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公司屈機分派手段實錄


http://www.inv168.com/phpBB2/viewtopic.php?t=43265

亞細安(0022)(現茂盛控股)有兩次
第一次就是
http://space.zkiz.com/?38/viewspace-938.html

所述的這件事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224/LTN20030224012_C.pdf


第二次就是這件事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21/LTN20070221026_C.pdf
用低價買回公路


殼王系成日玩呢招
如中策(0235)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420/LTN20050420031_C.pdf
拿走公司的重要資產

榮豐(0063)就是這個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8/LTN20070528008_C.pdf
用低價買回豪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6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解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fm48.html
    
中 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 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 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 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 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 司”。“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 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 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解 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 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 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 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 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 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 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 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 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 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 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 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 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 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 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 响。

        

1999年 之前,中国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金规定很不严格,大部分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很低,有的甚至低到0.1%,远远低于国际惯例。1999年是中国会计政策的 转折点,坏账准备金比例明显增高,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都在3%以上。但是,国家不可能硬性规定所有行业的坏账准备金比例,留给企业自主操纵的 空间还是很大的。从西方企业的实践来看,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少计 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 的业绩搞的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反正可以把责任推到前任CEO头上;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 大大提高,这些功劳都会被记在新任CEO头上。(科龙顾雏钧就是这么干的)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用第一年的坏成绩换以后多年的好成绩,在西方被形象的称为“大洗澡”。中国有没有“大洗澡”的现象呢?肯定有,而且为数不少;但是中国投资者对这个问题仍然很不敏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仅仅依靠证监会的监督还是远远不够的。

          

理 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 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 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 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 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四、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 

固 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 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 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 可以估算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 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五、难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 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对于工业公司来说,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 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识破;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 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资者就会 受骗。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 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 “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 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 活动,其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热度很高,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改头换面做房地产,开始是把房地产当成短期的“其 他业务”,后来有的公司干脆进行产业重组,改为正式的房地产公司;钢铁、医药、进出口乃至旅游度假等比较热门的行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 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 益。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 已久的歪风。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戴梦得”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2002年就开始“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 生产线”,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戴梦得(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化,主要经营港口地皮;但是转化为房 地产公司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由此可见,从一个较冷门的行业转到较热门的行业,并不一定会 带来业绩的相应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数热门行业挤,造成的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六、债务偿还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流动比例,即用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二是速动比例,即用该 公司的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很容易变现的资产)比上流动负债。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的流动比例应该大于2,速动比例应该大 于1,否则资金周转就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不同行业的标准也不一样,不可以一概而论。目前各种股票分析软件和各大证券网站都有专门的财务比例栏目,除了流动 比例和速动比例之外,一般还包括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这些数据对于分析企业前景都有重要作用。

         

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与现金流量表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速动比例的上升往往伴随着现金净流入,速动比例的下降则伴随着现金净流出,因为现金是最重要的速动资产。但是,某些企业在现金缺乏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比较高的速动比例,因为它们的速动资产大部分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种速动资产质量是很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察该企业的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如果现金比例太少是很危险的。许多上市公司正是通过操纵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润,一方面维持债务偿还能力的假象,从银行手中源源不断的骗得新的贷款。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时刻记住:只有冰冷的现金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现金的情况不好,其他的情况再好也难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良好,现金又很充裕,我们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现金固然是真实的,但也要看看现金的来临——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经 营活动产生的现金预示着企业的长期经营能力,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反应着企业管理层的投资眼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只能说明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能力,如贷 款、增发股票等。刚刚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现金,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为中心的“中国股市圈钱模式”可以用以下 公式概括:操纵利润—抬高股价—增发配股—圈得现金—提高信用等级—申请更多银行贷款—继续操纵利润,这个模式可以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没有足够的钱可圈为 止。操纵利润既是为了从股民手中圈钱,又是为了从银行手中圈钱;从股民手中圈来的钱一部分可以转移出去,一部分用来维持债务偿还能力,以便下一步圈到更多 的钱。这种圈钱模式只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不规范的资本市场,但这个不规范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圈到的资金越来越少,即使没有任何人发现 马脚,这种模式仍然不免自行崩溃的结局。在中国股市,做着类似勾当的公司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公司至今仍然逍遥法外,等待着某一天市场回暖, 继续造假圈钱的大业。

         

八、对上市公司假账手段的总结

          每当中国股市发生重大丑闻,每当天真的股民被上市公司欺骗,股民们总是会网上写下“血泪追问” ——“为什么某些上市公司明火执仗做大盗无人阻挡?为什么它们居然能够长期逍遥法外,骗走无数金钱?”我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应该负责。政府和监管部门 固然应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应该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普通投资者是最大的瞎子。”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做假账的手段都并不高明,不仅专业分析人士能够识破,普通投资者也理应察觉。遗憾的是,中国股市的大多数投资者至今不知道阅读财务报表,连专业分析机构也经常闹出常识性的笑话,这样一个资本市场只有幼稚可以形容。 有 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制度问题,只要把制度定好了,与西方“接轨”了,天下就太平了,股市丑闻就再也不会出现了。但是最近几年来,中国 在金融、证券和公司治理上学习西方制度的努力不可谓不大,造假违规现象却还是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一直停留在崩溃边缘。我们究竟是缺乏优秀的制度,还是缺乏 执行制度的优秀的人? 

是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存在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制度问题不是一切,相比之下,还是人的问题更严重。我们不仅要提高资本市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更要提高投资者整体素质,努力使这个幼稚的市场变的更加成熟。这样,重大违规操作才能够被扼杀在萌芽中,投资者的财产才能够有保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1

成功之道: 遇非常機會 行非常手段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514

人生在世,黃金機遇難得。唯非常人,遇非常機會,行非常手段,方立非常功業。

 

現時市況,悶中忽帶亂,靜極暴跌至。殺聲震天,兵慌馬亂 之際,是戰是逃,一念之間,組合回報天淵之別。如四月見頂、五月見底,六至八月回升大半,中途能否減低損失、及時轉身造好?又如每季最強板塊:首季的家 電、汽車股、次季的藥業股、今季的零售股,有無買?高位走唔走得切?市無常態,能否臨機應變,「因敵變化而取勝者」,區別雲龍井蛙。

神級操盤人,在特殊關頭,既要看見別人看不到外,仲要一身是膽,該出手時大注出手。據索羅斯前主將Stanley Druckenmiller憶述,成世人只係俾老細鬧過幾次,多數因為「莫薑」:一次揸德國馬克沽美金,段段領放,沾沾自喜。索羅斯問:「買咗幾大?」「十億美金」不問則已,一問火起:「個盤咁奀?(You call that a position?)」即令買大一倍,大勝而回。

另一次是1985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索羅斯麾下眾炒手,揸日圓怒賺800點子。正預備開香檳慶祝,大佬突破門而入,大喝:「要沽就沽俾我!」對於眾炒手,800點子已是大勝。炒神眼中,是大勢初轉,人生那得幾回捉正?寧殺頭不抽身,反要賭大幾倍。

此乃非常境界,能至者稀。交易營商非關生死,值搏唔搏唔駛死、搏錯影都無,避險持盈,人性使然。欲成大業,需在關鍵一刻,自處死地,而後求生。小說《商道》(作者:崔仁浩)一節,可堪細味:主角林尚沃是韓國商人,壟斷了人蔘出口權。由於中國要貨,只能向自己買,異常值搏,便押注全副家當,購入五千斤上等人蔘,運往北京。以往賣開廿五兩銀一斤,現時mark-up到四十兩。

華商也非善男信女。以往人蔘價賤,是本地薑睇死韓商本少,出國日費千金,相持日久,只能屈服,草草歸本,打道回府。這次華商舊調重彈:聯手抵制,一斤不買。人蔘一屋都係,搬返朝鮮?沒資金回籠,早晚要命;賤價求售?從此難以抬頭。

林尚沃的對策:談判都慳番,命人點火,將人蔘逐扎燒燬。華商先怒後怕:貨得一批,煙滅無蔘可賣。燒剩一半,屈人者反被屈,雙倍找數了事。先死而後生,化危機為商機,遂成巨賈。

自己營商多年,感悟成敗之際,不時只是大機遇前,有幸做對決定。之前推介的星島(1105),亦為一例。當年免費報紙興起,英雄地,或是英雄塚,鬼知咩? 星島當時決定,應非易事:最怕進攻不成,反自毀大營《星島日報》。管理層份屬打工,走去燒股東嘅人蔘,無壓力?呃人!

現時搏到,每日挾近百七萬讀者人次,與TVB(511)黃金時段匹敵,固然暢快。《頭條》模式已初証明,執筆時股價$1.91,估值、息率仍吸引。除非本地經濟急轉直下,當續持有,搏市場規模、公司市佔率再進一步。

(本人客戶持有星島(1105)、電視廣播(5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6

合謀——揭秘A股「坐莊」四大手段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9/4NMzA3XzM1Mzc4Ng.html

「莊家」在A股市場是一股神秘而又常見的力量,它備受詛咒,又備受「推崇」。「跟莊」、「追隨主力」依然是散戶投資者最為流行的股票「投資策略」之一,眾多的股評文章也熱衷於分析「主力資金」的動向。

「莊家」似乎無處不在又難覓蹤影,但他們的面紗也並非不能揭開。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魯桂華在一份學術報告中用學術手段來「識別」莊股,並揭示了莊家坐莊的四大手段:盈餘管理、公司重組、股票股利和分析師薦股。

這項研究證明:莊股具有顯著更高的操控性應計(操縱應收、應付或預收、預付等應計項目),即莊家與上市公司存在合謀坐莊的可能;同時有莊的概率越高,該股票被分析師推薦的概率就越高,這表明分析師與莊家存在合謀的可能。

魯 桂華用已經被確定為莊股的樣本來推斷莊股的特點。他選取了44個被有關部門基於證券操縱理由處罰的股票和30只可推斷為莊家資金鏈斷裂而連續跌停的股票作 為莊股樣本,他發現:兩市莊股具有顯著高的戶均持股數、流通股比率和顯著低的流通股數量,滬市莊股具有顯著高的股權集中度,深市莊股具有顯著高的大戶持股 比率。魯桂華的研究表明,用這些變量來衡量莊股的誤差是可以控制的。

坐莊行為的嚴重後果是,第一擾亂股票價格對基本面的反映,降低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第二惡性的財富再分配:用持股集中度位於兩市最高的25%(或10%)作為莊股衡量的標準,發現2004年至2007年間,莊家從散戶處轉移財富數量達3271(或2888)億元。

該 報告《股市操縱行為的成因、手段與經濟後果:會計視角的實證研究》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結題報告。這項研究還指出:股權分置改革並沒有改變A股市 場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坐莊行為;坐莊行為仍然是解釋A股市淨率和市盈率偏高的主要原因;莊股操作模式的證據仍然存在,莊家和散戶之間的財富分配效應仍然存 在。

坐莊第一式:盈餘管理

要通過財務報表掌握公司的真實運行情況並不容易,如果這張報表的數據是被「管理」過的,那就更難了。

魯桂華的研究結果表明,坐莊行為與盈餘管理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並且這一正相關性隨著有莊概率的上升而上升。這表明上市公司可能和莊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合謀。

按照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的定義,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換言之,盈餘管理就是在財務報表上動手腳。

魯桂華表示,盈餘管理的方式包括:會計方法的選擇或會計方法的變更,安排真實的交易,操縱應收、應付或預收、預付等應計項目等。如果通過盈餘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通過盈餘管理提高的盈餘水平又與股票價格正相關,那麼莊家操縱行為就有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相互串通了。

通過數據研究,魯桂華發現,從淨資產報酬率的角度分析,自1994年至2009年間,有近2/3的A股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餘管理行為;從總資產報酬率角度分析,自1994年至2009年間,有近半數的A股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餘管理行為。

這就意味著有近2/3的公司針對淨利潤實施盈餘管理,而近半數的公司在針對營業利潤實施盈餘管理,這同時也意味著有近1/6的公司針對非營業利潤實施盈餘管理。(總資產報酬率是根據營業利潤計算的,而淨資產報酬率是根據淨利潤計算的)。

魯桂華注意到,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每股非操控性應計和每股操控性應計,都與股票價格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市場對盈餘管理的代理變量——操控性應計——進行了定價。

而 且,市場不能區分操控性應計與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的定價含義,因此,盈餘管理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坐莊的手段。如果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坐莊,那麼他們可以 直接進行盈餘管理以策應股票價格的上升。如果莊家不是上市公司或大股東,莊家有可能和上市公司串謀,以盈餘管理推動股票價格的上升。

坐莊第二式:公司重組

不消說,A股上市公司重組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暴富神話。因為短期看來,重組後的公司於重組前具有本質的變化,業績大為改善,烏鴉變鳳凰,而許多上市公司在重組前後,股價往往會有非常詭異的波動。

魯桂華的研究表明,莊家會充分利用公司重組謀利,而且坐莊動機會影響上市公司重組業績的改善。

一般情況下,業績相對較差的公司才需要進行報表重組,對會計報表的改善導致重組當年業績上升,同時,炒作業績相對較低的公司的股票,可以降低莊家的建倉成本,但莊家也需要利好消息來誘導後續行情,因此重組當年業績趨於上升。

但是,魯桂華認為,坐莊的豐厚獲利,必然弱化了坐莊者提高公司的競爭優勢以獲利的動機,因而坐莊重組也未必能持續提高公司業績,重組後業績下降並且再次弱於行業平均水平是可能的。

他 提供的數據顯示,滬市戶均持股數超過兩市公司戶均持股數的90%或75%分位點的公司(即持股集中度最高的10%或25%的公司),這一事實發生的次年具 有顯著高的重組概率,即滬市公司有莊的概率越高、重組概率也越高,但對於深市,魯桂華的實證研究「無法拒絕深市坐莊行為獨立於重組行為的假設」。

實 證證據表明,報表重組動機顯著存在於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坐莊重組動機顯著地存在於滬市上市公司中,重組並沒有顯著提升重組公司的財務業績;由於公司的核 心競爭力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重組並不會持續地改進公司業績,因此重組後三年,存在坐莊現象的重組公司業績迅速滑坡的事實也是成立的。

「重 組誘導行情,行情保證莊家在二級市場上獲利豐厚,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競爭力的動機自然就不足了。」魯桂華認為,坐莊行為,不僅造成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侵害,而 且還導致上市公司質量的退化。如何識別、根除股票價格操縱行為,不僅涉及到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問題,而且還有助於誘導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將注意力放到提 高公司持續競爭力上來。

坐莊第三式:股票股利

派送股票股利,也就是公司以增發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它至今依然是A股市場上被追逐的題材之一,尤其是所謂的「高轉送」。分股不分利的做法,已經備受爭議。魯桂華用實證數據說明,股票股利是坐莊的主要手段之一。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股票股利都是坐莊行為。

早 已有學術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有很強的動機通過股票股利使投資者產生財富存量增加的幻覺;有學者用投資者幻覺來解釋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後價格上漲現象,並發現 國家股和法人股股東對股票股利的興趣不大,而流通股比率高的公司傾向於發放股票股利。也有研究者指出「高轉送」跟莊家操縱股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魯桂華的實證數據表明,滬深兩市有莊概率高的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的概率顯著高,派發股票股利後,戶均持股數和深市公司的大戶持股比率顯著下降,表明股票股利確實與莊存在密切的聯繫。

研 究還發現,51.72%的股票股利公司在210個交易日內完成填權(即除權後的股票價格向除權前的價格回歸),在除權日前120個交易日至除權日後210 個交易之間這一窗口內,滬深兩市全部股票股利公司流通市值加權平均的回報率為108.16%,流通市值加權平均的超額回報率達52.07%。

而且這一回報率、超額回報率均與股票股利發放前一年末的戶均持股數顯著正相關,戶均持股數高的公司組別,這一回報率和超額回報率,均顯著地高於戶均持股數較低的公司組別,表明股票股利後股價漲幅與有莊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莊家頻繁的對倒,給它帶來高額的印花稅、交易佣金成本,同時通過委託理財等方式融入的資金並不便宜,因此,只有將股票價格拉升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證盈利。但將價格拉得過高,其一是可能誘使其他投資者大量地賣出,其二價格過高,個人投資者可能買不起,從而致使莊家出貨困難。

魯桂華認為,股票股利為莊家將股票價格控制在最優的範圍之內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工具。而上市公司可以配合莊家通過調整每股股票股利來隨之調整除權以後的股票價格,從而形成投資者的價格幻覺,為莊家隨後的價格拉升或出貨提供煙幕!

股票股利發放以後,流通股股數會增加,即使換手率不變,除權後按新股計算的成交量仍會顯著地高於除權前,而放大後的成交量,可能會誘使個人投資者改變對後市的看法,從而有助於莊家的後續操縱行為。

同時,填權行情普遍存在於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因此個人投資者對填權的預期,為莊家進一步做高價格或出貨套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研究數據顯示,滬深兩市完成填權行情的股票股利公司大概在除權後三個月完成填權行情。38.65%的填權行情在30個交易日內完成,約70%的填權行情在90個交易日以內完成。填權現象存在的普遍性,莊家才有動機通過股票股利來誘導中小投資者的填權行情預期。

實證數據表明,無論滬市、深市兩市的全部股票股利公司,還是滬市、深市戶均持股數或大戶持股比率最高的25%的樣本單位,股票股利發放後,戶均持股數或大戶持股比率都顯著地下降了。這表明,在股票股利發放後,一部分持有大量股票的投資者(莊)出售了他們所持有的股票。

研 究還發現戶均持股數高的樣本組中,戶均持股數沒有下降的樣本具有顯著短的填權期或較快的除權後價格漲速,這表明沒有出貨的莊家快速拉升股票價格動機的存 在。同時,戶均持股數高的且戶均持股數下降幅度較大的樣本組,具有顯著較長的填權期,這一證據與莊家出貨後股票價格漲勢放緩的發現是一致的。

坐莊第四式:分析師薦股

同樣是備受爭議的券商分析師,在魯桂華的研究結論裡,逃不脫與坐莊的干係。

魯 桂華以某主流媒體旗下兩家財經報紙2009年、2010年股評欄目為樣本,經過統計研究,沒有發現分析師薦股與淨資產報酬率、成長性和風險的會計度量指標 之間的顯著關係。分析師的薦股與基本面數據並無顯著關係,即意味著分析師幾乎不怎麼看基本面;同時,薦股前6個月或前1個月股票的回報率越高,薦股的概率 越高。

這些證據表明,分析師似乎更多地用技術分析指導他們的薦股。而根據財務理論,弱式有效市場上,根據過去的成交價和成交量預測股票價格的未來走勢,是不可能的。但是,A股市場上的分析師卻樂此不疲地關注技術面。

把分析師薦股與莊股特徵結合研究,魯桂華發現,有莊的概率越高,分析師推薦該股票的概率越高。這一經驗發現證明,莊家與分析師存在一定程度的合謀。即使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後的2009年,這一現象仍然存在。

這 一局面的形成,魯桂華認為跟中國股市分析師的構成有關。根據成熟資本市場的慣例,分析師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受僱於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買方分析師,其報告是 機構投資者的商業機密,是不會公開的。第二類是受僱於證券公司或投資銀行的賣方分析師,其報告是向市場推介證券的宣傳單。第三類,即受僱於獨立的證券諮詢 機構的第三方分析師,他們的主要客戶是不確定的中小投資者,因而他們是代表散戶的主要力量。

「如果賣方分析師想將5元的股票吹成10元,第三方分析師會不會揭穿?如果揭穿,是否會增加他們的市場聲譽,從而幫助他們贏得更多的客戶?正是因為第三方分析師的牽製作用,賣方分析師才不敢將稻草吹成金條。」魯桂華認為。

但是,A股投資者沒有付費使用分析師報告的習慣,所以A股市場至今還沒有真正的第三方分析師。沒有了第三方分析師,基金經理和賣方分析師串通將稻草說成是金條,就沒有了牽制力量,基金經理也就不需要買方分析師了。

「在這一背景下,分析師的利益何在?他們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時,會在多大程度上危及散戶的利益?」魯桂華在著作中發問。他認為,分析師與莊家合謀,這意味著股票市場監管部門需要在加強對坐莊行為監管的同時,要加強對分析師行業的監管。

  (說明:此項研究中,盈餘管理、公司重組、股票股利和分析師薦股四部分的採樣區間分別為1999年至2009年、1997年至2003年、1992年至2002年、2009年~20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7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總經理自揭四大手段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jjhmxp_jjgszjlzjsdsd/jjhmxp_jjgszjlzjsdsd.htm

四大手段耍弄投資人:基金公司和券商結盟「監守自盜」,價值投資更像「黑手坐莊」,同一旗下各基金聯手「抬轎子」,「割麥苗」式分紅方案誤導市場

─────────────────────────────────────────────────────────────────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总经理自揭四大手段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總經理自揭四大手段

  (2004年)6月25日公佈的最新開放式基金資產淨值日報表顯示:68只開放式基金(不包括貨幣市場基金)中,單位淨值跌破1元的已達44只。

開放式基金的業績窘境影響著大批新基金的銷售形勢。自今年5月始,開放式基金銷售急速下跌。新近成立的開放式基金中,金鷹中小盤精選基金首發規模僅為 5.4581億,招商先鋒基金16.042億,大成藍籌穩健基金22.338億,富國天益價值基金10.337億,國泰金馬穩健回報基金12.3億。

這與短短三個月前一個月內就創出兩隻百億規模基金的發行狀況對比,恍如隔世。

雪上加霜的因素接踵而來。本週,基金行業又爆出巨田基礎行業基金在新股市值配售時,存在異常申購情況。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為此於6月22日(本週 二)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嚴格執行基金參與新股發行申購等有關投資規定,對近期基金違規申購新股及將國債回購資金違規用於股票投資的行為提出整改要求。

迅猛發展的國內基金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還不止這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總經理近日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更透露出行業內的「四大怪狀」。

在他看來,證監會已經看到這些問題,卻未採取積極措施予以解決;「如果再無人挺身而出,痛斥基金行業內部的一些『公開秘密』,中國基金業的發展將岌岌可危」。


委託理財還是「監守自盜」?

基金公司通常按照管理的資產規模收取管理費,規模越大,管理費越多。如何在新基金發行時儘可能地擴大規模,是每家基金公司營銷的重點。2003年,基金發行的代銷渠道主要是商業銀行,這種情況在2004年被打破,券商漸漸成為各家基金公司新開拓的代銷生力軍。

一家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手續費大致100萬元左右。但券商對銷售開放式基金的興趣,並不僅僅在手續費上。

記者在對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採訪時瞭解到,券商承諾基金公司銷售量的前提是基金公司向券商做出交易量承諾。有些基金公司承諾給券商10倍左右 的交易量,即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基金公司在一年時間內要給券商做出10億元交易量,對應的券商佣金收入為200萬元左右。

有些情形下,基金公司甚至不惜與券商約定15倍、20倍乃至更高的交易量承諾。

《財經時報》在一份券商內部報告上看到,通過銷售基金帶來的基金分倉佣金收入,相當於新建十幾個營業部一年的利潤。

基金公司給予券商的這些銷售和分倉交易費用,無不包含著基金持有者的利益。這位基金經理坦言,一隻基金因為要給券商做出一定的交易量,不得不違背冠冕堂皇的「投資理念」,頻繁調動資金,並將投資風險轉嫁給基金持有人。

由於這樣的交易,原本屬於基金持有人的部分權益,通過基金管理者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券商口袋。

2003年,整個A股市場的換手率為255%。根據各只基金的年報顯示,經歷了完整的2003年的70只基金,平均股票投資換手率為417%,是A股 平均值的近2倍。值得注意的是,417%的平均換手率發生在去年券商銷售比重不大,虛增交易量不算嚴重的情況下,那麼2004年的情況又會如何?


價值投資還是機構坐莊?

去年以來,眾多基金開始格外強調價值投資理念。他們以所謂「長期投資」的思路,取得的良好收益,曾經一度讓證券市場刮目相看。

時至今日,正當基金的投資理念被市場廣泛認同時,市場人士愕然發現,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正在大幅減持前期的「核心資產」,並在短期內大筆進出一些宣稱「將被長期持有」的重倉股。

有關資料顯示,在2004年底基金持倉最多的10只股票中,中國聯通、上海汽車、招商銀行、寶鋼股份等名列前茅。在多家基金的眼中,這些股票是具有「價值」的藍籌股,他們聲稱將「長期持有」。

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今年一季度,他們的身價已經由基金經理眼中的「金礦」變成了一堆「石頭」:中國聯通成為基金減倉量最大的股票,合計減持量達到6.57億股,減持幅度超過44%

種種跡象讓人懷疑,基金投資究竟是「價值投資」,還是類似以前券商的「莊家做股」?

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指出,對於多數基金而言,波段操作仍是目前基金獲利的主要手段。有些基金在市場上不外乎炒一個「概念」扔一個「概念」,再去創造下一個炒作「概念」。

2003年的70只基金的平均股票投資換手率數據顯示,7只基金超過800%,其中4只甚至超過900%。據瞭解,國外基金的平均換手率只有70%至80%,國內基金如此之高讓人驚訝。


財富增長還是數字遊戲?

許多基金公司高層人員面對投資人時,經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資本增值」。

可在現實中,許多基金一個月漲幅超過10%,下個月可能就跌去20%,基金「過山車」一樣的淨值表現,實在讓投資人心驚膽顫。

某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財經時報》,投資者有時很容易受到「一隻基金一個月就實現超過10%淨值增長率」的誘惑。他們通常會忽略,這10%的增長,或許是建立在去年幾近跌破面值的基礎之上。

他同時還向記者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維持高淨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奧妙。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樹立自己所謂的業績「標竿」,要麼通過旗下幾隻基金一起為某隻基金「抬轎子」。

基金分紅能為投資人帶來即得收益,也使投資人能夠將收益進行適當再分配,確保較為穩健的收益性。但是,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為了賣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額,宣稱自己基金的分紅次數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場不難發現,這些「分紅」大部分具有「虛胖」嫌疑,或是分紅少次數多,或是在發行新基金時對公司旗下的老基金進行分紅。這些收益無非是基金持有者本來就該得到的利潤,但卻被冠以各種名號。

在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基金分紅不僅誤導投資人以分紅次數多少來衡量基金好壞,也使得基金公司為了保持分紅需要的現金,在投資中不敢進行較為充足而長期的投資,為保持較高的流動性而犧牲長期的收益,同時也使得投資人不能獲取更長時間複利收益,即所謂「利滾利」。

舉例而言,以10萬元資金投資年收益為18%的基金,如果連續投資4年,10萬就變成20萬;20萬繼續投資,4年後變成40萬,依次類推,10萬資 金不到20年就竄到150多萬。與此相對,如果將18%的收益每年都分紅,20年後,10萬元只能變成46萬。這個差異表明,頻繁分紅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 人。

在投資者急功近利,投資短期化的前提下,「割麥苗」式的分紅已經演變為基金公司的「圈錢」工具。

 基金業勿錯過「悔改時機」

  基金公司作假,基金經理私下和上市公司或莊家配合,幫助他們鎖倉等行為同樣在台灣發生過,人們漸漸地失去了對基金公司的信賴,造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基金公司很難發行新基金;當基金公司知道「玩笑開不得」的時候再想調整為時已晚

曾經歷過台灣基金業發展歷程的景順長城基金公司總經理梁華棟在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直言:同樣是新興市場,大陸的基金業現階段的許多現狀,與台灣基金業歷史上的混亂如出一轍。

梁華棟,1975年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田納西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90年至1998年擔任景泰資產管理 亞洲公司首席代表及亞洲區董事,曾參與亞洲區有關基金及股票投資市場管理等決策事宜;1998年景順集團併購原景泰集團,即擔任景順集團亞洲區董事兼台灣 總經理。


台灣的前車之鑑

《財經時報》:大陸股票市場的發展歷程許多與台灣相似,您曾經目睹了台灣基金業怎樣的經驗教訓?

梁華棟:台灣的基金業從1986年開始,曾試行「特許制」,只有特殊關係才能拿到成立基金公司的指標,且成立基金公司一定要有兩家外資股東參與。這些外資股東來源於全球2200多家資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

到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逐漸發展到10家左右的基金公司。1993、1994年以後,台灣基金業全面開放,「特許制」改為「核准制」。只要夠資格就能申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

正是這種全面開放,使得一夜間基金公司數量膨脹,惡性競爭導致不規範的市場行為隨之滋生。譬如,基金公司作假,基金經理私下和上市公司或莊家配合,幫助他們鎖倉等。

到1999年、2000年,很多投資者開始對基金公司不信任,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基金公司很難發行新基金,都要靠大股東的特殊關係運作才能發出。


兩個不利因素

《財經時報》:在您看來,兩岸基金業的發展是否遭遇了一些共同問題?

梁華棟:台灣基金業發生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在大陸都已重現,這非常要命。而且大陸基金市場在兩個方面較台灣更為不利:

一是大陸基金業一開始只向內資開放,而內資公司通常對於資產管理業務沒有經驗。值得強調的是,資產管理是依靠過去不斷的管理累積經驗,才能在這個行業 樹立真正規範的基礎;此外,大陸基金市場發展速度和競爭程度遠較台灣快得多也慘烈得多。大陸的開放式基金至今只有三年的歷史,基金市場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完 全真正地步入正軌。

市場擴張速度太快,會帶來一連串隱憂。比如,銀行的客戶經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基金產品、風險觀念或理財觀念?在沒有培育成熟前,這些客戶經理很容易錯誤引導投資者,這些錯誤理念帶來的損失,最終買單人是整個基金業。


別錯過悔改的時機

《財經時報》:這種緊張延續下去,會出現何種局面?

梁華棟:大陸基金公司現在已經面臨洗牌,面臨優勝劣汰。再過一陣子,比如一兩年,大陸基金業一定會出現這種狀況:好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大,差的基金公司不再有機會。到時候,基金公司會知道「玩笑開不得」,但當他們發現生存有了問題,然後才開始調整自己內部,時機已晚。

仔細分析,基金公司基本空無一物,最重要的是信譽。真正讓大家投資的是這家公司領導班子、分析人員的思維和理念。不能把基金當做一個簡單的商品去賣,那是很短期的交易行為,基金公司一定要用很健康的思維,去規劃公司的長期發展。

《財經時報》:如何解決基金業目前所處的困境?關鍵何在?

梁華棟:這需要整個市場參與者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資本市場各項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尤其是在目前基金行業法律法規很不全面的情況下更應如此,儘量避免一些惡性競爭產生,維護市場的純潔。

其次,基金公司應當遵守遊戲規則,嚴格自律,努力配合監管機構,建立合理的市場環境。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創新豐富市場,並指導投資者正確認識基金和基金公司。

投資者也應當參與這個市場,因為他們是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在成長中的個人基金投資者市場中,其理念的不成熟導致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個人投資者應學習基金知識,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基金投資;媒體以及基金公司和監管部門也應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6

孫宏斌:完美是手段,不是目的


http://www.eeo.com.cn/2012/0629/22901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哲 就在融創宣佈與綠城成立合資公司的第三天,兩家此前合作了半年的項目,無錫蠡湖香樟園開盤大賣,130套房源當日賣掉116套,合同金額超過5.5億元。

首度運作綠城項目交出的成績單,似乎為兩家公司新的合作開了個好頭。這為近日奔波在京、滬、蘇三地的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多少掃去了一點倦容。

「我認為這產品就值這個價(目前高層部分售出均價2.3萬元/平方米),之前降到1.3萬元/平方米,不合理。」孫宏斌說,「我們只是讓綠城的產品,回歸本來的價值。」

「和宋衛平一樣,我也有理想主義,也有英雄主義,但是我還不是完美主義,完美只是手段,我只做市場願意要的東西。」孫宏斌說,這是他向現實的妥協。

經濟觀察報:你好像一直非常看好綠城的產品品牌,講兩家公司氣場相合?

孫宏斌:綠城產品是真好,融創成立以來就定下高端精品戰略,這兩年做得有進步,但還與綠城有差距。

但學好這個不容易,一是他做精品的態度,二是他捨得花錢、花時間精力,其實利潤很少,三是他有積累,好多代精品做下來,已經做得非常成熟。

綠城在調控中吃了虧,但是我對綠城說,你們做好產品的概念,實際上在危機中被強化了。宏調下來,有的跑去做了剛需,有的做了商業,但只有綠城在堅持,當然這種堅持給他帶來困難,但品牌卻進一步加強。

我們除了希望學習產品外,第二個是融創要進入蘇南和上海,通過這樣的合作,強化了蘇南區域,以高起點進入了上海。如果自己做,我們至少要花十年的時間。

經濟觀察報:坊間有說法,宋衛平找到你,是因為你在資金圈裡信譽好,幫他頂短債,是這麼回事嗎?

孫宏斌:不完全是這樣。我說它既是一個生意,也不是個生意。三十幾個億,我說比我有這個錢的人多得是,九龍倉一定比我們強。但關鍵在於大家價值觀彼此認同,我們的戰略也是做精品,也在幾個地方深耕,投入更多的精力。再一個,我們也是非常努力的公司,希望產品能在做得好的基礎上,在其他方面有一些改進。我們在運營、資金、營銷上,也會出自己的力。

經濟觀察報:本次轉讓的幾個項目,成本高低雖然不同,但有個共同特點,都是高端。很多人擔心這批高端房砸在手裡。

孫宏斌:我是很理解綠城的,你看到的綠城問題,其實都是資金緊了後出來的。順馳當年的確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並沒有比其他公司差。沒有錢了之後,它就變成問題了,綠城是後來銀行貸款這塊基本停了,哪個開發商停了貸款,都一樣做不下去。

高端的盤,不是說調控來了,就賣不掉,不是高端的事。我認為綠城的定位是對的,我也是這麼定位的。在北京,金茂府和西山壹號院兩個高端項目,可以說是北京去年賣得最好的兩個項目。去年在天津,180平方米以上項目的銷售,融創的佔50%,因為供應量小。當然小地方也太高端,太貴了,可能有問題。今後供貨量減少,我認為這種定位會更好做。這也是我對綠城有信心的原因。

經濟觀察報:去年年報顯示,融創的賬上只有38個億,這次拿出34個億來買,會對現金流造成壓力嗎?宋衛平說,拿出這些項目是因為大部分推進不理想,現在市場仍然不明朗,融創進來後對項目的計劃是什麼?如果仍然不理想,負債率會居高不下?

孫宏斌:我給你算一筆賬,這些項目,再加上合資公司對上海另一塊土地的購買意向,我在這上面總的土地投資不會超過45個億。這個水平,只是我今年投資土地計劃的一部分。

去年的年底賬面現金,是在全年拿地約投資90億的基礎上結餘的。去年我們計劃銷售180多億,起初大家都不信能完成,最後還是完成了。今年的銷售計劃是220億,實際肯定還能超,所以我拿地可投資金額要超過去年。現在的現金流完全在可控範圍之內,這些年做得非常穩,完全不用擔心。

融創把這些項目中不到60個億負債併入報表,當然還有資產,短期內會讓公司負債率有所上升,但是銷售情況比較樂觀,相信到年底,公司的負債率會降下來,比去年同期的水平要低。

9個項目,有的價格比較高,也有的成本比較低,比如上海玫瑰園、黃浦灣。其中有7個項目在賣,另外兩個項目也準備啟動,包括當時價格比較高的蘇州玫瑰園項目。

經濟觀察報:綠城近年來加強了代建業務的發展,這有無可能成為它與融創合作的方式?

孫宏斌:不會,每個環節都會是雙方的,項目的定位、規劃都是核心的。

經濟觀察報:融創現在高端精品戰略很明確,今後會變化、加快擴張嗎?

孫宏斌:做就做高端精品,在京津滬渝,蘇南幾個城市深耕,不會去全國鋪開,也是長期戰略。一個行業,你總要定位一個群體,我選擇高端,因為他購買力強。第二個,不同城市的高端不一樣,服務的客戶比例也不一樣,是裡面的10%、20%還是30%,這個你要想好。

一個公司做中低端,然後再想轉高端,這個很難。鋪開了做,一個項目做完了,你還得給他們找個地兒做事,麻煩死了。我就在這幾個城市做。堅持下去,就會比其他地方做得好一些。目前只是想著把項目做好,讓公司很從容,很穩定。

經濟觀察報:怎麼評價你和宋衛平的異同?

孫宏斌:宋衛平是一個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英雄主義的人。但我跟他說,這事對他來說挺好的,是得稍微妥協一點,一個事上升到主義,就比較累了。我也是有理想,甚至英雄主義的,但還不是完美主義,完美對我而言是一個手段,但不是目的,是目的就沒盡頭了。可能是我受挫折得早,更容易向現實妥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8

淘寶店家有什麼「作假」手段?

http://xueyuan.cyzone.cn/ebusiness-C2C/231985.html

我是一個曾經的淘寶店主,但沒能擁有一個皇冠店,還在五鑽衝冠階段因為學業放棄了。說點知道的,因為店小如有遺漏,或者不對的地方還望前輩們指正。

刷假單是最常見的,找朋友、找公司,軟件生成單號(後來得去快遞點買單號了,程序不太管用)。一般來說,不太火的東西刷幾十就看起來很漂亮。所以,大店和快速發展的店,最前面的那些評價一般不太相信。

刷鑽這東西,剛開始很多人都是充值,然後就有人想到了賣充值軟件的充值。這個交易在早期是實物交易,算是淘寶的一個bug,後來修正了,不過這期間成就了不少皇冠。(這裡說的賣充值,一少部分是在群裡放充值卡,但是一批聰明人是在軟件上打廣告)。當然,現在很多人認識到刷鑽不如做回頭客,加上一系列對虛擬交易的限制,很多人開始不這麼做了。

真假混發,這個在一些店舖存在,早期發真貨,中期真假貨混發,然後就是看人品了,很多高仿的貨,看不出真假,或者大家明知道是假的,但是看到有人評價真的就會去買,淘寶買到假貨之後去退掉的人很少。

假介紹,這個幾乎成為公認的了。產品介紹一般兩條路,一種唯美路線,介紹的讓人覺得很體貼很高端。另一種走998路線,先說自己產品品牌,然後對比其他產品,然後標榜一下多少人買,多少人誇獎,主打「男人好色,女人愛美,老人要長壽,小孩要聰明」等一系列王通式方法。

小店引流,差不多的店,都有些小店負責引流,包括淘寶裡面的那些N皇冠的店。小店設低價位引流在一段時間內是常事,後來不多見了,也許是淘寶懲罰力度大了。

其實現在很多商家,做淘寶還是蠻用心的,大多數正常運轉的淘寶店,要麼有自己的持續穩定的貨源,要麼自己的企業把淘寶當作一個銷售平台。所以很多時候,看到一樣的產品,大多是分銷的產品,廠家統一提供的模板。(當然,3C類產品之類的,很多是直接抄襲的,有軟件可以直接拔)

說到這裡了,說點簡單的分辨淘寶商品的方法:

看評價,評價還是要看的,不過不看誇的評價,不看快遞評價。比如買一個電源適配器,要看的地方只有三個:發熱、重量、線材。這三個中間的有任何一項有問題,都說明是假貨,當然,看你對性價比的接受範圍。

一分錢一分貨,淘寶由於競爭的原因,基本上還是遵從這個規律的。一般幾個梯度的價格,上下差5%-10%左右的範圍是一個產品。還拿電源適配器舉例:60、90、150三個價位,是三種產品,這是三類做工出來的。當然,也有一級代理商偷著出來賣的,不過這個量很少。

看店舖中差評和追加評價,這個能看出老闆的態度問題,一個靠譜的老闆,一般東西還湊合。

另外,淘寶是一個很容易還價的地方,淘寶是一個可以說服老闆包郵的地方,淘寶其實就是一個什麼都有的菜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25

台灣Mercue:用音頻作為移動支付手段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89039.html
動支付是今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可能大家對這點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而移動支付領域形式多樣的支付手段,也讓我們印象頗深。這其中就包括以Square為代表的微型刷卡器,以Google Wallet為代表的NFC近場支付,以支付寶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等等。

Square式微型刷卡器利用移動設備的音頻接口交換數據,而NFC支付更是需要將專用芯片內置到手機裡才能使用。然而最近我接觸到一個台灣的移動支付團隊–Mercue,同樣是利用音頻作為數據傳輸媒介完成近場支付,但其開發的技術卻不需要額外的硬件支持。

Mercue團隊成立於2011年,他們開發的這種利用音頻進行支付的技術名為CUE。用戶不需要額外的刷卡器,也不需要手機內置NFC芯片,只需要安裝一個App,就能夠像使用NFC支付一樣「刷手機」完成支付操作。而整個過程中在設備之間幫助傳遞信息的,正是手機自帶的喇叭和麥克風。

更具體地說,當你使用支持CUE技術的手機結賬時,手機與商家的收款設備(手機、平板電腦或POS機)之間會通過特殊頻率的超聲波進行數據交換。不過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CUE通信的有效距離為5~10CM,所以交易時兩個設備之間需要靠近才能使用。

即使這種技術的有效通信距離有限,但你可能還是會擔心它的安全問題。Mercue 支付CEO 黃富榆告訴我們,支付過程中的每段信號都是即時編碼且獨一無二的,設備間傳輸的信息也都會經過AES加密,在交易完成後這些信號便會馬上消失,無法被轉錄再利用。

事實上交易過程中利用音頻傳遞的主要是用戶身份識別信息,這些信息會在Mercue平台進行再驗證和授權。這樣的做法像是把線下交易轉換成了網上購物,不過改變的只有支付方式,最後看起來更像是支付寶式的遠程支付。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Mercue支付雖然只是看似乎簡單地把特殊音頻作為數據交換手段,但它卻能把微型刷卡器、NFC以及行程支付的一些優點綜合在一起,這確實是我剛接觸時也沒有預想到的。不過他們能做的卻不止這些,作為第三方平台,Mercue還能為線下商戶提供顧客忠誠度管理、個性化營銷等服務。

此外,黃富榆還向我們透露,Mercue目前已經與台灣最大的線下現金流支付商家合作,計劃於2013年在手機上推出支付功能。而他們開發的CUE 技術也已經在美國、大陸、台灣等地申請多項專利。

而利用手機基礎的音頻功能完成更豐富的應用,似乎是我們最近能看到的一種新應用趨勢。例如,Chirp能通過一連串的模擬鳥叫聲完成圖片的傳送,而國內的茄子快傳也在做數據傳送方面的努力。不過這些都只是些初步嘗試,相信我們將陸續看到更多以音頻作為近距離數據傳送手段的應用,甚至還可能成為社交類移動應用的標配功能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2

坑爹!揭秘6種互聯網廣告作弊手段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113.html

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近一半中國人在使用互聯網,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廣告價值。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選擇互聯網進行廣告投放,網絡廣告支出逐年遞增,但廣告主也會面臨虛假流量等網絡廣告作弊行為。秒針公司近期發佈了《互聯網廣告反作弊技術白皮書》,揭秘了6種互聯網廣告作弊行為。

  1.廣告CTR 異常:

主要指虛擬點擊或惡意點擊,即Click/PV 過高比例,或者起伏很大。

 2.廣告訪問IP 分佈異常:

通過Log 日誌發現某幾個IP 產生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

  3.URL,訪問者指紋信息(瀏覽器,操作系統等)異常:

例如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都來自於同一版本的瀏覽器或操作系統,或者佔比過高;或者點擊或曝光的訪問者信息中帶有Robot/Spider 等標識信息。

4.廣告點擊沒有對應的曝光請求:

如果廣告同時監測了曝光和點擊,廣告的點擊IP/MZID 前都應該出現對應廣告的曝光,且絕大多數都應該出現在同時段的曝光日誌中。

  5.廣告來源異常:

點擊或者曝光的Referer 可以標記點擊或曝光的來源頁面,如果大量來源集中在某一頁面,且不是廣告所在的Web 頁面,可能存在媒體在其他流量大的地方(如BBS)設置隱藏頁面來充當曝光和點擊。

  6.廣告訪問時間分佈異常/規律

某些IP/MZID 每分鐘定時出現在點擊/曝光日誌中,或者連續點擊/曝光的發生時間的間隔過於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11

i黑馬:商業競爭不該使用政治手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510.html

i黑馬
導讀: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在政協會議的提案(VIE結構治理、嚴格電商稅收)堪稱商業競爭動用政治籌碼的標誌性事件,在此之前,還沒有什麼事件引發如此大的利益紛爭,而從這個角度看,倒十分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影子,政治籌碼開始成為利益的代言,這多多少少讓我們感到有些尷尬。總覺得還是國計民生好一點,這樣是不是太赤裸裸的資本化了,隨時讓人受不了啊。

蘇寧的發難

政協會議一開始,張近東幾份電商提案就引發軒然大波,直指對手淘寶和京東:1、C2C中存在假冒、侵權、非稅銷售、B2C燒錢;2、指責電商企業的VIE模式,境外資本遙控,給國內零售及經濟安全帶來隱患,還呼籲對電商徵稅。

張近東表示,淘寶一萬億規模平攤到700萬賣家,一家年收入僅十幾萬。「如果這一萬億有10%的純利潤,很多人工資還不如農民工一年收入,這是社會進步麼?相反,建立一個平台,交易不需要到工商註冊,不需要交稅,不需要監管,互聯網平台就被這樣扭曲。」

對此我總體表示比較的遺憾,儘管很多問題存在,但動機出發點和目的顯然不是為瞭解決問題而來。這裡面總體上只說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B2C不安全,第二個C2C沒意義。基本否定了兩個行業,而非要去規範什麼。從模式上否定了VIE就可以徹底的搞死競爭對手而不需要一兵一卒,從意義上否定了C2C,那麼C2C就只是一個逃稅的場所,而並無積極的社會意義。兩個問題的定性,直接就把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清理乾淨了,這顯然不是出於一個行業發展的考慮,而是一個商業競爭的考慮。

這一次,蘇寧的戰線顯然拉得太長了,和京東還沒弄清楚123,就又開始把淘寶扯下水,顯然還是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毫無自信,於是就開始啟動乾爹模式,利用政治影響力去幹涉行業發展。這一點,筆者表示深以為憾,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生意和賺錢,我們終究還是要為行業和發展多考慮一點的。

這種手段在之前的傳統行業競爭中,其實倒蠻常見,實際上在和國美的戰鬥中,蘇寧也最終獲得了勝利。涉足電商是未來蘇寧的主要戰略,而目前看,行業跨度確實有些大。蘇寧電商部分遠不如京東,但加上實體和地產,實力還是在京東之上,這也是蘇寧不如人還看不起人的本質所在。所以京東雖然是直線的競爭對手,但實際缺並不在張近東的眼內,張近東盯上的還是淘寶,這個銷售額萬億的電商巨無霸、黃埔軍校、電商搖籃等等無數電商桂冠的擁有者。當然,必須說,這一擊,勢在必行,早晚要出,但也要說,這一擊實屬自不量力,以卵擊石。資格固然不足,政治也未必能玩轉。

淘寶的反擊

面對張近東的提案,淘寶顯得比較弱勢,提出三點回覆,第一,支持收稅,不支持現在收稅。第二,不同意小店主不如農名工的說法。第三,你徵稅要為這些年輕人做什麼?

這三個回答,有理有情有力,雖然含混了逃稅的現狀,但也引起了創業者的共鳴,以至於蘇寧立刻就陷入了巨大的口水之中,被電商從業者尤其是淘寶店主罵的狗血噴頭。這堪稱是一個1對七百萬的戰爭,輿論的結局已經注定,當然,我們要討論的還是,現實到底是什麼樣。

目前淘寶網的C2C平台成交額超過萬億,大大小小超過七百萬店主,其中不乏年銷售數億的大店。在過去的幾年中,淘寶依舊是創業門檻最低,上限也最高的領域,很多人都專業的投身其中,於是,這個生意就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淘寶的稅收問題和假貨問題一直存在,但一直很難杜絕,可以說是淘寶天然的基因所在,也是門檻低的關鍵所在,大家都可以先來賣一下試試,成就接著賣,賣的不好就可以放棄了。逃稅問題確實存在,而且普遍,但在這個生意變成社會問題之後,這個稅收的問題就不是交和不交那麼簡單了。這實際上,管理部門也有一種默契,逐步改良而放棄一刀切,以免造成巨大的動盪。而從深圳珠海等放寬公司註冊標準,推行一元公司的趨勢來看,簡化和降低創業門開,給予一定的政策和稅收優惠也是政府大勢所趨。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淘寶商城的問題並非是一個無解的問題,而是一個已經各方都有默契的問題。所以張近東的提案,在政治上獲得支持的可能也不大。

這個問題目前淘寶還是在逐步解決的,因為這種灰色形態不可能無限持續,所以淘寶逐步從兩個方向開始調整,一方面還是重點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另一方面則逐步抬高運營門檻,開始大浪淘沙。抬高門檻的方式主要是像正規的有發票的天貓商城倒入流量,強力推行雙十一等活動,引導用戶養成在天貓的購物習慣。同時流量導入的成本也逐漸提升,擠出一些不成熟的小商家。當然,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一點時間,但從整體來看,情況已經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而由於天貓長尾的特性,產品特別的豐富,用戶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其成交優勢還是無人可以撼動的。

從業內人士的角度來看,張近東提出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而已經都是方案和實施了,只是實施的速度和力度不是非常強,也是考慮到社會穩定和影響問題,這都已經是大局問題了,張近東從一己之私切入進行批評,顯然無論是氣度格局還是技術方法,都已經輸了一大半,最後恐怕在輿論上,也會陷入一個非常不利的境地。

電商應該如何競爭

電商競爭一直比較血腥,但有兩點好處,第一,用戶體驗在告訴提升,從品質到物流都越來越好。第二,都是外資的錢在做。已經經過十多年考驗的VIE結構帶來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達,如果一定要攻擊這個環節,我倒覺得蘇寧靠壓供貨商帳期崛起的商業模式也有很大問題。電商可以競爭,但一定要在電商領域去競爭,去拼價格拼服務拼用戶體驗,而不是去拚政治背景,使用政治手段。直接針對企業本身進行打擊,這種打擊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企業本身,還有整個行業。

如果你做的不好,就算把你的競爭對手都關閉了,難道用戶就會都得到更滿意的服務了麼?這一點,從谷歌走後百度的現狀,可以深刻的看出,靠政治手段帶來的壟斷其危害就更加深遠,只有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之下,對用戶和社會才是更好的選擇。

長期以來,傳統行業的競爭多半黑幕重重,而隨著傳統行業進入新興互聯網行業,這種不好的習慣也就代入了互聯網領域。

李承鵬曾經引用王小波的話說,「他父親所在的研究所總有這麼一個可愛的現象:本來爭論的是學術問題,可實際上大家爭論的不是學術而是人,比如不是爭論碳是否可轉化為氮,畝產是否可以過萬斤,而是花了大量時間爭論對方是不是資產階級和反動派,通過把對方肉身和靈魂的消滅,從而就達到學術上的正確。

那是個荒誕的時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由此類推google退出中國事件,以及中國足球打黑事件,等等。。還是屢試不爽。」

社會需要進步,需要競爭,需要法治,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公平的環境,這種公平首先就來自於自己內心的公正以及不利用自身優勢去進行不正當的打壓。

當然,用戶還是會用良心做出自己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