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鴻海郭台銘臥薪嘗膽 鐵皮屋內親自督軍跨海苦戰100天 紀實

2010-9-20  TWM




五月底到九月初,在這100天裡,郭台銘選擇獨居深圳龍華廠區鐵皮屋辦公室的簡陋套房,喘息、思索,或許也反省。

然後,他開始願意傾聽,不再輕易動怒。

接著,他把鴻海集團每年成長目標,一口氣打了對折。

鴻海的目標改變,郭台銘也改變了,關鍵100天之後,學會放慢、願意低頭的郭台銘,會帶領鴻海帝國走向何處?

製作人.楊紹華

撰 文‧黃智銘

八月,在鴻海誓師大會現場中,集團副總程天縱頗有感觸地說,經過跳樓事件,「我們都變了。」當時沒人料想得到,他所謂的「變」,會是如此的戲劇性。

「腰斬說」震撼市場

台灣電子產業面臨大挑戰

九月,郭台銘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時拋出「成長腰斬說」,表示「鴻海集團未來每年的成長目標,將從三○%調降為一五%。」這個「變」,撼動市場!

在產業面,這則宣言似乎告示著電子代工產業走向末路;在投資面,一九九○年代以來股民習以為常的「電子主流結構」將面臨挑戰;進一步看,勞退基金目前直接、間接壓注在鴻海的資金將近千億元,郭台銘的「腰斬說」,立即牽動台灣五六○萬名勞工的退休金。

郭台銘怎麼了?他是變得喪氣,還是終於學會「以退為進」?問題的答案,要從過去一百天開始談起。

五月二十六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放下手邊工作,搭乘他的個人專機飛到深圳龍華進行危機處理,然而當天深夜,卻又發生一起跳樓事件。

一天之後,位在鴻海龍華總部的董事長辦公室裡,多了一間「總裁套房」,在台北擁有多棟豪宅的郭台銘,開始在這裡long stay,至今,一天都沒有回過台灣。

鴻 海高層透露,所謂「總裁套房」其實只是「在原來總裁辦公室的洗手間外面,另外隔出來的一個空間,裡面擺了一張床及簡易家具,其他什麼都沒有。」這一百多天 來,除了偶爾到各地巡視新廠進度,郭台銘起床後就在辦公室開始工作,餓了就叫人從員工餐廳打來飯菜,在超過十六小時的工作之後,他就睡在這鐵皮屋裡的小房 間。這一次危機處理的副組長程天縱說,辦公室是一棟鐵皮屋建築,每當下雨時,房間的屋頂還會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比起程天縱這些本來就派駐在中國的台幹 都配有自己的宿舍,郭台銘在龍華的生活,甚至連初級台幹都不如。」一位鴻海高層說。

不是軟弱 而是慢下來

「慢」以繪出鴻海未來藍圖只是,對於一位傷痕累累的拳手來說,擂台邊的角落即使簡陋,卻是唯一能夠讓他稍作喘息、冷靜思考下一回合如何作戰的珍貴空間。

九 月上旬,郭台銘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這位代工霸主沉潛百日之後的首次登場讓人意外。曾經批評自殺者軟弱的郭台銘,在專訪時承認:「鴻海錯了。」更令 人意外的宣言則是「成長腰斬」。這番談話,即使不用「認輸」、「示弱」等字眼來形容,但給外界的感覺仍然十分明確:郭台銘的霸氣不見了。

五月底到九月初,在這一百多天裡,獨居陋室的郭台銘究竟想了什麼?做了什麼?看見了什麼?是經過了怎樣的千迴百轉,讓不可一世的霸主,決定「退一步」?

大 概是在設立「總裁套房」的前後幾天,鴻海委託數名學者專家在龍華廠區內進行了一趟「民意調查」。類似的調查,早在八○年代後期龍華廠區剛剛成立時也曾做過 一次,當年的結論很明確,「在這裡工作的年輕人,只想一件事,賺錢!」鴻海內部透露,新一次調查的規模在數千人以上,而結果則與二十年前截然不同;年輕人 在這裡工作的理由,主要是希望累積都市工作經驗,至於賺錢,是其次。

內部人士觀察,這份報告,或許是郭台銘認真考慮「向現實環境低頭」的開始。「只要錢、不要臉,就能在這兒活下去。」老鴻海人曾經如此形容集團內的工作氣氛,但最近一段時間,在郭台銘的帶頭轉變之下,氣氛明顯不同了。

「抱 歉,過去幾年你跟我說的話,有些我沒聽進去。」一位鴻海高層清楚記得,七月間,郭台銘在一個偶然的場合,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過去的郭台銘,決不會講這樣 的話,顯然經歷這個事件,老郭變了!變得願意傾聽、反省自己、不再那麼殺氣騰騰。這位高層說:「老實說,很不習慣,以前我多半只有被他罵的份。」據這位高 層主管表示,這段時間,郭台銘召集會議的次數沒有變少,要求也沒有打折,但身段、用語明顯柔和許多,「不拍桌,不用幾近鄙視、羞辱的字眼罵人,也沒看到有 人被罰站了。」在他印象中,郭台銘最近在會議上說過最嚴厲的一句話是:「你做得還不夠好。」轉變不只如此,據他透露,以往開會時郭台銘只講目標,現在,會 講「如何達成」目標。兩者之別在於快慢,「他開始重視過程,願意給下屬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以前,他要衝,要大家跟著他衝,要立刻有答案,立即解決問題。」 在這位高層主管的解讀,與其說郭台銘是開始低頭、讓步,「不如說是他『變慢』了。現在,我可以和他談長達兩年的計畫,在以往,跟他談兩年,大概就是自己找 罵挨。」擴展市占以達高成長的類固醇

有侵蝕獲利的後遺症

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時,郭台銘表示這段時間不打小白球,每天的運動是做伏地挺身,但據內部員工的觀察,除了伏地挺身之外,郭台銘在鐵皮屋內的運動,還有「瑜伽」。

「現在,如果雙腿打直,郭董是可以把手掌貼在地面的。」方寸之地、吐納之間,郭台銘修身養性,重新思考鴻海帝國的管理之道,或許,也看見了令他不得不低頭的產業現實。

才在去年股東會上喊出鴻海未來走「黃金十年」的郭台銘,在這次的專訪中意外下修鴻海集團成長目標,甚至不忘補上一句「一五%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有人直說這是喪氣話,有人認為是郭台銘心浮氣躁之下的口誤,但平心而論,「成長腰斬」的說法,絕對是基於產業現實。

其實從鴻海今年營收表現來看,剛出爐的八月營收二一四八億元,比起去年的同一期間成長了九八%,累計今年前八個月的營收已經達到一.三四兆元,也大幅成長近六二%,今年要達到三成的成長,對鴻海來說,根本是輕而易舉。

然 而,鴻海營收可以大幅跳躍,還是依靠著過去的成長方程式。首先是新產品的問世,這幾年大客戶蘋果扮演了鴻海救世主的角色,從iPhone開始,今年又推出 iPad與iPhone 4,讓負責代工的鴻海營收大增。另外,大舉購買SONY全球廠房,跨入液晶電視代工,也對鴻海營收有一定幫助。

只是,如果我們檢視半年報,卻發現了鴻海亮麗營收背後,隱藏了「美麗的哀愁」。雖然鴻海合併營收部分為新台幣一.二兆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四七%,但每股稅後純益(EPS)卻僅成長二二%,為三.六一元。

分析獲利成長不如營收成長的原因,除了持股七三%的富士康虧損拖累之外,毛利率下滑,是最具威脅的獲利殺手。

過去為了達成營收成長目標、維繫客戶關係,鴻海確實接了許多低毛利率、對獲利貢獻不大的訂單。搶單的動作有如武俠小說中的「七傷拳」一般,每次出招,都能傷敵,但卻也損及自身元氣。當戰場太大、敵人太多,不斷出招之下的累積結果,就是自己受害也深。

例如為了跨入筆電與電視的代工,鴻海低價競爭結果,陸續拿下包括蘋果、SONY、惠普與戴爾等大廠訂單,使得筆電代工大廠如廣達、仁寶半年報毛利率大降,讓仁寶總經理陳瑞聰法說會時,喊出「大家一起沉淪」的說法。

廣達直接與鴻海競爭蘋果、惠普等訂單,受傷最慘,第二季正好是去年殺價搶單的新機出貨,廣達第二季合併毛利率應聲跌破「保四」關卡,殺到三.四%,創下歷史新低水準。陳瑞聰雖然說仁寶沉淪比較慢,第二季合併毛利率也殺到只剩下四%,面臨毛利四%保衛戰。

筆電代工產業大沉淪,陳瑞聰直指沉淪的凶手就是鴻海。

鴻 海雖然是殺價戰的發動者,但是自己也難逃沉淪的命運。根據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的估算,鴻海獲利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來自毛利率下滑,上半年毛利率從去年的 九.九%下滑至八.七%,營業淨利率則是由五.六%衰退到三.九%。「這個難以反轉的趨勢,確定成為鴻海的長期隱憂!」另外一位觀察鴻海超過十年的分析師 也點出一個問題,鴻海過去的購併都太偏重在產能與訂單,併入的也都是低毛利率的產品,讓鴻海毛利率積弱不振。

種種跡象都顯示,過去在每年成長三○%的目標下,鴻海囫圇吞棗吃下的許多成長激素,現在副作用都慢慢顯現出來了。這些副作用正在啃蝕鴻海的獲利能力,逼得郭台銘必須審視未來成長的規畫,甚至放下身段,重新思考「三○%」這個數字的意義。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認為,過去鴻海追求三○%的成長,這樣的成長幅度明顯超過整個產業的自然成長;而要超越自然成長,就要吃下別家公司的訂單,「但你不可能吃下所有的訂單,遲早,必須面對成長的極限。」現在郭台銘調降鴻海成長目標,施振榮稱讚,這才是務實的作法。

務實以對市場現況

能讓鴻海逃出「成長的陷阱」?

策略大師麥可.波特曾經描述「成長的陷阱」,就是成長的欲望、衝擊和壓力,會讓公司盲目擴充生產線,模仿競爭者,追逐熱門產業,然後大舉購併,最後超越了企業本身的整合能力,下一步,就是陷入成長的陷阱。鴻海過去的高度成長,似乎正應驗了這樣的敘述。

然而,決定「退一步」的郭台銘,真的就能為鴻海換來新的「海闊天空」嗎?

如果我們拿目前台股中外資持股最高的台達電歷史對照,似乎可以給鴻海未來一些正面啟示。台達電公布半年報之後,上半年EPS為三.二二元,還低於鴻海的三.六一元;但台達電的股價,卻與鴻海股價形成黃金交叉超越鴻海,代表市場看好台達電後市優於鴻海。

但是在○四年時,台達電也曾面臨成長的陣痛期。先前,台達電原本為了追求營收規模的成長,跨入代工業務,監視器代工訂單曾讓台達電營收大增,但是董事長鄭崇華看到毛利率持續下滑,○四年起開始結束監視器代工,讓台達電在當年上半年的營收一度衰退。

「因為大膽退出一些產業,我們才能把人力與資源放在有潛力的新產業,像是太陽能、LED等,讓後來的成長更加健康。」台達電處長周志宏說。

台達電上半年營收一○八七億元,成長四二%,更重要的是上半年毛利率達二一.五%,稅後純益為七十七億元,比去年成長四八%,成為兼顧了成長與獲利的科技典範公司。

未來鴻海乃至其他台灣代工大廠,要如何從成長的陷阱逃脫呢?

從鴻海與廣達、仁寶業務重點的筆電產業來說,即使未來有一五%的出貨成長,但每年約一○%的殺價幅度,讓整體產值成長趨近於零;加上iPad等低價的產品加入競爭後,產值甚至有負成長的可能。這也是最近外資陸續出脫筆電持股的主因。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說,代工廠的轉型,軟體與內容是關鍵,從蘋果成功的啟示來說,軟體與內容才是蘋果現在獲利的重心。他預言,未來蘋果甚至會免費贈送iPhone與iPad,再從軟體上來賺錢。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鴻海手中滿滿的代工訂單,反倒成了「滿手爛牌」,iPhone、iPad若持續跌價,繼續壓縮筆電的市場空間,鴻海更難在走向末路的筆電代工產業中擠出足夠利潤。另一邊,手中雖有蘋果訂單,但價格與利潤同步下跌,當然也難支撐鴻海帝國的成長需求。

不再「夸父追日」

鴻海的下一步怎麼走?

鴻海這幾年也積極進行轉型的動作,包括太陽能、LED、通路等新興產業都看到鴻海的布局;只是如果套用麥可.波特的說法,這樣的動作仍難脫追逐熱門產業的成長陷阱之路,而且短期之內對於營收龐大的鴻海都看不出顯著效益。

在鴻海高層主管的私下解讀中,郭台銘追求三○%成長,某種程度已經有點像是「夸父追日」了,「他每天要為這個目標拚命,為了這個數字,他得即時˙解決許多問題。」現在,他終於可以冷靜下來,無須追求太虛幻的目標,清楚地想想下一步。

卸下「三○%」十字架的郭台銘,終究不能說是認輸、喪氣;只是,認清現實的強人,能不能帶領沉重的鴻海輕巧轉型?不再追求高度成長的鴻海,能不能用新姿態重現帝國榮耀?來自鐵皮陋室裡的下一個決策,能不能帶來正面的震撼效應?全世界正在等著看。

從霸氣到喪氣?

──郭台銘近年談話與鴻海市值變動狀況

2001.11.7

鴻海家族將振翅高飛。

2001 尾牙

宣布將在2008年退休。

2003.12.25

現在每年要成長1000億元已經愈來愈困難,除了鴻海本身的努力之外,還要「以時間換取空間,以金錢換取時間」。

2007.2

鴻海營收達到2兆元,就要「來走」。

2008.12.19

景氣比想像壞上三倍,鴻海裁員已不可避免。

2009.4.16 股東會˙股價不回來,就不退休!

˙我跟各位保證,毛利一定會回來。

˙喊出的口號收不回來,我們今年內部每個事業群定的目標,以2008年為基礎,成長不能低於三成。

2010.2.1

今年是2010年,我剛好60歲,虛歲是61歲,我應該在70歲前不會完全退休……,鴻海股價今年很有機會達到原定的200元「退休價位」。

2010.9.6

集團未來每年成長30%的目標減半;1歲女兒妞妞出嫁之前,不會辭去董事長職位。

零組件起家 轉型之路大不同!

轉型布局鴻海台達電

LED半導體子公司沛鑫轉型LED,但目前來自LED營收比重仍低於5%。

8.4億元投資先進電,沛鑫董事長曹治中也親自出任董事長;惟前兩、三年大幅虧損重傷,去年單月雖有小幅獲利,但仍未交出令人滿意成績單。去年第2季LED產品開始量產後,陸續拓展LED封裝、驅動、散熱布局,投資包括佰鴻、聚積、同欣、艾迪森等LED廠。

目前照明產品占營收比重已達5%,並將積極發展LED品牌。

太陽能預期將在苗栗設置太陽能廠,但尚未有明確規畫。2006年投資成立旺能,在新竹、竹南、吳江各有產線,明年總產能上看20億瓦。

監視器群創現為全球最大液晶監視器代工廠,去年液晶監視器出貨達3600萬台,今年將再向上成長。量產階段就出現巨額虧損,最後慘痛結束,轉型布局視訊產品。

液晶電視陸續接手SONY墨西哥廠及斯洛伐克電視組裝廠,成功綁住大客戶SONY,也為群創打造龐大電視面板出海口。看中液晶電視市場大餅,一度跨進液晶電視組裝市場,最後由於毛利率始終偏低,2006年轉賣緯創淡出。

「沉淪說」是為了集結反鴻海大軍?

陳瑞聰成為抗鴻陣線新統帥在今年第二季法說會上,仁寶總經理陳瑞聰的開場白是,「我也沒有好消息,大家一起沉淪了。」但是台下的法人們,沒有一人對這樣的黑色幽默笑得出聲音來。

原來,在鴻海去年大舉進入筆電代工產業之後,早已微利化的毛利率遭到進一步壓縮;加上iPad出場之後,筆電需求驟降,讓代工大廠全面下修今年營運目標。

陳 瑞聰說,他所謂的沉淪,就是指這些EMS廠(電子專業製造服務)為了進入筆電代工爭相殺價。包括鴻海、偉創力(Flextronics)等公司都殺出低價 來爭取訂單。這讓原來稱鴻海「筆電代工元年」還要多等兩年的陳瑞聰,今年也改口說,看來他們的進度比他想像的快;如果鴻海明年可以拿到2000萬台的訂 單,「筆電元年」是應該的credit(評價)。

但是面臨整體的沉淪,陳瑞聰也相當憂心,他表示,情況可能要在兩種狀況下才會結束,第一是鴻海達到定下的出貨目標,第二就是殺價殺到連他們也不堪虧損,不然整體產業恐怕還是會繼續沉淪下去。

但陳瑞聰強調,仁寶有一定的位置,仁寶還有機會挑選客戶與訂單,所以沉淪會比較慢一點。

不過最近市場陸續傳出,鴻海已經對殺價搶單作出檢討,並傳出惠普、戴爾的筆電代工訂單回流到緯創、廣達的消息,看來產業應可逐步恢復。

而陳瑞聰積極布局垂直整合,與鴻海從筆電、手機到液晶電視全面對抗,儼然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抗鴻大元帥。

各 方唱衰 仍有廠商對產業樂觀看待施崇棠:PC不死,只是演化郭台銘下修鴻海集團成長目標,分析師認為,主要原因在於鴻海PC產品成長性不如以往。接著英特爾執行長 歐特里尼也表示,PC產業不足以維持英特爾成長力道,所以未來會更積極評估購併的動作。兩大PC龍頭紛紛看淡未來產業發展,PC已死的論調,又再次浮上台 面,成為討論的話題。

打造華碩在主機板、筆電快速成長的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面對這樣嚴峻的考驗,卻仍選擇用正面思考來面對,他認為,PC市場只是不斷的演變,這些過程反而提供業者更多機會。

2006年時,華碩正好面臨進入前七大品牌的考驗,在顛覆性思考之下,推出了不講究規格、從消費者需求設計的Eee PC;施崇棠表示,這讓華碩另闢蹊徑,不但登上品牌階梯,現在還要挑戰全球前三。

而 看到蘋果以iPad席捲全球,重演當年Eee PC旋風,不同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用「變形病毒」來形容,施崇棠拒絕接受「PC已死」的說法,並強調這只是PC市場不斷演化的過程,「過程之中,廠商反而 會有更多機會。」施崇棠強調,從蘋果成功的故事可以看見,在後PC時代,從消費者需求來設計產品的趨勢,已經取代了過去從硬體規格來驅動銷售的趨勢。

華碩執行長沈振來則透露,華碩在平板電腦上將火力全開,推出採用英特爾、Marvell不同廠牌處理器的相關產品,搭配Google Android、微軟與Linux等不同作業系統,訂價上甚至希望壓低到199美元,希望再度上演當年Eee PC的低價旋風。

至於能不能成功,沈振來說,可能就要等待市場來做最後驗收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1

七億國民退燒 臉書苦戰三大瓶頸


2011-9-12  TCW




以七億用戶人口成為「全球第三大 國」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正因為「人口太多」管理不易,出現「創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根據網站Inside facebook今年六月公布的數字,臉書新增用戶數首次連兩個月減少,從英國、挪威、俄羅斯,到美國、加拿大,被視為臉書最大客群的已開發國家,用戶都 在下滑,「社群網疲倦症開始發作了!」《星洲日報》描述。

今年八月底,研究公司PrivCo於八月底的報告指出,若以兩週為單位來看,臉書在民間二級股票交易市場(形同未上市交易市場),價格首見連續下滑。臉書 曾一度在美國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SharePost上,創下每股六十美元高價,投資人認為其市值將達一千三百六十億美元,但到八月中,卻降回今年三月的七 百九十二億美元,公司估值形同縮水四成以上。

第一關:政府介入英美開始潛伏查犯罪

臉書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政府對社群網站管理的介入。

「大家開始懷疑臉書的發展,是不是疲軟了?」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最近臉書大動作改變隱私設定、暫停團購服務、測試翻譯功能,都是為了力保高速成 長。臉書的主要獲利立基於用戶的使用行為資料,衍生出廣告及其他服務的抽成收入,但政府的介入,卻成為斬斷財源的威脅。

英國倫敦暴動後,兩名男子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原因是在臉書上的鼓吹暴動言論。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聲明中表示,英國政府及相關行業,正合力研擬透過社群網站,查看策畫暴力、騷亂和犯罪活動等言論的可能性,他主張,警方應獲得額外權 力,阻止人們在某些時候使用社交網站。

有此需求的政府,不只有英國。紐約警局也成立了社群媒體部門,追蹤在各社群管道上可能的犯罪行為,中國更直接透過官員「宣導」,讓國內最大的新浪微博,向 近兩億的用戶發出公告,要求用戶不得傳播謠言,否則微博帳戶將被暫停一個月。

第二關:隱私權意識未來用戶使用時間將減少

第二個挑戰是,使用者對隱私權的警覺性正在提高。

今年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爭議聲中核准了Social Intelligence公司成立,它將根據網路照片和言論,為全球企業客戶篩選求職者,企業能藉此摸得多深尚無解。確定的是,已有三分之一的求職者因此 被回絕。

根據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八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平均每天上傳到臉書的二億五千萬張照片,其實藏著更大的危險。報告指出,透過臉孔辨識軟體和社交網站個人資料 庫的連結,要辨認出陌生人,並取得其資料都是可能的,甚至連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都能取得。更令人驚訝的是,只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和網路連線,任何一個人,都能對你「瞭若指掌」。

這些疑慮,讓「美國已經開始退燒了,台灣還在發燒,長期來看,未來會讓人使用時間下降,改成目的性的上去。」知名網路觀察家陳建州(Jeremy)觀察。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的調查也發現,部分地區的使用者也已出現「社群媒體倦怠」的現象。令人意外的,在十八至二十九歲的使用者中,每 四人就有一人的使用頻率下降,且有三成認為社群媒體的樂趣不再,背後原因,正是社交媒體業者對使用者的監控,以及對隱私的擔憂。顧能研究總監布勞 (Brian Blau)在報告中建議,「它們(臉書)必須持續提供創新和多元的內容,以維持消費者的關注。」

第三關:服務不被埋單打卡、團購使用率偏低

第三個挑戰,竟是因為使用者過多,在臉書創造新服務時,顯得動輒得咎,其多角化之路,難以擴展。

臉書先前推出團購和打卡(使用者利用手機上網標示位置),普遍認為對團購網站Groupon、適地性服務業者Foursquare等提供同樣服務的網路公 司,造成打擊,但情況並非如此。

Jeremy指出,臉書的實體業務能力不如Groupon,團購大餅根本吃不到。而打卡功能,又因為龐大使用者擔心隱私問題,推出以來只有六%的使用率, 現已改為「附近」服務與狀態更新整合。

「他們最近一直在收(終止)服務。」觀察網路趨勢的Inside網路論壇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觀察;「它的失誤給其他公司,像我們,很多機會。」專營臉書電子 商務的嬉遊紀數位創辦人李育維說,臉書的七億使用者已成為推出創新服務的負擔。「人變多了,就動輒得咎了,」Jeremy指出,為了追上其他競爭者,臉書 現在轉而寄望於購併活動,從○九年至今,臉書購併的公司數目從一家、去年的十家,今年將達到二十家。

「臉書本來是朋友交流用的,加進太多商業化的應用之後,問題會越來越多,」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應用法制組組長顧振豪說。現在,所有人都在關注九月二十二 日的臉書開發者大會。當年,「讚」、「臉書幣」等服務都曾在此曝光,除了市場預期的音樂串流服務外,這次臉書是否能夠推出其他服務,解除隱私疑慮、重燃使 用者熱情,全球都在引頸期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3

雲吞麵老店復出 苦戰佐敦

2012-03-08 NM

有一天記者到佐敦區「搵生意」,正值午飯時間,食街白加士街的雲吞麵名家麥文記、麥奀記,還有澳洲牛奶公司等食肆,全都人頭湧湧。最後走入「六座雲 吞麵」,貪店內人少,可以「慢慢坐」。店鋪格局像新式茶餐廳,但牆上掛了不少黑白舊照片。出於好奇,記者向老闆兼收銀馬志成問起「六座」的歷史,他興致勃 勃地拿出一本舊相簿,如數家珍道:「我哋喺藍田邨做咗廿幾年,以前叫順成。」原來,六六年在藍田邨六座樓梯底開業的順成,於九四年清拆時結業。去年八月, 原本各奔東西的三兄弟,決定繼承已逝父親手藝,將老店重生。但開業半年,已發現困難重重。今時不同往日,小店在傳統和新派夾縫中,進退失據。


怕 「順成」老土,故改名「六座」,小店一直希望能重拾藍田時的風光。上週三,馬志成(大哥)約來一班藍田邨老街坊重聚。這班街坊有些互不相識,因六座雲吞麵 開業後才聚在一起。講起往事,大家都很興奮,這個指着照片問:「記唔記得條大斜路?以前就喺呢度行上六座!」那個說:「係藍田人一定講得出點解無咗第九 座!呵呵!」 其中,街坊王小姐兩個月前途經六座,因認得大哥,即使吃過晚飯也忍不住幫襯,尋回以前的味道。她正是藍田邨六座的舊居民,媽媽當年最愛食順成雲吞麵,每晚 在酒樓放工後都會拿一個壺外賣雲吞麵當消夜,「我媽兩年前過咗身,如果唔係我一定帶佢嚟食!」王小姐感嘆道。一旁的鄧先生亦指着太太說:「佢仲係我女朋友 嗰陣已經去食,星期五、六打完牌就去,呢味炸雲吞都係因為我哋問老闆有無香口小食送酒,佢叫我哋自己拎啲雲吞去炸,後來先上咗餐牌。」他指當時順成雲吞麵 在邨內「出晒名」,「唔係使乜次次行條大斜路去食?」他笑說。 難得聚舊,大哥立刻拿出相機拍照留念,「真係好難得,唔係呢間鋪,呢班人已經失晒聯絡!」大哥笑說,三兄弟日做夜做,捱了六個月,這算是最大的收穫。

一股傻勁闖佐敦
小 店由策劃到租鋪、開業,都是由大哥和四哥(馬志明)主理。投資額一百萬元,找來由小玩到大的街坊兼老友Derek夾份五十萬。大哥及四哥其實沒有開鋪經 驗,舊鋪「順成」由父親打理,三兄弟只是幫手性質。順成結業後,大哥一直在日本電子零件公司打工,四哥和三哥(馬志文)移民澳洲。四哥在澳洲中餐廳打工, 亦沒有營運經驗。兩兄弟首次創業,全憑一股熱誠和傻勁。白加士街已有兩間名牌雲吞麵店,他們卻「偏向虎山行」。「條街人流旺,呢邊食到九龍公園行出來嘅 人,門外又可以泊車。」討價還價下,以六萬五千元租下,「我哋都知有好多麥字頭,但無所謂呀,條街咁多人,實有得做啦,人哋話:『計劃周詳,做事唔成』 呀!」四哥咧嘴笑說。
開鋪前,為了試哪個牌子的麵底合用,大哥和四哥試勻不少雲吞麵檔,最後認為油麻地深仔記的麵最好,「我哋唔好意思入去問人哋用咩麵,於是喺佢未開 門就企喺門口等,睇吓會唔會等到麵店送貨,企足兩日,都睇唔到邊度送貨嚟!」大哥笑說,店鋪最後用忠發麵廠的麵,「麵餅一到就要先拆開,讓鹼水揮發,放兩 天才可賣,咁就冇鹼水味。」大哥表示,雲吞包法亦是父親教落,並非傳統的散尾雲吞,「係類似小籠包嘅包法,啲汁唔會漏晒出嚟!」
生性樂觀的兩兄弟,只約略計算若每日有三百名客人,每人放低三十元的話,就有得賺。然而,開業不久已「捉蟲」,低估了競爭的激烈度,客人寧願在澳 洲牛奶公司外排長龍,也不願走過來街頭。以為食物用心自然有客人上門,誰料靜得「嚇死人」,「試過午飯時間可以一個人都無,最差嗰日得二千蚊生意,租都唔 夠交。」大哥道。數字反映一切,首四個月每月都要蝕兩、三萬。二人向仍在澳洲當廚師的三哥求救,原本生活穩定的三哥,見大哥和四哥開鋪後成本失控,即回港 幫忙,三兄弟共同進退。「最初以為佢哋做老闆『印印腳』,估唔到做到咁辛苦都搞唔掂。」三哥無奈道。

麵店迷失 變茶餐廳
三 兄弟分工明確,營業員出身的大哥最「好傾」,負責樓面及收銀;四哥性格緊張,主持麵檔;有開茶餐廳經驗的三哥平時「唔聲唔聲」,負責後勤,如煮牛腩、豬 手,並包辦入貨及控制成本。四哥在澳洲任職廚師,見當地中菜館十分易賺,最初計劃得十分理想,一定要用新鮮豬肉及虎蝦包雲吞,後來因虎蝦難入貨而改用夠蝦 味的越南白蝦,但冰鮮蝦也要四十四元一磅,新鮮豬肉每斤三十五元,因此雲吞麵每碗成本約十元,售價廿三元,毛利只有五成多。 為了吸引客人,大哥「從善如流」,有客人想食飯,便加入飯類,有人想食粥,便加入粥。結果麵檔變了茶餐廳,款式既多且亂。落單時亦「順得人」,客人「想點 就點」,試過客人叫滷水拼盤只想要豆腐,叫他們「收平啲」,「無謂得罪客人啦﹗」大哥解釋,結果「做死」負責廚房的三哥和四哥。 增加款式作用不大,三兄弟決定轉 陣做套餐。午市、下午茶、晚市都有套餐,以午市為例,一客小食、一款麵加飲品賣三十二元,下午茶更有十元餐,一個菠蘿油和一杯飲品只需十元,「個菠蘿包喺 隔籬街餅店買,兩蚊個,牛油一大塊又用咗兩蚊,再加用黑白淡奶沖 嘅奶茶,差不多四蚊杯,呢個餐真係用嚟宣傳咋!」幸好,平價政策終於收效,午市不時坐滿客。兩個月前,店鋪終於收支平衡。 不過,眼花繚亂的套餐加單點食物,令餐牌十分雜亂。放在門外的餐牌足有四張紙,全部雙面印刷,不少款式重複,令客人有「閱讀障礙」,有時看足五分鐘,還是 不明白,要向樓面查問。兩星期前,他們決定改餐牌。這時,三哥乘機「詐型」,反映款式多,太多功夫做,要求刪除牛腩麵等功夫多的熱門菜式,「唔係完全唔 賣,不過想賣少啲囉!」大哥無奈說。

熱賣食物成本

花錢如流水
做得辛苦但賺得 少,三哥想盡辦法降低成本,加入多款外購小食,如雞串及日式餃子等,「之前唔知一串雞串成本只係一蚊,每個套餐配兩串,睇落好像好抵,其實成本只係多兩 蚊!」大哥說。三哥又建議更換磨豉醬,四哥用慣在九龍城買的一百元貴貨,現改為在後街買,只要五十元,試味後覺得分別不大。 節流略見成效,上月埋數,三兄弟每人收取一萬元薪酬後,還有一萬元純利。但一個月前,大哥拍板用一萬零五百元,租下店鋪對面街一個三百多呎的單位,用來存 貨及作為員工宿舍,為免對店鋪造成太大負擔,其中一半租金由大哥自己「掏荷包」。該單位新裝修,存貨只佔很少地方,十分「骨子」,但三哥和四哥都說很少到 那邊睡,「嗰度太凍啦,煲住湯喺鋪頭瞓仲暖啲,係叫做有個地方沖涼。」三哥說,只有大哥一星期一次在宿舍過夜。 不善理財的他們由開鋪至今一直花錢如流水,麵店單是裝修已用了七十萬元。大哥解釋,免租期得一個月,想在一個月內搞好裝修,又想把鋪面裝修得光鮮亮麗,以 吸引附近的上班族。店內用的紅色及綠色櫈,便花了一萬六千元人民幣,牆磚一塊六十多元,地磚一塊四十多元,他們也照付,店內兩個廁格更分別裝上獨立冷氣, 「裝修收多你就一定有啦,唔係邊有咁快呀,都要俾人賺嘛!」大哥和四哥異口同聲說。

三兄弟一條心
過去半年捱得辛苦, 但三兄弟仍一條心。店鋪早上十一時開門,做足十三個鐘至半夜十二點。單身的兩個弟弟體諒大哥已成家立室,有三名子女,又住屯門,一收鋪即叫他回家,二人留 下「執手尾」,往往忙到凌晨兩點多。由於早上六時就要回店鋪準備湯底,兩兄弟過去半年幾乎都留在店內睡覺。「淨係得新年放假嗰幾日有返過屋企,其餘日日都 係拎桶水喺鋪頭沖涼,蓋張被就瞓啦,未離開過佐敦。」四哥輕描淡寫道。大哥看着難受,才豪花過萬租下對面街單位,讓兩位弟弟棲身,寧願自資一半租金。 做老闆難,但做「打工仔」亦不容易。兩年前,大哥在日本電子零件公司當營業經理,月薪五萬,公司一句「你自己揀,出一半糧定係走?」他選擇離開;四哥原在 澳洲做廚房,但無奈不諳英語,難有發展,唯有「死死地氣」回香港。曾經養大他們的順成麵檔因藍田邨清拆結業後,父親不久亦去世,再也沒人提起這麵檔。直至 兩兄弟丟了工作,前路茫茫之際,才想起「不如做番雲吞麵」。「一開頭真係無諗過咁辛苦,以為做老闆唔使落手落腳,點知仲忙過打工!」生意難做,但他們也沒 有後悔,「至少一家人做得幾開心呀!」大哥笑說。

開業資料(08/11)
租金$195,000Δ 裝修$700,000 入貨$45,000 雜費$30,000 總投資$970,000 Δ兩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2/12)
營業額$220,000
租金$65,000
人工$70,000Δ
入貨$60,000
雜費$10,000
宿舍租金$5,250 #
盈利$9,750
Δ連同三兄弟(各支薪$10,000),共七名全職,一名兼職
#由大哥及公司各支付$5,250

壹點意見
◆劉森記第三代昌哥◆ •吃完麵不會口渴,味精下得少。但豬手南乳味不夠,雲吞餡內的肥豬肉亦太少,不夠香。 •現在裝修雖然感覺乾淨,但沒有特色,如果賣傳統應該裝修得懷舊一點,可考慮用餐枱紙介紹歷史,不用次次要老闆出馬。 •涼拌雲耳很好吃,既然用歷史作賣點,應該用「阿媽」教授的雲耳做招牌菜,就像我們的醃蘿蔔,可以吸引客人。 •不應該改做套餐,六座的雲吞麵單價仲貴我們一元,應該有得賺。以前我新鋪開張時,頭半年都要守,等客人接受。 •餐牌好亂,那麼多款式給客人挑,落單會很慢,我剛見到隔籬客人睇睇吓餐牌又改單。

老闆回應
「以前阿爸整嘅係多啲肥豬肉,但依家客人叫我哋落多啲蝦。餐牌改緊,用餐枱紙介紹鋪頭諗得過喎,之前試過擺易拉架喺門口介紹歷史,成效唔大。但真係唔敢唔做套餐,之前冇做真係試過午市一個客都無呀!」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7

中興為利潤苦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72_all.html

  自8月23日發佈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以來的一個多月,市場針對公司利潤的疑問一再拋出。在8月的最後一週,中興通訊(000063.SZ)股價跌幅達16%,創下三年來的最低價9.38元/股。今年以來,中興股價直線下跌,到9月底幾近「腰斬」。

  拋售的主力來自機構投資人。根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持有中興通訊A股的基金共48家,累計持2.3億股,相較於2011年底198家基金持5.2億股,半年內基金已減持中興股份過半。

  資本市場看的是業績預期。半年報顯示,中興增收不增利,營業收入增長了15.2%,淨利潤卻同比下滑68.17%。中興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公司從年初開始要求保利潤,不僅在業務層面要求利潤優先,而且加強內部管控以節省成本。上半年,中興研發、管理、銷售等整體費用率同比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

  但在中興如此努力下,利潤仍阻擋不住下滑之勢。官方給出的匯兌損失、投資收益減少、收入確認滯後三大原因,難令市場信服。中興到底怎麼了?

利潤被誰侵蝕?

  在中報發佈的第二天,業內即傳出中興將固定資產變成投資性房地產,虛增利潤近1億元。中興在隨後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中解釋稱,這主要是自有物業用途發生改變,譬如今年中興將中興華泰酒店管理權轉讓,以前是自有,現在是租用,並非虛增利潤。

  而大裁員傳聞也在中報發佈前後討論得愈加熱烈。中興副總裁劉鵬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稱,今年中興並沒有裁員計劃,還在大規模招聘應屆畢業生。

  但一位熟悉中興的設備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興轉移利潤或虛增利潤均不太可能,但是中興、華為都在裁員以降低成本,「華為裁員比例近三分之一,中興以前未落到實處的末位淘汰制也在嚴格執行,淘汰比例約為5%。」

  中興對外強調,匯兌損失、投資收益減少、國內運營商部分收入確認滯後三大原因影響了利潤。根據財報,2012年上半年,中興投資收益為0.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9億元大幅減少;匯兌損益去年獲利2.8億元,今年則虧損1.4億元。同時,中金公司研報顯示,受中國電信PON 及中國移動 TD 5期延遲確認收入影響,約20億元收入無法計入上半年。

  「匯兌損失、投資收益對利潤有一定影響,但如果不打價格戰,中興的利潤絕對不至於下滑如此厲害。」市場研究機構OTR Global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通信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說。

  中興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今年7月,公司內部召開過研討會分析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產品負責人都做了匯報。結論是今年中興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並沒有下降,但前幾年的投資成本、訂單預虧將反映到今年財報上;同時,大環境因素進一步疊加了負面影響。

  據這位內部人士介紹,研討會上提及的投資成本、訂單預虧緣於中興近兩三年施行的「大國大T」戰略。「大國」是指歐美、日本、金磚四國等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大T」是按公司規模,全球約有30家大型電信運營商。「大國大T」被中興寫入紅頭文件,即通過戰略性投入在歐美、日本、金磚四國等大國佈局,試圖成為全球前30家最大電信公司的設備供應商。中興為此撥出戰略資金,派專門銷售人員大力進攻國際主流運營商的大項目,並以低價甚至不惜賠本的市場策略,拿到了歐洲、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市場的大批訂單。

  正是國際市場的突破,以及國內3G市場的大規模啟動,推動中興在整個2009年成為A股市場的大牛股,股價自2008年三季度以來一年多時間上漲了4倍多。現在,昔日的利好消息變成了侵蝕中短期利潤的大利空。

  「國外訂單一簽就是三至五年,價格固定,且按實際交貨進度分期付款。一般來說,網絡設備初驗時付一部分,中驗時再付一部分,等網絡設備正常運轉後再付一部分,最後留下5%作為運維費用。」前述OTR Global分析師稱,這批低毛利訂單對公司利潤的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同時,這種長期訂單收入滾動的時間越長,匯兌風險越大,2012年上半年以來人民幣幣值一路走高,令中興產生巨額匯兌損益虧損。

  另一位熟悉中興的人士分析,這些單子規模都不小,如果按5萬個基站估算,每天建造100個基站,需花一年半時間,「預計這批訂單的影響集中反映在今年,可能延續至明年上半年,之後將進入收穫期。」他介紹,獲得市場份額之後,不出意外,運營商會把後期系統設備維護、開發以及軟件升級交給中興,這部分業務利潤率較高,而且持續週期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



價格戰有區隔

  但中興不為自己的低價策略後悔。在給財新記者的一份材料中,中興表示:在過去很多年當中,中興以「追隨者」形象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市場份額低、是後來者。沒有份額就不可能有市場地位,也談不上議價能力——不僅是在電信設備領域,在其它領域也是如此,只有自己打出自己的地盤,才能談收穫。

  目前,在國內市場,中興依舊以價格戰為利器擴張地盤;但在初步打出地盤的海外市場,中興開始提「深度經營」的核心方針,簽單的考核導向由去年的營收轉向今年的現金流、應收款等指標,重點關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

  這與華為的早期策略頗為相似,但大舉施行國際化策略慢於華為一兩年的中興,時機已不可同日而語。華為自2001開始擴張歐洲市場,經常報出僅為競爭對手二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的標價,致使營業利潤率從2004年的19%直降至2008年的6.4%。憑藉慘烈價格戰,2008年,華為基本上獲得了歐洲所有主流運營商的訂單,隨後營業利潤開始緩慢上調,2012年上半年營業利潤率為8.4%,淨利潤增長率為-29.11%,情況強於中興。

  目前,中興在海外市場佈局初定,收入佔比穩定在50%-60%。中興預計,未來海外市場的收入將佔到公司的70%。中興執行副總裁田文果告訴財新記者,中興在亞太、非洲和南美等多數市場排名前三,價格競爭已開始緩解;在歐洲,經過兩年有針對性的戰略投入,歐洲前十位的運營商已全部引入中興的系統設備,中興不再一味降低設備成本,而是通過技術、運維服務等幫助運營商降低成本,「公司的困難正在過去」。

  據中興內部人士介紹,以前市場好時,中興每月可拿兩三個大單,而現在大多數單子較小。「現在,有些大單中興也不願意幹。」劉鵬說,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中興常為拿到大單免費為運營商替換老舊設備,甚至虧本搶市場。現在經濟形勢不好,設備商的資金鏈都很緊張,不會再做虧本買賣。

  據財新記者瞭解,中興曾與白俄羅斯的某家運營商談過一筆大單,最終因為利潤空間過低而放棄;一筆埃塞俄比亞的單子現在仍在就價格商談。「現在必須考慮這筆單子有一定利潤空間,以應對國外市場可能的風險,譬如由於不可抗因素導致的發貨延遲、建網較慢等。」中興內部人士稱。

  然而,在國內市場,中興仍採用低價策略。OTR Global分析師指出,一般來說,系統設備價格每年按照10%的自然速率下降,中興報價肯定比這低,「整體而言,以前華為的價格差不多為最低,現在,中興的報價比華為還低。」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顧問唐欣分析,「從公司實力看,中興較之愛立信、華為仍有差距。在全球通訊業不景氣的環境下,被設備商一致看好的中國市場競爭激烈,這也逼得中興低價『圈地』。」

  今年以來,中興在國內市場上表現激進:在2月中國聯通啟動的近三年最大規模WCDMA無線網絡設備招標中,中興奪得將近28%的市場份額,相較於2009年21.5%的市場份額提升顯著;在5月中國聯通123個城市本地網IP RAN設備集采中,中興的市場份額由原來的20%升至38%;在中國電信超過2100萬線的寬帶集采中,中興局端份額約為50%,終端份額約為30%。

  無論是國外市場以往的價格戰,還是國內市場正在進行的價格戰,都不可避免地衝擊著中興的利潤。安信證券在研報中稱,未來三年到五年內,中興的淨利率可能恢復到10%左右,這是行業平均水平。同時,預計中興或將在2012年取代諾西成為全球第四大通信設備商。而華為居於五大設備商首位,愛立信,阿朗、中興和諾西緊隨其後。

最困難的時刻

  「現在是中興最困難的時刻。」劉鵬對財新記者坦言,現在全球運營商對網絡設備的投入減少,非市場手段的貿易保護增多。不僅是中興,整個通信行業都處在艱難時期。在9月中旬舉辦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冷清場面映照出整個通信行業的寒冬:諾西、三星、摩托羅拉、HTC、RIM、LG等通信大佬均告缺席,展館內不復去年的人頭攢動,甚至有些展台的講解人員無聊地打起了瞌睡。

  較之其他國際通信設備商,華為、中興在海外市場還面臨圍追堵截,不僅非洲市場運營商不斷壓價,歐美國家市場也難以拓展。9月13日,中興與華為出席了美國眾議院針對中國企業對美國網絡基礎設施安全威脅舉行的聽證會。同一天,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興、華為參與2013 年網絡設備招標,預計這塊市場高達105億美元。中國通信設備市場的投資力度也不如預期。今年上半年,三大運營商不僅招標時間較去年晚,招標規模明顯縮小。業內人士估計,去年上半年招標規模佔全年的50%,今年上半年可能剛達到20%。中信建投研報顯示,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2012年上半年,愛立信、阿朗、諾西營業收入均同比下降,中興、華為營收同比仍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相較於營業收入,儘管各大運營商的淨利潤均不理想,但由於愛立信、阿朗堅持高端路線、在以往的價格戰中比較謹慎,利潤仍在緩慢增長,而華為、中興、諾西均下滑嚴重,尤其是諾西的淨利潤虧損高達14.95億美元。

  電信設備商們要熬到4G市場的到來。就全球來看,3G網絡早已成熟,4G網絡還未大規模鋪開,加上經濟不景氣帶來投資下降,設備商沒有太多機會。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當前硬件設備市場已近飽和,養不活那麼多設備廠商,有些廠商可能熬不到4G設備大規模招標就死掉。就像北電、摩托羅拉在以前洗牌中消失那樣,未來主流設備廠商可能會從五家減至兩三家。

  有趣的是,在9月的這場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通信展會裡,愛立信、阿朗、中興、華為展出的產品明顯不同:華為、中興展出產品側重在終端和政企網;愛立信側重在多媒體,包括廣電側服務;阿朗則是智慧城市和系統設備。

  各大設備廠商確實在各自尋找出口。諾西、阿朗一方面大幅裁員力挽頹勢,另一方面收縮戰線關注系統設備新的增長;愛立信則重點集中在系統設備、服務管理、多媒體三大領域;中興與華為策略相似,都選擇拓展市場藍海,從運營商、政企網、消費者市場三方發力。

  「要想實現保利潤這一目標,系統設備必須要『聚焦』,政企網必須要『孵化』,終端必須要『拓展』和『攻堅』。」劉鵬稱,中興正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他估計整個行業的困難時期可能還會持續一至兩年,但中興明年的情況會好轉。

  中興副總裁徐明對財新記者介紹,在政企網市場,中興不會盲目擴張,只會關注規模大、利潤情況良好的行業,以保證利潤增長。預計近三年內,政企網業務將保持50%以上增長速率,截至2015年達到6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中興副總裁何士友也對財新記者稱,為了保證更好的利潤,中興智能手機將走中高端路線,瞄準北美、歐洲等發達地區手機市場,打出中興自己的品牌。在系統設備領域,中興則著重於滿足移動互聯網需求的產品,譬如家庭移動互聯網、TD-LTE。9月27日,中國移動放出消息,稱明年將啟動100座城市的TD-LTE網絡設備集采,基站採購規模高達20萬台,這對於最先押注TD-LTE的中興是利好。中興股價也應勢上漲,在消息公佈後第二天,長期徘徊在10.4元低位的股價迅速回升至11元以上。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通信行業諮詢總監曾韜認為,現在電信設備商如果不轉型,只能等著消亡。方向可能是往信息服務市場走,因為硬件市場總會遇到天花板,信息服務市場卻是無止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33

早餐店苦戰超商 延長戰術救營收

2013-02-04  TCW
 
 

 

你知道台灣傳統早餐產業目前面臨多大的生存壓力嗎?

根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統計可發現,二○○八年到二○一一年,前十大早餐品牌連鎖店減少了六百四十家,減少幅度約為七%。當便利商店與麥當勞、肯德基、摩斯漢堡等連鎖速食餐廳競相切入下,台灣速食餐飲協會理事長、萬佳鄉總經理林良田估計,這至少搶走了傳統早餐店一成客源。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則沒有如此樂觀,她估計傳統早餐營收減少兩成以上。

好光景不再鼎盛時,單店可日賺兩萬

成立二十六年、台灣第一波成立連鎖加盟早餐店、市場第二大的麥味登,最能感受到上述壓力,有一千五百家加盟店的麥味登,幾年來店數沒有增加,雖然近五年每年營收成長率仍維持約三%到八%。但要撐住此局面,背後需要經過幾波辛苦的轉型,這也是台灣傳統早餐業面臨的處境。

麥味登成立於一九八七年,當時麥當勞剛帶起台灣外食連鎖概念,但以午、晚餐為主。麥味登切入早餐市場,大受歡迎,競爭者又不多。擁有麥味登品牌的超秦企業總經理卓元裕說,當時生意好的加盟店一天可以賺到兩萬多元。好光景雖然在二○○○年後,吸引數十家連鎖品牌加入競爭,但是,市場大餅變大,仍讓各家業者雨露均沾。當時,一個加盟主平均月營收約五、六十萬元。

二○○九年,統一超商開始推出了三十九元的早餐組合增加商品種類,積極搶攻早餐市場,其他便利商店也開始陸續加入戰局。同時,麥當勞、摩斯漢堡等速食餐廳也延伸至早餐時段,就連四海遊龍、八方雲集、三商巧福等也開始賣起早餐。面對跨業態經營的業者分食市場大餅,卓元裕開始推行改革,最大的改變就是加入早午餐,推出新餐點。

改變形態應戰租金與設備都成沉重壓力

麥味登第一波轉型,就是做早午餐生意。超秦企業速食餐飲事業處副總經理卓靖倫推算,增加經營午餐時段這三小時,除延長營業時間之外,午餐的客單價也比早餐高出三、四十元以上,約可讓單日單店營收增加二○%,也就是由原本平均約八千到一萬元,成長至一萬至一萬二千元,換算下來,一個月可多賺六萬元,扣除成本五○%,約為三萬元。

雖然,以分攤固定成本的觀點,延長營業時間的確可增加效益,而且午餐餐點比起早餐的利潤更高。但是以實際的收入來看,早餐時段共五個小時,營收約一萬元,平均每小時可賺兩千元;而中餐時段三小時,營收兩千元,每小時約七百元,也就是說,比起早餐,中餐的經營效益,只剩下快三分之一。

麥味登從二○○八年開始推行這種早午餐經營形態的店,但目前只有約三百五十家店。相當於全部店的二三%。卓靖倫說,早餐店的經營十分辛苦,通常必須早上三、四點就起床開始準備,到十一、二點時,已接近八小時。通常已經沒有體力再撐三小時。

而且早午餐或午餐以內用居多,設備還須添購,整體而言需要三萬至五十萬的資金。目前仍維持只賣早餐的麥味登北投復興店老闆鄭先生說,總部有一直來說服,希望他們改成新形態店型,可以增加收入,但如果要賣早午餐,勢必要換成大一點的店面,租金壓力又是另一個沉重負擔。

未來經營難題不跟進加盟主該留或砍?

但,只做早午餐還不夠。現在,麥味登第二波轉型,要開出全日店,打算連晚餐一起賣,可想而知,全日經營形態更複雜,投資成本大,對加盟店壓力太大,麥味登因此計畫以直營為主,現在,全台共二十五家全日店,其中十五家為直營,十家為加盟,公司目標在二○一五年開出一百家全日店。

現在的麥味登知道,唯有更年輕化,轉型才能存活。所以也找來林依晨等藝人代言,去年更投資數百萬元贊助拍攝電視偶像劇。但更根本的問題是,傳統的加盟者已經沒有體力與資金,跟上改變的腳步。

卓元裕說,早期加盟者跟了他十幾二十年,都有感情了,捨不得把他們換掉,也因此,雖已推廣這種賣早午餐的新店型五年以上,但目前仍約有一半的店數為紅黃色招牌組合的傳統舊店鋪。卓靖倫坦言,這種績效和情感面之間的問題與取捨,是他未來的重大挑戰。

這其實不是特例,包括如瑞麟美而美、弘爺、東方美、萬佳鄉等前幾大業者,近年來的店數都大幅衰退,加盟店主單店經營壓力大,有的乾脆收掉,有的想辦法「跑貨」,不和總部採購;而總部也紛紛力圖轉型,增加直營店,往午餐、咖啡店、輕食等轉型。當所有業態幾乎都跨界競爭時,這是所有傳統早餐連鎖加盟店業者,需要解的難題。

【延伸閱讀】傳統早餐店式微,6大品牌店數銳減——前10大連鎖早餐店店數增減

品牌:拉亞漢堡2008年店數:5142011年店數:603增減:+89

品牌:早安美芝城2008年店數:10002011年店數:1003增減:+3

品牌:麥味登2008年店數:15002011年店數:1500增減:0

品牌:巨林美而美2008年店數:10002011年店數:1000增減:0

品牌:吉得堡2008年店數:3712011年店數:352增減:-19

品牌:弘爺2008年店數:8362011年店數:800增減:-36

品牌:呷尚寶2008年店數:3002011年店數:250增減:-50

品牌:萬佳鄉2008年店數:3652011年店數:253增減:-112

品牌:東方美2008年店數:10002011年店數:800增減:-200

品牌:瑞麟美而美2008年店數:29152011年店數:2600增減:-315

品牌:前10大總和2008年店數:98012011年店數:9161增減:-640

資料來源:台灣連鎖店年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36

海航苦戰物流

2013-09-23  NCW
 
 

 

在物流航運業務的進退之間,海航以最少資金博最大

融資平台的財技失手

◎ 本刊記者 吳靜 于寧 香港特派記者 王端 文如果不是郵輪 “海娜號”被扣,使得大新華輪船與沙鋼船務的糾紛暴露于公衆面前,有關其原母公司大新華物流的種種棄船、欠租的消息,仍只局限在業界和坊間。

成立于2008年的大新華輪船曾是海航集團旗下大新華物流控股(集團)公司(下稱大新華物流)全資子公司,它被賦予重任:配合大新華物流,同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海重工)推進船舶引進計劃,力求五年內,通過購 置、租賃方式,使船隊規模達到200艘。

財新記者在香港公司註冊處查閱的大新華輪船公司周年申報表顯示,大新華輪船于2012年12月31日,被大新華物流轉讓給一家註冊于英屬維爾京群島(BVI)的Bulk Triumph輪船公司。

對於這家曾經的全資子公司,大新華物流新聞發言人、海航物流副總裁文江一再撇清關係,稱大新華輪船是有限責任公司,應自己承擔自身的債務,大新華物流作為股東,不承擔其債務的責任;且目前大新華輪船已和大新華物流沒有關係,和海航集團也是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

實際上,大新華輪船的糾紛僅是海航物流業務板塊所臨危局的一個縮影。

2007年,海航集團高調進軍航運造船領域,欲將物流業打造成除航空旅遊、金融服務之外的第三大核心業務平台,而承擔這一重任的經營實體就是大新華物流。但目前在海航集團官網上,大新華物流的影子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2012年年中成立的新公司——海航物流有限公司(下稱海航物流) 。

2012年三季度以來,航運、投資、金融各界都傳出對大新華物流經營及相關債務問題的擔憂。多位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因大新華物流壞賬太多,海航集團擬放棄這個殼,以新公司全面替代相關業務。

直到沙鋼船務全球追索海航航運資產,最終因境外扣押 “海娜號”導致公衆事件發生,才引爆了這些積壓許久的關注。大新華物流是否在金蟬脫殼?

400多億元的債務如何化解?重組海航物流後,海航系過去靠高杠杆施展的財技還能否持續?

大新華物流 “被棄”

“大新華物流到底還有什麼資產?”2007年7月,曾任中海集運董事總經理的賈鴻祥,退休後擔綱大新華物流執行董事長兼總裁。他從中海集團挖來一批老員工,對天津海運、煙台海運等公司展開了系列收購,在全國鋪設50多家網點和分公司,成立香港進榮航運,並同韓國現代重工成立了大新華現代輪船公司,獨資成立靖江新華港務有限公司。大新華物流一度被業內稱為 “小中海”2009年3月,賈鴻祥曾向媒體表示,大新華物流的船隊規模達到39條,其中最大船舶載重量18萬噸,最小的為300 標箱,計劃用九年時間,打造成世界一流物流企業,逐步推進旗下三到五家企業上市。

當時,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也曾對外表示,大新華物流的海運業務未來幾年將位居國內前三,現代物流業將作為公司大力發展的三大核心資產之一,營收將提升至15%-20%。2008年時,大新華物流的營業額約為40億元已占海航集團總收入的10%-15%。

然而,航運和造船業的持續低迷令海航物流板塊的資本運作難以為繼。

根據財新記者從一家信托公司獲得的大新華物流2008年 -2011年合併報表分析,大新華物流總資產規模從2008年的18.9億元增長到2011年末的574億元四年內資產規模增長了將近30倍;營業總收入從2008年的7.5億元增加到2011 年的204億元,增長了26倍;旗下國內公司達到18個。

但從關聯方天津海運(600751 SH)公告資料披露的大新華物流財務數據來看,在大新華物流2011年業績中總資產為601億元,所有者權益為151億元,而負債則達到450億元,其中流動負債367億,長期借款35.1億元。公司在2011年營收為176億元,但應收賬款為24.7億元,其他應收款高達159億元另外還有其他應付款88億元。同時當年營業總成本是178億元,最終靠著6.7億元投資收益和1.2億元的營業外收入,才有3.8億元的淨利潤。

2012年的財務數據,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根據報表顯示,大新華物流當年總資產591億元,所有者權益154億元,負債437億元,收入169億元,淨利8536萬元,淨資產收益率僅2.4%。文江在對財新記者的書面回應中稱: “大新華物流作為一家擁有船舶等重資產的企業,資產負債率約為74%,在行業內是比較常見的。 ”但數額巨大的其他應收、應付款,仍表明大新華物流關聯公司之間的資金往來頗為頻繁。同樣,現金流量表也顯示, “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有些太多,2009年 -2011年分別為88億元、87億元和398億元,遠遠大於其銷售商品和勞務的收入(2011年是168億元) 。對比來看,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也很多。據該信托公司為大新華物流所做的《企業基本信用信息報告》顯示,大新華物流對外擔保情況為保證合同84筆,保證擔保金額本外幣合計達到116億元。

一位大新華物流高管在2012年底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多次強調: “大新華物流是物流平台,包括航空貨運、地面物流、虛擬物流三塊,航運在我們物流整體體量中不到20%。 ”但財新記者從營業收入貢獻角度發現,在大新華物流的物流、代理、造船三大業務板塊中,造船收入仍占大頭。2009年公司造船收入占營業收入的68%,2010年下降為52%,而物流業務曆年比例均未超過30%。

上述高管表示,航運行業低迷後,大新華物流迅速應變,2012年一些高價的自有船或租賃船已處理完畢,公司集裝箱業務只剩六條二手自有船,只做內貿航線,虧損的外貿航線在年初全部停運。 “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是抓速運、地面物流、虛擬物流、第三方支付等,具體的業務模型,我們還在探索,但肯定是符合集團前期建立的一些資源。 ”他力圖 “澄清”航運業對於大新華物流已不復重要。

但大新華物流的下一步發展方向仍有疑點。比如,既然要做速運,為何賣掉天天快遞?2010年5月10日,大新華物流出資8000萬元買下天天快遞60% 股份;2012年7月16日,又以1.6億元價格將天天快遞賣給了原申通快遞總裁奚春陽。上述高管對此解釋稱,賣掉天天快遞,主要是公司管理團隊想提高直營比例,未得到原股東的支持,為不激化矛盾,大新華物流選擇退出。

一位曾任職大新華物流的人士對財 新記者說: “大新華物流現在到底還有什麼核心資產?從2010年開始關停並轉,現在除了船還有什麼?很多船還並不是自己的。 ”

海航物流 “新殼”

關聯公司大量質押大新華物流股權,金蟬脫殼並不容易海航物流的首次曝光,是出現在海航集團旗下公司天津海運的非定向增發方案中。多位受訪人士證實,海航物流即為逐步替代大新華物流的 “新殼” 。

2013年8月20日,天津海運發佈公告稱,擬發行34.5億股,非公開募集120億元,計劃用于購買十艘 VLCC 油輪、四艘 LNG 船,剩餘金額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發行對象為海航物流及其他特定對象,海航物流現金出資不少于36 億元。發行完畢,公司股權結構變為海航物流持股23.83%,大新華物流持股6.15%,合計持股達29.99%。

海航物流的工商資料顯示,其由海航集團、建盈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建盈投資)和海航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海航實業)于2012年7月31日成立,註冊資 本1億元,海航集團出資9000萬元,持有90% 的股份,海航實業和建盈投資各出資持股5%。後增資到10億元,但目前實收資本僅到位5.2億元,海航集團占99%,另兩家股份分別稀釋至0.5%。

海航集團與建盈投資也是大新華物流的股東。2011年9月時,大新華物流增資擴股至90億元,引入更多海航集團旗下關聯公司股東,如分別出資9億元8億元的北京集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集信)和建盈投資,這兩家公司的法人代表皆為劉軍春——原海航集團常務執行副總裁、海航集團西北總部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海航物流的副董事長兼總裁。

據財新記者調查,北京集信註冊地址為“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鎮順暢大道1號 A-03室” ,註冊資金3億元,股東包括揚子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揚子江控股,投資1億元) ,長江租賃(投資9000萬元) ,建昌投資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 。建盈投資註冊地址為 “北京市順義區天竺鎮府前一街16號” ,註冊資金1億元,股東包括揚子江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 ,海航旅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 。財新記者實地調查,未在註冊地找到這兩家公司,但從股東關係上看可確認皆為海航系公司。

海航集團官網表述道,海航物流是海航集團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為客戶提供速運、裝備製造、海運三大類服務業務版塊包括上海海航易物流有限公司、國付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新華華日飛天物流有限公司、大新華物流北京有限責任公司、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海航物流海運業務。

但財新記者去原大新華物流辦公地點發現,現在已經換上了海航物流的牌子。原大新華物流高管及許多工作人員的名片現在也已更換為“海航物流” 。看上去,大新華物流和海航物流很像是兩家公司一套人馬。

但同時身兼大新華物流和海航物流兩家公司新聞發言人的文江表示,大新華物流和海航物流是完全獨立的兩家企業,海航物流是海航集團全資子公司,重點發展航空貨運、速運以及新興物流業務;大新華物流以發展傳統物流為主,有投資公司及信托公司等多家股東,並且股權相對分散,無實際控制人。

截至2012年底,大新華物流的總資產還有591億元,並未因海航物流的成立而減少,海航物流的總資產截至2012 年底才1.4億元,截至2013年7月底為35億元,可見海航物流雖有後來居上之勢,但資產僅劃轉了一小部分。

一位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大新華物流的股東(即海航系的關聯公司們)大部分將股權質押,涉及大量債權債務。

“金蟬脫殼並不容易,金融機構都很敏感。 ”他說, “海航物流誕生的更重要的目的是用一個乾淨的殼買天海,不能讓帶著諸多債務糾紛的大新華物流牽累天海股權的安全。 ”

高杠杆財技

利用關聯公司增資大舉提升資本金,並通過信貸杠杆擴大資產規模大新華物流曾是海航集團一個重要的平台公司。

海航系常見的運作模式是,利用關聯或者表面非關聯的公司(如上述北京集信、建盈投資)對某平台公司進行增資,然後利用股權抵押、貸款、信托、融資租賃等金融杠杆將資產規模擴大,同時利用這些公司進行再投資,在每個行業板塊中都有很多公司,其中也不乏通過資產轉讓等關聯交易來創造收益。通過這種方式,至少可以擴大資產 規模,尤其是增加資本金,進而提升貸款規模——因為國內銀行貸款很看重資本金,而非現金流。大新華物流幾年間就達到了90億元淨資產及約600億元的總資產,增速驚人。

但是,大新華物流時運不濟。航運市場從2008年的頂峰跌落,2009-2010 年因為國家“4萬億”投資刺激有短期反彈,隨後又持續下跌,不斷創造新低,迄今不振。在2009年反彈期搶進航運及其上游造船業的海航,快速地被市場深套,令其慣常的資本運作模式卡了殼。

從2011年底,諸多負面新聞開始纏繞大新華物流。2011年11月,大新華物流被曝欠租5億元,牽涉12條租賃船舶;2011年12月,大新華物流攜旗下大新華輪船被指長期拖欠船租,同遭經營航運業務的香港上市公司——金輝集團(0137.HK)旗下公司華珠國際與Galsworthy Ltd., 及 Elstead Ltd., 一併入稟香港高等法院呈請清盤;2012年1月,包括董事長賈鴻祥在內的21名行政人員被追責,分別處以記大過、解職裁員、免職、降級、減薪等處罰; 2012 年7月,因發展未達預期,大新華物流以1.6億元對價閃電退出天天快遞; 2013 年1月初,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將大新華物流訴至寧波海事法院,總標的額高達6億元,華融公司提交財產保全申請,要求對包括海航集團所有的波音飛機、海航大廈在內的巨額資產採取保全; 2013年8月16日,因與特萊頓集裝箱國際租箱公司產生集裝箱租賃合同糾紛,大新華物流旗下相關公司股權被凍結,涉及的額度達到5515萬美元。被凍結的股份包括所持天津海運2.67億股及孳息,金海重工以及大新華輪船(煙台)有限公司部分股權。

與此當時,大新華物流也相繼與國際船商發生租金糾紛,包括希臘家族企業 Vafias Group、挪威奧斯陸上市的Golden Ocean 以及挪威 Spar Shipping 等,所欠金額5億 -10億元人民幣。部分船商採取法律行動凍結大新華物流的海外資產,有的則收回了出租船隻。

一位負責過大新華物流信托業務的經理對財新記者表示,大新華物流主營業務航運業很不景氣,其現金流難以支撐歸還到期融資本金,風險很大,大的金融機構都不買它的信托產品了,事實上,信托圈現在也不再做大新華物流的業務。根據公開資料,大新華物流最新的一筆信托業務還是在2012年3月由吉林信托發佈的。

大新華物流的前身為揚子江物流有限公司,2006年更名為大新華物流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10月20日首次增資到10億元,再更名為大新華物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股東包括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出資額5.1億元,占比51%) 、海航集團(出資額4.3億元,占比43.12%) 、長江租賃(出資額5400 萬元,占比5.4%)以及海南海航航空進出口有限公司(出資額480萬元,占比0.48%) 。2009年,海航集團和美蘭機場分別通過股權質押累計從國開行貸款4億元和10億元。

在上述2010年二次增資擴股至30億元資本金後,2011年9月,大新華物流第三次增資至90億元,揚子江控股增資了10億元,天津大新華快運控股有限公司增資6億元,北京集信和建盈投資分別增資到9億元和8億元,同時海航航空控股有限公司增資10億元。此次增資,主要資金仍來自海航內部,但和此前僅引進關聯公司不同,此次還引進了華寶信托和天津信托發行集合信托入股。

2011年4月,華寶信托發行的 《華寶 · 大新華物流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顯示,根據大新華物流的《增資擴股協議》 ,信托資金對大新華物流進行增資,規模為12.25億元。該筆信托一年後已到期支付。

2010年12月29日,天津信托成立大新華物流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規模為8.75億元,用于對大新華物流進行增資,期限最長為三年,由海航集團到期溢價回購,項目擔保措施包括大新華物流八家股東以持有的9.358億股股份提供質押擔保。

各股東龐大的融資計劃不止于此。

據財新記者統計,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大新華物流的各個股東通過所持股權,以股權抵押、直接貸款或發行信托等各類形式,共計融資19筆。 2011年底,海航系某公司獲得國開行總計48.83億元貸款,其中天津大新華快運控股有限公司、北京集信、建盈投資三家各自持有的大新華物流5億元股權是這筆貸款的部分質押條件。僅看建盈投資,一個註冊資本金1億元的公司,對大新華物流股權投資從1億元增長到8億元,再以持有的5億元大新華股權獲取質押貸款,資金運作之高杠杆可見一斑。

國開行海南省分行的一位人士稱,大新華物流的股權質押只是放款的條件之一。但一位市場分析人士稱,雖然一般不以註冊資本金來評判投資性公司的資金實力,但海航系關聯公司交叉入股的模式至少帶來一個問題——交易缺少市場公允價格,只有引入真正的第三方公司才有了市場價值。而對這樣的公司進行股權抵押貸款時,如果僅以賬面的股權價值進行評判可能是欠謹慎的。從上述財務分析亦可推斷,大新華物流雖然資產與收入龐大,但盈利能力很低。

關鍵棋子金海重工

“金海重工 - 大新華物流 - 海航集團”產業鏈條的卡殼,概因收入載體金海重工未能創造預期的資金流從上述海航集團官方表述可見,原大新華物流旗下子公司金海重工已經易主海航物流,金海重工內部也已發佈股東變更的公告。在海航物流板塊的產業鏈中,金海重工始終是一個關鍵的棋子。

金海重工前身名為金海灣船業,是浙江省最大的民營造船廠之一。上海舟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舟基集團)創始人黃善年早年于上海從事房地產基建和開發業務起家,在2005年中國造船業鼎盛時期進入行業。金海灣船業地處浙江杭州灣外緣的舟山群島中部岱山縣長塗島,占據海岸線達11000米,碼頭2800余米,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海航集團2007年提出“上天入地”目標,欲在航空主業以外構建地面物流體系。2009年,海航判斷航運業已調整至周期低點,高調宣佈通過並購進入。

當年7月,金海灣船業被大新華物流閃電收購,更名為金海重工。其公司高管當時對外描摹宏圖: “在(海航)集團的構想中,將以金海重工為核心,打造出一個全新的裝備製造業板塊。 ”據財新記者瞭解,截至2013年6月底,金海重工註冊資金38.1億元,資本公積33億元,總資產296億元。但自2012年三季度始,從銀行、信托、租賃、航運等相關 “圈子”中紛紛傳出金海重工陷入財務危機的消息。

對這家積極宣稱要上市的公司,業界質疑兩點:一是所謂巨量手持訂單,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控股股東大新華物流,這些訂單兌現的真實情況存疑;二是其現金流是否被股東侵佔挪用?

2009年7月,在海南和浙江省政府的促成下,大新華物流以“訂單加現金”的方式拿下金海灣船業50% 的股權,同時入股原舟基集團麾下同基船業51% 股份。在這份股權受讓協議中,大新華物流向金海灣船業一舉訂下30條船作為重組條件,在時局低迷的業界引起震動。

收購後兩個月內,大新華物流經過兩輪增資,以11.55億元獲得金海重工50%股權。

兩個月後,發生意外事件,一手創立金海重工的黃善年因行賄當地官員突遭“協助調查” ,金海重工一時陷入混亂,多家債權銀行怕其破產倒閉,紛紛 採取資產保全。工商資料顯示,2009年9月30日,舟基集團又將20% 股權轉讓 給大新華物流。由此,大新華物流在金海重工的股權比例上升到70%,出資額 為16.17億元。

一位租賃業人士對財新記者說,當時海航集團的大筆訂單與投資介入,確實看上去令金海重工起死回生。

大新華物流在入股金海重工一年後的2010年8月,即宣佈啓動金海重工的首輪私募,計劃引進不超過10名戰略投資者,以30% 的股權融資45億元,並籌備最早于2011年在 A股主板上市。

“2011年4月,包括黑石集團、鼎暉投資、九鼎投資等多家知名大型 PE 都輪番去舟山船廠調研,場面特別火爆。當時金海重工顯示了可觀的手持訂單,其中有很多來自大新華物流,令人感覺公司背靠海航,非常有實力。 ”一位本土 PE 機構人士對財新記者回憶稱,這輪增資擴股在2011年底得以完成,引進了八家新股東,股本占比約38%。據此計算,金海重工當時總估值達到118 億元,比海航一年前進入時的23億元估值升值超過了5倍。

海航向投資者講述了一個充滿誘惑的成長故事:至2010年6月底,金海重工手持訂單80條,已列入收入計劃的訂單是68條,總噸位1009萬載重噸,合同金額達42億美元。一般手持訂單可以在兩到三年間完成,這意味著其在隨後兩三年內的收入增長均有保障。更為重要的是,海航集團著力對外展示自己要打造航運物流產業鏈,將向金海重工自購大量船隻,為其長期發展提供保障。

更令PE 們放心的是,海航集團給出保證,如金海重工遭遇其他船東棄船,將由大新華物流來負責這些船舶的運營管理,再把租金付給船公司,這種模式令投資人感覺 “十分先進” ,可以保證金海重工不吃虧。同時大新華物流對投資人給出承諾,如2013年底之前金海重工不能實現上市,將按照不少于12% 的年化利率水平回購本次股權投資。

2009年,從中國單體造船企業造船完工量來看,金海重工排名第七(127.6 萬載重噸) ;新接訂單行業排名第一,年度新接訂單51個(414萬載重噸) ,比海航收購前的2008年增長了將近13 倍。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訂單里,大新華物流以船東名義下的訂單就占了57%——29個,合同金額達15.8億美元。

一位投資人對財新記者回憶稱, “金海重工的項目負責人在北京海航大廈向我們路演,他們表示打算借殼 ST天海,2011年底上交材料,2012年上半年就可以上市。當時和我們接觸的金海重工領導層全是海航集團的人,都是搞資本運作出身,感覺海航派這些人到金海重工,就是為了把這家公司整上市。 ”但45億元增資擴股的投資人來自何處,海航一直諱莫如深。經財新記者多方調查,此次45億元股東增資確已完成,註冊資本金由原先23.1億元增至38.1億元,剩餘30多億元投資則計入資本公積。

新引入的八位投資人,有四家與海航集團有關聯關係。比如,海南盈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與海南海航食品有限公司相同,寧波海洋創富股權投資基金的股東中包括海航持股30% 的大新華投資,融佳遠卓(天津)股權投資基金部分資金來源於海航資本,天津燕山創智股權投資基金則主要由海航集團旗下的海航實業控股。

海航先是以訂單加現金的方式收購了金海重工,快速進入了一個全新行業;進入後很快展開私募,吸引了數十億的資金進入金海重工。同時,又以此為核心擴充和打造了大新華物流這個融資平台,通過銀行貸款、股權質押、信托等方式融資。

但造船業的旋即跌落,很快卡住了“金海重工- 大新華物流 - 海航集團”這一產業鏈條。一位浙江舟山市銀行人士對財新記者稱,海航收購金海重工後,一個很重要的操作手法是利用其外部訂單的預付款現金流加倍開工造船,通過拉長交船周期,賭未來船價回升。而現在看來,2009年 -2010年的船市只是小幅回暖,絕非穀底。2012年,行業景氣再度降至冰點。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全國造船完工同比下降21%,承接新訂單同比下降44%。

據財新記者瞭解,金海重工201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59億元,淨利潤1億元。

根據這份資產負債表,某家大型國有銀行在2013年截至6月的信用評級報告中對其給出了 A+的評級。

這份評級報告顯示,金海重工手持訂單37艘,總噸位500萬載重噸,其中32萬噸 VLCC 油輪7艘,17萬噸散貨油輪5艘,8萬噸散貨輪19艘,6萬噸散貨輪6艘。報告稱, “企業手持訂單生產進度普遍滯後,現明確過交船期限的有16艘船,而其中有8艘船東已明確棄船,目前已經進入仲裁階段。另外21艘正常交船的可能性也較小” 。

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金海重工實際控制人是海航集團,大股東大新華物流占股42%,舟基集團占18%。而關聯方應收賬款主要是船東未及時付款和股東占款,應收款有62億元,其他應收24億元,存貨61億元。另外,2013年2月的數據顯示,前五家股東占款中,有三家是大新華物流控制的公司,總計欠款約26億元,舟基集團控制的子公司則有欠款9.69億元。

如此可見,大新華物流之所以未能承上啓下地完成海航集團原定的“入地”目標,概因主要收入載體金海重工未能給其創造預期的資金流。

留給海航的時間並不充裕。金海重工的外部投資人股權的回購截止期是2013年年底。而無論是借殼上市還是 IPO,金海重工在2013年底前上市都是一個不可想象的任務。一位投資人透露, “目前海航已啓動回購預案,正和投資人展開溝通。 ”一位熟悉海航集團的人士對財新記者稱,海航集團如果進入一個行業或領域,是希望將這個板塊迅速打造成新的融資平台,撬動幾個上市公司,給集團輸送源源不斷的資金用以進行其他資本運作。大新華物流是海航集團資本運作模式的一個典型案例,但由於賭錯了時機而深陷泥潭。

海航正苦等經濟回暖。據多位接近海航的人士稱,2011年下半年以來,海航開始全面收縮,一些已投資金的項目都不要了。 “海航這種忽冷忽熱的投資風格,歸根結底是用人和激勵機制的問題,每個投資項目的後面往往有高額獎 勵。龐大的投資團隊中,冒進的短期行為自然存在。 ”一位熟知海航的人士說,“盡管對經營風險,陳峰和副董事長王健是有數的,但風險由下而上傳導、積累、放大,也會有失控的危險。 ”本刊記者王曉慶、實習記者汪飛對此文

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93

拉美第三大經濟體遭遇還債難題 阿根廷苦戰禿鷲基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971

圍獵13年後,一家約300人的對沖基金將拉美第三大經濟體逼入了債務違約的牆角。這場風波的走向,或將改寫全球主權債務重組的遊戲規則。

「釘子戶」債權人發威

「這件事從阿根廷來說沒有違約,因為它已經把錢付給銀行了;從債權人角度來說,只要我沒按期收到利息,就算技術性違約。」

奇蹟沒有發生。在5個小時的會議之後,調停人丹尼爾·波拉克於2014年7月31日在紐約宣佈,阿根廷與「禿鷲基金」債權人之間的談判破裂。

這場全球關注的談判,事關阿根廷是否會在13年後再次陷入主權債務違約漩渦中。阿根廷是拉美第三大經濟體。

禿鷲基金是以Elliott基金旗下的NML資本為首的幾家對沖基金,持有7%阿根廷政府發行的債券。在這場主權債務風波中,它們被稱為「釘子戶」債權人(holdouts),因為另外持有93%阿根廷債券的債權人都已經於2005年或2010年接受了債務重組方案,同意削減收益並以舊債換新債,而這幾家「釘子戶」一直堅持阿根廷必須全額償付其持有的債券。

名詞解釋

禿鷲基金

(Vulture hedge fund)

通過收購違約債券,等待時機發起惡意訴訟,進而謀求高額利潤的對沖基金。常喜歡購買陷於困境的公司債券,等公司無法償付的時候,就開始打官司索取巨額賠償。

也有一些禿鷲基金將目標鎖定在貧窮重債國家。當這些國家發生債務違約,或達到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的債務減免標準之後,對這些國家下手,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購買其債券,然後進行惡意訴訟,要求全額償還債務本息,甚至要求支付債務違約金,以攫取巨額回報。

雙方談判破裂後,標準普爾將阿根廷主權信用評級降至「選擇性違約」,但阿根廷卻並不承認自己違約。「阻止某人償債,不能算是一種債務違約。」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事後在國家電視台說。

「違約」直接針對的是一筆應該在7月30日之前向已接受債務重組的債權人支付的到期貼現債券利息。此前,阿根廷已將5.39億美元匯入美國紐約梅隆銀行賬戶,但紐約聯邦法院凍結了這一賬戶,要求阿根廷先向釘子戶債權人支付13.3億美元的違約債務。

許多美國金融專家和律師都承認,這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止付」,而是較為複雜的一種情形,這種情況如何定義尚無明確的概念。

「這件事從阿根廷來說沒有違約,因為它已經把錢付給銀行了;從債權人角度來說,只要我沒按期收到利息,就算技術性違約。」曾經在阿根廷工作6年的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安對南方週末說。

阿根廷國內大部分經濟學家則贊同阿根廷並未違約。曾主導阿根廷2005年債務重組的前經濟部長拉瓦尼亞指出,阿根廷已經支付了利息,並且將這部分資金轉到美國梅隆銀行的賬戶上,只是沒有到債權人手中。他認為,目前的局勢還處在一種開放的狀態之中,不能說是一種違約。拉瓦尼亞在阿國內屬反對派陣營,他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否認違約的同時,阿根廷譴責美國法官格里塞成了「禿鷲基金的代理人」,指責法院指定的調停人「不稱職」。

最新的消息是,8月2日,阿根廷經濟部長指示國家證券委員會(CNV)開始調查禿鷲基金的投機運作中是否存在犯罪行為,CNV將向美國證監會(SEC)徵求禿鷲基金的阿根廷債券交易信息。

而做出上述判決的紐約聯邦法院法官格里塞則要求雙方繼續協商談判。他公開說,「本週發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能動搖達成和解的必要性,讓我們從互不信任中冷靜下來,能被信任的是提議、建議,這才是重要的事。」

禿鷲圍獵十三年

「我們不會簽署一份以阿根廷的未來為代價的、被敲詐勒索的協議。」

要瞭解一家約300人的對沖基金如何將擁有4100萬人口的潘帕斯雄鷹逼入債務違約的牆角,需要回到2001年。

2001年12月20日,經歷了三年金融危機、失業率高達25%的阿根廷陷入內亂,示威民眾和警察在街頭對峙,三十多人在衝突中喪生,阿根廷時任總統德拉魯阿被迫辭職。此後短短12天內,阿根廷換了四位總統。

德拉魯阿的繼任者薩阿宣佈,阿根廷止付其高達812億美元的巨額外債,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主權債務違約。

這之後,阿根廷債券大幅貶值,美國華爾街Elliott對沖基金進場抄底,花了4900萬美元購買了面值為2.2億美元的阿根廷債券。過去13年中,這些債券的本金加利息已經達到了8.32億美元。

Elliott的盟友還包括其他幾家華爾街投機基金如奧裡勒斯(Aurelius)基金和藍色天使(Blue Angel)基金,他們一共持有13.3億美元的阿根廷債券。

2005年,阿根廷希望恢復其對外關係,開始與債權人談判。阿根廷提出一個方案:債權人可以放棄之前已經被止付的債券,換成利息率更低、期限更長的新債券。

當時約75%的債券持有人接受了這一方案。2010年,又有18%的債券持有人接受了阿根廷提出的新方案。

Elliott等對沖基金和一些個人投資者一直拒絕阿根廷的方案,成為要求阿根廷全額償付其債券的「釘子戶」。

但阿根廷斷然拒絕這一要求。因為阿根廷在兩次債務重組中,與債權人簽訂了所謂Rufo條款,該條款規定,將來不能給予沒有接受重組的債權人比接受重組的債權人更優惠的償付條件。

換句話說,如果阿根廷全額償付釘子戶,其他接受重組的債權人也將向其索取全額償付,包括阿根廷在重組中減免掉的約70%的債務。這意味著阿根廷將立即面臨150億美元的賠付壓力,超過該國外匯儲備的一半,進而將面臨1200億美元的債務總額。

「我們不會簽署一份以阿根廷的未來為代價的、被敲詐勒索的協議。」阿根廷經濟部長阿克塞爾·柯西洛夫說。

Elliott的老闆、今年69歲的辛格爾原是一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律師,從事禿鷲基金行業多年且屢有斬獲:2002年他迫使剛果賠付9000萬美元,而他的買入價僅為2000萬美元(關於其收益,多家媒體說法不一,也有報導說花了3000萬美元獲利超過1億美元)。

更早的1995年,他還迫使秘魯償付了5800萬美元,當初購買這些國債僅花了1100萬美元。

這次辛格爾也沒善罷甘休,他向債券發行地紐約的聯邦法院發起了對阿根廷的起訴。根據紐約州法律,債務人付給一部分債權人而不付給另一部分債權人權益,是違法的。

該院法官格里塞認為,「債務並沒有被勾銷,沒有進入清算程序,沒有破產倒閉或無償債能力的情況發生」,據此他判決阿根廷有法定義務全額償付釘子戶債權人13.3億美元。

之後阿根廷曾將此案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但最高法並未受理。

過去阿根廷也曾被如此判決過,但因美國法院在阿根廷沒有管轄權而難以執行。2012年辛格爾跟蹤阿根廷海軍訓練艦自由號(Libertad),趁其行至加納港口時說服一位當地法官扣押了該艦,索要數百萬美元,但阿根廷隨後向國際法庭提起抗訴,根據國際海洋公約,該艦艇遂被歸還給阿根廷。

最近這次情況不同,大部分債券的償付都需要通過在紐約開展業務的金融機構,格里塞法官禁止美國境內的金融中介機構執行阿根廷償付其餘債權人的轉賬活動,除非阿根廷先償付禿鷲基金。這直接導致了上述債券利息被凍結在梅隆銀行無法支付。

截至發稿前,Elliott基金尚未對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約請做出任何回覆。

「扔向全球經濟的炸彈」

斯蒂格利茨:「遺憾的是,我們有應對私人公司破產的制度,卻沒有主權債務重組的整套規則。」

對阿根廷來說,目前的壞消息是債務危機可能繼續擴大。

8月4日,阿根廷《金融界日報》報導稱,約5萬名意大利債權人要求阿根廷政府償還28億美元債務。這些債權人之前也未接受阿政府前兩次重組。

好消息是阿根廷國內目前「情緒穩定」。

「與上一次債務違約不同,由於長期被國際資本市場隔離,此次違約風波並未明顯衝擊到阿根廷國內的經濟社會秩序。」阿根廷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卡斯特羅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了相隔13年的兩次債務違約風波:2001年在宣佈止付債務後的一週內,阿根廷主權債券的價格下跌了70%到80%。而這次在被宣佈債務違約後,阿主權債券價格的下跌幅度在10%到12%之間,波動幅度不大,「這說明市場判斷阿根廷不存在止付債務或陷入危機的風險」。

近期阿根廷國內的一次民調顯示,50%的民眾歡迎政府對禿鷲基金的強硬立場,只有25%的民眾認為這是負面的。

但也有外媒指出,阿根廷需要警惕債務風波的長期影響。目前阿根廷國內正面臨滯脹,上半年通脹率高達15%,資本外逃對阿根廷比索構成貶值壓力——2014年1月份,阿根廷比索曾在一天內貶值了16%。目前的阿根廷正需要依靠外資來保增長和就業,以及維持物價穩定。

2001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的源頭之一,正是外資的大進大出。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江時學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阿根廷政府一度可以隨時開動印鈔機彌補財政赤字,造成嚴重的通脹。

1991年阿根廷通過法律,實行比索1︰1釘住美元的貨幣局匯率制度。這對遏制通脹十分有效,但由於本幣幣值高估大量外資流入,出口銳減,而阿根廷是一個依賴資源和農產品出口的經濟體,而且是消費社會而非生產型社會,收入減少的政府入不敷出,不得不大量借債。到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波及南美,資本逃離阿根廷,導致其經濟崩盤。

這次阿根廷債務風波將何去何從,還將對國際上的主權債務重組影響深遠。一些經濟學家擔心,它可能導致將來的主權債務重組更加困難,其中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最近召集了上百名學者要求美國國會立即對紐約聯邦法院的判決進行干預,因為這一判決「將對美國有直接影響」,他擔心法院的禁令會使得美國不再被視為發行主權債務的最佳市場。

斯蒂格利茨還在《紐約時報》撰文,猛烈抨擊「曼哈頓的貪婪而不負責任的對沖基金」,「我們有很多炸彈正扔向全世界,這次就是美國扔向全球經濟體系的一枚炸彈,我們不知道它的威力將有多大」。他認為,任何投資者都知道主權債有風險,這是為什麼它的利息率遠高於美國國債的原因。誰也都知道,一旦一國宣佈債務重組,將不能全額償付債務。但現在禿鷲基金們破壞了通行的遊戲規則,使得債務重組不可能,而此類重組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所必需的。

「禿鷲基金對債務國和其人民沒有任何利益關係,他們抄底買入債券,希望花費訴訟成本來找到一位同情他們的、不明就裡的法官,做出利於他們的裁決。」斯蒂格利茨說,「但遺憾的是,我們有應對私人公司破產的制度,卻沒有主權債務重組的整套規則。」

2001年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曾經提議建立這樣一個全球性的主權債務破產機制,其中包括一項「集體行動條款」(CAC),即允許一國與大多數債權人達成的協議自動適用於所有債權人。這一動議因為未得到一致的支持而沒有下文。

這次風波中,巴西、法國和墨西哥政府也都明確表示了對阿根廷的支持,法國政府在給美國最高法院的聲明中說,格里塞法官的判決「將使一國尋求通過有序協商來進行債務重組進而避免債務違約的努力化為泡影,增加不穩定因素」。

2005年沈安在阿根廷全程見證了債務重組的過程,他介紹,這次債務風波正是那一次重組留下的後遺症,「當時有大約200億美元債務沒有重組,分歧很大久拖不決,雙方都不積極,留了個尾巴造成了現在的問題」。

沈安認為,紐約聯邦法院的判決是違背公平原則的,這個原則是西方人定下來的「少數服從多數」,他舉例說,像希臘、法國、意大利等都有債務重組,都不是在所有的債權人全都接受的情況下,而是主要債權人接受的情況下就重組了,否則債務危機就解決不了,最終損害的是大家的利益,債務人和債權人都要受損害。

「如果這個案子最後美國最高法院判阿根廷敗訴,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就能被美國隨便地改了。」他指出,「這是政治強權,也是經濟強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69

苦戰告捷 複星贏得法國史上最久收購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03

意大利投資大亨Andrea Bonomi昨日宣布,放棄對法國假日酒店集團“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收購權的爭奪,法國史上歷時最久的收購戰宣告結束,複星國際苦戰告捷。

Club Med成立於1950年,是全球最大的度假酒店連鎖集團。Bonomi在距提高收購報價最後期限還有五天時做出了該決定,使得複星國際及其合作夥伴成為Club Med唯一的競購方,複星自2013年5月開始的漫長收購終於塵埃落定。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Bonomi發言稱,他和他的搭檔之所以認輸,是因為“目前的形勢和估值水平已經無法保證,收購Club Med從長遠考慮仍是投資機會。”

複星集團於2013年5月首次對Club Med提出收購要約,報價每股17歐元,後提價至17.5歐元,但仍不敵Bonomi於2014年6月首次提出競爭要約時的報價21歐元,最終決定放棄收購。2014年9月,複星殺出回馬槍,在競價最後期限前出手,發起新一輪收購,將報價提高到了每股22歐元。

2014年12月5日,Bonomi將每股收購報價提至24歐元。12月19日,複星國際集團與其合作方決定再次提升收購報價至每股24.60歐元,對Club Med估值9.39億歐元。Bonomi最終決定不再提高收購報價。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介紹過,複星國際曾表示,收購Club Med後,將推動其在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樹立品牌,以搶占新興市場份額,同時擴展自身的全球旅遊業務。複星近日還確認,如競購成功,巴西億萬富豪Nelson Tanure將成為Club Med大股東,推動該品牌在拉丁美洲發展。

目前,複星國際持有Club Med約18.4%的股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05

台灣首宗泊車App,苦戰9個月喊卡 一個陣亡業者告白 共享經濟失敗3堂課

2015-01-11  TCW

O2O業者「呼叫阿福」2016年1月終止服務,專家剖析,除了資金,創業還有更重要必備條件。

近三年「O2O (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電子商務)」模式,在全球、台灣各界喊得震天價響,其中,共享經濟是最受矚目的領域。藉由線上宣傳、接單,帶動線下世界的商業活動,沒人敢漠視。

根據創投顧問機構CB Insights統計,從二○一○年到二○一四年間,全球投入O2O公司的資金成長了三十倍,二○一四年總額為十七億美元,二○一五年預期將成長兩倍以上。二○一六年中國O2O市場規模約為人民幣四千多億元,年成長率為三二%,其中又以餐飲、社區和叫車三大領域市場占額最大。

不過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個台灣O2O服務公司真心的死亡告白,值得大家對虛實整合更深一層的思考:共享經濟式的O2O泊車服務「呼叫阿福」執行長余致緯,在臉書宣布,自二〇一六年一月起終止「呼叫阿福」服務,並以五千字長文分享營運九個月來的心得與缺失,吸引一千一百多人按讚,五百多人轉載,相當於有六、七十萬名粉絲的媒體影響力。

「台灣很少人願意像這樣分享失敗經驗。」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觀察。

根據研調機構Frost & Sullivan統計,全球停車商機上看約新台幣三兆三千億元,在美國與中國,也分別有獲得數千萬美元融資的停車新創服務,例如「Parkme」、「LUXE」、「ETCP停車」等。為何試圖以泊車服務解決停車問題的呼叫阿福,卻面臨終止的困境?

呼叫阿福,是透過手機App,讓車主即時於線上提出泊車需求,再由就近的停車員前往車主所在地,接手泊車,並於指定的時間、地點還車。

替代方案太多,需求頻次難提高四個月僅千位使用者、收費跟著降余致緯總結自己面臨的問題有三大項:一是使用者對泊車的需求有太多替代方案,使需求頻次無法提高,定價也無法維持,呼叫阿福四個月只取得一千位使用者,收費也下降。「我們做了非常多實驗,包含一小時五十元、一小時六十元,或免費。我想知道,單價變低,(使用)次數會不會提高?」同時,多數車主找不到車位時,傾向再「多繞繞」,而非找人泊車。

二是難以跨越的信任門檻。詹益鑑觀察,比起西方人將車子視為代步工具,華人較將車子視為「資產」,通常不放心將資產隨意交與他人,更不用說是新創的網路公司。

三則是資金不到位,因此決定終止服務。「習慣還沒被養成前,你願意投入多少資金去建立這個習慣?」余致緯表示。

從這三點收斂,其實我們可以看見O2O商業模式常見的兩個難關。

服務要細緻,信任也得當成本算「到現在,我很難說一人成本是多少」首先是販賣「服務」難以被量化的特質。

「服務是很難的,淘寶或PChome都是賣產品,商業模式已經很清楚,(產業中)都有巨人存在,但O2O若是賣服務,這非常細緻。」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王義智觀察,服務牽扯的是人心,只要跟人有關,就有太多難以估算的因素。

以O2O0最常面臨的信任問題為例,即便Airbnb已是全球最大的分享租屋平台,仍常有房東與入住的住客,質疑財產與人身安全,能否受到平台保障。為解決疑慮,Airbnb不僅提供房東最高可給付新台幣三千萬元的財產保障計畫,也對房客提供人身安全保險。

余致緯從失敗中更體認到,信任必須被當作成本,一開始就放入商業假設中,偏偏信任很難計算,「信任成本,在一開始的假設中,我們就知道它是個未知的數字,但直到現在我也很難告訴你,一個人相信我的成本大概需要多少。」余致緯認為。

有時,服務更須做到洞察人性的細緻。

王義智分享,近期獲得日本訂房網站「一休.COM」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投資、全台最大餐廳訂位平台,同時也銷售餐券的易訂網(EZTABLE),正研擬如何將餐券改為預付款項或其他形式,「因為有些男生跟女生約會,怕用餐券付費,感覺好像比較遜,檔次低了點。有時候消費者也講不出來,需要自己去觀察。」經營O2O鐘點清潔服務的潔客幫創辦人林文康也表示,創業初期,以為只要透過SOP(標準作業流程),讓打掃阿姨的服務標準化即可,後來發現服務的細節,其實不是一本手冊就能講清楚,「有些消費者,會故意測試阿姨,把零錢丟在地上,看有沒有被撿走。我們還要教育阿姨,撿到錢不能幫屋主放進存錢筒或其他地方,要拿起來放在桌上,讓客人知道。」規模要衝大,資本厚才能撐得久初期靠補貼,「有資源的才能活下來」其次,則是O2O服務「大者恆大」特性。

任何創業都需要本錢,但資本與規模對O2O創業卻更重要。因為O2O服務初期,往往得靠對使用者與服務供給雙方補貼,建立用戶群與知名度。

在美國與中國投資多家新創企業的心元資本創始合夥人鄭博仁觀察,多數O2O在初始階段,都得靠大量補貼快速發展,因此,資本雄厚是很重要的優勢。「例如中國的美團網(團購網站)、大眾點評(消費入口網站),最後都是有資源的人能夠活下來,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所以許多人預期將來全球最大叫車平台Uner會利用其掌握「運輸」優勢,發展更多交通相關業務,Airbnb則會發展房地產相關業務。

「(規模)大的人擁有用戶,就能快速針對他們的需求提出服務……,在這方面,傳統產業擁有線下(世界)資源的,其實機會滿大的,但他們要有這種(創新的)DNA。」鄭博仁表示。

以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本國市場人口數也不夠多的台灣而言,要從頭發展O2O 創業,其實有一定難度。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鄭博仁提醒,O2O 其實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而非唯一。

就像七、八年前,大家一窩蜂的將地理資訊服務,或部落格視為新創產業的未來一樣,「現在O2O,都是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或投資銀行喊出來的未來,根本不是一個產業。」要解決問題,O2O並非唯一方式中國資金退燒,投資前仍須留意風險「O2O是偽命題!坦克裝上翅膀未必是飛機。」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去年在一場公開活動上如此評價中國的O2O熱潮。

許多投資人指出,中國的O2O資金狀況正逐漸退燒。500 Startups大中華區合夥人馬睿表示,中國二〇一五下半年有一大批死亡的O2O,投資人的眼睛已被擦亮。

而美國第一家公開上市的線上家政服務平台Care.com雖尚未「死亡」,但上市兩年來,股價從最高二十四美元跌到二〇一五年十二月時剩七美元,市值從十億美元縮水到兩億元。投資人認為「Care.com」人力成本高,但成立八年,滲透率始終不到家政市場一成,獲利速度過慢。

虛實整合當然是未來創新產業主流,但無論什麼樣形態的服務與產品,最終仍需要從雲端回歸到現實面,接受資金、消費需求等考驗。一個本土O2O服務的「死亡告白」,讓大家看見,創業,只要牽涉人,便無法小看服務價值,涉及規模,便得正視資本的重要。無論創新與否,有些商業準則,永遠萬變不離其宗。

撰文者吳中傑、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6

共享經濟退燒 硬體創新重回王道 大公司贏者全拿 其他「類Uber」陷苦戰

2016-04-04  TWM

優步(Uber) 的成功引發「類優步狂熱」,但是一年多後,經驗無法複製到其他服務,送餐、代客泊車等公司都玩不下去;今年的主流又回到硬體,大家再去追逐下一個夢想。

「優步」(Uber)即時App叫車服務,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席捲全球五十八個國家、超過三百個城市,創造了新台幣兩兆元的總市值。優步以手機App為載具的「隨召即來」服務,成為當紅創業熱點,「優步革命」(Uber for everything),成為無數創業家的夢想,更吸引了一年將近新台幣六千億元的資金,投資在「類優步」的新創公司。

不幸的是,優步革命只是一個短命的炒作熱潮,前後只有一年半,「類Uber」的徒子徒孫要不是關門大吉,不然就是苦撐待變。

三月十五日,一度在舊金山灣區超夯的「火箭湯匙」(Spoon Rocket) 送餐服務網站結束營業。強調在手機App點選,可在十五分鐘內享受到單價約十美元的美食,去年,還被雜誌評選為最佳送餐服務公司;卻在燒光股東的鈔票、天使投資人轉趨保守,有意合併的速食連鎖店撤退的局面,讓這家「餐飲業Uber」的明日之星瞬間殞落。

火箭湯匙壽命只有三年,二○一三年從著名的育成加速平台 Y Combinator竄起,獲得超過新台幣四億元的投資,隔年天使基金再加碼。火箭湯匙的紅、白色送餐車,一度是舊金山灣區醒目的標誌。

火箭湯匙的創辦人崔安森(Anson Tsui),在三月十五日發出道歉信,說自己犯了很多錯誤,「在市場劇烈競爭與後續資金枯竭的壓力下」,拚命尋找短期可以增加營收的業務,結果服務失焦。同一時間,網站與App掛出中止所有服務的通知。

去年第四季起,一起陪葬的「類Uber服務」名單很長,長到讓《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寫了一篇文章,指出「即時App平台,可以用平價提供高檔服務」的Uber模式,只是受到特殊保護的計程車業獨有的現象,「在其他服務業,即時App的空間非常有限。」

榮景:只維持三年

雖然便利 價格卻無競爭力服務業的「優步革命」,是近年全世界投資界的焦點話題,客戶在手機上按個鍵,一輛BMW或是賓士來接送。許多想像力豐富的創業家,立刻聯想到類似的服務,只要十分鐘,就有高級管家、按摩師、花店老闆、主廚、代客泊車,甚至酒保出現在眼前。「服務業全面優步化」的想像如果落實,將是人類經濟模式的再一次重大革命。

於是,以舊金山、矽谷為中心,大量即時App服務公司獲得天使基金的投資,最出名的有火箭湯匙與Sprig貼身主廚、Saucey隨身酒保服務、Washio 提供洗衣服的管家、ZEAL有一大群專業的按摩師隨時候教,差一個字母的HEAL,有醫生到府問診等。

最受投資者追捧、新公司也最多的是即時App代客泊車,短短三年之間,出現了Luxe、Zirx、Valet Anywhere、Caarbon、Vatler 等公司。

舊金山、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的客戶若出門用餐、開會,只要打開代客泊車App,穿著鮮豔制服、年輕的型男美女,就會在目的地恭候,用比市場便宜的停車費,加上五至十美元的小費,幫你把車停好。所有過程都在平台上透明監視,甚至可付費外加洗車、打蠟、加油等服務。

然而,即時App代客泊車服務很快就撞牆了,Caarbon 與 Vatler 已停業,Luxe、Zirx 與 Valet Anywhere 則思考轉型。其中,Vatler與火箭湯匙師出同門,在一四年獲得Y Combinator青睞,啟動服務後發現,白天代客泊車,停車費高、塞車嚴重,是賠錢生意;轉到夜間服務,生意規模大減,又遇到傳統停車業者的抵制等,導致營運成本大增。

敗因:大公司壟斷

資源被吸光 小公司倒閉

其他隨召即來的App也發現,手機的便利與撮合,無法減少昂貴的服務費用,例如醫生到府,不包括藥物的單次診療費,高達新台幣兩千多元,還無法申請保險給付;至於隨傳隨到的酒保,價格完全無法與鄰近的小酒吧競爭。

「類Uber」公司熱潮的起落,從創投業者的投資金額看得最清楚,一三年全球投資總額才十一.五四億美元,一四年暴增六倍至七十三.三八億美元,一五年又增加了二四三%、創下投資金額一七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八百億元)的新高。

光看投資金額,似乎是「類Uber」公司的超級榮景,但去年這一七八億美元,將近六成集中在優步、中國滴滴快的,以及全球民宿訂房的AirBnB三家。而且,獲得融資的公司家數,從去年第三季的六十四家到第四季幾乎腰斬剩三十四家;單季融資金額則從第三季的七十三億美元,縮水剩下四分之一,第四季只有十九億美元。

金融市場贏者全拿,Uber與 AirBnB毫無疑義是贏家;中國的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原本是死對頭,背後各自有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大集團支持,卻為了對抗優步而合併,聯手打擊主要敵人。三大公司拚命吸金,其他的小弟卻在旁邊喝西北風,忍受資金撤退的寒冬。

轉機:硬體再翻紅

智慧微波爐、機器人吸金

Uber革命的夢碎,聽起來似乎有點憂傷,不過,創新的行業永遠有做不完的美夢。三年前捧紅火箭湯匙的 Y Combinator平台,繼續帶著天使基金們追求新的故事,在最近的新創公司大會上,仍有隨傳隨到美容師的「類Uber」公司。

不過,主流似乎又回到硬體的創新。

例如已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 募到二十四萬美元的 Tovala,賣的是智慧型微波爐,能夠自動偵測放進爐子的食物,煮婦、煮夫們只須一個按鍵,Tovala就會變出熱騰騰的美食。當然,公司賣你一台智慧型微波爐,之後天天再賣給你「智慧型微波食品」,聽起來,像是當年HP印表機賣碳粉、火箭湯匙送餐服務,加上物聯網偵測的綜合體,一下子就吸引了投資人的眼球。

另外,專門幫發電廠進行歲修工作的「蓋可機器人」(Gecko Robotics),擁有多項先進的偵測技術,可大量節省費用與時間;而攜帶方便的「聲霸喇叭」(Soundboks)無須插電,只靠電池,就能發出比夜店音響還要大兩倍的音浪,徹底取代現有的戶外音響系統。

三年前,一群創業者搶搭Uber便車,創造「優步革命」的熱潮,如今雖然夢碎,但是天使基金有大把大把的鈔票,又去尋找下一個夢想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