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寧波富邦近日公告稱,將以39億元拿下成都天象互娛100%股權和天象互動100%股權。這家成立僅兩年的企業,抒寫了成都高新區以手遊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又一個財富傳奇。
另外一家致力於國家一類創新藥物研究和藥物前沿關鍵技術平臺建設的國家高科技企業成都海創藥業公司,其治療前列腺癌藥物HC-1119在美國獲得專利授權,已經準備臨床Ⅰ-Ⅲ期試驗和產業化計劃。
2015年,成都高新區以130平方公里的面積實現產業增加值1277.6億元,增長10.1%;財政總收入348.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9億元;土地單位產值近10億元,在科技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位居第四。
正是以天象互動、海創藥業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的迅速崛起,讓成都高新區發展成為創新創業高地。2015年6月11日,成都高新區獲批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提出要全力打造國際創新創業中心。
雙創勢頭迅猛
成都高新區的手遊產業從2012年開始興起,當年6月,成都高新區在全國率先確立以移動互聯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出臺了《加快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通過傾斜政策資源,外引內培並舉,迅速形成產業聚集。
這一政策助推又加上隨後的手遊大爆發,在2013年、2014年,成都手遊企業呈現井噴態勢,成都被稱為手遊第四城。天象互動副總裁蒙琨表示,經過2015年的調整,行業產值現在已經有500億元規模,成都高新區就有幾家億級產值的企業。
移動互聯網是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5122戶,同比增長88%,新增註冊資本844.4億元,同比增長149.2%。其中,內資企業15026戶,同比增長88.3%,註冊資本804.2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96戶,同比增長50%,註冊資本40.12億元。
截至6月底,成都高新區企業存量首次超過7萬戶;累計認定公共技術平臺56家,其中電子信息類33家、生物醫藥類23家;聚集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的6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高層次創業人才1483人,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908家,國家“千人計劃”85人。
先導藥物總經理李進就是在這股創新創業熱潮中加入進來的一員,這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留英歸國博士,幾年前作為嘉賓來成都參加過一個論壇,參加完論壇兩年後,他決定到成都高新區創業。
先導藥物專註於小分子原創化藥研發早期鏈條最重要的環節——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優化,提供從疾病靶標到先導化合物發現與優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核心技術平臺DNA編碼化合物庫合成與篩選已合成近800個相互獨立的分子庫,包含46億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是目前全球多樣性最多的化合物庫。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現有上市(掛牌)企業29家,占四川省四分之一,其中創業板10家,占四川省二分之一;新三板掛牌企業69家,占四川省三分之一,上市(掛牌)企業位居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當地時間7月2日下午,在法國尼斯舉行的中法未來青年科技型企業領袖座談會上,成都高新區與享有法國“矽谷”之稱的索菲亞科技園簽訂合作協議結為“姊妹園區”,索菲亞中國創新中心落戶成都高新區。
成都高新區科技局局長林濤表示,高新區這種發展模式是從國外借鑒過來的,索菲亞科技園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發展已經有40多年,10多年前還只能對它們仰視,而現在可以結成姊妹園區,說明中國高新區發展成績不錯。
不僅如此,最近占地面積95畝的菁蓉國際廣場正式啟動,將整體打造為中韓創新創業園。廣場已引進22家國內知名新型孵化器,預計將入駐科技創業企業600家以上,員工5000人以上。菁蓉國際廣場正全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全國一流的眾創空間。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孵化載體總面積達207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群體60家,在孵企業總數超過7500家,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孵化培育體系。
在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後,成都高新區著力推進改革創新,率先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打造環高校特色知識經濟圈,增強高校院所的創新動力;制定《加快建設全面創新改革核心引領區實施方案》,全方位先行先試,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和需求,成都高新區註重科技與金融的結合。盈創動力就是成都高新區主要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截至2015年底,盈創動力已累計為3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超過335億元;為330余家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65億元;為一萬余家企業提供科技金融增值服務;助推20余家企業改制上市。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體系規劃,打造完成全要素雙創信息資源平臺,建設了菁蓉創新創業網站和三個數據庫(雙創企業信息庫、全球要素資源庫、雙創企業信用庫),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服務模式,對創新創業企業、團隊、個人實現全要素資源的線上線下動態適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