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依靠專業,還是常識?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5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31 20:14 編輯

投資:依靠專業,還是常識?
作者:格隆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一周,註定是讓所有投資者註定難忘的一周。在5.30八周年前夕,上證指數在周四幾乎複制了8年前5月30日的走勢。稍微清醒一點的投資者都知道,A股正在泡沫化。我們不想討論泡沫會不會破,以及何時破這樣無答案的問題,但有些問題是有答案的,比如,如何在泡沫的大背景下進行投資?該怎樣做一些逃命準備?本周我們就來深度探討投資者到底需要什麽樣的投資哲學、投資邏輯、以及投資思考方式,以及如果A股泡沫破滅了,該如何逃生。每一篇文章都是潛心思考寫就,絕對是一場饕餮盛宴。格隆匯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只有充分完善自身的投資哲學與方法論,你才能在這個市場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這是一個格隆探討過的老話題。之所以今天把它重新拿出來,是因為周末的一件事讓格隆無比感觸:獨立思考與常識判斷,這兩種顯而易見、貌似理所當然的行事邏輯,其實執行起來,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難

不少朋友都知道格隆匯上周末遭受了包括網站被蓄謀攻擊而癱瘓在內的一連串惡意攻擊行為,攻擊組合拳系列中一個動作是發布一篇刻意做了數據、時空錯位來誤導大眾的長文,其中部分內容借用一個99%的人不知道名字的地攤小報在敲詐宣傳費不成後的惡意抹黑報道,來隱射剛加盟格隆匯公司的一個高管的過往投資業績:所有基金中業績倒數第一。這種拙劣的攻擊手法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典型的文革式做法:把人徹底抹黑!然後傳遞一個潛臺詞:人都不行,這人所在的組織會行?

格隆的興趣和時間永遠是上市公司的報表,上面這種沒有底線的抹黑行為,並不值得格隆花時間。引起格隆興趣的是一些會員朋友的反應。格隆看到少量會員的朋友圈也在討論這個事:業績倒數第一啊!看來研究做得好,投資真不一定做得好啊。

事實上,公募基金每年的排名都是公開數據,一查便知。就算不查,有三個基本常識是可以確定的

1、全國近千百名公募基金經理,都很牛掰。常識是:你想做到第一名,非常、非常難。但你想做到最後一名,難度其實比做到第一名還要難上加難,除非你丫真的瘋了,每天漲停板買,跌停板賣;

2、事實上,格隆匯這個高管的業績在當年國排第二名,這非常之難。在很榮幸地被那個地攤小報評為最差後,先後就任前十大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以及三大央企保險之一的保險公司的投資總監,全權管理公司旗下成百上千億資產。常識是:這些鼎鼎大名的業內機構當然知道他們在聘請什麽人!

3、常識三是,一個具備獨立思考習慣與能力的人,投資想做差,都難。

格隆匯會員往往是相對高素質、高凈值的人群,就這樣,少部分人也會如此輕易為一個市場的鬼扯信息所左右。

獨立思考,相信常識,就這麽難?!

那麽,成功的投資,到底依靠常識,還是專業性的判斷?

我們被經常灌輸的觀念是,投資是一個擁有巨大專業技術門檻的高難度工作,要在該領域獲得滿意回報,你需要紮實的經濟學、數學、財務學等基礎知識,需要果斷的決策能力與出色的情緒控制能力,需要廣泛的人脈關系以及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正是因為對這個工作高度“專業性”的認識,普羅大眾對西裝革履的專業投資人士往往報以尊重乃至艷羨的目光,因為他們是各種專業能力的綜合體,他們的“專業性”創造了財富

因為過去3年來,格隆每周末都會風雨無阻在這里塗鴉幾篇破文章,經常會有投資者會通過各種途徑向我請、溝通。格隆知道,自己是很榮幸地被他們視作了“專家”。

這種信任令我誠惶誠恐。

原因很簡單,檢視過過往近二十年的資本市場混跡歷史,我能清晰地發現一個規律:越是在把自己視作一個擁有牛逼複合型專業知識,擁有超越普通大眾判斷能力的人的時候,越是在自鳴得意自信心爆棚的時候,投資效果往往越糟糕。相反,越把自己看作普通人,只是依靠常識,而不是所謂的專業性做判斷的時候,投資幾乎總有令人滿意的回報

格隆的理解:專業性是對投資最大的誤解與誤導!
換句話說,自負與專業性只有一步之遙。多數時候,你並不總是很清楚你的兩只腳,哪一只踩在自以為是的土地上,哪一只踩在專業的土地上

指數基金之父,全球最大兩家共同基金組織之一--先驅集團的締造者,在共同基金領域的地位如同巴菲特在股票投資領域一樣名聲顯赫的投資大師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對這個問題做了清晰而明確的回答:“我們必須牢記,自己處於一個不確定的金融環境中,我們應該依靠的是常識性的原則。”這位共同基金領域的泰鬥,對消息表示懷疑、對熱門避而遠之,只用常識締造他的投資神話。

約翰·博格爾的另一句經典名言是,“我們擁有很多消息,它們代表知識嗎?我表示懷疑。我們擁有很多消息,它們代表智慧嗎?我更無法想象。”

過往能證明這個結論的鮮活例子是對銀行股的投資。在中國,銀行股長期處在投資爭議的漩渦里。從歷史業績分析,中國多數商業銀行股比如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過去多年的歷史複合增長率接近30%,ROE約20%,分紅率也接近30%,這些指標無論在A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都算成績名列前茅的好學生。但在中國經濟下行,可能硬著陸、地方平臺貸款可能暴煲、銀行壞賬率大幅度上升這些“專業問題“的擔憂下,這些銀行股在相當長時間內被壓制在5倍以下的市盈率和1倍以下市凈率交易。這種估值表示即使整個銀行業的盈利直接砍掉一半,其分紅收益率也超過定期存款。雖然我們承認銀行業最輝煌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只要中國經濟不出現硬著陸,只要銀行業能繼續壟斷經營,只要銀行不出現長期的業績衰退乃至虧損破產,按5倍市盈率和1倍市凈率估值水平買入銀行股,未來就大概率是賺錢的。

中國的銀行業壟斷經營、銀行不會破產只是常識

至於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算不算常識,或許存在爭議,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中國經濟真的持續下行並硬著陸,那不是不要買銀行股的問題了,而是與中國沾邊的資產統統不要買了——這個肯定是常識。

在經濟下行背景下,諸多專業投資者之所以寧肯買二十倍甚至五十倍市盈率、五六倍甚至更高市凈率的股票,拋棄不到五倍市盈率、一倍市凈率的銀行股,本質上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常識,他們只相信自己的專業性判斷。他們認為自己對投資的行業了如指掌,可以看到行業未來五年甚至更長的發展狀況。他們非常自信,認為自己不看好的股票未來一定會如預期般業績下滑、虧損和破產,而他們看好的股票,一定會如預期一樣年年保持高增長

對於這種專業的自負,市場最終往往會以“戴維斯雙殺”作為回應。相反,常識的判斷獲得的往往是相反的“戴維斯雙擊”。

當前最明顯的常識案例,無疑是AH的巨大溢價差格隆匯港A的歷史投資大機會。同一個人,只是同時拿了兩個身份證(A、H),同樣的業務,同樣的分紅,而且上層正以國家意誌的方式緊鑼密鼓地推行不允許多重國籍、身份統一的聯網工作(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輸出+滬港通+深港通),但你硬要說A就是A,H就是H,A股100倍的市盈率,H股10倍的市盈率會是常態,A股會一直牛市下去,上6000點,上一萬點,港A股會一直趴著,AH的離譜價差會“五十年不變”,這也不符合格隆的常識!

萬有引力定律會讓所有高高在上的東西滾下來,這是常識。

如果池子聯通了,兩個池子的水平面最終會持平,這也是常識。
格隆剛去香港的時候,1元港幣兌換1.2元人民幣,彼時拿港幣收入,那叫一個驕傲和爽。時間不長,現在這個數字倒過來了:1元人民幣兌換1.2元港幣——親,請你告訴我:

有什麽是不會變的?
有什麽會是地老天荒?
永遠到底有多遠?

常識判斷的案例還有很多。同樣款式與型號的手機在大陸與香港往往有價差,香港要便宜不少。上個月我偶爾趕一下時髦,想買一部三星Glaxy S6雙卡雙待手機(別嘲笑格隆,其實我很想用蘋果,問題人家就是不出雙卡機),跑了香港好幾家店,營業員都以很怪異的眼光盯著我:“為什麽要雙卡的?”我告訴他大陸是三家國有電信運營商壟斷經營,不能帶號轉網。我不僅想要雙卡的,你最好能賣給我一部三卡的!

營業員往往是兩肩一聳雙手一攤,末了還不忘加一句:大陸真是怪!

被嘲諷的感覺不會好到哪里,但卻立即提醒我進行最常識的思考:香港彈丸之地,就有十多家電訊運營商充分競爭,無論是傳統語音服務還是上網等數據業務,資費都優惠得驚人,固網電話甚至免費。運營商管道化,通過數據業務賺錢已是全球趨勢。大陸的三家電訊運營商時至今日還在憑借壟斷地位通過最低級的語音、信息等傳統業務來維持養尊處優的高毛利生活,未來即便不死,也必定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所以當有會員以4G投資、、鐵塔公司上市、運營商合並等諸多故事試圖說服我電訊運營商是極好的

投資對象時,我的回答是:哪天他們象香港運營商一樣,129港元包1800分鐘通話和4G的流量,公司還能活著,我們再來探討它們的投資機會

當然,常識判斷也許會讓你錯過一些機會。有朋友在去年年底時給我強烈推薦聯想集團(0992),相關財務數據諸如收入增長率、毛利率、負債率、賬面現金水平等等,我承認有足夠吸引力。但等朋友走後,我直接把那些數據放進碎紙機碎掉了:很明顯,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強勢崛起,PC行業已確定是一個日薄西山的行業,無論歐美,還是中國。在惠普、戴爾等絕大多數同行日子過得已狼狽不堪的時候,獨此一家還過著相當幸福的田園牧歌生活,甚至還逆市擴張,四處收購,成為一個必然沒落行業的老大。
這不符合我的常識。

你股價漲,我祝福你。但我得承認,這個錢,真賺不來。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