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曾經是每個中國企業家的夢想。然而,自2015 年以來,已經有10 多家中概股企業提出了私有化邀約,這麽看來,似乎美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喪失魅力?
2014 年,有16 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2015 年有10 家,2016 年已過去大半,只有4 家,其中納斯達克3 家,紐交所1 家。而且,相比中國,美國今年的IPO 市場並不景氣。因此,納斯達克對此並不以為意。其高級副總裁、亞太區主席麥柯奕(Robert H.McCooey, Jr.)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納斯達克並不是在跟900 個等待在中國市場上市的公司競爭。
納斯達克高級副總裁、亞太區主席麥柯奕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勸說已經在當地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並認為它們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麥柯奕說,“因為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它們應該在當地的證交所上市,這樣它們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關註度,尤其是當它們的業務和當地有密切關聯的時候。但同時也有少數公司想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拓展業務版圖,當一個公司決定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相信納斯達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目前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相當成功的範例。納斯達克100指數中就有四家來自中國的企業:網易、百度、攜程和京東,在納斯達克100 指數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首次有兩家生物技術公司百濟神州(BeiGene)和香港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Hutchison China Meditech)在納斯達克上市。“中國仍然是我們巨大的機會,”麥柯奕說,“當我們有資源支持這些公司並當時機成熟時給予它們上市的機會,這個市場會更加活躍。今年下半年到2017 年,會有更多中國的企業尋求在美國上市,我們希望它們選擇納斯達克。”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15%是美國以外的企業,亞太地區是納斯達克除美國公司以外最重要的市場。而這其中又以中國為最大市場,目前有102 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以色列居次。而且,從大約十年前開始,納斯達克已經從單純的上市交易業務,發展到為券商提供技術服務,為公司提供發行服務。在發行業務層面,創建了投資者關系業務,發布新聞、網絡廣播和電話會議。2013年納斯達克收購了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部分業務,現在有1.8萬個企業客戶。納斯達克還在北京、香港、東京、首爾、新加坡等地設有辦事處。
針對中概股去年以來在美國市場的退市浪潮。麥柯奕認為上市和退市都是市場的一部分。
“在美國企業上市,偶爾私募股權公司選擇私有化,它們可能被更大的公司掌控,”麥柯奕說,“有些時候它們選擇拆分成幾部分展開其他領域的業務,使用一些手段在納斯達克上市,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拆分成21 世紀福克斯和新聞集團。這些金融交易業務我認為都是全球市場經濟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對於一些公司選擇從美國退市,再重新在中國上市,是這些公司試圖為自己創造金融機會,很難評價究竟是好是壞。”
那麽這些退市行為是否會對將來想要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產生不利影響?麥柯奕認為,私有化是這些公司退市的原因,它們甚至也付出了更高的價格,這是市場自然規律的一部分。
麥柯奕對未來中國公司到納斯達克上市依然非常客觀。實際上,《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當天正逢中國貸款有限公司(China Lending Corporation)在納斯達克上市。
“它們在美國市場的關註度會更高。會有額外的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公司有的來自中國西部。”麥柯奕說,“最近還有遼寧的企業來上市,這是該省第一家來到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令我們很興奮。我們認為會有更多的公司跟隨他們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