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價周三創下五年半新低,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的分析師稱本次暴跌是中國投資者大幅拋售所驅動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繼上海期銅價格下跌逾7%以後,周三亞市盤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大跌超8%,創2011年9月來最大跌幅;盤中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
當天COMEX期銅也在中國市場開盤以後大幅下跌近7%,至2.5美元/磅下方:
花旗(Citi)分析師David Wilson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當前(銅價的下跌)與基本面無關,皆因供應大幅過剩所致。隔夜上期所的大規模拋售引發了LME更多賣單。
麥格理(Macquarie)分析師Vivienne Lloyd昨日也表示,淩晨中國資金“贏得了一個回合”,“大部分的拋售都發生在開盤後第一個小時,資金都在尋求賣出止損點位,而賣出平倉導致價格猛跌。”
經濟放緩打壓銅價?
油價的崩盤以及對全球增長放緩的擔憂,使銅價成為最新的受害者。本周一LME期銅跌破6000美元/噸的重要關口,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周三銅價崩盤前不久,世界銀行在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 報告中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無序的放緩”的擔憂,並且將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4%下調至3%。
銅作為一種工業金屬,廣泛應用於建築和電子設備,因而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風向標。《華爾街日報》稱,世界銀行的報告沈重地打擊了銅價。
大宗商品交易公司Linn Group的經紀人Ira Epstein告訴該報:
銅價下跌就是在說,世界經濟不會平穩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幾乎全軍覆沒。周三,包含22種主要商品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重挫13%,盤中一度跌破100整數大關,觸及2002年8月以來新低。
於是,油價暴跌引發的不安、對大宗商品的悲觀情緒,加之季節性因素(春節前後,中國實物銅需求下降),成為近期銅價重挫的主要原因。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的一位交易員稱:
如果你把三個因素都考慮到,且銅價已經丟失關鍵支撐位,那麽這樣的暴跌就在所難免了。投資者趁著這樣的看空氛圍,推了銅價一把,試探它可以跌到什麽水平。
跌也中國 漲也中國?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的部分分析師認為,銅近期是被過度拋售了,與基本面不符。與原油市場不同,銅市場不存在大量的過剩供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中國去年的銅使用量創下了紀錄。
麥格理的Lloyd表示,“銅不是原油,這個市場上沒有OPEC。” 該投行預計今年僅有9.88萬噸精銅過剩。Lloyd表示:
這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可以被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SRB)輕易地解決掉,而該局是一個對價格敏感的買家。當認為價格便宜時,SRB喜歡牽涉其中。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介紹過,高盛稱今年二季度銅價可能反彈,這將取決於中國政府在一季度的購買量,季節性需求上升及潛在需求釋放的力度。
去年12月曾報道,高盛金屬團隊指出,銅價會跌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終購買人——SRB的購買量。去年11月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國儲局可能一直在悄悄地大舉買入,防止銅價創新低。
巴克萊銀行也表示,鑒於銅庫存“相對低”、需求相對健康以及供應問題持續顯現,銅價料可尋得支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