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重慶、寧波、成都、溫州、福州、泉州、東莞,看看這8個城市名字,怎麽也難想象會與“困難戶”掛上鉤吧?
你沒看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從有關渠道獲悉,這8個城市所在的分行,已被某股份制銀行列為“困難分行”,該行7月底內部發文,希望總行各部門、各事業部和各分行能給與這8家分行幫助,以使其盡快扭虧為盈。而這些“困難分行”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壞賬多、出路少、團隊弱”。
不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銀行人士表示,該行“困難分行”的處境並非個案,隨著宏觀經濟下行,企業自身經營狀況惡化,東北、珠三角、長三角和福建的風險先後浮出水面,各家銀行在這些地區都存在壞賬壓力,區別只是風險暴露或遲或早、“困難分行”所屬地不同而已。不過,銀行業人士普遍認為,經濟越發達地區,此前銀行爭相搶占市場,企業過度融資和加杠桿,如今壞賬的情況越嚴重。
因壞賬受拖累的“困難分行”
據悉,為了幫助8家“困難分行”脫困,該股份行在總行風險管理部設立“困難分行”幫扶項目辦公室,全面統籌“困難分行”脫困項目的推進和協調工作,該幫扶項目辦公室還設立了問題反饋專用郵箱,全面收集“困難分行”的各項問題和主要訴求。
與此同時,總行要求各行業事業部、產品事業部、風險條線、財務條線、人力資源條線一齊上陣,為“困難分行”提供助力。
比如,風險條線被要求支持“困難分行”發展增量業務,化解存量風險。強調要加強壞銀行的清收化解,提升分行清收保全團隊戰鬥力,全力化解各項存量問題資產。
財務條線則要加大考核激勵力度,增強“困難分行”扭虧的信心和積極性。具體要根據客戶的不同層次、不同風險水平,實現差異化定價,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定價水平和定價策略。加大對“困難分行”的資本、費用等資源的支持力度,確保其重要業務順利落地。
不過,“困難分行”要借助總行“輸血”的機會,制定可行方案,切實調整結構,要清晰核算經營成本如何控制,虧損業務從哪里彌補,增量業務如何發展,壞銀行如何化解,盡快扭虧為盈。
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目前除了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區之外,全國其他地區的問題都差不多,都是因為宏觀經濟下行,企業經營持續惡化。在不同地區,銀行業壞賬爆發出來只是或早或晚的差別。該股份行‘困難分行’的這些壓力是目前行業普遍現狀,並非個案。”
該人士稱,目前銀行業壞賬壓力最大的地區在東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這些地區風險暴露的也最早。“東北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基地,本身經濟結構以國有企業為主,民營經濟占比小,而且國有經濟又以過剩產能為主,受到經濟下行影響嚴重。今年年初開始持續發酵的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就是這種現狀的一個縮影。”
由於能源、重工業等行業的衰退,2015年,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名義GDP增長率分別是-0.29%、3.41%和0.26%。數據顯示,隨著東北經濟地位的下滑,東北民營經濟的活力也在下降,2003年至2015年間,東北GDP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從11.1%降至8%;進入“中國民企500強”的東北企業從18家減少到9家。今年前5個月,東部地區民間投資平均增速8%,而東北地區民間投資則大幅下滑了三成。
談到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銀行不良貸款,一家股份制銀行華南某分行副行長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兩個區域民營經濟發達,外貿依存度高,低端外貿企業利潤微薄,能活下來就已經不錯。宏觀經濟一旦下行,再加上近幾年低端制造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這些地區的民營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
上述股份制銀行總行公司業務部人士亦表示贊同:“2012年和2013年時,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壞賬就開始暴露,集中在鋼貿、煤炭、水泥、光伏、電解鋁等行業,哪家銀行跑的慢就死的更快。近兩年,在風險控制上,銀行對問題大的行業貸款更加慎重,采取進一步壓縮的措施。對不良貸款嚴重累積的行業(尤其是低端制造業、民營企業),銀行惜貸,放貸非常謹慎,看不準的不敢放,這對企業經營來說是雪上加霜。”
浙江銀監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不良貸款余額1965億元,比年初增加156億元。不良貸款率2.46%,比年初上升0.09個百分點。
在另一家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人士看來,江浙一帶和福建目前出現的不良貸款,與民營經濟發達且企業加杠桿有很大關系。“在經濟上行時,杠桿用的越足的地方,現在去杠桿之下遇到的問題越突出。2014年、2015年,江浙一帶和福建的問題已經爆發出來,今年我們銀行已經逐漸消化。廣東的問題還沒有江浙一帶和福建嚴重,但也可能只是還沒有完全暴露出來。”
過度授信付出的代價
在風險控制人士看來,經濟下行導致企業經營惡化,無疑是這一波不良貸款最大的主因,但銀行也不是“無辜人士”,某區域性銀行風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這波“不良”浪潮背後的內在原因是,銀行追求規模擴張、短期利益而過度授信,加上可能沒有嚴格監控貸款用途,導致信貸資金或被挪用,這也是銀行應該為這一波不良付出的“代價”。
銀監會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從2009年末的78.8萬億元擴張至2016年6月末的218萬億元;總負債從2009年末的74.3萬億元擴張至2016年6月末的201.8萬億元。與此同時,2008年第四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斷崖式下跌,從第三季度末的1.27萬億元猛降至第四季度末的5602億元元,同期的不良率從5.5%降至2.42%。此後直至2013年末,不良貸款余額一直維持在4000億元~6000億元水平。
“在這一波經濟周期中,珠三角和長三角作為經濟最活躍的區域,銀行一窩蜂湧入,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中的確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但同時也有過度授信之嫌。對於好的行業和企業,銀行一哄而上爭相放貸,寵壞了企業,很多企業甚至將自有資金轉移到境外,而在境內的企業發展全靠銀行貸款。鋼貿行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交易資金量巨大,且抵押品充足,銀行都去爭搶鋼貿客戶。”該人士表示,結果導致這些企業的授信用不完,拿到貸款後違規投入股市、房地產或去對外投資。
然而,宏觀經濟一旦下行,就會成為壓垮信貸表面繁榮的最後一根稻草,企業違規投入股市、房地產和對外投資的資金無法全款回收,甚至不惜借助於短期高利貸來周轉資金,造成資金鏈斷裂,被掩藏的風險逐漸暴露出來,成為銀行不良貸款。
“例如溫州、杭州等江浙一帶,主要受鋼貿行業拖累,銀行累積了大量壞賬,從2012年~2013年就開始爆發,隨後銀行開始收緊這些行業貸款,致使企業經營更加惡化,不良貸款至今仍在發酵,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上述人士稱,這也反映出當前銀行在風險管理上的短板,即仍然以關註信用風險為主,對越來越錯綜複雜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利率風險、IT風險等重視不夠。但事實上,在當前銀行經營中,這些風險的交叉感染和傳導越來越明顯,比如,基層信貸員因業績考核,沒有嚴格把控貸款流向致使企業挪用信貸至其他用途,經濟下行時無法回收貸款,這就是操作風險傳導至信貸風險。
提到銀行過度授信的問題,上述國有銀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在4萬億信貸刺激下,各家銀行在放貸過程中都存在將授信放大的問題,但真正的風險在於銀行沒有盤算企業整體有息債務比例和整體負債水平,實際放貸量過大。“這里面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企業可以在這家銀行貸款去還那家銀行的貸款,而銀行則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融資同業占比。以前,總行強調在授信時要查看融資同業占比,但在鼓勵放貸時,分支機構為了追求利潤,並沒有當回事。而現在,總行又再三強調要把控融資總量風險。”
銀監會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增長迅猛,從2014年一季度末至2016年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從6461億元一路飆升至1.44萬億元,增幅達122%;不良貸款率從1%上升至1.75%。
與此同時,作為不良貸款的先行指標,銀行業關註類貸款也在攀升。根據銀監會數據,2014年末至今年上半年,銀行業關註類貸款余額從2.1萬億元(占比3.11%)上升至3.32萬億元(占比4.03%)。此外,作為衡量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撥備覆蓋率則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跌,從2012年末的295.5%一路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1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