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誰都看不懂到累積3億用戶,這家公司繞過了哪些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1/159911.shtml

從誰都看不懂到累積3億用戶,這家公司繞過了哪些坑?
余建軍 余建軍

從誰都看不懂到累積3億用戶,這家公司繞過了哪些坑?

先做減法,才能實現指數增長

i黑馬訊 11月10日,好未來主辦的2016未來之星同學會在京舉辦,喜馬拉雅CEO 余建軍出席發表了題為《打造3億用戶的音頻內容平臺》的演講。余建軍正在參加年度創業家評選,點擊閱讀原文並為他投票。

談及產業創新的趨勢,余建軍總結了幾個規律。一是一切為了“我”,不斷朝“我”的方向流動;二是細分,滿足“我”的需求。並且,各個行業都在被解購,呈現“大平臺、小老板”的特點,垂直細分領域不斷生長,個體或者小組織微創業越來越多,內容生產不斷細分和專業,內容創新在過去兩三年成了風口。

余建軍介紹,目前,喜馬拉雅已有大概3億手機端用戶,有四百萬人上傳過節目,七成市場占有率,人均收聽時長110多分鐘。

對於創業中可能陷入的坑,余建軍提出了“先做減法、後做加法”的策略。

640.webp

以下為余建軍演講節選,經i黑馬編輯:

音頻是未來趨勢 打造音頻生態圈

我做過四五家不同的創業公司,最早是在西安交通大學讀碩士期間開始創業,畢業以後覺得創業特別好玩,就沒找工作,一直在上海,做了一個軟件公司。雖然養活了自己,但我心里還是有互聯網的夢想。

中間折騰過幾個項目,到大概2012年六七月份,我們定下來做音頻。核心邏輯是覺得,音頻是未來趨勢。我們直覺認為,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音頻是最優的媒體,它可以觸達過去的媒體沒法觸達的場景,比如開車、擠公交地鐵、跑步、做家務等。

當時選擇這個項目抓住了關鍵點:使用場景。音頻的價值來自獨特的使用場景,只要場景在,你又抓住了這個場景的入口,怎麽也死不了。簡單說,我們希望它是你的伴侶。

到現在,我們已經有大概3億的手機端用戶,有四百萬人上傳過節目,七成市場占有率,人均收聽時長110多分鐘,每月比上月增長兩三分鐘,這應該是互聯網里用戶時長最長的。

三年多來,音頻從一個已經被邊緣化的市場,慢慢地整個生態開始發生變化,內容供給方式、傳播載體、用戶構成,都在變化。

我們的思考大概經歷過三個階段。

最早我們定位為一個音頻App。2014年,我們上升到音頻的生態圈,不只是做App,還要變革上遊和下遊。

從上遊來說,是變革內容的生產方式,讓所有可能生產優質內容的人都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知識類內容通過音頻的傳播效率可能遠高於視頻。

在下遊,我們做的是分發創新,變革手機、車等硬件。我們做的喜馬拉雅inside(i黑馬註:語音開放平臺),還有各種智能家居公司,車機公司,都可以調用我們內容。很多汽車預裝了喜馬拉雅,我們還做了產品的隨身聽,再老的車都能收聽。我們收購了一個智能音響的團隊,也做了創新性的耳機。音頻最主要場景有三個:家里、路上、車上。要更有效地觸達這三個場景。

內容創業的未來:專業化、優質化、產業快速融合

隨著創業的推進,我對產業趨勢的理解也在加深。人類簡史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從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到互聯網,整個呈現指數級增長。這是我們互聯網創業人夢寐以求的曲線。

大數據代表著未來的趨勢,與大數據最相關的是人工智能,這是我們演化的方向。

過去20年,互聯網完成的事情叫“連接”,百度做的是人和信息的連接,阿里是人和商品的連接,騰訊是人和人的連接。連接完以後呢?下一步就是智能。過去說互聯網+,未來很多細分品類應該會有AI+(i黑馬註:人工智能)的邏輯,AI可以帶動很多產業升級。基本上所有巨頭都在布局人工智能。

跟音頻最緊密相關的是智能語音交互,我們也在討論下一個千億美金的機會在哪兒。

產業創新的趨勢,簡單總結幾個規律。一是一切為了我,不斷朝我的方向流動;二是細分,滿足我的需求。各個行業都在被解購。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大平臺、小老板。垂直細分領域不斷生長,個體或者小組織微創業越來越多,他們非常有效地利用平臺。傳統媒體被迅速邊緣化,新媒體平臺越來越集中,內容生產不斷細分和專業,內容創新在過去兩三年成了風口。

需求必須是剛需,必須能從小變大

一開始,很多人沒有感受到音頻的好處,現在一二線城市先感受到了,其實音頻是更好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前段時間有篇文章提出一個概念叫國民總時間,國民總數和時間是恒定的,所有的應用和服務都是在搶我們的時間。所以未來有機會的事是幫別人省時間的事,而不是占時間的事,而音頻就是省時間。

回過頭想,為什麽在2012年8月,我們只剩七八個人的時候拍了這個方向。到今年年初融資的時候,還有很多投資人沒看明白,包括一些主流的大基金。越顛覆性的事,往往大家的觀點越極端,差距特別大。我一開始跟投資人聊的時候,基本上一多半不認同我,但2012年我抓了一點,就是使用場景,這麽好的場景沒人占,我占下來了就是我的,最簡單的邏輯,將來搞多大我不知道。

我們當時研究廣播電臺,為什麽電視起來之後廣播沒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車的興起,移動互聯網還帶動了很多智能硬件的興起,這都給音頻帶來巨大的機會。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沖浪,我自己的體會是,最大的機會都在於人群、習慣、政策發生變化的地方,像O2O、出行、音頻都是。

在微觀的執行上,我過去幾次創業,基本上屬於沖動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慢下來,覺得不要那麽著急馬上拍就是它了,能不能花幾個月時間去調研。2012年五六月份,我們把美國、歐洲跟音頻搭邊的App都下載來用,發現用戶用完以後,60%-70%的人都忘記廣播了,我們初步判斷這個東西能成。所以小樣本的驗證是非常關鍵的。

我感覺自己進步最大、體會最深的就是對需求的理解,很多人可能會只從一個維度考慮需求,只考慮剛需這一個點。2012年上半年我在想,過去只考慮一個點好像是不對的,要多維度考慮需求。

在創業一開始,就要推敲頻率的問題。大眾點評一開始為什麽做餐飲,因為餐飲是線下最高頻的品類,越高頻的東西,越適合作為切入點,低頻的商業變現路徑。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誰可以打我,我們會進入哪個層面。比如微信會推一個什麽應用打我,後來酷我、酷狗都推了這個應用,我們也過招,發現我們都能打勝仗。

因為互聯網的競爭對手往往是你看不到的,他在你的品類邊界上,在你不註意的時候,就會跨越過來,所以你要考慮怎麽把壁壘拉高。

內容創業還是要回歸到內容質量本身。像傳統廣播主持人,80%-90%在我們平臺上活不下去。因為傳統廣播多數時候確實在消耗大家的時間,節目幹貨不夠,並沒有幫大家省時間。

先做減法,才能實現指數增長

要活下來,最本質的問題是把內容當成互聯網產品去打造,本質上還是內容創業。要定義典型人群,思考消費場景,考慮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麽。然後做到極致,成為這個領域的No.1,用戶條件反射的第一選擇。只要你成為第一選擇,就肯定能成。

還有很多困擾創業公司的問題,我也有一些思考。

怎麽跨越死亡谷的問題。很多公司死在半路上,我總結發現,不要一開始就做那麽多變量,導致不能閉環。創業之初應該盡可能減到最簡單,最容易閉環的地方。如果把創業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從零到一,一個是從一到一百,當你沒從零走到一的時候,就別急著從一到一百。一開始要做減法,所有需求、欲望砍到只剩一個,這個做到極致以後,就有機會做乘法,就是用戶規模化,規模化之後,再考慮做加法,發展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團隊,更多的錢。

關鍵要做兩件事。

第一是重度垂直,構建壁壘,做高質量的內容沈澱,做高價值IP。

第二是社交黏性,要讓一個個體彼此發生關聯,平臺和角色之間發生關聯,當你形成連接關系以後,在社交層面通常比較難被打敗。

喜馬拉雅 余建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