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打政策讓三千家山寨機店家關門 平板電腦 能讓山寨市場起死回生?


2011-8-15  TWM




半年多來,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城遭到「雙打」,導致曾經輝煌的山寨手機市場,成了明日黃花。山寨小廠們轉進山寨平板,但是否真能找到轉機?抑或只是曇花一現?

撰文‧楊方儒

來到深圳,曾經不可一世的華強北電子商城,如今光環黯淡。開了三年多山寨機批發賣場的阿喬(化名),大嘆生意愈來愈不好做。

「你看看四周,很多人都關門了,店面租金更跌到只剩四分之一!」阿喬的委靡語氣,印證了他眼裡的蕭條。

大衰敗

兩大政策讓山寨機沒落

以前華強北商場人氣鼎盛之際,每平方公尺的店租,最高可衝上四百元人民幣,但如今好風光不再,只剩一百元人民幣出頭,甚至還可以再殺個一、兩成。根據非正式統計,這一陣子起碼有三千家山寨機商戶收店不幹。

因為從去年十一月以來,中國政府祭出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假冒、偽劣商品的「雙打」政策,讓大家生意都很難做。過去,政府偶爾做做秀、在媒體上整頓一下,從來不曾影響華強北的繁華,但這次卻持續了大半年,這讓很多賣高仿機、冒牌機的違法商戶,全都被送進了法院。

在阿喬口中,起碼要到八月初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結束後,風聲才不會那麼緊。畢竟這是深圳首度舉辦國際性運動會,當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政府超高規格的籌辦工作,甚至讓深圳全體市民屆時都放假一周。

中國政府風聲鶴唳「打假」,又持續大半年,看來像是玩真的,這讓業者人人自危。這次的「雙打」政策,市場下了注解,「二○ ○七是山寨機元年,二○一一年可能就是山寨手機末年。」除了政策打擊,山寨機大衰敗的另一關鍵是,中國政府大幅放寬開放手機牌照申請。早年大陸嚴管手機內 銷牌照,當時連明基(BenQ)這樣的台灣大廠,都花了很大心力、靠很多關係才申請下來,但如今要拿牌照很簡單,只要有商標、工廠合作協定,以及一、二十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就可以申請下來。

山寨機導向正軌化的結果是,半年內光是在深圳,手機新品牌就大增兩百多個,如今已經超過七百家。當然,這些中小手機品牌不容易形成氣候,將來肯定會再洗牌。

大家都在找出路!在山寨機生存日益艱難之下,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謀求轉型,這段時間也有不少人改行做山寨平板電腦。

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白牌與山寨平板電腦今年第一季的出貨量,達到一九○萬台,甚至擠下三星的一○○萬台,全球市占率達到一九.六%,是蘋果之後的第二大「品牌」。

山寨平板能夠生存,主因還是低價。以一款最近在華強北銷售不惡的「普耐爾MOMO3」平板來說,七吋螢幕搭配8GB存儲容量,主打Android 2.2作業系統,開價竟然只要四九九元人民幣!

找出路

從山寨機轉戰平板電腦

如果仔細觀察亞馬遜網站上的平板電腦排行榜,甚至也可發現「SuperPad」、「Coby8902」、「iRobot」、「Zenithink10」等聽都沒聽過的白牌,其實也全都來自深圳。其中最暢銷的SuperPad要價也只要二○○美元。

山寨平板在Android作業系統的免費開放屬性,以及瑞芯微、威信、新岸線等ARM架構芯片解決方案供應商全力支持下,門檻不高,每個人都可以進場玩 玩,深圳山寨廠主攻兩百美元以下價格帶,神舟等大陸本土電腦品牌搶占兩百到四百美元之間,至於蘋果、三星、宏碁、聯想、華碩等國際品牌,則在四百美元以上 競爭。

蘋果iPad 2最低規格的四九九美元,已經被視為平板電腦走進價格戰的開端,但各大國際品牌,仍將平板電腦主打成熟市場。現在一百、兩百美元的價格,就能入手一台山寨平板,象徵平板能夠複製山寨機成功經驗,滿足中低端消費者需求。

另外一大關鍵在於,小筆電沒有滿足的開發中國家市場,平板電腦取而代之了。

小筆電最初源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OLPC」計畫,希望讓一百美元的電腦,能夠讓更多貧窮國家的小朋友,跨越數位鴻溝。但三、四年過去了,雖然英特爾、AMD等電腦巨頭都積極推動,一度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秀場,但這兩年已經無聲無息,沒有聽到太多成果。

如今大家都知道,小筆電受平板打壓,出貨量已經陷入負成長窘境。低度開發國家的「只求有、求便宜、不求好」的需求,山寨平板正好進場卡位。

畢竟價格最低廉的一台山寨平板,只要五百元人民幣,正是當初一百美元的夢幻價位。

目前山寨手機主要靠印度、中東、巴西、俄羅斯、非洲來的買家撐場面,以印度來說,一年總共仍有八千萬支的巨量。從今年初以來,很多山寨廠都發現,這些操著難懂英文口音的客戶們,似乎也帶了不少山寨平板回去當地的市場試水溫。

過去兩、三年,山寨廠商投入小筆電與電子書,市場接受度似乎都不如預期,一票人賠了一屁股。這證明山寨模式並非適用所有科技商品。

電子書市場胃納量本來就不大,小筆電則仍然算是「電腦」,消費者比較認品牌,也重視售後服務,但平板電腦則更像手機。一方面能夠吃到更多低端用戶,另一方面,移動世界的遊戲規則也完全不一樣。

話說回來,華強北這條「中國電子第一街」,能否藉平板電腦,再次讓山寨小廠們找回第二春?這仍須拉長時間來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5

18家券商待產高峰 “港資+民資”模式雙打

我國128家券商中,合資券商不過10余家,勢單力薄、業績墊底。但近兩年由於政策鼓勵,國內掀起了一股合資券商熱。據本報統計,截止到1月13日共有18家在申請的券商,其中過半券商有外資背景。在這股券商成立潮中,民資成為了主力軍,此次18家待產券商是90年代以來又一波券商成立高峰期。

1月17日下午,國務院發文要求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放寬外資準入限制,這其中包括證券公司。在這18家待產券商中外資背景廣泛,有純港資、東南亞等海外資本,亦有臺灣資本涉足其中,市場人士分析,這顯示出外資對我國證券業發展的信心,但國內政策對外資的吸引力依舊有限,合資券商的“春天”還為時尚早。有非銀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合資券商之所以生存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牌照不齊全,以及合資券商的主打業務——投行業務在國內也無法與國內其他大型券商相抗衡。

在18家在申請的券商中,背後多數有民資身影,甚至有部分民資搭乘CEPA協議“出口轉內銷”,資本借道香港再轉至內地成立證券公司成為一大主要途徑。

港資來襲

截止到1月13日,共有18家在申請的券商,分別是匯豐前海證券、大華繼顯證券、溫州眾鑫證券、雲峰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廣東粵港證券、橫琴海牛證券、百富證券、陽光證券、粵港證券、金港證券、豪康證券、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嘉實證券和珠江證券。

根據本報不完全統計,涉及港資的有7家券商。東亞前海證券股東方中有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東亞銀行;瀚華證券的一大股東方是香港上市公司新華匯富金融,新華匯富金融背後的控股股東則是香港大型綜合企業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金港證券背後的股東之一為香港上市公司匯盈控股;恒盈證券的發起方之一的萬贏證券系香港持牌券商,其母公司為香港上市公司威華達控股;粵港證券的發起方包括三家香港券商。值得註意的是,有港資背景的券商資金設立較為複雜,其資本方更為廣泛。

譬如,匯豐前海證券的股東方中有匯豐銀行;廣東粵港證券背後是香港尚乘集團,這一集團背後有建基在加拿大的瓴睿資本和戰略股東摩根士丹利。 除了港資現身,臺資也位列其中。金圓統一證券的股東方之一包括臺灣企業----統一集團。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東南亞的資本。大華繼顯陸金證券的外方股東來自於新加坡最大的證券公司大華繼顯控股有限公司,該券商主要經營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股票和投行業務。

“越來越多的外資進駐國內,表明他們對中國證券業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某資深券商人對本報表示:“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入股中金公司共同組建我國首家合資券商以來,外資投行借合資形式在國內已走過21年。但過去21年,相比於港澳資本,純外資背景的股東不能成為控股股東,近年來外資在券商界的監管有所松動。”

2012年8月中國將金融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從33%提高到了49%,近5年內沒有外資能夠提高持股。2016年11月11日,財政部重申,中方將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但未給出具體時期。1月17日,國務院發文要求放寬多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其中包括證券行業。近期,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正在商洽提升他們分別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以及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至49%。

不能否認的是,在合資券商中, 外資僅是“配角”。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告訴本報記者,此次監管層放寬外資進駐證券公司的旗號,從長遠來說,對外資吸引力較大。然而,短期而言吸引力有限,當前外資券商有能力進入想要進駐的領域,譬如投行領域、資產管理業務、銀行間市場等。唯一要突破的是控股權的問題。國內的證券行業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競爭格局,前十大券商地位相對穩固,如今即使開放相對控股權或絕對控股權,業務格局並不會有太大改變。

(截至時間2017年1月13日 資料來源:證監會官網)

民資尋路

在這次券商成立潮中,國內資本依舊占據主角地位。在18家待產的券商中,盡管有外資涉足,但第一大股東絕大多數為內資,有的甚至是國資。以粵港證券為例,其第一大股東中粵財控股認購14億股,持股占比40%,為國有獨資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要服務廣東自貿區建設。 更需要提出的是,在待產的18家券商中,民營資本占據了“半壁江山”。溫州眾鑫證券和方圓證券有可能是民營資本。前者將由溫州當地的企業家設立而成;後者第一大股東為蘇州柯利達集團有限公司。

甚至有民資甚至借道香港,再轉戰內地。譬如,雲鋒證券股東方之一是馬雲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瑞東集團。再如,2016年4月成立的華菁證券,其的股東之一是華興資本的附屬公司——萬誠證券,其以港資股東身份參與,出資比例為49%。

業內人士指出,民資轉到香港,再回歸境內設立券商,主要是為了搭乘此前的CEPA協議。2013年8月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簽署的CEPA協議,允許符合設立外資參股證券公司條件的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分別按照內地有關規定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立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其中港資、澳資合並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內地股東不限於證券公司。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對於華菁和雲峰這類券商,他們實際控制方仍然在大陸,只是出資實體是從香港、澳門來的,所以這種模式未來可能成為民營資本申請證券牌照的方式之一。”

民資越加成為券商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長期以來,券商牌照一直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而處於相對壟斷地位,享受著相對的壟斷利潤,境內民營資本和私人資本則很難涉足其中。本報記者了解到,2002年民生銀行的大股東控股民生證券,成為彼時少有的民營類券商。

前述某資深券商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前金融準入尤為嚴格,過去券商的設立一類是以財政部、央行、銀行、保險為主體的國資類券商;一類是地方政府借助融資平臺設立的地方性券商;經過十多年發展有超過100余家券商,但2010年以前,券商發展過快而問題頻出,因此遭受嚴厲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層不會設立新的券商公司,民營資本也不願進駐其中。”

2010年以後證券行業開始創新業務,2012年召開了第一次創新大會,自此各項創新業務陸續開展,各路資本也越加註意到金融牌照的重要性。2014年證監會表示將明確新設證券公司的審批政策,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員等各類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出資設立證券公司,這是監管層首次提出鼓勵民資設立券商。截止到2014年國內至少有11家民營券商,分別是渤海證券、第一創業、方正證券、國金證券、宏信證券、民生證券、太平洋、新時代證券、中山證券、眾成證券、德邦證券。

“此次18家待產券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又一波券商成立高峰期。”王劍輝說。

橫琴海牛證券、豪康證券、珠江證券並未公布股東方構成。

合資券商路在何方

根據本報不完全統計,當前合資券商有11家,分別為中金公司、中銀國際、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東方花旗和摩根士丹利華鑫。加之去年設立的申港證券和華菁證券。

2016年,非港資澳資、純外資背景的券商有7家,他們的業績並不顯著———瑞銀證券、中德證券、東方花旗、摩根士丹利華鑫、高盛高華、一創摩根和瑞信方正無論是在凈資產、總資產還是營業收入均排在126家券商中的中後位。

2016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最高為瑞銀方正3.69億元,最低為瑞信方正0.32億元。其總資產最高為高盛高華30.71億元,最低為摩根士丹利華鑫9.25億元;凈資本最高為高盛高華22.12億元,最低為摩根士丹利華鑫6.79億元。

而在過去合資券商的業績也並不顯著,有不少外資股東退出。本報記者統計,作為日本在華成立的第一家合資投行海際大和自2004年11月成立以來連續9年業績少有起色,2014年日方股東退出,股權由上海證券接手;湘財證券與里昂證券合資的華歐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財富里昂的前身)於2003年4月成立,在2011年、2012年經營連續兩年虧損,2013年被中信證券收購。華英證券自2011年成立以來連續兩年虧損,2015年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股權由交通銀行接手。2016年12月16日,另一家國際投行摩根大通公司正與其中國合資夥伴分道揚鑣:第一創業發布公告稱,擬3.07億元收購摩根大通持有的全部股份。

2012年8月6日, 東方花旗由東方證券和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當年便虧近5600萬元。2011年6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成立,成立兩年累計虧損2.56億元,一度在券商中墊底。

北京某非銀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合資券商之所以生存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牌照不齊全,同時中外股東文化、理念難以磨合。合資券商的主打業務------投行業務在國內也無法與國內其他大型券商相抗衡。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諸多外資券商在設立之初就瞄準了投行業務,在其他業務領域準備並不充分;同時,諸多外資不是控股股東,他們不願耗費過多的人力財力為他人作嫁衣裳;加之部分合資券商為中國大陸券商的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不能有同業競爭,多種因素促使外資券商的業務單一,多限於投行業務。中國資本市場熊長牛短,在投行業務不景氣的年份里,無其他業務對沖,致使合資券商業績落後。”

1月17日,監管層發出放寬多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的口號,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成為可能。

“突破51%的控股權其可能性很大,因為外資成為合資券商的控股股東不構成不可逾越的門檻。現在我們也在追求混改。原來我國市場環境不成熟,金融機構較為弱小,監管層多防範過於強大的外部競爭;但現在前兩者已相對成熟,這一障礙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予以突破。”某券商研究部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從長遠而言,隨著對外資控股權的放松,外資在中國證券業中的發展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王劍輝認為,合資券商未來的發展前景也越加廣闊,尤其是在國際化業務發展中,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國內外資本雙向流動越加頻發,合資券商在市場拓展、產品開發、市場份額中占據先天優勢,而在特殊領域,譬如在高端人群的國際化財富管理、中國地方政府在國際市場上融資等業務上,合資券商將更加有用武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