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人難以避免不是一種政治動物,即使是在單純角逐經濟份額的遊戲中也是如此,避無可避。

文/於凡諾(個人微信號:yufannuo)

幾個人的創業公司,可能出N多問題,按照道理來說,管理問題應該是排在比較靠後的。尤其是在創業火光最初點燃的早期,就因為角逐權力遊戲而死掉的創業公司,實在不應該。可是現實中案例卻似乎仍然屍橫遍野。

A公司是2012年底2013年初,進入手遊行業的一家創業公司。創始人四人團隊。之一來自邢山虎旗下的某款遊戲策劃,與後端一同離職創業,在軟件群里找了一個前端,這個前端又推薦了一個設計。大家湊集了幾十萬,又招了一批人。整個團隊就開始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開幹。沒想到剛過一個月,分歧就開始產生。

最初源自那個策劃的方向開始出現偏差,其他人在幾次辯論之後,形成了不同的意見。看似意見,實際是領導權的明爭暗鬥。勉強運轉了兩周,團隊直接裂了,項目無疾而終。

B公司,相當於體制內創業,從公司平臺開始創業。

公司由一號業務員某女士擔任,這位女士幹活不要命,常常身先士卒。很多事情,她基本是自我做決策,有意無意避開垂直領導……尤其是她在解決了公司分配的業務績效之後,嗅到了新的商機,於是先斬後湊,先拉攏了幾個骨幹,然後準備了一些相關資料,包括市場調研,加上商業計劃書,直至再三攛兜最終說服了領導,允許進行體制內創業。

辦公室一立,在平臺的基礎上,放開手去幹。在公司原來公私不分的巨大平臺上,沒曾想,還真幹撈出來很多魚,收獲不少。她的職位刷刷上升……

當然,這種避開領導鬧革命的非正常成長,也引起了分管領導的強烈不滿,最後揚言:xx不離職,他離職……

C公司,也是一個創業風口的公司,做某快餐速食品類。

四位合夥人,都是來自一所211名校。創業初期,大家根據各自的特長自然分工。其中甲喜歡說,非常外向,負責對外宣傳;乙有相當技術背景,負責技術平臺;丙是管理出身,負責整個流程設計,丁做事比較嚴謹,著重抓生產端口。

大家職位不同,股份一樣,權利相似。直至職位也采取了抓鬮加相互協調方式確立。最終,負責對外宣傳的擔任CEO,負責技術的成為CTO,負責整個標準流程建設的成為CFO,剩下的一個擔任CHO兼CMO。

一開始,大家群策群力,進展很快。甚至借助眾籌的熱潮,迅速募集到了第一筆啟動資金,迅速打開了挺近市場的局面。幾個人精心研制的一篇宣傳文,更是在各種方法之下,幾乎火遍剛剛興起的朋友圈……不過問題瞬即而來。為了更好融資招商,需要調整各種權益結構,最主要的就是確定CEO的話語權。CEO在與投資方商議中確定,CEO一股最少對應三分表決權……

……分歧立刻出現,不到三個月的創業團隊立刻分崩離析……

D公司,是一家創業公司。眼光卓越的老板,決定放權,順即根據市場需要,又設置了四五家下屬公司。每家下屬公司獨立運作。

甲君是其中一家下屬公司某特殊知識培訓的老大。其一腔熱血,迅速聚集了四五個人。其中乙負責培訓事務。丙負責綜合管理,丁負責執行,如教學教務講師管理培訓等,戊負責市場活動。一開始,進展挺順利。稍後,丁離職了。補充了己。己才來一會兒,就發現。在幾個人的公司中,名義上是創業公司,或者體制內再創業。但是僅有的五個人,卻形成了總裁-副總裁-經理-員工四級垂直管理。尤其是副總裁非常感性化,虛榮心超強,權力欲外顯,具體表現就是經常性想到哪說到哪,事無巨細,不管分工專業與否,總是參乎一手。

……

或許,人難以避免不是一種政治動物,即使是在單純角逐經濟份額的遊戲中也是如此,避無可避。眾所周知,創業公司成活率不高,鳳毛麟角的幸存者,從某一個角度上說,或許僅僅是處理或規避的比較好,又比較幸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