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探索独立门店模式八喜打造国内冰淇淋第一品牌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9/2027039.shtml

  一直以来以“低调”自居的八喜正大刀阔斧地走上扩建之路。
2010年是八喜冰淇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20个年头。“目前我们保持了每年超过35%的增速在发展,这个水平高出整个行业平均水平近4倍。”10月15日,八喜冰淇淋市场部经理彭勇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即便是在八喜的“主战场”北京和上海,除了各大超市卖场外,很难看见“自立门户”的八喜。“即使在北京我们也只开了4家专卖店,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彭勇说。
事实上,DQ冰淇淋店、肯德基、宜家、优根芙丝的冰淇淋原浆都来自八喜。对此,彭勇告诉记者,目前八喜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酒店客户供应、超市零售渠道、大客户供应。进入中国的这些外资冰淇淋品牌,要想不依靠本国进口,就必须选择与八喜合作。
这样是否为其他品牌做了嫁衣?彭勇笑着回答,“国内能够专业生产全乳脂冰淇淋的企业目前只有我们一家,所以给这些品牌供货也是我们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据了解,目前在八喜的盈利构成中,与品牌企业的供应业务占到30%左右,另外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均来自零售渠道。
“目前我们已在近40个城市铺货,超过2万家超市。”彭勇介绍,在开拓零售渠道的同时,八喜也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专营店模式。
“专卖店是一个趋势,这项业务肯定是会发展的,但是由于现在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东西还需要学。”彭勇表示。
初入中国的八喜绝对没有想到,会连续亏损长达11年之久。直到2002年,才实现了几十万元的微薄盈利。2003年,八喜在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区建成了占地65亩的新工厂,投资5000万元,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冰淇淋生产线,八喜也顺势驶入了成长的快车道。
彭勇还透露,2011年八喜将在上海建成一个新厂,计划产能将和北京同等匹配。届时,八喜将会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进行产能的扩建和新建,完成全国生产布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88

探索更輕的租車模式:iPhone一掃就能把車開走

http://news.imeigu.com/a/1332235503512.html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擁有一輛汽車是100年來美國夢的重要組成,代表著美國人追求自由的夢想。它對中國人同樣的適用!想讓中國人放棄駕車是根本不實際的。」嘟嘟快捷租車創始人云濤說。

美國街道上經常可見帶有綠色標示的Zipcar轎車,它能利用iPhone打開車門將車開走。在波士頓留學的云濤覺得這很酷,問了問美國同學,幾乎校園裡人手一張會員卡,美國人管這叫快捷租車也叫汽車共享,學生們非常熱愛這種方式。

云濤覺得非常激動,這個模式太好了,美國人家裡都至少有兩量車,家裡有閒置車輛的非常多,租給其他人每月能掙900美元左右,同時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滿足用車需求,這是兩方互利的產物。

美國的快捷租車是繼中國學習「快捷酒店」後又一熱門領域,快捷租車的產品模式非常適合走直營+加盟的路子快速擴地盤,改造成本較低。一個城市只需要一個street team來集約化管理車輛,人力資源成本也大幅下降。

而且中國的城際動車開始高速發展,像快捷租車這種可以提供6小時以下時租業務的模式很機動靈活,完全可以沿著各大城市動車站打造成熟的一日商務租車服務。

想清楚思路後,云濤2011年毅然中斷了在讀的美國東北大學CPS學院項目管理碩士學業,找到以前奇虎360的同事走上了創業這條路。

快捷租車就是用iPhone一掃就能把車開走

在奇虎360做產品出身的云濤想讓租車成為一個簡單的事。要使用嘟嘟快捷租車的服務,用戶只需將駕照和信用卡信息在網站上註冊,就會收到嘟嘟郵寄的一張會員卡。

云濤稱嘟嘟是國內唯一一家用iPhone智能手機開鎖解鎖車輛的公司。嘟嘟利用RFID技術將讀卡器放置在車窗上,預訂好汽車後,在指定停車點通過會員卡在車窗右側讀卡器上輕輕一刷,就可以解鎖車門了。

這 一套流程嘟嘟完全效仿zipcar,Zipcar通過接收會員、發放會員卡來運營。Zipcar的汽車停放在居民集中地區,會員可以直接上Zipcar的 網站或者通過電話搜尋需要的車,網站根據車與會員所在地的距離,通過電子地圖排列出車輛的基本情況和價格,會員選擇汽車,進而預約取車。使用完之後於預約 的時間內將車開回原本的地方,用會員卡上鎖。

嘟嘟則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使註冊、預定、支付、開鎖全部實現自助無人操作,找不到車的時候可以通過手機的app應用來鳴笛尋車、解鎖車門。

租車者用iPhone就可以開鎖車門,全程不需與車主交換鑰匙。為防止偷盜,如車輛發生未經授權的移動或者不換車,嘟嘟的Carbot技術可以遠程熄火控制車輛。

RFID讀卡器的硬件成本在1500元左右,云濤說是在美國拿到的專利資料,安全性有保證,幾乎不存在被破解的可能。

如何保證車主安全顧慮

作為一名私家車主,你可以簡單的在線註冊車輛的一些必要信息,審核通過後在指定的車輛維修點安裝嘟嘟Carbot車載設備。車輛每小時租金(含保險)15-25元不等,每週如果租出去一輛車15個小時(每天2小時),就可以每月收入達到900元左右。

將車轉租給陌生人確實會讓很多車主有顧慮,嘟嘟稱會提供100%的驗證服務,工作人員親自去驗證每個租車者身份,租車者租車時同樣也可以看到車主的照片。當租車者並不愛護車主的汽車,比如亂扔雜物時,車主就可以給租車者一個差評。

另外,保險是另外一個重要保障。嘟嘟快捷租車另外上有一種保險理賠方式,出了交通事故能一定能給車主賠償。嘟嘟還會檢查租車者的駕駛員扣分記錄,確保最近一年沒有嚴重的交通事故。

另外註冊登陸嘟嘟時需要綁定微博賬戶,這樣還可以讓車主知道租車者的個人主頁,增加雙方的可信度。

典型的O2O消費服務模式 跟中小汽車租賃公司合作

在中國私家車租賃想爆發還需要鋪墊,嘟嘟快捷租車把目標瞄向了中國汽車租賃市場分散著的6000餘家汽車租賃公司。這些中小租賃日子其實並不好過,每天需要不斷的自己尋找客戶。

嘟嘟目前主要採取加盟模式為主,採取跟中小租賃公司加盟合作方式抽成10-15%,車全部是經濟型轎車,日租全部200元下,同時提供按小時租20-30元/每小時。

嘟嘟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共享平台,通過RFID技術給小租賃公司的汽車嵌入一個小的車載端,不影響原有其客戶資源的情況下,給他們帶客源。相當於嘟嘟是一個分銷商,那些合作的小租賃公司沒有任何損失,同時嘟嘟的固定資產支出就是車載端應兩千塊以內的硬件成本。

嘟嘟是典型的O2O消費服務模式,線下發展與線上需要平衡發展。談好加盟車了,沒有客戶不行;有了客戶,但沒有車也不行。

對 嘟嘟來說,租車不只是快捷,今後最重要的是整合服務。一是效仿zipcar購置新車,拿到更加優惠的價格;二是改造車的成本要經濟,加盟的車載設備成本控 制在2千元以內;三是控制運行成本,通過數量優勢拉低保養維護費用;四是控制人力資源成本,在每個車上加裝系統監控器實時監控車輛狀態,讓每個城市配備的 專門street team數量儘可能少而精。

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

雖然短租市場目前開始爆發出強大的增長潛力,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市場並非易事,嘟嘟瞄準的是大學生群體。

「關 於大學生群體這一客戶群我們非常的看好!」嘟嘟快捷租車云濤講到,「校園計劃是zipcar最初快速獲取客戶的來源,這是因為美國的本本族其實就是大學生 群體,在大城市的美國大學生確實很多人不買車,工作後才開始購買第一輛車。所以Zipcar精準的抓住了這一無車群體,而在中國大學生群體分佈更廣闊,人 數也更多。」

Zipcar在美國已經擁有9000多量車,汽車共享運動早已在發達國家風風火火開展多年。在中國這還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模式, 讓消費者瞭解、接受並熟練使用還需要一定時間。不過在中國擁有更多的本本族、擁擠的交通、高密度的小區和逐漸提高的智能手機使用率,這也讓更多人看好這一 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云濤笑稱嘟嘟快捷租車是中國汽車共享模式的先驅,但他絕不想成為先烈。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作者:馮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4

教育篇》兒子在家自學 女兒異鄉讀書探索世界 與自然共處、親力親為學問自然來

2012-03-19  TWM




三十五歲才結婚的凱文.凱利(KK),三個孩子都在台灣與美式教育中長大。

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他從不刻意培養孩子成為另一位凱文.凱利,卻堅持孩子要有求知心、有創意,還要用雙腳旅遊去認識這個世界。

撰文‧賴筱凡

依偎在美國國家公園旁的小社區,在蜿蜒道路的盡頭,就是凱文.凱利的家。這棟荒野中的木屋距離最近的文明||加州舊金山市區,有著一小時的車程。但為了讓 孩子與自然共處,他與太太選擇落腳帕西菲卡(Pacifica)這個小鎮。

大學只讀了一年就輟學,凱文.凱利靠著自學及旺盛的好奇心,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他的著作影響全球無數科技人,甚至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都成了他大膽預言的實踐者。

曾經拒絕正統教育,目前擁有三個孩子的大師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寶貝?對天下的父母又有何啟示?

帶著他做比跟他說重要

走進凱文.凱利的家,擺設簡單又溫暖,連接著起居室的另一端,就是他的工作室。成堆的書籍與研究資料堆滿屋內牆壁,這裡宛如一個小型圖書館,但不同於住家 的簡單色調,工作室裡聳立著他與兒子一起動手設計的樂高城堡,還有一個利用購買電器產品剩下的保麗龍所堆起的龐大機器人,「這些都是我兒子和我一起做 的。」他微笑著說。

受到一九六○年代嬉皮文化影響的凱文.凱利,從年輕時代就崇尚動手體驗生活,二十歲時就靠著雙手在紐澤西蓋了第一棟房子。他像一般美國人,在後花園裡種 花、養蜂,「第一次蒐集到蜂蜜後,你就會好奇,蜂蜜是怎麼得來。」凱文.凱利的好奇,讓他從養蜂、了解蜜蜂,最後還得出了「蜂群理論」。

這就是凱文.凱利對三位小孩的教育哲學,與自然共處、凡事動手做,學問自然就跟著來。

很少人知道,大師不但來過台灣當背包客,而且還是台灣女婿,他的太太是任職於美國大藥廠基因科技(Genetech)的台灣女科學家。

︽今周刊︾採訪凱文.凱利這天,正巧在房內遇到他十五歲的小兒子傅岱文,他從小在雙語環境下長大,能說簡單的中文,「可是,他上了國中之後,越來越不開 心。」凱文.凱利不諱言,同時要受美式教育與台灣教育,繁重的功課壓力讓兒子根本吃不消。

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台灣,台灣的父母會怎麼做?應該大多都會強迫兒子去適應;凱文.凱利卻毅然選擇結束兒子在學校的正規教育,改為在家自學。「美國在家自 學的小孩很多,我們身邊的朋友就常分享在家自學的好處。」凱文.凱利認為,當孩子開始拒抗學校教育,與其強迫他接受,更應該尋找方法開啟小孩學習的各種可 能性。

當小兒子開始在家自學,凱文.凱利沒讓他閒著,每天都帶著他動手創造,隨意在凱文.凱利工作室繞一圈,他與兒子的創意無所不在,他隨手一指,一個看起來像 是恐龍骨架的模型,凱文.凱利得意地露出了大笑臉,「這可是我兒子用雞骨頭做出來的!」打開後門就是國家公園,身處蠻荒自然中,凱文.凱利一有空就帶著兒 子往山中探索,「你看,這就是我與兒子在山上發現的,應該是動物的頭骨。」他認為一位科技趨勢觀察家,對任何事物都須保有高度的好奇心。

「比起不斷地告訴他各種人生道理,帶著他做、讓他了解,影響更大。」凱文.凱利同意台灣父母掛在嘴邊的古老道理||「身教重於言教」,但他將這個道理進一 步延伸,他認為與其做給孩子看,不如帶著他一起做,更能體驗其中的真意。

用旅行一里一里去體驗人生若說帶著孩子動手做是凱文.凱利教育的一大主軸,旅行就是另一大主軸。曾經,凱文.凱利為了想知道世界是如何運轉,他存下打工掙 來的每一分錢,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開始了亞洲的八年旅行。如今,他更鼓勵孩子旅行,用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凱文.凱利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在他與太太的鼓勵下離家探索世界,大女兒高中在西班牙求學,二女兒則在阿根廷念高中。「不只是念書,她們長時間在當地旅 行,才能學到當地文化。」凱文.凱利認為旅行能教會孩子的知識,遠遠超過書本,與其看著旅遊書、旅遊節目,更應該讓孩子用雙腳去認識世界。

「至今,我仍舊認為,在亞洲八年的旅行,讓我的人生觀有了重大改變。」凱文.凱利花八年的時間,用自己的雙腳走遍亞洲八個國家,也認識了台灣。

早在中橫公路尚未開通的年代,他就靠雙腳橫越中橫,有車經過時他就搭便車,坐在阿美族原住民的卡車後,搭到對方的目的地為止;沒車時,他就用雙腳走,就這 樣從台中一路到了花蓮。

「你在亞洲會感受到那種樂觀的氛圍,會覺得任何事情都可以正面以對,明天一定會更好。」凱文.凱利說,這是八年亞洲之旅送給他人生的最大禮物,讓他回到美 國後,依舊樂觀過生活。

所以,凱文.凱利鼓勵每位年輕人都應該出發去旅行,但絕不是走馬看花的遊歷,而是要用雙腳一里一里去體驗。

他從不刻意培養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但他希望三個孩子時時保有求知心,還要隨時發揮創意。

因此,在凱文.凱利的家中,有電視,卻未安裝有線電視節目,他經常在晚餐時間與孩子分享正在閱讀的書、討論正在思索的問題,希望把更多時間拿來與家人互 動。凱文.凱利很清楚,他從來就不是一板一眼的父親,所以,談話不只是教育孩子,有時,孩子教給他的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9

EggDrop:探索身邊的二手物品交易

http://cool.cyzone.cn/20120401/225333.html

本地生活類服務領域一直蘊含著許多創業機 會,Craigslist以海量的分類信息站穩了腳跟,本地任務對接平台Zaarly因滿足用戶在交易二手物品和尋找幫助的需求而逐漸火熱。試想,如果將 Craigslist的分類信息和Zaarly的需求對接結合在一起,用於探尋身邊的二手物品交易信息,豈不是更加方便?

EggDrop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並推出了探索身邊二手物品交易信息的手機應用。打開EggDrop應用,你可以發佈或探索身邊的二手物品交易 信息。這裡的「身邊」是指打開EggDrop時,方圓80-100英里的範圍,基本上覆蓋了用戶日常生活的活動範圍。使用EggDrop發佈交易信息的過 程十分簡單,寫清楚物品名稱,拍照或是上傳物品的圖片,定好價格再加上一段物品描述,一則交易信息就發佈成功了。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交易信 息,EggDrop還提供了分享到Craigslist、Twitter和郵件的選項。

探索二手物品交易的方式有兩種,按下「瀏覽」按鈕,EggDrop將根據分類、照片或地點來展示用戶想買的物品;按下「搜索」按鈕,EggDrop將根據地理位置去尋找離用戶最近的物品。

應用名稱:EggDrop

平台:Android

類型:二手交易

如上圖所示,當你對某件物品產生興趣時,可以點擊「向賣主提問」(Ask a Question)的按鈕,諮詢物品的詳情。你的提問和賣主的回答都會被公開顯示,便於其他EggDrop用戶也瞭解這件物品。當你決定購買後,就按下 「Make an Offer」按鈕,發送你對物品的報價。賣主收到你的報價後,可以選擇接受或是拒絕。需要注意的是,EggDrop並不允許買賣雙方直接在應用內發生交 易,所以買賣雙方達成意向後,需要通過EggDrop內的私信來確定線下交易的地點和時間。

像Zaarly引入聲望系統那樣,EggDrop也給用戶建立了一套名為「因緣」(Karma)的評價機制。如果用戶覺得一位買家是可信的,可以給他添加一個「大救星」(Life Saver Karma)或是 「好鄰居」(Good Neighbor)的評價。

到目前為止,EggDrop上最受歡迎的交易物品是手機、電子產品、家具、自行車和遊戲。EggDrop創立於2011年7月,已獲得100萬美元的投資。EggDrop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商業模式,但考慮在未來推出面向本地商戶的付費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2

【果殼探索】怎樣摧毀互聯網?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532

摧毀互聯網從物理上是可以實現的。當然我們不是真的要摧毀互聯網,而是讓你看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複雜和有趣。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毀滅地球拯救世界這類的超級夢想,也有不少人揚言要破壞互聯網。在談笑之餘,我們會想,是否有人可以真正的摧毀互聯網呢?實際上,這件事在物理上是可以實現的。

毫無疑問,如果你真的摧毀了互聯網,那麼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恐怖主義之壯舉,也意味著對世界各國宣戰。所以,就把以下的內容當成是一次思想上的實驗吧。

首先,我們不要再把互聯網當成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其實它是由大量的金屬、塑料和光纖組成的。其範圍遍及全球,就像個機器怪獸抱住整個地球一樣。所以我們尋找網絡的物質基礎,穿越海洋和陸地,來找出到底應該怎麼做。

互聯網沒有總開關,沒有自我摧毀按鈕,不會因斷電而受到影響。正因其優秀的設計和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互聯網幾乎是堅不可摧。像光纖網絡,就算你砍斷了大部分,剩下的還是會保持傳輸,能夠自動重新確認傳輸路徑,保證了大陸或者國家之間的連接通暢。

互聯網基礎設施分析公司TeleGeography的專家艾倫·莫爾丁(Alan Mauldin)舉了幾個近期的例子:

二月份的時候,在通往東非的三根光纜中,有 兩根在紅海被切斷。這破壞了一些東非國家用戶的數據通信,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兩岸通信都是有多個光纜的。在過去的5到6年裡,在地中海,紅海和中國的南海都 有過多光纜損壞的案例。去年的日本海嘯毀壞了大量光纜,但是通過多種修複選項,與日本的互聯網連接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不過就像地球上其它東西一樣,如果它是被建造出來的,那麼總是可以被摧毀的。也就是說,通過足夠多的努力,你可以像砍樹一樣徹底摧毀互聯網,只要你知道從哪開始砍。

切斷光纜

互聯網因成千上萬米長的厚重而破舊的線纜連接而存在。漫長的海底光纜連接各個大陸,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正如之前所說的,光纜的連接可以互相支持,當一條斷了,另一根就會接起任務。那麼,如果把它們全部切斷呢?

互聯網是一個佈滿線纜的網絡。家裡的電腦,辦公室裡的設備,以及國外的服務器,都通過這些線纜連接著。切斷這些連接,網絡就不能穿越大洋通信。互聯網就會立刻斷裂。

在這個頁面可以找到世界範圍內的每一根互聯網主線纜。

這些海底光纜有時是偽裝起來的,或者是部分掩埋的。但有時候也像廢棄的衝浪板一樣裸露在沙灘上。對於那些埋在沙灘下的光纜,你可以用這樣一個線路追蹤器來找出具體的位置。

雖然很多光纜的精確位置和它們的著陸點都是不公開的,但其實總能在一些有名的海岸和熱鬧的城鎮看到。

下面的三個光纜點,根據TeleGeography的說法,如果被破壞,後果會非常嚴重。一個點的破壞只會導致減速和阻礙,但不是完全的癱瘓。但是 大洋彼岸的站點就會立即不可連接,很多其他網站也會太慢以至於不能使用。互聯網仍然會在混亂而且緩慢的運轉,但是這畢竟是個好的開始。

從上到下依次為長島Mastic海灘,紐約州Manahawkin市和紐約州Tuckerton

這幾個站點連接美國的東海岸和西歐,是一些世界最稠密、重要的基礎設施點。移除了這些,就已經深入互聯網的內臟了。全球經濟也會隨之崩塌,大陸之間的互聯網通信也會中斷,你不能給國外的朋友發郵件,也不能在國外的網站上訂購商品。

還有其它一些最能削弱互聯網連接的地點:

新加坡

埃及(地中海和紅海)

英國西南地區

東京

香港

南佛羅里達州

西西里島

孟買

金奈

現在,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全球性的整體了,每片大陸和小島都是孤立的了。互聯網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全球範圍內實時的流通數據,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破壞根服務器

域名輸入實際上是對晦澀的IP字段進行轉換的結果,像「Google.com」的IP地址就是74.125.228.37。但是網站有成千上萬,又有誰能記得住所有的IP地址呢。

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域名服務器,名字分別為「A」至「M」,負責IP地址域名的解析。要是讓這些機器癱瘓,想上網就只能記數字了。

所以怎樣找到並且摧毀這些服務器呢?就像之前的光纜,這些服務器也有公開的秘密。

比如說我們想要消滅「K」服務器,它由一家RIPE NCC公司來運行。去它的網站,然後用谷歌地圖就能找到服務器的位置。不過想要真的進去就難上加難了,其守衛有多森嚴也是可想而知吧。

M服務器由WIDE Project運行,地點在首爾。他們的網站會告訴你地址。這張谷歌街景圖片就顯而易見了。

守衛主要是防止陌生人在裡面亂逛或者按錯按鈕。其實摧毀一棟有著互聯網關鍵建築和摧毀那些普通建築也沒什麼兩樣。

然後根據這個表單,重複以上動作即可。

破壞數據中心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切斷了光纜,信息再不能在世界範圍內傳遞了。這樣看來,日本就真的成為一座孤島了。再加上破壞了根服務器,網絡地址也變成了無法解析的密碼數字。摧毀互聯網也就剩下了一步:炸燬那些還連在一起的盒子。

數據中心都是些很不起眼的建築,裡面裝著那些能讓我們瀏覽網站,收發郵件,聊天遊戲的服務器。這些建築通常很高大,因為不是給人設計的,所以大多沒 有窗戶。那些裝著機器的屋子通常很暗,並且保持低溫使機器正常運轉。但對於那些想要通過網絡的人來說,它們至關重要,通過它們,你的互聯網服務商 (ISP)才能連接互聯網的其他部分。

紐約市的哈德遜街60號的建築是全球互聯網的重要樞紐:

第9層有1394平方米,是當地、全國以及全球多層光纖電纜的匯聚地。在這裡,每個載體的服務器、存儲數據和網絡設備連在一起,就像那一系列光學接口、同軸電纜等通過一系列連接板與其它網絡連通。互聯網的物理中心,本質上說就是一個巨大的以太網交換機。

若是能破壞這一層或者是這個建築,那麼整個地區的連接也就斷裂,世界範圍的互聯網連接也會受到影響。不僅僅是網站本身被抹掉,有些公司在數據中心存儲的數據也會消失,舉個例子就是你上傳的所有照片或者歌曲都將不復存在。

像這樣的數據中心全世界有很多,破壞其內部的齒輪將會導致網絡不能再向外延伸。

目前中國有9個託管數據中心,北京有2個,上海有4個,成都、浙江、深圳各有一個。

現在數據已經被徹底凍結了。所有的道路、橋樑和交通指示燈都被摧毀,數據哪裡都去不了。剩下的也就是一些局域網了,它們是網絡,但不再是互聯網了。

至此,互聯網已被成功摧毀。遊戲結束。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的強大和脆弱。當然也沒有人能夠同時攻擊地球互聯網的所有節點,即使是成千上萬個人的團隊來做,修復速度也很可能超過破壞的速度。我們的目的不是真正摧毀互聯網,而是由此可以看到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複雜和有趣。

(文章編譯自Gizmodo網站: How to Destroy the Internet 作者:SAM BIDD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5

信息:蒐集與探索之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18551.html
當我對任何題目有興趣時,我就大膽假設自己要辦一本這種類型的刊物,而一旦這麼想的時候,我的眼中、心中,看的想的都是這個主題,很快我對這個題目就有感覺、有體會、有不可思議的深度觀察。

1994年,我起心動念辦計算機學習雜誌,我感覺到身邊學計算機、用計算機、談計算機的人多了;我更發覺家裡有計算機的人多了,我確定計算機要從辦 公室走到家中,變成人類生活必要的部分,於是下定決心辦計算機家庭雜誌《PChome》,而且一戰成功。這只是我一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例子,每一 個新事業的創辦,我都會經歷這種大膽假設的過程,因為已決定要做,所有的心思、觀察、情報蒐集,都具體而急切,我會看到許多平常忽略掉的信息或現象,而集 結這些可能不直接相關的信息,我的結論很快就清晰起來。

不只是工作、作決策可以大膽假設,對人的理解,也可以大膽假設,定向觀察。「狗仔隊」挖掘新聞也是用這種方法,先大膽假設名人一定有緋聞,所以開始追蹤、守候,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發覺找不到證據,那就將這位名人從追蹤名單上除名。

反之,則很快就會抓到把柄。這就是「狗仔隊」能不斷報料的原因。對部屬,我也會大膽假設。對能力傑出的人,我會假設他就是我未來接班人,然後花一兩 年,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從辦公室到休閒時間,從工作到生活習性,從待人處事到觀念態度。經過這樣默默地長期觀察之後,一切都無所遁形,我絕不會選錯人。

信息的完整充分,是工作與決策成功的關鍵,因此情報蒐集就是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以「大膽假設」為前提,以「小心求證」為方法的定向觀察法,就是情報蒐集的入門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6

智能交易系統探索 -引言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06/28/%E6%99%BA%E8%83%BD%E4%BA%A4%E6%98%93%E7%B3%BB%E7%B5%B1%E6%8E%A2%E7%B4%A2-%EF%BC%8D%E5%BC%95%E8%A8%80/

以香港一般財演水平來說,技術分析都是以簡單指標或是型態分析,或是伴以陰陽燭,最後搭隻牛熊證便算了。財演們金句是升穿1900020000,跌穿1800017000;打開報章,還有不少「專家」樂此不疲討論死亡交叉會否死亡,跌穿250平均線是否熊市等等,真係見到都想嘔。大行更加非常認真計算秋官效應,加以風水學說;或是見升說升,見淡說淡,多是無無聊聊。大摩的未來N日上升機會亦是一絕,相信無人會認真看待吧?!

 

上星期開始試用某報的技術分析系統,感覺十分良好,如此可愛的系統可以收幾百元一個月,實在令人振奮非常。其指數買賣指標實在可愛,只有在極大單邊市才有回報,相信樓下C9都比它強。最Like這個長線OT股出入訊號:

image

 

 

一些專業的blogger則較好,不過很多時的分析都以個人感覺為主,背後可能有不少數據支持,也可能是blogger憑藉個人經驗將大量資訊轉化為結論,所以顯得不夠科學化。

 

==

 

廢話一堆後,技術分析可否以一個更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技術分析是否有更加堅實的基礎?不少專業技術系統可否平民化?

 

我想,可以先研究一個高頻交易系統,首先要設定一些原則:

 

1. 交易是否可行

一些了不起的訊號,不過難以在理論價格出入,有心無力。所以一定要顧及交易是否可行。

 

2. 交易止賺止蝕目標是否明確

超複雜的止賺止蝕系統,難以斷定是否可行。

 

3. 平均交易完成日數

超長交易時間,難以將資金分散,因而構成風險。

 

4. 交易數量是否足夠

如果以幾拾個交易宗數去決定指標成敗,指標可信性有限,因而構成風險。

 

5. 是否反映近來市況

N年數據去說服大家指標是很有效,不過近年就完全PK,大家有耐性去繼續使用至系統回復盈利嗎?究竟是系統適應市場還是市場適應系統?

 

6. 系統是否全天候運作,還是特定市況才能獲利?


隨風:

就我的經驗提一點建議,作為參考:

1. 交易是否可行 – 一些了不起的訊號,不過難以在理論價格出入,有心無力。所以一定要顧及交易是否可行。

不鼓勵用理論價格,我習慣收市前半小時才會買入有訊號的股票,價格會較為穩定,免除了上午買入下午反轉的情況,賣出則沒有設限。

2. 交易止賺止蝕目標是否明確 – 超複雜的止賺止蝕系統,難以斷定是否可行。

買入訊號及止賺蝕訊號最好不超過三個,例如我以「價量齊升」作基礎,已刪除了很多「沒用」的日子。

3. 平均交易完成日數 – 超長交易時間,難以將資金分散,因而構成風險。

如果交易完成日數設限,很容易錯過飊升股,通常能大幅獲利的股票,都需要持有4個月至一年,不建議設限,你可以跟據勝算去調整投入資金,加上止賺蝕,風險有限。

4. 交易數量是否足夠 – 如果以幾拾個交易宗數去決定指標成敗,指標可信性有限,因而構成風險。

做一個可隨時檢視調整的指標,例如有「相對」概念的指標,而非硬性指標 (e.g. 跌穿rsi30就是超賣),這樣很容易中招。

5. 是否反映近來市況 – 用N年數據去說服大家指標是很有效,不過近年就完全PK,大家有耐性去繼續使用至系統回復盈利嗎?究竟是系統適應市場還是市場適應系統?

「相對」概念的指標經得起市場考驗。

6. 系統是否全天候運作,還是特定市況才能獲利?

「相對」概念的指標,加上「價量齊升」,雖不保證熊市能大幅獲利,經驗上熊市獲利是可行的 (但不會太多就是),即使虧損也很有限。

最後,貫徹始終的系統勝算通常只有40-60%,但已能長期獲利,並跑賺該股走勢,以上意見希望幫到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4

8000億地鐵投資如何贏利 深圳探索「地鐵+物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7/wMNTQzXzUxNjQwMg.html

地鐵建設投資大潮再次來襲。

9月5日,發改委集中批准了25條地鐵、城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項目。而根據發改委批覆的項目報告數據統計,這25個項目中總投資超過8000億;9月6日,發改委再次批覆20個項目,其中包括13個公路建設項目,總里程超過2000公里。



「地方政府拉動投資的想法可以理解,只是他們關於地鐵項目的盈利模式模糊,他們沒有完全想清楚如何盈利。」9月6日,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表示,目前國內沒有一家地鐵項目盈利,都處於虧損狀態。

在 趙堅看來,2008年啟動的「4萬億」投資,也曾拉動了各大城市的地鐵建設大潮。地鐵建設每公里5億資金的巨大成本,讓地方政府財政無法承擔,而政府為建 設地鐵、公路等基建項目的城投公司,如今已經債台高築,部分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已經開始因無法按時還貸而違約,「能否都從銀行貸到建設投資款,在現在的局面 下,這是個未知數。」

「深圳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如果深圳地鐵模式探索成功,這或許是中國地方政府建設運營地鐵一個成功的範本。」深圳地鐵集團內部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深圳開始率先向香港學習,開始嘗試開發地鐵周邊的土地,探索「地鐵+物業」聯營模式。

模糊的盈利模式

發改委批覆的25個軌交、地鐵、城際鐵路項目中,僅江蘇省沿江城市群城際軌交網、內蒙古呼包鄂地區城際鐵路規劃兩個區域城際鐵路規劃項目2個項目沒有披露具體的金額,其他23個項目披露總投資約8000億元。

這些項目中,有12個項目資金來源頗為一致。蘇州、寧波、成都等8個城市的項目出資均為「當地財政承擔」,其項目資本金均為30%左右,其餘為銀行貸款;建設週期一般為4年左右。

趙堅表示,低迷的經濟形勢,地方政府力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當地水泥、鋼筋等行業的發展,從而拉動整個區域的經濟;而更重要的是,修建地鐵有利於造新城,地價上漲,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地鐵建設,猶如一個巨大的槓桿,可以撬動巨量資金。從每公里造價來看,地鐵成本是5億元,輕軌成本2億元,有軌電車2000萬。

而 實際上,地鐵虧損是公開秘密。北京地鐵每年虧損額達10億;深圳地鐵2007年至2009年累計虧損9.9億元,唯有依靠政府補貼,深圳地鐵集團才能實現 財務報表上的盈利。「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地鐵運營都在虧本,國內二、三線城市由於人流不夠,更難以承擔地鐵高額的成本。

趙堅表示,一直以來,由於地鐵由政府主導建設運營,而成立的公司也均為國有企業。地鐵虧損,最後都是政府補貼來埋單。

「而現在,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不一定能從銀行貸到款。」趙堅表示,2008年啟動的「4萬億」投資大潮後,部分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公司失去了銀行的信任,融資平台公司違約無法償還利息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而按照地方政府公

布的報告方案,資金來源均較為單一,也並未特別指明今後新的盈利模式。

而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杭鐵」)成功吸納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下稱「港鐵」)參與建設運營管理。杭州地鐵一號線特許經營批覆公告顯示,杭州地鐵一號線特殊經營為25年。特許經營期滿後,港鐵無償將全部設施完好的移交杭州市政府。

杭州地鐵一號線工程分為A、B兩部分。其中,A部分包括土建工程等,總投資137.9億;B部分為除A部分以外的車輛、信號等機電設備,總投資82.9億元。

港鐵與杭鐵分別透過各自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杭港地鐵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杭州地鐵一號線B段的投資、建設和經營。杭鐵方出資23.154億元,佔51%,港鐵方出資22.246億元,佔49%,其餘27.5億將通過銀行貸款解決。

深圳地鐵欲兼做房產

而在所有獲批的項目中,深圳地鐵7號線、11號線軌道交通獲批報告顯得尤為特殊。報告顯示,資金來源為「軌道交通上蓋以及沿線土地開發,在土地收益不能滿足時由財政資金投入」。

9月6日,深圳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內部高管向本報記者介紹稱,7號線和11線軌道交通總共需求投資資金588億,而加上另外三條即將開建的軌道交通,總投資將達到1000億。

「我們在借鑑香港、日本地鐵運營的做法。」上述高管介紹稱,這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探討,在開發地鐵前,開發地鐵周圍的地產,並運營地鐵沿線相關物業,以此獲取的收入彌補地鐵的虧損。

而備受各界推崇的香港地鐵,核心就在於「地鐵+物業」的經營模式,即地鐵的建設與地下商業開發緊密聯繫形成共贏,同時地鐵沿線的地產開發、物業開發支撐了地鐵的營運。城市綜合開發研究人士劉魯魚認為,香港地鐵成功模式,是香港地鐵公司與政府密切合作、共同規劃的結果。

香港地鐵公司,創立於1975年,成立之初香港政府出資321億港幣100%控股,而一直到2000年上市還持有77%的股份。但香港政府不干涉地鐵公司的經營,完全市場化,香港政府與地鐵公司共同開發地鐵沿線房地產,而最後香港地鐵成為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

上述深圳地鐵集團內部高管表示,目前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想,包括地鐵下面的地下商場,沿線的地塊開發,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也需要巨大的資金,這需要進一步向社會融資,共同開發,「具體的最終開發方案,還在進一步細化研究中,現在不方便透露」。

而 中部地區規劃了12條地鐵線長沙,也在躍躍欲試香港「地鐵+物業」運營模式。9月6日,長沙市住建委主任、長沙市軌道交通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陳魯青透露,由 長沙軌道交通集團公司整體規劃實施地鐵物業,統籌利用和經營好各類地鐵資源,所有地鐵物業出讓和運營收入均用於專項地鐵建設。

而在趙堅看來,「地鐵+物業」聯營的香港模式,在內地有一定挑戰。在內地,地鐵規劃有建設部門管,地鐵用地以及沿線用地歸屬國土部門管理,而地鐵運營由交通運輸部門管理。而國內的土地市場公開出讓制度,阻礙了地鐵投資主體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獲取地鐵上蓋物業及周邊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3

深入臉書總部 探索股價腰斬病灶

2012-9-17  TCW




這是臉書(Facebook)上市後一百天,蒸發掉的市值。比九月初的鴻海集團鴻海、鴻準、奇美電等九家公司的市值總和還多。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三大的上市案。五月十八日,成立八年的臉書,以每股三十八美元上市,市值創下一千零四十億美元高峰,比今年成立滿兩百年的花旗銀行還高。

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網路公司上市案。上市第一天,賣出的股票就替臉書募集了一百六十億美元的資金,比Google上市時首日募集的資金,還高出八.五倍。

上去快,下來更快。上市後第一百零一天,臉書的股價已經腰斬,剩下十九美元,一百天內,超過五百億美元市值(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因此蒸發。

臉書能得到超高市值,是因為這家公司是第一家成功把社群網站從概念變成現實的公司,連高傲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生前接受採訪時,也提到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是他在矽谷最欣賞的人。

力保員工隱私 連停車場都有保鑣巡邏

原本投資人以為,臉書會變成超越Google的網路廣告霸主,因為臉書能比Google更了解用戶,你是哪個學校畢業,有幾個小孩,朋友是誰,臉書都一清二楚,他們打造出「超級廣告機器」,有這些資訊,臉書能比Google更精確替每個廣告找到客戶。

但為何它的股價,只剩Google的三十七分之一?為何投資人熱捧Google,卻不愛臉書?為了尋找答案,本刊記者來到矽谷。

臉書總部門口,豎立著全球知名的大拇指Logo,每天都有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來這裡按著臉書招牌拍照,替臉書另類「按讚」。

臉書雖然靠別人的隱私賺錢,卻對自己的隱私極為保護,不但規定員工不得透露其他員工的個人資料,連停車場裡都站有保鑣,隨時有巡邏車巡視是否有陌生人接近。

鼓勵駭客文化 沒固定座位,可隨時塗鴉

走進臉書位於第十六號樓的大廳,迎面而來就是佐伯格聘請專業畫家創作的塗鴉畫作,在臉書對外的會客系統輸入朋友的名字,系統馬上問你,「要開會 (Meeting)、面試(Interview),還是訪友(Social)?」即使是上班時間,看朋友也被當成是拜訪公司的正式理由。

臉書的工作環境很明顯是為工程師打造。臉書辦公室裡,到處可看到牆上貼滿「HACK」(駭客)字樣,臉書鼓勵員工創作,工程師甚至隨時可以在牆上塗鴉。

臉書辦公室裡,每個人都沒有固定位置,這個星期參加哪一個專案,位置就在哪裡,專案結束,再換位置,以至於臉書內部有一種觸控螢幕,搭載專用的內部程式,幫員工搜尋同事的位置。

臉書強調扁平化組織,連佐伯格自己都沒有辦公室,和其他人一樣窩在普通辦公桌旁。佐伯格叫得出所有工程師的名字,隨時有可能晃到工程師旁,討論程式開發的最新進度。

這裡是工程師的天堂,要換位置,甚至有專人幫你搬桌子;餓了,公司總部裡有七到八座餐廳,中式、泰式各種餐點都有,完全免費。

總部裡還有一條「商店街」,舊金山最熱門的咖啡店,這裡找得到。想玩,公司裡有專用的電動玩具室和桌上遊戲(board game)的空間,最酷的是,臉書裡還有員工專用的自動販賣機,擺著各種iPad配件,不用付錢,按按販賣機,就能免費拿到這些高科技玩具。

獨寵工程師創意 從開發流程管制產品進度

在這裡,工程師才是開發服務的核心,「在這裡,產品經理一點用也沒有。」一位矽谷部落客在採訪臉書後,提出這個結論。

在一般公司,工程師只是把點子變成程式碼的工具,工程師要聽產品經理、市場人員的建議,不能任意變更開發流程或改變產品功能。

在Google,情況略有不同,工程師有兩成時間,可以開發自己認為很棒的新功能,再提給公司其他團隊審查,但是一旦進入審查流程,工程師仍然要接受市場和行銷人員的建議,仍有許多點子因此被放棄。

臉書卻是最極端的例子,在這裡,工程師決定自己對誰的點子有興趣,要先做哪件事,連工程師的主管,多半也只是提醒部屬,「哪些計畫要先完成,」「產品經理 要遊說(lobby)工程師,採納行銷人員的建議,」工程師可以隨時改變產品開發流程,增加新功能,在跨部門會議時,是工程師負責報告產品進度,如果產品 部門發表太多意見,工程師還會公開批評「其他部門干預太多。」

臉書員工詹姆士(James)表示,臉書非常要求速度,「我們不會等六個月,才讓服務上市,」他們每月審查進度,詹姆士表示,任何點子,都會放上網路平 台,用網友的反應決定下一步,他同意臉書很強調駭客文化,要求員工不斷思考。對外界的觀察,詹姆士並不承認也不否認,「我們的產品開發流程,分成很多不同 的計畫,每個計畫,情況都不一樣。」

這間公司強調「做自己愛用的服務」,這些「酷」服務有沒有辦法賺錢,公司能不能滿足華爾街的期待,反而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詹姆士表示,「我們有太多工作要完成,沒空關心股價。」

一位雅虎(Yahoo)主管觀察,臉書專用高薪挖年輕工程師,但缺乏管理經驗,做出來的服務品質不見得穩定。就在臉書上市前,通用汽車(GM)才撤掉一年一千萬美元的廣告預算。

長期觀察社群網路的春樹科技總監陳暉鈞認為,臉書問題在於,上網站的人只為看朋友留下的訊息,不是為了特定的共同興趣,不管廣告商登什麼廣告,都不像 Google那樣,能把廣告和用戶搜尋的內容緊密結合。比起來,「像Yelp(一個新興評比社群網站),讓用戶討論對餐廳的評價,比臉書更容易拉到廣 告。」

現在,臉書正在全球找人才、找點子,希望靠新點子提升獲利。九月十一日,臉書總部就派人來台辦駭客大賽,目標鎖定手機應用和遊戲平台,希望建立自己的App大軍,幫公司重返榮耀。

「臉書是坐在金礦上,還不知道怎麼挖。」美國媒體如此評論臉書的處境。現在的臉書,像是Google早期的狀況,就像當年Google找Novell前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來當執行長,臉書現在也需要更有組織的管理方式。

臉書雖靠工程師的創意登上高峰,但成為上市公司後,須用更有系統的管理,才能符合投資人的期待,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臉書就難再看到千億市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49

【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78

「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人或許是你最信賴的。不過在要用到「關係」的時候,他們卻不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社會學家還會告訴你——別跟熟人合夥。

俗話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係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 係」,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 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 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 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係不新鮮,但靠什麼關係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 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 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 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 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 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繫的強度》的論文 [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聯繫」這 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繫的用處。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 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 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4]。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 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 ——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 「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 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 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 高,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目和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 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這種數據分析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之間有這麼個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是因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 觸,還是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才導致你富?Granovetter的理論還有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 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一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Granovetter在他1973 年的論文裡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間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自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這樣看來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比例更大。後來類似 的質疑不斷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論還是經受了考驗。

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不少蛛絲馬跡。在有了網絡後,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 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聯繫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研究 [5]。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強聯繫還是弱聯繫)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可以想像,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 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 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5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人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繫」分享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繫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繫發過來 信息的2倍左右。這是理所當然,強聯繫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 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它不但比較了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繫還是弱聯繫,還比較了兩種不同聯繫的放大效應。強聯繫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繫 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繫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了,就是強聯繫告訴你 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繫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繫,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繫。

現在「弱聯繫」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個有意思的現象。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繫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繫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且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試圖從中發現弱聯繫和創新的關係 [6]。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 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繫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繫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繫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家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調查表明,如果你 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繫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繫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乾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家那裡獲得信 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繫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 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家,他們既有強聯繫也有弱聯繫,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3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繫團隊和弱聯繫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5:3。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繫團 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繫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

但是人們很難拒絕強聯繫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聯繫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 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 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人願意跟什麼樣的人搭檔呢?能力是一個參考因素:如果兩個人都是從名校畢業,他們發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5%。但更大的參考因素是關 係: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大學的校友,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20.5%。而關係親還不如種族親!如果這兩個人是同一個種族的,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 22.8%。

那麼不同類型的搭檔關係,對投資成敗有什麼影響呢?兩個風險投資者中如果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的,其投資的這個公司將來能上市的可能性會提高 9%。如果他的搭檔也是名校畢業,則提高11%。所以按能力選搭檔,哪怕你把能力簡單地用學歷代表,都的確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選一個以前跟你在同一 個公司幹過的同事搭檔的話,會讓風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選校友,降低22%。如果選「族人」,降低25%。

看來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

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 熟,工作歸工作。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 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1] 後來這個論文被擴展成一本書: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