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打印領域,低調沈穩的工業巨頭GE做了一件親民溫暖的事:開了一家網上的3D打印店。它在網上銷售3D打印的禮品,包括戒指、手鐲、蛋糕等——你能想到的禮物上面都有,還能把你喜歡的圖案或者名字給加上,關鍵價格還挺低,一律只要5~6美元。
其實想做類似事情的人不少,不論是面對消費者還是工業企業,他們都希望集結這個行業里的參與者,共享知識和技術,交換需求和供給。“使最有利的要素進行最合理的組合,產生經濟價值效用最大的創新。”德稻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卓智表示。
插上翅膀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討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與3D打印等問題。而在這場“講座”的前兩天,一批來自美國、韓國、德國、中國的科研專家和產業人士也匯聚在一個叫做“全球創新網絡”峰會的場合,聊了相同的話題。
他們的一個結論是,3D打印+互聯網將是這個行業爆發的契機和基礎。
在這些專家眼中,國內3D打印的現狀堪憂:規模小——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就在做;分散、各自為政,知識、信息共享少;市場不太健康、不良競爭比較多;也因此產品低端、照搬照抄多;有核心技術、創新的少。
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主席周功耀在德稻集團主辦的這場峰會上表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沒有一個公正、公平、知識和人才共享的平臺來支持其正常發展。
從產業鏈來說,3D打印包含了軟件、掃描、生產、打印、設備幾個環節。
在國際3D打印論壇主席、韓國弘益大學工業藝術研究生院工業設計教授李淳寅的眼中,這幾個細分行業互相的協調合作並不好,各自在閉門造車。
“從3D打印的發展上,從我們十幾年的應用來看,發現國內可能有很多小型的3D打印服務商,但實際上大家都是各居一方。”上海工程技術訓練中心主任胡慶夕也有類似的感慨,他們也在謀劃著做一個網絡化的3D打印。
也因為這個原因,李淳寅他們在韓國推出了一個幫助行業各個主體進行協同合作的平臺,邀請提供內容的主體,包括了學校、設計師、工程師、甚至家庭主婦加入,再邀請這幾個細分行業的人員加入其中。“在韓國很多人買了3D打印機回來不知道印什麽,現在互聯網平臺上有了設計師,用戶就可以在平臺上面交流,這對於中國的行業來說也是一種推動方式。”
“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不要小看普通大眾客戶給你的反饋,產品如果不接地氣,只是所謂的高端或者獨家是要被淘汰的。一定要考慮怎樣通過互聯網讓業內的專家、客戶商家更多參與進來。”德雷斯頓經濟技術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姚豫傑認為。
上海極臻三維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史蒂夫•馬看到,很多美國老百姓不太會買一些專業設計師的產品,而中國市場非常龐大,卻苦於沒有這樣的平臺進行對接。
“不管是工業界還是消費者都要建立起互動。現在3D打印和互聯網將是這個行業爆發的契機和基礎,我們必須要抓住。3D打印技術在不斷成熟,很多創意都可以變成實際的產品,而通過互聯網,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遠程實現。”周功耀認為,有些工業級的3D打印機很貴,讓客戶上網來完成3D打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國這麽大的國家,每一個公司都想買一個最好的機器,很多買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設備,但使用率又極低。所以怎麽樣讓設備、知識、經驗都通過互聯網來分享,甚至通過這個擴大業務渠道。”
江蘇永年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名人士表示,對於工業生產,不可能一家3D打印企業能夠實現所有材料所有產品的打印,通過互聯網,使用者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者,生產者也可以以業務開發的形式找到匹配的使用者。
大課題
“世界上現在最有名的,也是做得最成功的3D打印的網站在美國,它在全世界有布點,利用所有的而非終極的資源提供服務,產值非常高,這種模式很好。中國有許多創業者、政府也想出錢搞這個,但還沒有人成功。”周功耀表示,中國怎麽做這種大規模、市場性的3D打印服務是一個大課題,必須通過互聯網才能做到,但怎麽做仍是待解的問題。
德稻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卓智表示,他們在這方面已經思考了6年,對於想要針對一個行業做的互聯網來說,怎麽在這個平臺上讓參與者找到知識、信息、評估、資本、法律、數據服務,讓每個參與主體都有一個工作屬性的信譽度評估,彼此之間通過弱關系實現需求,通過平臺進行類似Uber模式的撮合是關鍵。
周功耀認為,這種平臺並不是讓大家到網上去玩一玩,也不是做一般的交易、學習,而是要做高層的制定規範、標準、規則等,讓大家在平臺上都是平等的,共同享用資源。
一個紅極一時的科技教育網站lynda.com做的就是免費的事情:把3D打印技術深入淺出地免費教給兒童。“教育和培訓對於3D打印在中國來說是亟需的,通過互聯網也是很容易,也可以馬上做到的。”李淳寅表示,韓國就已經有類似的網站。
史蒂夫•馬認為,這樣的平臺除了匯聚不同資源、材料、用戶、供應商以外,還應該有教育、培訓的功能,甚至還包括數字模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設置。“中國做的很多平臺都只是想要去模仿那些模型的形狀。很多平臺都邀請我們,但我們拒絕了。”他表示,作為專利商,他們非常關註的是平臺是否提供買賣3D打印的模型版權,是否和律師有合作,這樣他們就可以把產品註冊在網上,把模型賣給3D打印公司,讓他們任意制造和銷售,而自己則不用操心。
還有一名業內人士認為,3D打印的互聯網模式應該分層,第一層做教育,屬於普及層;第二層面向對3D打印技術感興趣的個體,當然包括了專家、科學家、設計人員,他們可以提方案和需求。“類似於海爾做的,通過互聯網發布需求,有興趣的專家都可以來提方案。”第三個層次應該是面向從事3D打印技術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大家都能通過這個平臺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