的數據庫和全球2000位分析師、咨詢師資源。另外我們自己在繪制全球科技產業地圖。慢慢心里就有數了,知道這個高校在哪方面領先,誰是頂尖高手,什麽是科技發展的未來。我們還要在全球招募100個科研專家,和我們一起看全球科研進展。

第二你得熟悉他的語境,順暢溝通。中美雙方的背景和想法很不一樣,來自兩個國家的企業在談判時,有大量潛臺詞。中國人比較強調市場,就想著讓人趕緊把專利交出來,趕緊生產趕緊賣,甚至說,你能不能明天給我,我後天就生產。但美國小公司特別關心知識產權,因為這是它的命脈,它被侵權的話基本就死了。所以絕對不能低估美國小公司的知識產權訴求。

如果你不能打消對方的顧慮,那他根本就不敢給你。

第三,中國企業家要積極走出去跟他們談,你的優勢在於你來自中國,從這點上說,你比美國VC更有優勢。

這三點在具體落地時也會碰到各種問題,包括怎麽在地方落地,怎麽尋求地方政府支持,中國基金怎麽配合融資等等。

我們原來設想在國內找一個理想的合作夥伴,全都委托給他,我們就可以放手不管了。但後來發現找不到,那你就得分解任務,誰幫你融資,誰負責落地生產,誰解決市場問題。

這事兒看著簡單,但沒5到8年孵化不出來。有人說,美國科技那麽領先,拿到中國一宣傳,還不好對接合作夥伴嗎?

文化背景不一樣,很多事都不相同。

比如,我們有一個醫療器械的項目註冊要定類別。醫療器械分三類,三類醫療器械是植入人體的,也是必須嚴格控制的醫療器械,如果被定為三類,那引入國內就要花更長時間。這個項目我們在國際上都被定為二類,但國內一直把我們定為三類,一直也沒人告訴我們為什麽,我們也沒看到什麽相關規定。後來問了好多人才知道:進口醫療器械一律都按三類分。

1842115435

王煜全(受訪者供圖)

這種事特別多,你只有在行業里混久了才能“悟”出來。

美國人對我們做的事是認可的,《福布斯》報道過我們,認為我們在搭建中美科技企業的橋梁。他們覺得這不是VC幹的事。

其實海銀做的80%的事都不是VC的本業。我們1/4時間做全球市場研究,1/4時間在中國做宣傳,1/4時間幫企業在中國對接,剩下的時間才做點VC的本業。每個企業來中國,我們都義務幫他做PR,對接投資人,對接中國企業家。

我們也在給中國的創投人士做培訓,教大家怎麽進行國際合作。但有些中國企業往往直接說,你不用跟我分析過程和方法,就說這企業是不是特好,能不能投?這就有點急功近利了。

王煜全 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