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去杠桿思路凸顯 最嚴理財新規“出爐”

醞釀了一年多的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再以新的版本流出,再成為股市的“深水炸彈”。

7月27日,《第一財經日報》從銀行內部獲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銀行理財新規”)最新版本,目前已經下發至銀行征求意見。

此次下發的銀行理財新規版本被業界評論為“史上最嚴”,對銀行理財實行分類管理,設定銀行理財限制性投資,禁止發行分級產品,不做期限錯配等,都被認為相較於2014年版本更加嚴厲。

“這是國家嚴格資金要流向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的要求,整體也是為了錢能流向實體經濟。”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銀行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全面梳理,也被認為將會促進銀行理財回歸本質。

如新規按照目前征求意見稿的內容,短期內對小銀行沖規模有所壓力,不過長期而言利於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防控,封堵通道業務加強去杠桿。另外,多家機構分析,新規將使委外業務受益。

分類管理:擠壓“非標”或上萬億

近年來,“非標”在銀行理財圈成為了絕對的話題中心。從“銀信合作”興起,到將“非標”納入銀行理財業務範圍,“非標”因其影子銀行屬性,其風險銀監會也極為關註,並進行“疏堵”。

在銀行理財新規中,對銀行理財投資範圍進行分類管理,將理財業務分為基礎類理財業務和綜合類理財業務。兩者的區別在於,綜合類理財可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權益類資產和銀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基礎類則不能。

哪些銀行可以開展綜合類理財業務?新規也給出了硬性的門檻,資本凈額不低於50億元人民幣,並且近3年無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因內部管理問題導致的重大案件等。

這意味著資本凈額低於50億元的銀行將被擋在投資“非標”的門外。

“對銀行理財進行分類管理,原因在於不同類型的銀行業務能力差異不同,不能讓理財能力較差的銀行,涉足相對複雜的並有高風險的業務。總體是風險控制的想法。”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

監管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23.50萬億元,同比增長56.46%,並且有15.88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方式投向實體經濟,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余額的67.09%,同比增幅48.27%。

對於銀行理財分類管理,民生證券固定收益部測算,假定16家上市銀行理財屬於綜合類,其規模占比整體約73%,2015年底非標準化債權占比15.73%,權益類投資占比7.84%,影響權益和非標資產規模分別為5000億和1萬億左右。某券商也預計這對“非標”規模影響在萬億左右。

銀行理財新規對“非標”另外一條規定也引人註意,“銀行理財業務所投資的特定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符合銀監會關於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投資計劃除外”。

這一條與市場分析的銀行理財非標只對接信托計劃,不能對接資管計劃的分析相符合。對此曾剛分析稱,銀行對接“非標”通道很多,很多通道不在銀行和監管的範圍之內,很難對非標投向進行穿透管理。而信托與銀行屬同一監管主體,很容易得到總量上的控制,監管對非標也能夠全面掌握。

“目前大部分銀行都是轉向信托渠道,信托同歸銀監會監管,也會審慎操作。”文章開頭提及的股份制銀行理財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從嚴監管並非壞事

一位南方券商資管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背景下,7月下旬以來,從“資管八條”表明證監會去杠桿的態度,到銀監會銀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下發,一系列重磅政策均是監管層收緊杠桿的思路延續。

例如新規里面銀行理財分類管理中,基礎類不能做權益類投資。招商證券金融分析師馬鯤鵬認為,由於近大半年來理財資金配置權益類資產最活躍的都是大量小銀行,大中型銀行相對審慎且風控嚴格,小銀行理財資金配置權益資產受限後,對入市資金邊際變化上的預期將產生較大影響。

同時,銀行理財新規還明令禁止銀行發行分級產品,禁止期限錯配。並設定銀行理財限制性投資: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除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之外的證券投資基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境內上市公司公開或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票及其受(收)益權,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上市企業股權及其受(收)益權。

盡管限制性投資方面對私人銀行客戶、高資產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打開口子,這些規定被認為也是監管在加大去杠桿的力度。

一位上海地區券商資管執行總經理則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對分級產品的監管新規有利於遏制劣後級投資者套利。在分級產品設計上,散戶購買優先級產品,機構則認購劣後級產品進行投資,這種產品設計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散戶利益。

不過,在馬鯤鵬看來,分級理財產品(受限)不等於配資等結構化產品(不受限):優先劣後配資等是在理財資產端分級,不受限制,分級理財產品是在理財負債端分級,被新規禁止,這類產品目前只有部分小銀行有,體量極小。

馬鯤鵬分析,目前並未直接限制權益類資產占理財比重,對股市直接沖擊有限,但對預期影響較大:理財投權益類資產主要包括定增、打新、配資、產業基金、兩融受益權等,權益類資產占理財總規模(23萬億左右)預計在10%以內,其中大頭是定增和打新。這次的新規把大量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拒之於權益類資產門外,從風險防範的審慎性角度是正確選擇。

“這並不是壞事。”上述南方券商資管人士表示,盡管監管政策收緊勢必造成機構業務萎縮,但長遠看去杠桿本身是對機構穩健發展的保護。自去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火熱,借助銀行理財結構化產品大量信貸資金湧入股市,風險不斷積聚,現階段監管對資金入市渠道進行限制和收縮,進入股市不能放杠桿,市場信心受影響。

2015年銀行資金入市規模約為1.6萬億,其中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市場的規模1.3萬億元,股權質押規模3000億元。

“很多業務不能做,以前我們券商做定增杠桿比例1:3,以後杠桿只能1:1,後期股市行情短線波動,甚至下挫。”該南方券商資管負責人感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