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斯坦諾維奇理性的光輝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aws.html

如果《思考,快與慢》是讓我們發現自己的非理性,那麽《超越智商》則是告訴我們提升理性的方法。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教授,他是2012年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的得主。有人認為,這是一本世界上最好的認知科學家寫得最好的“理性”著作。

在《超越智商》這本書中,斯坦諾維奇為我們闡明了智力和理性的區別。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聰明人也會做蠢事”,這正是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作者認為,智商不是人類智慧的全部。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智商是智商,理性是理性,要將兩者區分開來。高智商並不等於高理性,所以“聰明人”做蠢事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聰明人之所以做傻事,是因為“理性障礙”。什麽是理性障礙?斯坦諾維奇定義為:盡管具有足夠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當一個人足夠聰明、擁有高智商,但若不具備理性思維,那麽隨著他犯錯的概率增加,給人類造成的社會危害也越大。

許多高智商的聰明人一旦進入投資領域,表現出讓人驚訝的非理性。這樣的案例有許多。

在南海泡沫事件中,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認為當時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估值偏離,於是就將手頭的所有股票沽清,賺取了100%的利潤。不幸的是,就在他沽清股票後,南海股價卻出乎意料地猛漲,讓牛頓開始自我懷疑。於是他決定買入更多的股票,幾乎動用了一生的積蓄。但不幸的是,就在他買入後不久,南海公司的泡沫就徹底破滅了,他為此虧損了足足2萬英鎊,而他在劍橋大學任教的年薪也不過200英鎊。牛頓因而感概:“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牛頓肯定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但其行為表現得就像一個傻瓜。

著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投資過許多項目,但最終都宣告失敗,弄到後來債臺高築。為了還錢,他又決定進入股市,試圖在股市上大撈一筆,可是依然失敗。馬克·吐溫回憶1862年他和夥伴在內華達發現銀礦時的情形。說他的感覺“就像用蓄電池給自己充了電一樣”,令人心醉的幻想竟然栩栩如生:在舊金山的中心地帶建起一座巨大的莊園,悠閑自在地在歐洲玩上3年,幻想著自己成了百萬富翁。財經作家賈森·茨威格評論說,一個如此聰明絕頂,而且又根本不缺錢的人,卻經常屈服於一夜暴富的美夢。這是因為只要一想到錢,這個記憶就會讓馬克·吐溫大腦里的幻想回路高速運轉。

歐文·費雪,傑出的經濟學家,貨幣主義和計量經濟學的創始人,天資異常卓越。1913年創辦公司,1925年成為百萬富翁。在牛市狂飆猛進的20世紀20年代,他的股票市值一度超過了1000萬美元。那時的費雪還是20世紀20年代“華爾街的先知”,他關於股票市場前景和宏觀經濟展望的言論引導著輿論的方向。他認為美國股市並未被完全高估。在股市即將達到1929年的高峰時,他宣布,股市看來是達到了一個“永久的高原”。由於費雪對於市場的前景一直持有樂觀的態度,又加上他的投資基本上沒有采取相應的防守策略。當道指由381點跌到40點,費雪終於被市場的巨瀾吞沒了。

在《超越智商》這本書中,也有許多生動的案例,數學家約翰·保羅斯買世通的故事,電影評論家大衛·丹比買基金的故事。還有第一手技術價值共同基金和駿利墨丘利基金投資巨虧的故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其實也很典型,但是作者沒有列入。他們不斷地做出帶來了災難性後果的行為,充分表明了“理性障礙”具有相當的廣泛性。

可見有智慧不一定有理性,聰明人也會做蠢事。“聰明”意味著智力測驗分數高,“蠢事”指的是糟糕的決策。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什麽是理性?作者的回答是,理性就是樹立恰當的目標,基於目標和信念采取恰當的行動,以及持有與可得證據相符合的信念。這應該就是查理·芒格先生經常講的“理性”。

之所以高智商的投資者會發生理性障礙,其原因主要有三:

1、過度自信傾向

許多人自認為知道的事實,遠比真實的要多。覺得自己處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優於他人。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心理特質。大盤指數波動極其複雜,但是許多人認為自己可以發現在分析過程被忽視的信息,並試圖從中牟利。於是他們不斷進行頻繁交易,反複進出市場。頻繁交易增加了額外成本,由於他們的交易行為並非基於什麽高深的知識,他們希望把握最佳“市場時機”的企圖反而減少了投資回報。而那些不那麽自信的投資者傾向於固守“買入並持有”的保守策略,恰恰被私人金融專家認為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2、對隨機事件的過度反應


由於人類大腦通過進化發展出不斷地搜尋各種既定模式的認知方式,因此人們會不斷尋求發生在身邊的事物間的相互關系、究其原因並挖掘其意義。這種思維極具適應性,但它帶來的副作用會讓人們給隨機事件賦予意義。這種行為模式時常發生在投資者身上。股票大盤和各只股票的走向總是不斷受到一些不可預知事件的影響,但這些隨機事件對於公司的分紅並無影響。投資者試圖對隨機事件進行解讀並做出反應,無疑是十分錯誤的。有一些投資者對消息的反應閾限非常低,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讓他們反應過度。這種為隨機事件尋求解釋的心理傾向導致投資者頻繁交易,進而減少了長期收益。

3、短視損失厭惡

這個理論來自丹尼爾·卡尼曼。卡尼曼指出,人們對預期損失的主觀評估感受大約是預期收益的兩倍。也就是說,損失100美元的痛苦強度是獲得100美元誘發愉悅感的兩倍。這就是損失厭惡。“短視”是指人們監控投資時間尺度與投資期限的時間尺度出現不同步的現象。長期投資者如果每小時、每天、每周都檢視自己的投資狀況,那就是“短視”。

人們總是害怕損失,因此會對股票市值下降做出劇烈反應。每一次下跌,都誘使投資者將股票賣出變現,以此避免或減少損失。那些頻繁監控投資狀況的投資者,會面臨更多的誘惑,有更多的機會賣出。相對比那些不經常查看投資情況的投資者來說,對自己賬戶狀況了如指掌的投資者更容易臣服於賣出誘惑。當投資者賣出變現之後,股票常常就會跌勢已止,股價又開始上漲,局勢安全了,於是投資者又開始躍躍欲試,一旦他們在此情況下買入,他們也就完成了股票市場上最忌諱的事情——高買低賣。

這三個心理謬誤都與智力無關,而與理性有關,因此導致了理性障礙的大規模爆發案例:數百萬計的高智商投資者在原本盈利的情況下,財富又得而複失。去年六月份以來的股災對此演繹得淋漓盡致。

可見高智商並不能消除非理性。要想消除非理性,還需具備另一種能力,這就是斯坦諾維奇所說的理性。斯坦諾維奇認為,聰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優異。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現狀?斯坦諾維奇很樂觀。斯坦諾維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理性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而得到提升的。不過我對此相當懷疑。喬納森·巴倫在《理性和智力》一書中說,當我們說一個不理性時,並非是在指責他的缺陷已經無可救藥。相反,我們是在敦促這一類人發生積極的改變。但願如此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