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股破地表成交量紀錄 台股為何漲不動?

2015-04-27  TCW
 
 

 

近期陸股的行情越演越熱烈。今年以來大漲約三成的上證指數,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降準一%,四月二十日,交易爆出天量,滬、深兩市成交達到人民幣一兆八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兆元),創全球交易所有史以來單日成交最高金額。

「大戶,最近買什麼股票?講一檔可以賺的。」「買跟大陸有關的就可以,買了,丟著不要管,自己就會漲。」回話的人是姓陳的股市大戶,他曾經出手小賣華碩股票,就讓股價連跌三檔。

每天在股市總要殺幾回合的陳大戶,從去年第四季開始,陸續把資金布局在中國概念股,不是買中國、香港的股票,就是在台灣買陸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所以,今年台股漲了二.四%,他手中的股票漲幅至少三成,獲利幾乎是台股的十倍。

「你要賺三成還是要賺二.四四%?再笨的也會選擇賺三成,」陳大戶說。今年來,中國和韓國股市都創新高,深圳A股、B股今年以來漲幅約三成,韓國漲幅接近九%,台灣只有二.四四%。從股票周轉率來看,台股也不如日本、韓國,周轉率減少,代表股市的活力也跟著下降。

投資人講究的是投資報酬率,錢會往能賺錢的地方跑。這些大戶原本是在股市「興風作浪」的一群,單月股票進出金額超過億元,甚至還有百億元的紀錄,少了他們,股市很難有所作為。

「現在價格(指大盤加權指數)九千六百點,成交量一千二、一千三百億元左右,和歷年相比,都算是相對不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對近期台股表現流露肯定態度,但也提出自己的預言:短期內,成交量來到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億元的盛況,難以出現。只是這樣的成績單跟其他國家相比,實在無法孤芳自賞,台股在交易的誘因上還是輸人很多。

原因一:陸股更好賺導致資金外流,台股、台股基金縮水

錢太難賺、政策太亂、抽稅太猛,三大因素成了台股奄奄一息的主因。

曾銘宗分析,一來是因為投資人可以交易的標的更多元,以基金、權證來說,單日成交量分別約三、四十億元,兩者加起來七、八十億元,或多或少瓜分掉股市的成交量;第二,恐怕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國際化趨勢下,資金外流。

但他沒說的是,股市一旦欠缺資金活水,很難舞動起來。從二○一一年開始,台灣的金融帳出現淨流出,且連續十八季都呈現此景,金額達一千六百八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兆三千億元)。這些錢不是被拿去投資海外房地產,就是去買股票、基金。錢一旦流出,就會排擠到在國內投資的金額,更令人擔憂的是短期內不容易回來。

資金外流的速度有多快?根據統計,從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期間,券商複委託(透過國內券商下單買賣海外股票、債券及基金等有價證券後,國內券商再向國外券商下單)金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二○一二年約四千二百六十億元,隔年躍升至五千七百億元左右,去年又激增至七千九百六十億元,每年成長幅度皆超過三成。

投信投顧公會數據顯示,二○一三年台股基金每月規模皆超過二千四百八十億元,顛峰時期甚至曾超過二千七百億元,但此後就逐漸下滑,去年十月份更一度降到二千三百零一億元的新低紀錄。今年第一季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減少近二%。

這些原本應該留在台灣購買台股、台股基金或是房地產的錢,正持續的流出中,也是台股單日成交量從兩千億元,腰斬到只剩下一千億元的關鍵。「大陸股市上週每日成交金額約在人民幣一兆五千億(約合新台幣七兆五千億元)上下,台灣股市每天最高成交金額也就新台幣一千兩百億元左右,換算一下,大陸股市一天成交的金額,是台灣三個月的量,」富蘭德林證券公司董事長劉芳榮說。

而台股基金規模縮水,代表三大法人之一、本土投信進出股市的資金動能下滑。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感嘆,以去年全年度的情況而論,台股基金績效打敗大盤的多達三分之二,但整體規模卻縮小三分之一。「新客戶沒進來、舊客戶解套的或獲利了結後,就抽走資金。」

除了外在的誘因大,還加上國內不斷丟出課稅的政策,一把刀隨時要砍向投資人,等於是把投資人從市場上推出,加快資金出走的意願。一拉一扯間,讓原本活力減弱的台股,更沒有了生氣。「近年來投資台股的不確定性增加,是投資人對台股踟躕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林弘立認為。

原因二:國內猛課稅、費獲利少五成,投資台股像「頭殼壞去」

攸關股市的政策中,證所稅、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納入股息所得、可扣抵稅率減半、富人稅率最高提高至四五%陸續上路,引發「一頭牛扒好幾層皮」、打壓內資投資台股意願等爭議,從未間斷。

「我在香港,領一塊半股息,就是一塊半;在台灣,對不起,可能剩不到七毛錢,獲利少了五成。」一位上市櫃銀行董事長感慨萬千:「這樣不會影響市場?其實大家都會算的,投資台灣的人,像是『頭殼壞去』。」

以台灣為例,某投資人以每股一百二十元買進台積電股票兩張,並決定參與除息,每股配得四.五元股息,加上可扣抵稅率一一.二九%,共可獲得九千五百零八元的股息所得淨額。換言之,他投入二十四萬元成本,在不考慮股價漲跌,股息殖利率四.○八%。

但若加上扣掉健保補充費,及股息納入所得,實際入袋的金額僅八千零六十六元。但同樣情況,在香港扣掉證交稅,可以實拿八千七百六十元,獲利等於少了八%。如果沒有可扣抵稅率,報酬率會少了快兩成。

原因三:政策改來改去證所稅版本亂,大戶條款決策空轉

除了交易成本沉重,更令這位董事長對台股卻步的是政策一變再變,令人無所適從,證所稅是最明顯例子。

「政府要課資本利得就課啊,卻可以宣布要課稅後,突然又說下個會期再處理,我可能本來都已經為了這個版本準備好了,結果政府搞東搞西,搞完了,(政策)又不見了。」他批評:「我沒有看到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連中國也不會這樣,(政策方面)講什麼就是什麼,不會隨便亂改。如果政府連言而有信都做不到,誰敢投資?」

的確,證所稅的決策過程,如同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一樣,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新版本,一任部長,一種想法。林弘立說,證券交易稅、費過高,加上政策的不穩定,確實讓投資人對台股的收益率疑慮重重。

原因四:缺乏利多題材只能靠蘋果,第二季台股難有表現

除了反覆多變的政策,缺乏利多題材,也是台股欲振乏力的原因之一,盤面上的題材,往往除了蘋果(Apple)發表新產品,相關供應鏈隨之受惠外,其餘皆乏善可陳。

香港資產管理業者、CGM-Capital Global總經理歐宏杰指出,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台股在蘋果族群的帶動下,確實有所表現。反觀今年,除了Apple Watch外,並沒有太令人驚豔的新品出現。

「台積電法說已經宣布第二季業績下修,主要來自手機與PC庫存所致,第二季少了大型權值股的帶動,台股很難有表現,」群益葛萊美基金經理人蔡彥正說。

「我們後有追兵啊,如果(台灣)還不趕快上來,錢就會一直流出去!」曾銘宗表示,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飛快的進步,特別是中國,即便市場透明度相對低,前幾年也沒有起色,但去年底就大漲。

中國藉由跟其他國家的股市對接,譬如滬港通,或接下來的深港通、星港通,藉此把一個個市場炒高,吸引全世界的鈔票都湧進中國,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吸鈔機」。表面上這是個能賺錢的地方,背後最主要的目的是中國想要掌握全球的金融市場。如果台灣沒有想到與人民幣對接的方式,長久下去,台股勢必會被邊緣化。

至於東南亞地區,像是菲律賓、印尼這些國人可能覺得看不上的國家,同樣也蓬勃發展,以菲律賓來說,經濟成長率可望在七%以上,印尼股市也有不錯的漲幅。

曾銘宗雖然擔憂台股活力不足,但在稅制未改變前,以及政府態度不一致情況下,很難提出讓投資人「回頭」的誘因。「六月份股票的漲跌幅放寬到一○%,但成交量沒有,再多的政策都沒用,」一位壽險業者投資長說。

股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公司籌資能力,不是單純的只能用公平正義看待,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又能讓市場健全發展,才是政府高度該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政策反反覆覆,讓股民不敢放心投資—證所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政策變化

證所稅到底要不要扣?變化內容》

●2012/3 召開「財政健全小組」討論證所稅

●2012/5 劉憶如不接受國民黨團的版本,閃電請辭財長

●2012/7 立院三讀通過隔年復徵證所稅,採「設算所得」與「核實課徵」雙軌制,設算者在大盤8,500 點以上才須課稅*一改,此版本對股市衝擊小,僅影響1萬多人

●2013/6 台股8,500點證所稅課徵門檻取消。僅保留「大戶條款」、出售IPO股票10張以上、未上市櫃股票者須核實課徵*二改,該版本通過後,台股動能一定會回升

●2014/12 原規畫將大戶條款的課稅門檻由10億放寬至50億元,最後大戶條款延至2018年上路*三改,既然延後,大戶條款的課稅門檻也不必調高

補充保費賺多少才要繳?變化內容》

●2012/1 二代健保恐延至隔年才能上路

●2012/2 不到一個月,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改口表示,二代健保當年度開辦,課徵補充保費的股利所得門檻為2,000元*一改,已做好實施二代健保的所有準備

●2012/9 存款利息課徵門檻提高,其他項目不比照辦理;現金股利課補充保費,股票股利不徵*二改,且戰且走,先求穩定再說

●2012/10 課徵保費的股利所得門檻調高到5,000元*三改,補充保費不會有課不到的問題

●2015/2 不排除從現行針對六類對象課徵,調整為家戶總所得徵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